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2-12 16:02:04

A. 在教散文时遇到哪些困难

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难度相对较大,有些教师对散文缺乏深入研究,教学中抓不住要点和重点,不知道散文应当教什么,应当怎么教。总体来看,散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进行字词教学和内容分析上,不重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实践。没有从散文的角度来关注散文的意境,学生自然无法领悟和把握散文写作的技巧,这是教师教学散文缺乏文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

2

重技能而轻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们大多数老师在看到一篇散文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篇文章能使学生了解哪些知识。于是在设计教案时,一个接一个问题都围绕文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课上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回答问题,了解完文章内容,回答完教师的问题后,一篇散文就学完了。但是往往忽视了散文教学中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3

没有准确的分类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散文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有记叙性散文,也有抒情性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散文,根据其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并不对此做细致的区分和研究,这就导致教学中重点不够突出,学生学得糊里糊涂。

4

课堂阅读分析与课外运用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往往只注重课堂分析与讲解,不注意启发学生领悟散文的写作特点,在课后也缺乏及时的巩固与拓展,致使学与用脱节。

001kk5lKzy73Gztesagec&690.jpg
优化散文教学策略

1
明确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是作者抒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情感、体验、感悟的一种文学体裁。王荣生老师对此的概括比较清晰简练:

1.散文是一个文类概念,迄今为止,散文也难以化“类”为“体”。

2.散文的定义一般采取“排除法”,在古代采取两分法,凡是韵文、骈文之外的都是散文;在现代,采取四分法,凡是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之外的,都算作“散文”。

3.散文的外延不断缩小,在现当代,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辨明了文体特征的亚文类,就从整个散文大家族中独立出去。

4.散文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作为教学文本的散文,特指现当代的文学性的散文。

5.现代散文特点: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多样,形式上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张扬个性——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郁达夫说过:“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散文无论用哪一人称写作,其中的情感必定是作者自己情感的表达。表“我”之情,抒“我”之意,散文贵在有“我”。
2
明确散文分类,更具针对性教学
我们应准确把握散文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性散文,一类是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的散文对人与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正如作家吴伯箫所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因此文章中不管是对人的描写,还是对事和物的描绘,都是真实的,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写。教学记叙性散文时,我们可以从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事件,并挖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主,大致可以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以事抒情三类,在教学这类散文时,教师可以从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准情感线索,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
体悟作者情感,突出散文核心点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内心的独白,阅读散文要能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字里行间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深厚情感。

首先,抓住散文“意脉”,感受情感。文学作品都是特定社会的具体反映。很多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时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现代散文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是通向现代散文阅读和鉴赏的关键一步。在开展散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带领学生深刻体会散文蕴含的思想情感。

其次,充分引导学生能亲历其境,会其真意。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即让读者站在作者角度,置身于散文的情境中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气息,体会字里行间的优美旋律。

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揣摩加深对情感的领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一番把握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品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技巧上的指导,如重点品味内容上揭示主旨的句子,一些起引领作用的句子,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些句子用词的准确性,意境的浓厚效果等方面细致分析,启发学生发掘文章的留白之处。

4
坚持多读多悟,熟能生巧
初中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不佳,与他们阅读量不足、阅读深度不够有较大关系。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增加学生阅读量以及强化阅读技巧指导的措施。

5
课内课外联动,迁移巩固写作技巧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将散文的写作技巧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写作主动性。

B. 浅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读《老王》,通过对作者所写的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的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文革期间受迫害,在干校劳动改造),结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动,就不难理解作者要表达关爱弱者与不幸者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在归纳出散文的主题后,要顺势进行拓展,围绕人文性做点文章,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比如《老王》一课,要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现实生活中像老王一样处境的老李、老张,与人为善,同情关爱身边的弱者。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老王》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王送鸡蛋一事上要浓墨重彩地刻画老王的外貌?为什么要着意表现他的弱不禁风?文章是这样写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作者为什么要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他的外貌和形态呢?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还是有路径的。但是,教学的追求,难得臻于圆满,教学的艺术总是遗憾的艺术。

