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生书法课堂教学资源库

小学生书法课堂教学资源库

发布时间:2020-12-15 09:12:31

❶ 苏州市实验小学的相关信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校就对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系统研究,承担国家九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被国内知名专家赞誉为:“为全国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范例。”近两年,该校通过落实教育局“三项规定”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学校制定贯彻落实教育局“三项规定”实施方案,通过落实“三项规定”,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和班队会等方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禁有偿家教等,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学生家庭的负担。三项规定的实施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深化、发展。
形成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大课堂。
我们在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乃至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改造,使该校的德育工作进入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素质教育轨道。
1.制定学生德育目标体系,确定德育目标的指导性。
目标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发展目标。其中涉及了爱校爱国、文明规范、集体交往、劳动服务、科学追求、艺术审美、自我教育、心理健康八个方面具体内容。二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阶段发展目标。我们把小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龄段,设置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阶段发展目标。各年龄段学生发展目标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形成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期发展目标。学期目标的制定使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体系更为细致与全面,也更具针对性。
2.确定三线并举的德育内容,形成德育内容的序列性。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直接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把优化调整教育内容作为主攻方向。具体操作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从德育内容的横向联系角度出发,改变现存的德育知识分散、重复交叉现象严重这些不足之处,归纳整合类型相近的德育知识。二是从德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出发,突出阶段性重点内容,实施各年级分层教育,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系列。目前,该校的德育内容可分为各有侧重的三大系列:一是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系列;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三是人格教育系列。
3.引导、训练、自纠、巩固相结合,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学校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做到引导、训练、自纠、巩固相结合。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知”:每月的召开一次养成教育的主题班会,利用各种形式,如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等等,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学校全面推行小黄帽检查岗制度,重点检查学生不文明行为,每天通过广播反馈情况。大队部组织学生干部进行全校每日检查和随机抽查,将检查结果作为文明班级的重要考评依据。
4.增设道德践行,探求德育活动自主性。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使外在的德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德育的自主能动性。具体的道德践行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学生自我管理活动。如设立学生文明监督岗,卫生纪律检查岗,晨会由学生主持,课间轮流值日,建立少先队自主管理网络等等。二是丰富德育活动。如开展和完善班队活动、艺术活动、沙龙活动、素质教育基地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校内校外德育阵地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家务劳动等等。三是营造学校德育环境和德育氛围。如组织学生绿化、美化校园,组织班级进行“三清三齐”卫生评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等等。
5.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近年来积极完善家长委员会,并成立家长志愿者协会,把家庭教育资源引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在家校活动中我们通过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的“第一环境”,并借助家长资源,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与此同时,连续三年开展“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万名家长看校园”开放日活动。2006年,该校进一步在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由学校和家委会牵头,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共有265名家长积极响应填写了志愿者申请表,有将近180名家长参与了家长志愿者活动。家长已经成为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库之一。
6.改进评价方法,体现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过程和水平,是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德育评价的弊端,有效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化实验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该校从1995年起从一年级中确立实验班,进行德育评价的改革,目前已在各年级推广。其主要内容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制定上更趋全面、科学。我们在学校实行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中将各年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要求进行了详细地划分,使评价标准更为具体、全面、科学。二是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班主任根据期末测试,学生平时表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反映综合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同时评价结果采用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表述,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表述方式。
