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级语文掌声一课中两次掌声各表达了什么
第一次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说明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而是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故事讲得好的赞美。
《掌声》是董保纲写的一篇短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英子,因为第一次上台时获得了同学的掌声而逐步改变抑郁性格的故事。本文收录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中,录音由晓澄朗读。
《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
(1)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教学扩展阅读: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课堂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或披文人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静心思忖,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意体验效应。
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者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