C. 如何针对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疑问"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

我认为要提高散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就必须抓住不同的散文的不同的特性,灵活采用不同回的教法。更答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为了学生,因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也不例外。

D. 新课标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浅谈

这种学术论文,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专刊上的。我们浏览这类论文都是付费或者申请会员才可以的,所以在这里根本没有答案。再说,这类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阐述清楚的。

E. 如何对现代散文进行解读与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 ,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李森祥的写人散文《台阶》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艰辛创业的奋斗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家门口的台阶由三级筑到九级呢?”原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生活价值观做全面的审视,学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穷。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以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还有同学说冬夜里奶奶早早地就为我暖好被窝,让我睡觉时不会受冻。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在教学写人散文《老王》之后,引导学生积累象老王一样生活中虽平凡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学会平等的对待别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们。这样,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拓宽了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那种条分缕析的做法往往会割裂整体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来学习散文。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对自然景物——雪的诗化描写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的壮阔的场面,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让孩子们充满兴致,充满强烈的探知欲,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其作用被视为“画龙点睛”,可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板书设计倏然隐身,可有可无,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席空档。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针对文本内容有的放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板书,且线条简单,用词精练,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让人印象深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板书,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板书便是一只蜜蜂,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头对应标题,身子对应主题,翅膀对应艺术特色,蜜蜂的飞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板书如下:















荔 枝 蜜

多年以来,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无涯,正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脚下路正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勇于挑战,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与时俱进。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长,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
[2]孟凡军:《散文教学第一关——导语》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7]
[3]萧兴国:《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2][3][11][15][16][17]
[5]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F. 如何对现代散文进行解读与散文教学中的问题

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形式约束的文学体裁,但是形散神聚,总以作者浓挚的情感去铺叙事件,勾画人物,彩绘景物,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蕴藉着情趣、理趣,给人以心灵的陶治和美的享受。散文的解读,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何使学生的散文解读能力有所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进行解读的质量,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读。
1、导课激趣
文以情生,学生的学习在特定的,轻松的,愉悦的情境当中能获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解读作品。譬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导课时播放一段印度舞蹈创设教学情境就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欣赏神采飞扬的印度舞姿后,情绪必然高涨,能很快入境。
2、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解读。一般的,我们对一篇现代散文的解读,会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和过程和方法目标三个方面制定阅读任务。譬如《观舞记》,我制定的阅读任务是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体会卡拉玛姐妹“飞动的美”是缘于内心的;2、通读全文,把握印度舞蹈的特点。抓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现视觉形象的方法。积累美词美句。(知识和能力目标);3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提炼概括信息。(过程和方法目标)
3、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解读文章时,养成摘录阅读笔记、记录阅读收获的习惯。例如《观舞记》的语言非常优美,可让同学们摘抄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4、定期进行交流、评比
有交流、有评比才有成长,才能进步。因此《观舞记》设置“美的发现”板块,进行“美”的交流,“发现”的评比,知识得到了巩固
5、探究激趣
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有所创新。
二、重视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
三、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提高解读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主旨
解读现代散文,把握文章主旨,关键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如何找到那句话呢?要教会学生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点明主旨或揭示内容或提供线索;二是从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本文则属于此类),,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三是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四是留心关键语句;四是留心过渡句;五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背景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解读文章的关键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思路的理清关键要抓住文章的行文顺序、线索、显示行文思路的标志性词语等,将各部分的内容分别归纳再加以整合。
3、理清文章写法,分析表达效果
要让学生掌握必要地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抑扬结合等,这样学生再解读文章时,才能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归纳整合
4、学会揣摩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表现文章主题、组成文章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关键语句除了前面讲的能揭示主旨的句子外,还包括:警策句、运用修辞句、深层含义句、生动描写句等。
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要能找到并学会利用一定的技巧理解、说明其作用。
像《观舞记》这样文质精美的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语言的揣摩就是重中之重。