形成 “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学校以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体,以双语教学与网络教学为两翼,形成 “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1.建构形成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该校省十五立项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各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成果。该课题将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到了实处。比如:语文教学模式在原来开发的小学生作文思维“流畅——精致——独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读导学”、“读写同步”、“自能型”三个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各模式变式的研究,建立起了丰富、系统的语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课型体系。数学教学模式在原来开发的“开放式问题解决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网络多媒体整合,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英语课堂教学方面建立起了情景交际型、生活英语教学模式。其他学科经过反复研究,不断优化完善,也建立起了相关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在模式研究中,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体现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内在理念,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
2.开展“双语教学”实验,为学生未来成长为的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
英语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掌握英语这一重要的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无疑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近年来,学校在双语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尝试,形成了“双语”教学格局。我们不断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和建立课堂内外相沟通的“生活英语”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开口,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真正把英语作为一项重要工具让学生学习掌握。在大力提高现有课堂教学效率基础上,我们不断优化重组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创设了有利于其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使语言环境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隐性课堂。同时加强家校交流,让学生家长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充当一个促进者。“双语”教学格局的建构形成了学校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运用英语的氛围,从而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拓展了空间。
3.构建形成学校数字化教学体系,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掌握电脑网络的运用技能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该校在网络课程方面,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使网络课程教学更加切合了学生发展需要,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校开发了网上教育平台,将课程资源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学校通过网络,设置了一系列互动栏目,畅通了学校教学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从而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学校在网站上开设学生班级主页,兴趣活动室,教学辅导室,BBS留言板等,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学习的互动课堂中。学校网站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充分开发校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的同时,通过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触网”兴趣。
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创新素质教育课程载体。
1.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学科课程,而且将活动和环境课程作为课程发展的重点:既有丰富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沙龙”活动、兴趣活动,还有学生“七会”活动,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会日常英语会话;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乐器进行简单演奏;会讲流利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游泳;会做简单家务。”环境课程是指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活动环境这一潜移默化的育人课程,它对学生的成长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的德育环境建设、英语环境建设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有所收获。
为了使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充分发挥其优势,学校大力发掘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这两项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比如,在活动课程方面,学校建立了苗苗艺术中心、校内英语广场、校外德育阵地等,并与校外有关单位、专家合作,参与到多项学生活动课程中。在环境课程方面,学校由少先队组织创办了学生启明星报,设计了学校的吉祥物“小龙娃”,建设红领巾电视台、广播台,制作双语标识、电子布告栏等等。
2.建设素质教育基地,创新课程载体。
学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切实地体会到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们现有的课程改革工作,仍然受到了许多现实条件地束缚。由于缺乏相应的外部条件,学生的教育工作受到学校空间的制约。教育的空间急需加以拓宽。为此,该校建立了苏州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为深化和完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
素质教育基地坐落于吴县镇湖镇,占地200亩,与风光秀丽的太湖相邻。基地由种植园、养殖园、科技园等多个部分组成。学生在基地内体验自然,了解农村,参加劳动,学习知识。他们共同协作,团结互助,自主管理,自我学习。基地的建成,在空间上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从喧嚣的城市走向宁静的农村,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从呆板的课本走向生动的课外实践,它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创设了实践背景,提供了操作空间。