G. 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要论及其有效性,我以为当先搞清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然后把握其特有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方可收效,下面就此问题作一梳理。 一、散文的类别 散文从广义的角度看,据散文理论家的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几下六大流派:一是小品类,其奠基人是周作人。这种小品“上承晚明遗风,平淡中见其醇厚的一面”,这类作品,往往是平常生活却蕴含着浓厚的生活经验,使其增添几分思想激情。二是为记述类,以夏丐尊为前驱,这类散文清闲透明,朴实无华。三是寓言类,许地山为开山人,它多为学者所作,“博学沉潜”、“神韵无穷”。四是抒情类,徐志摩为源头,它浪漫潇洒,草木人事无不含情,激越飘逸,旋转自如。五是议论类,胡适、林语堂开风气之先,它或“所议之论平易近人,于无事中娓娓道来,索引旁征,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开发”;或辩论雄健,说理透彻,引经据典,以服人心。六是杂文类,鲁迅为祖师,这类散文泼辣深邃,攻势凌厉,有“投枪”与“匕首”之功能。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经常接触到的散文主要是以下三种,即叙事、写景、议论,这三种最终又都归结于作者的主观抒情。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之广泛。散文题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大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宇宙,小到生动活泼的花鸟鱼虫世界,几乎一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都可成为它的表现对象,而且在那些不屑一顾的“小”、“边角”材料上,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用武之地,比如一个背影、一群蜜蜂、几颗白杨、一方荷塘也能写出名篇。 2、内容之抒情。散文是侧重表现内心情感的美文学,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重在一个“情”字,正如散文大家巴金所说的:“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对人对事我有真诚的感情,我把它们倾注在我的文章里面,读者们看得出我在讲真话还是撒谎。”(《病中记·后记》)他还说:写散文要“把心交给读者”,要“把它当作我的遗嘱写”(《把心交给读者》),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散文的艺术品格。 3、结构之自然。在文学的王国里,散文是最自由的公民。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思路,均重“自由”、“随便”,不拘一格。李广田所说的散文“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它“不需要结构,也无所谓因果关系,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个人所经验感受到的一切”(李伯素《小品文研究》)。它可以写得像首诗(如杨朔的《茶花赋》),可以写得像一篇小说(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可以写得像诗剧(如鲁迅的《野草》中的《过客》),也可以写得“四不像”…… 4、语言之优美。通常所说的一个术语“散文笔调”包括两点:一是抒情的浓烈;二是语言的优美。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文情并茂、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潇洒自然、和谐风趣和饱含诗意美等。它的语言是介于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之间:既不像诗歌那样雕饰,也不像小说那样平易;既不像诗歌那样跳跃,也不像小说那样缓慢。 三、散文的阅读目标 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融统一它们的差异就在于两者交融的程度不一样。若是客观因素居多,则属再现型史诗类作品,它包括小说、戏剧、叙事诗;若主观因素居多,则属表现型的抒情类作品,它包括散文和抒情诗。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定位出散文阅读的目标应该是: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并从中学习借鉴一些写作艺术技巧。 四、散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再结合散文特点,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增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1、析意境。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一同展示出文章中的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导游,学生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2、找线索。线索即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清楚楚了。线索可以是景,如鲁彦的《听潮》以海潮涨落的景色为线索;可以是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是全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攀台买橘时的背影为线索;也可以某种思想情感为线索,如富兰克林的《哨子》就是以“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线索等。由于有线索贯穿,所以散文散得开也收得拢。如果教和学散文时只会孤立地抓字、词、句、段,而没有从文章思路线索上加以考虑,则犹如是拣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没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项链,以至收效甚微。其实,前者(字、词、句、段)是“目”,思路线索则是“纲”。 3、抓文眼。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如《荷塘月色》,写作的时代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跌宕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的“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文章接下去虽然并未交代“颇不宁静”的缘由,只在夜游荷塘、观赏月色上着墨,铺写荷塘小路的静,自己独行的静,月色朦胧的静,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静”与“不静”本来是相反的,一为客观环境,一为主观感情。由于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产生一种“ 偷来的片刻逍遥”,使这一对矛盾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但眼前的“平静”毕竟不能彻底排除内心的“不平静”,所以,“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道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文章像风筝,飘游跌宕,起落盘旋,其思想十分深邃,十分含蓄,但却透过文眼表露出了它的主旨。在这里,教者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入情披文,顺理成章。所以,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4、品语言。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在教学中案例中,教师能从语言入手教学,是难能可贵的。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需要同学们细细咀嚼,从而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品味语言在阅读测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品味词语的精妙;二是分析句子的丰富内涵及其表达效果。 下面笔者对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进行了粗浅的归纳:(1)中心句(概括、凝炼);(2)点睛句(深化主题、点明主旨);(3)过渡句(承上启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5)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9)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从小处咬文嚼字,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全凭点石成金的本领了。还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开头用“心里颇不宁静”微微露出主题内涵,“不宁静”一词,平常而又平常,它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 5、融读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在“读”中学习“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然后在“写”中促进“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水平。 五、两个注意事项 1、关于阅读文章的顺序。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程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首先,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在感知语言符号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进而理出作者的思路,并对文章的中心作出大致的判断。这一步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对文章局部的分析。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研究结构,划分意义段,概括段意,理出脉络,这是思路的具体化;在段落内部划分层次,确定重点句子(如主旨句、过渡句、警句、长句、难句、修辞句等),确定重点词语,从音、形、义几方面对它们进行逐一研究,揣摩标点,探求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章法特点(如线索、顺序、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处理、开关和结尾、过渡与照应、文眼的设置与提示等)和技法特点(如对比、类比、衬托、铺垫、渲染、白描、象征),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如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藻丽等),了解文章局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和修辞手法。这样,通过对文章局部的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解剖和细读,既让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落到了实处,又让原先的整体把握得以丰富。这一局部分析的环节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最后,又从文章的局部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研究“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分析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这一步要做的事是: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同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采取这种结构方式?文章的每一个局部的写法是如何服从整体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说第一步的“整体把握”多少还带有感性的色彩,是较肤浅的、笼统的认识,那么,这第三步的“整体研究”便是对文章的理性认识。 2、关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中指出,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肯定和推崇,并作为散文写作的定义与特点,写进一些大中学教材和理论著作,几乎成了散文作者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不二法宝,成为散文写作一种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张,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它产生的时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在“二为”、“双百”方针正确指引下,过去对散文写作的思想束缚被打破,作家们释放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尽情抒写他们的自由灵性,散文的泱泱春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形成一道壮美的文学大潮。此时的散文艺术思维呈现出多元化拓展的态势,散文作家和理论家不但冲破五六十年代的思维模式,而且向更深入更开放的层面拓展。此种形势下,对长期主导散文创作的“形散神不散”观点的反思甚至质疑也成了一种必然。所以,1985年前后,著名作家贾平凹首先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对“形散神不散”提出批评。1986年下半年,《散文世界》也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林非在1987年第3期《文学评论》上发表论文《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1988年1-2期《河北学刊》发表了四篇关于“形散神不散”的争鸣文章,当时的《文汇报》对此作了报道。不久文学评论界即形成共识,至此,多年来曾被人们深信不疑的关于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的概括,终于被赶出文坛。(参见《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温欣荣《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4B) 态度:当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许多事物又有重新认识,关于散文特点的认识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也不应停留在“神不散”的过时的或粗浅的认识上,更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散文教学与分析,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出散文创作者的独具个性的或多元化的主题。 总之,散文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打开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打破现实与教学园地封闭隔绝的状态,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H. 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气息,但一定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在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

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I. 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把握作者要抒发之情,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抒情的。当然散文并不一定都是抒情散文,可以找出作者写作的切入点。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