基地为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在基地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实践,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更深地领悟知识的内涵;学生通过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农村风情,通过参加基地的劳动实践活动,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丰富了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了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格素质。从2001年至今,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参加活动,从已经进行的五十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看,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建立素质教育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导向性,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传统学生评价体系的修改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该校自1995年以来,对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艺术审美、劳动技能、个性心理、特殊才能七个纬度建立起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系统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该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原来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修改后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方面的有关要求成为了重要评价内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和谐发展。近两年来,学生作品大量发表、并在全国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比赛中频频获奖。学生在作文、数学、科技、书法、美术、音乐领域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奖项的作品达500余件,发表作品200余件,另有200余人获得了乐器、书画类的有关等级。另外,针对学生家长、初中教师的问卷调查,其反馈信息也显示,该校学生具有的良好素质已得到了普遍认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学校不仅在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对此学生家长普遍呈充分肯定态度。初中教师认为该校学生素质发展全面,学习主动性强,积极性高,有探究精神,有方法,后劲足,热心班级、学校各类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学生毕业率100%,优秀学生比例非常高。
集团化与国际化发展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以苏州市实验小学为龙头的实小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四年来,已经发展形成以苏州市实验小学为龙头,以素质教育基地和三所小学,三所幼儿园为分支的优质小学教育集团。小学建构教育集团在苏州是第一家。集团依托苏州市实验小学名校品牌优势,通过输出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和优质的师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以满足更多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四年来,苏州市相城区实验小学和苏州虎丘区实验小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教育资源的整合,管理模式的融通,优质师资的良性互动,使教育集团这一新生事物体现出勃勃生机。
进入新世纪,苏州市实验小学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学校与国际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与国际交流融合,率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近年来,学校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的教育访问团,如美国波特兰学区教育代表团,韩国师范学院代表团,日本数学友好交流团,台湾台北高雄教师访问团,英国教育访问团,香港三圣一小学师生访问团等,还接待了“中美中学教师交换项目”美方负责人的访问并分别接受了美国《基督教真理报》记者和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交流中心特娜女士的采访。该校严谨的教学作风和创新的教学理念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深刻影响。
2002年在学校领导积极争取之下,该校参与“中美中学教师交换项目”,派出了唯一一位来自小学的蔡红雨老师参加了这个项目,之后又有王怡老师和赵静老师。这三位老师在美国波特兰对口小学Woodstock以认真的工作态度,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获得了美国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都被学校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同时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在该校加入“中美中学教师交换项目”之后, 2002年夏Woodstock小学校长和中文项目主任一起来该校参观访问,并为该校40多名骨干教师作浸润式英语培训。在项目开展的第三年,经过多方努力和沟通,2004年徐天中校长赴美与Woodstock小学就建立正式姐妹学校关系签订了协议。2005年暑期该校再次邀请Woodstock小学校长和中文项目主任来该校配合教育局英语引智培训活动为青年教师作英语和课堂教学管理培训,学校从外教的引进和管理到生活上的帮助和协调,无一不是尽心尽职,保证了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两次这样的培训老师们收益很多,无论是在语言交流方面,还是课堂教学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两位美国老师授课时默契的配合更是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学校选派老师赴新加坡进行华文和中国文化交流,为中新文化、教育交流开创新局面。2005年10月学校受新加坡南洋小学之邀,一行四位教师出访新加坡,期间在南洋、义安、菩提、德乐等四所小学进行华文教学示范和教学方法讨论,一方面与新加坡的同仁相互切磋,相互了解各自的华文教学,同时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与新加坡老师共同分享,以更好促进双方在这领域的探索。也就是这次出访的成功使双方有了共识,在新加坡成立一所积极推广该校华文教学经验的学校---新苏国际实验学校。新苏国际实验学校全面引进中国名校苏州市实验小学全新的华文教学理念、华文教学方法及优秀教师,以促进新、中华文教学交流,促进新加坡学校华文教学的发展为办学目的。学校在介绍苏州市实验小学优秀的华文教学法,培训新加坡华文教师的同时,提高新加坡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目前此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年,学校率先实现了国际合作办学。优秀的华文教学方法受到新加坡同行的一致好评,2007年被新加坡多所小学将学校的识字教学方法列为引进项目。
近年来,学校选派一批又一批教师前往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交流学习,多位骨干教师到国外任教。同时,学校连续多年在暑假期间开展浸润式英语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为学校教育与国际融合打好基础。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5位外籍教师走进了学生课堂,开展“雅博外教英语课外班”项目。该校对每学期引进的外教的英语教学设定了分段的教学目标,外籍教师每月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并听取学生老师的意见,及时沟通。因而外教们上课都很努力,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还是教学效果都比较令学生和家长满意。
学生间的友好交流和沟通也日益增多。该校与日本鹿儿岛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团已有八年多交往的历史,每年暑假该校的部分师生会和日本鹿儿岛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团共同开展活动,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此外香港、新加坡的小学师生也多次来该校进班级听课学习。每次他们都会被安排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听课,一起游戏,一起用餐,彼此充分感受文化的融合,建立友谊。这项活动受到了香港、新加坡师生的好评。暑假我们也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修学游,虽然时间不长,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04年我们尝试让学生到马来西亚去参加国际儿童合唱比赛,这也是该校学生跨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的第一步,最后合唱在两个级别中分获银奖和铜奖。在2006年秦皇岛举行的21世纪国际华乐节中该校古筝队又获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在学校新百年的开端,我们要进一步宏扬“求索、铸造、超越”的学校精神,践行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现代化、国际化、人本化为办学目标,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创造实小更加辉煌的明天不懈努力。

❷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的师资

建设有书法底蕴的教师队伍
1.书法特色中心组
书法特色中心组由学校分管教导负责,组员为各年级组的书法教研组长。平时,每两周组织教研组长开展一次活动。在教研过程中,讨论年级组的书法工作计划,制定一学期年级组中的探究活动方案、内容、设计等,在年级组内资源共享;教研组长每两周进行一次年级组的书法教研活动,每次都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月书法教研组长们一起检查教师书法备课;检查教师、学生的书法作业,随时掌握教师、学生学习书法的情况,每月挑选教师、学生作品及时更换橱窗内容;他们分工合作做好各项书法活动的牵头人和反思小结。
2.专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两名书法专职教师,都毕业于书法专业本科,任教学校各班级的软笔书法课。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书法教学实践、总结,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中,夏青老师的书法课曾在上海市书法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也多次在市、区和学陶实验区展示,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们和校科研组共同完成了“学校廊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论文;参与编写了学校书法教育刊物《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书法篆刻作品选》和《翰墨润灵 艺苑化神》;他们的书法论文也多次在宝山区和学陶实验区论文比赛中获奖。
3.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10名书法兼职教师,任教各年级的硬笔书法课,他们经常一起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做好随笔、反思与调整,逐步提高驾驭书法课堂教学的能力。他们还一起探讨如何将新教材的内容与学校书法校本教材整合,不断修订校本教材。
4.中青年教师
学校还组织中青年教师练习书法,定期请名师为教师培训书法、开设讲座。教师们每周交硬、软笔书法作业,几年如一日。大家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教师书法比赛,书法论文比赛等,教师的书法整体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提高。

❸ 我一点不会写作文,现在求详细介绍写作的资料或作文书和你们的写作心得。200分回答的好再+。

一、 擦亮慧眼,找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在拿起笔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老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学生找到习作的素材。

新接一个班级,我总会搞一些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练笔,如:一分钟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等。然后用已有的材料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觉得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好就行了。

其实,文章的素材生活中处处都有,如:班级举办主题班会了,学校举行运动会了,学校组织去工厂参观访问了……老师若能有意识地提前给学生辅导,学生当然能学会有目的的观察生活,学会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镜头。因为这些材料来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学们也自然而然地会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寻作文的源头。

二、 范文引路,勤创作

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学生作文的拐杖,我提倡学生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讲课文时,我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为要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又一次突出分析了词的结构,上阕写景,下阕议论,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将写景与议论联接。写景先总写远眺雪景,后分写雪景,想象中的晴天之景,这样雪景中又有了虚实、动静之分。下阕用一“惜”字引来对英雄的评论,最后点明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印象很是深刻。

此外,利用作文、周记的评讲,把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如“沈倩倩同学借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构思,巧用《枪的自述》,从多个角度,回顾了六十年前的沧桑岁月。因其构思独特,被评为学校“抗日征文”一等奖。同学们成功的作品,拉近了大家和作文的距离。只要稍加评点,学生作品中的技艺,更易被大家接受。

还有,我选用一些历史佳作,印发给学生阅读,对文章中好的手法或好的构思作适当的评点,这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不会读书和写作的同学作一点指导。日积月累,他们自然会掌握不少新的形式。

三、 日记勤记,多积累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事的感慨,小至本班一生一师的一言一行,哪怕只作一次读书摘录、评点,一次遣词造句的训练,也不让一日空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把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付明涛同学考试失败后挥笔写下的《感谢考试》,内心感触真挚感人,先刊入《溱湖》第八期,后又被《盐城晚报》刊登。

熟能生巧,经过练习,笔头熟了,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必须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擦亮慧眼找材料,指导学生学会模仿、迁移,鼓励学生记日记积累,组织学生创作投稿,必然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❹ 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园文化资源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网络,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❺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徐赫洪19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对每首诗词拓展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第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选好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授人以渔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 4、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5、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6、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7、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❻ 教育部将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部、国家语委始终高度重视汉字的书写教育、规范推广和传承保护等工作,注重提升广大青少年汉字书写水平和汉字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抓好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基础

把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以落实。

许多学校都在语文课程中专门开设了写字课,近年来,又先后印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等文件,对书法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以活动为抓手建设工作机制

全面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书法名家进校园”以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篆刻展示交流活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是推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

该测试是一项旨在考查应试人员汉字的认读、选用、辨误、书写等实际应用能力的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自2007年开展试点测试以来,全国已有近二十个省(区、市)约30万人次参加了测试,在提高国民汉字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重视师资培训和基地建设工作

先后组织开展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全国高校书法教师研修班等各种骨干师资培训,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遴选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支持基地举办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汉字》展进校园、《汉字》世界巡展等,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汉字国际影响力。

五是2019年隆重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向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孙春兰副总理出席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并讲话,有力促进甲骨文研究等冷门“绝学”的传承发展,使甲骨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深入人心,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6)小学生书法课堂教学资源库扩展阅读:

“节”系华夏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在贺电中指出:“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而这一切,都与“中华文字始祖”白水的仓颉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琨在贺电中指出:“仓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创制汉字的始祖。中华文明起源与发达,厥功最伟,彪炳千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接到函告后,心潮澎湃,他在贺函中指出:“义承仓颉丰功,弘扬汉字文化。勇继造字伟绩,服务和谐社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在贺电中指出:“仓颉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在汉字创制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功绩。成立“中华汉字节”,为我国文字文化研究与交流搭建了又一广阔平台,也必将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字文化的窗口。”

❼ 如何农村小学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大幅度大面积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更是镇中心学校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回顾过去,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个中心: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不放松,坚持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课程”。尽管教师学科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健全,但始终本着“因地制宜、尽力而为”的原则以兼职代替专职,以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以校内活动代替社会实践,确保低层次的课程标准不落空。坚持强化常规教学的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检查与督导,加强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全程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真正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2、促进两个转变:

一是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绝大多数教师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过去的围绕考试打转转转变到今天的围绕素质搞教学,由过去的一门心思讲知识转变到今天的千方百计促发展。

二是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课改,教师有了学生意识和服务意识,由过去的只重视少数转变到今天的面向全体,由过去的拼命灌输转变到今天的启发诱导,由过去的冷面训斥转变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3、建设三支队伍:

首先是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选拔和培养,年轻的校长和主任正在不断成长,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通过加强校本培训、组织继续教育、鼓励在职进修和选派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养,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队伍的建设。以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为切入点,以打造骨干教师群体为着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落脚点,全力编织镇、校两级教研网,为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4、推进四项改革: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粗放为集约,重在一个“实”字。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要求与教学实情、实效的统一;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一个“恒”字。课堂教学改革最忌时冷时热、虎头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不是别的,靠的是目标专一,靠的是目标专一后的持之以恒。有了这个“恒”,所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将变为教师在自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强大动力;变僵化为优化,追求一个“新”字。尽管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一套严格、统一的具体要求,但在管理和执行的具体过程当中还是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情有别。变高耗为高效,落实一个“质”字。实实在在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

○推进课程资源改革。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本土课程资源,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地方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例如利用自然条件,开发小种植、小养殖等校本课程。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学科实践结合起来。把校本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拓展与延伸,紧密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学生的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等兴趣类课程的开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师生评价改革。细化教师评价条款,变复杂为简单,客观、公正、简单明了地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期的所有工作进行定量描述,减少人为因素,提高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积极推行学生评价的等级制度,淡化分数壁垒,强化等级进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推进教师配备改革。从2005年开始,镇中心学校每年从镇初中本部和分部选派了3名青年教师到边远的村小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同时将新分配的教师一律安排到边远小学工作,这样不仅有力地加强了边远小学的教学力量,更重要的是给边远小学带去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无穷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动了边远小学课堂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二、思考当前,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症结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并不显著的成绩,但丝毫掩盖不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宏观上的“牌子不亮,质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艳”。微观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灵,点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课改经费短缺、管理套路落伍、师资队伍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三级课程滞后、大众传媒渲染和不良风气影响等。

尽管影响教学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以及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职业倦怠,漠视问题的存在。在农村绝大多数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远的学校,几乎从来没有走出去观摩过、学习过,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早已不复存在。长期偏安一隅,使得他们的思维逐渐迟钝,激情逐渐冷却,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熟视无睹。

2、功利之心,泯灭创新的激情。要检查,就突击备课、改作业。要统考,就加班加点、满堂灌。要职评,就拼凑材料,忙突击。甚至有人戏言:“堂堂课我都到,提到考绩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晓,吃吃喝喝不能少”。

3、自我封闭,扼杀碰撞的智慧。许多农村教师早已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学问题与同行展开交流。总觉得与比自己小的讨论“没面子”,与比自己老的讨论“没兴趣”,与自己差不多大的讨论“没底气”。

4、体制滞后,制约质量的提升。由于农村小学七八个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处抹不开情面,谁也不愿去和别人争那30%的浮工资,校长也因为学校拿不出富裕的经费补充进去,而将浮动放在一边,久而久之教师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质量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三、着眼未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初步设想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千方百计地降低一个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持续稳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地有效途径。

1、坚持“一个中心”——教学

不管教育怎样发展,如何改革,教学始终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今后,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推行“321开放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3个允许: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标新立异;2个鼓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1个宽容:宽容学生的过错。抓紧、抓细、抓实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计划制订严实,领导示范落实,骨干培养扎实,执行方案求实,督查指导务实”。彻底杜绝在督查指导过程中“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虚假现象。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严格督导、真诚指导、热情引导、耐心辅导”。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六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方法为中介,以能力为目标。实现“六突六不”——突出重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精练,不以讲代练;突出思维训练,不满堂灌、满堂问;突出学法指导,不加重课业负担;突出教学效益,不搞全面补课;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课堂教学少一点“预设”的刚性,多一点“生成”的弹性。

2、突出“一个核心”——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将尝试建立“生死存亡的风险机制”——加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逼师成材的投资机制”——明确规定学校每年5%的预算经费必须足额用于安排教师继续教育。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到2010年必须全部达到本、专科学历,拿到毕业证后学校给予每人一定的的奖励。所有在职教师每年必须自费订阅1份教学刊物,每学期必须撰写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向镇中心校递交1篇不少于3000字的教学行动研究报告。“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金牛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分设“课程改革成果奖、教学评比新星奖、教学质量进步奖、关爱学困园丁奖、自学成才鼓励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奖”,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激发教师的专业激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降低“一个重心”——教研

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将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求真务实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❽ 如何有效摆脱小学书法教学困境

学生的作文通常分为自由作文和命题作文,前者是主动作文,后者是被动作文。现在学生的问题是,缺乏感悟的自觉性,缺乏写作的冲动,不能进入作文的自觉状态。绝大多数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写作经验说明,只有本人进入了作文的自觉后,他的写作成为他生命的释放口,成为他的人生重要支撑,才能在写作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时间,才能取得写作的进步。而学生由于缺乏这种感悟和创作冲动,很难主动进行作文,他的生活感受不能及时地转化为一篇文章。
而在面对命题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又觉得无话可说。也就是说那些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没有发生共鸣,没有成为开启学生作文思路的钥匙。既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份生活,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内心世界,有自己的苦乐喜恶,那么只要找到适当的钥匙,就能打开学生自己积累的库房。
现代信息论为我们认识作文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学生作文是信息转化的“结果”,同时又是信息转化的“过程”。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这样的: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
信息积累就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并进行编码、储存,以备作文之用。生活感悟和读书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这包括直接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感受与思考)和间接生活经验(耳闻目睹、阅读)。
信息同化指某一作文命题与学生的信息积累相碰撞后找到了切合点,这一冲突过程,决定着作文腹稿的成败与质量。
信息同化完成后,再借助于“得心应手”的作文技能,学生就可把胸中之“竹”外化为纸上之“竹”。
因此,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当然要先正本清源,即组织学生一方面积极投入生活,增加阅历,增长经验,另一方面多读书,多体验,多感知。从而丰富感情,磨砺思想。作文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不是依靠教师喋喋不休的质的分析,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信息数量的积累。而丰富学生的信息,就得面向生活、面向经典以及电脑网络,广泛地、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
但是,并不是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就能写出好文章。这里还有一个能否将个人体验顺利“同化”和“外化”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刺激物――命题,并要事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作文模型。
首先,要按照信息与作文命题平衡的规律,把握作文命题与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作文命题的质量。成功的作文命题要保持学生原有信息与命题之间的距离,才能具有信度和效度。作文命题,就是一个刺激物,只有被信息同化时,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其作文的兴趣和动机。当学生遇到新的刺激物但不能被同化时,就会修改原有图式以使刺激物能够符合于这种图式,或创造一个能够容纳这一刺激物的新图式。同化会丰富和加强原有图式,顺应则导致图式的变化和发展。“平衡”就是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达到学生原有信息与刺激物的均衡或调节,它是推动认知和创作发生并发展的动力。
依据这一原理,作文命题要尽量满足学生的信息积累,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进而促使学生能创造新的条件进行解题,达到发展其作文能力的目的。
至于学生在作文之前阅读过的大量范文,会对学生作文的模仿、创新提供“图式借鉴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生成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实现两次转换。第一阶段是构思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因“交流需要”而做出选择,是“意”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是转换阶段,即选择表达“意”的言语形式,将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言语信息。这是第一次转换,即内部语言开始生成。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就是把头脑中的言语信息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变成书面作文。根据波里特“表达过程”图示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影响甚至决定书面语生成的是两类知识: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包括文章体裁和文章布局结构等各种知识,另一类是作者平时掌握和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其中后者是决定性的。有了这两种知识,才能在包括文题在内的各种“需要”的刺激下,利用由“主题”和“题材”构成的“搜索器”对“记忆”进行信息搜索,取得信息,并确定其价值,决定对其的取舍。也就是说,构思的成功取决于“记忆”知识的丰厚和“搜索”意识的明确。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和范文模型。因为学生作文虽不排斥一定的创新,但毕竟还是一种训练和尝试,只要能达到“观点鲜明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并有一定的写作速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作为学习者,其行为必定带有一定的模仿性。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积累信息中库存的有效信息。
二、在平时,应该着重训练学生面对一个命题时,迅速从命题提供的一些信息点理出命题要求,在这一范围内搜索自己的库存信息,在检查自己的信息占有量后,决定作文的主题取向。同时,回忆自己看到过的这类主题所需要的文本模型,进行一番取舍后确定文体。伴随这个思索过程,学生要列出一个简括的提纲,理出文章思路,提取所需的材料。这个构思过程当然是越短越好。
三、为达成这种写作能力,教师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整个学段的,每个学年的,每个学期的,每个专题的。每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积累,要尽量全面丰富,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他人的经验之谈。每一专题的文本(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要全面涉猎,并尽量掌握,这样在作文时有一个参照,表达起来更会加得心应手。

❾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程资源;有效学习
说起课程资源,其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之物,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为课程资源;从狭义来看,指可以直接为课程实施服务之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即使我们是贫困地区和薄弱的农村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农村自然风光,乡土人情,悠久历史,生产生活,农村的传统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按照课程资源特点,我将在本学期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教学安排:
(一)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 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将要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阅读活动,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建立班级图书角,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栏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布置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同时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自己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应该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多媒体课件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能给在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难点的化解上、难以观察的过程的展示上、课堂容量的扩展上恰倒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根据课文的讲解适时的补充了一些内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础上理解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又在讲完课文后适时向课外延伸,在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的同时出示了一组生动的画面:蓬勃向上的小草、争奇斗艳的花朵、顽强拼搏的运动员、自由飞翔的鸟儿、向命运挑战的残疾人。此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再进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学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基础上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我及时追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一首诗”,“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废墟上的一朵花”......学生的理解五彩缤纷,学得也轻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让听课老师们为当时的教学效果而感到震惊,评课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联系日常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引导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中,与真诚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节,把甜甜的笑脸、整齐的队礼、高声的祝福、美丽的鲜花、尊师的歌声一一献给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任课老师,向老师问候节日,给老师道声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亲情作业纳入其中,用一份份独特的亲情作业来孝敬长辈……表达自己对老师、对亲人的爱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了解老师为了教育自己的学生,不顾自己身体,懂得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样的亲情,本身是一种直接进入学生心灵层面的隐性资源。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二)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
1.作为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要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方式,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
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比如,我们学校结合当前的感恩教育所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会感恩”,就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发现应该感恩的事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体验感恩,还要写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参加学校“感恩的心”征文比赛,将思想教育寓于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挚的美文应运而生,《谢谢地球妈妈》、《感恩小草》、《我给奶奶洗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和“学习园地”;为班级取名:“诚信团队”、“勤奋乐园”、“智慧小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体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内的“古诗长廊”、主道两边的文化墙、草坪上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诗”课程,让孩子在诵读古诗的同时为诗配画,既让他们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6、活用教材资源 深化课堂
语文课是技能课,也是实践课。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的过分紧张,反复讲解,让学生不停的记笔记,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后,再进行说话训练,或者根据教材适当的补充一些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更见成效。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当学生对“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难以理解之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在学生对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再让他们谈谈作者杏林子是怎样“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学生马上就列举了雷锋、张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迹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快的理解了这句话,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思,丝毫不见枯燥、乏味。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说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紧紧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样一句话来体会意思,训练说话,培养思维,这样就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总之,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 009.
[2]李贞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环节[J],2 007,(7).

❿ 如何开发小学语文课外学习资源

说起课程资源,其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之物,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为课程资源;从狭义来看,指可以直接为课程实施服务之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即使我们是贫困地区和薄弱的农村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农村自然风光,乡土人情,悠久历史,生产生活,农村的传统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按照课程资源特点,我将在本学期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教学安排:
(一)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 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将要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阅读活动,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建立班级图书角,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栏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布置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同时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自己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应该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多媒体课件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能给在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难点的化解上、难以观察的过程的展示上、课堂容量的扩展上恰倒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根据课文的讲解适时的补充了一些内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础上理解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又在讲完课文后适时向课外延伸,在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的同时出示了一组生动的画面:蓬勃向上的小草、争奇斗艳的花朵、顽强拼搏的运动员、自由飞翔的鸟儿、向命运挑战的残疾人。此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再进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学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基础上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我及时追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一首诗”,“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废墟上的一朵花”......学生的理解五彩缤纷,学得也轻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让听课老师们为当时的教学效果而感到震惊,评课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联系日常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引导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中,与真诚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节,把甜甜的笑脸、整齐的队礼、高声的祝福、美丽的鲜花、尊师的歌声一一献给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任课老师,向老师问候节日,给老师道声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亲情作业纳入其中,用一份份独特的亲情作业来孝敬长辈……表达自己对老师、对亲人的爱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了解老师为了教育自己的学生,不顾自己身体,懂得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样的亲情,本身是一种直接进入学生心灵层面的隐性资源。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二)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
1.作为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要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方式,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
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比如,我们学校结合当前的感恩教育所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会感恩”,就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发现应该感恩的事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体验感恩,还要写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参加学校“感恩的心”征文比赛,将思想教育寓于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挚的美文应运而生,《谢谢地球妈妈》、《感恩小草》、《我给奶奶洗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和“学习园地”;为班级取名:“诚信团队”、“勤奋乐园”、“智慧小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体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内的“古诗长廊”、主道两边的文化墙、草坪上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诗”课程,让孩子在诵读古诗的同时为诗配画,既让他们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6、活用教材资源 深化课堂
语文课是技能课,也是实践课。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的过分紧张,反复讲解,让学生不停的记笔记,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后,再进行说话训练,或者根据教材适当的补充一些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更见成效。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当学生对“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难以理解之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在学生对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再让他们谈谈作者杏林子是怎样“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学生马上就列举了雷锋、张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迹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快的理解了这句话,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思,丝毫不见枯燥、乏味。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说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紧紧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样一句话来体会意思,训练说话,培养思维,这样就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总之,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石。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书法课堂教学资源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