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原则

发布时间:2021-02-15 20:55:50

A.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介绍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二○○九年一月六日拟定的意见。

B.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
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业必须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
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
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进一步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
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并组织有关行业,制定重点专业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参与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国家、地方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一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带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
设置专业。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文件等基础建设,形成优势、办出特色;要通过拓宽和调整现有专业业务范围、开设新专业或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五、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要注意吸纳行业技术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需要的经费筹措机制。地方、部门和学校要增加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

六、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必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要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并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要加强美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进一步改进德育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课教学
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加强德育课教材改革和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

七、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和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当前既要注意克服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的做法。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

八、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
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完成专业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地方、行业和学校要多渠道增加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执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表彰和奖励具有创业精神和立业实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立业创业。

九、积极改进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
量和教学效果。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十、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
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要加强对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管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领导,重视教学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建立符合市场经
济需要的工作推动机制,制定政策和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切实加强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行业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内容和专业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作用。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保证教研经费。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
育评价、师资培训和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机构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指导中心。教学研究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重视教学基础建设,
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机制。

C. 如何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第三节 教学规章制度
2-3-1、伊春林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运行、管理、质量监控综合性规章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必须确保教学工作在学校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生命,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
第三条教学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遵循教学规律,周密计划,认真组织,科学调度、监控协调好各项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认真落实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方面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有良好的文明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智育上方面做到理论知识以应知应会为原则,使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实践技能以熟练实用为原则,使学生掌握较强的职业技能,在体育上做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竞争的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管理机构
第五条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教学工作。
第六条教务处是在党委和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的教学业务主管部门,统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其工作职责见《教学管理岗位职责》。
第七条教研室是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下,在教务处指导下直接从事教学、教改、教研、科研工作的行政组织和基层教学业务部门,其工作职责见《教学管理岗位职责》。
第八条图书馆是在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学校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负责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采购收集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并分编、收藏、借阅、图书信息传递等工作。其工作职责见《教学管理岗位职责》。
第九条教育科研督导室是在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对全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工作,以及教学检查督导等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工作职责见《教学管理岗位职责》。

(三)、教学计划管理
第十条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及有关规定,制定颁发的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我校组织教学全过程的依据。目前我校各专业教学主要应该以省教育厅2008版教学指导方案为指导。
第十一条实施性教学计划。主要是我校遵照教育厅2008版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或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1、我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只能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做适当调整,由教务处综合相关教研室的意见后,于学期放假前五周提出,经教学副校长在放假前两周批准后方能在下一学期开始执行。
2、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修)定,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原则;坚持产学结合的原则。
3、为了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本行业、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可试办改革试点专业。试点专业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其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技能以及各教学环节和专业办学模式可作重大改革。试点专业的教学计划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校长审定后报主管部门同意,经省教育厅审批后方可试行。
第十二条教学大纲管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做出纲领性规定的文件。它为课程教学工作提出了规范标准,是老师编制授课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执行教学大纲要注意以下问题:
1、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用编写,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2、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通常执行教育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
3、结合我校所在地区某些专业的具体情况,某些课程现有的教学大纲已不适应实施性教学中规定的课程要求的,教务处应组织有关教研室和任课教师按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经主管校长审定后,报校长办公会通过后方可执行。
4、试点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后,教务处组织力量按试点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或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经主管副校长审核,报校长办公会通过后实施。

第十三条学期授课计划。学期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学期授课计划。由教研室讨论、教研室主任签字。于开课前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处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学期授课计划按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认真填写,一式四份,任课教师、教研室、教务处、实验室各一份。
编制和执行学期授课计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期授课计划主要包括:教学顺序、授课时数(以2节课为单位填写)、教学内容(含实验课和阶段测验)、作业安排、教学方式等。
2、任课教师在执行学期授课计划过程中作较少调整时,须经教研室主任同意报教务处备案;在内容和时数上有增减时,应提出书面说明,由教研室主任同意,报教务处审核,经教学副校长批准。
3、不同专业、班级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在内容、要求、课时、进度相同时,可使用同一份教学计划。不相同时应分别编制学期授课计划。
4、对学期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情况,教研室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教研室主任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研室主任在检查后认真做好记录,并具实填写教务处下发的月报表。教务处审核后,报教学副校长审阅后通报全校。
(四)、教务工作管理
第十四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是学校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依据。由教学副校长主持编制,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经校长批准后于前三周印发至各有关部门。教务处及各教研室(包括图书馆)应按全校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于下学期开学前分别制定本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经教学副校长审批后执行,并定期检查,学期结束时进行总结。
第十五条校历
1、校历是学校年度和学期作息时间总体安排。主要内容有1、学期的起止时间;2、教学周数及各教学周起止时间;3、寒暑假起止时间;4、校运动会的日期;5、法定节假日等。
2、校历由教务处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专业教学计划,参照日历编制。于上一个学期结束前三周报请教学副校长审核同意后,经校长批准印发各部门执行。学校要维护校历的严肃性,无特殊情况不得更改。
第十六条教学进程表。
1、教学进程表是学校掌握各专业、班级具体教学进程以及任课教师、实验实习教师拟定学期授课计划、实验实习计划的依据。
2、教学进程表主要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军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毕业教育的时序和周数分配。
3、教学进程表由教务处根据校历及各专业实施教学计划编制,经教学副校长审批后于上一个学期结束前两周印发至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教学任务书。教学任务书是任课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上课依据。教务处根据教学进程表、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于上一个学期结束前四周向教研室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于放假前三周把下一个学期任课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落实情况报教务处审核,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于放假前二周正式向各任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
第十七条课程表
1、课程表规定了各班级一周内每门课程的学时及其具体安排,对维护学校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任课教师应认真执行。课程表由教务处根据下达的教学任务书,在征求各教研室意见后,于上一个学期结束前两周排定,报教学副校长审批后印发有关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及班主任。
2、教务处在编排课程表时要根据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特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负担均衡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有利于教学设施的充分使用,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进修、钻研业务提供方便。
3、调、代课。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和稳定教学秩序,对教师因公或其它原因不能按课程表规定时间上课时,允许教师申请调、代课。教师申请调、代课时,除特殊情况外,应提前一天按学校规定办妥请假审批手续,同时填报调、代课申请单、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同意,由教务处主任批准后,教务处及时填写调、代课通知单,并通知有关班级和教师。
4、调课时间应控制在一周以内,时间超过一周的,应另行安排教师代课。属于下列情况者,不予办理调、代课:1、临时或长期自愿在校内、外进修、听课的;2、兼任校外课程的;3、参加一般性参观、比赛和游览活动的;4、同课程、同进度的班级进行阶段测验时。
第十八条授课日志。
1、授课日志是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的原始记录,是检查和考核教师工作及学生出勤情况的重要依据。
2、授课日志由任课教师保管并在每次授课时当堂认真填写。教务处每两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3、授课日志由教务处备制,内容包括:授课日期、授课内容、课外作业及学生出勤等栏目。
第十九条教学档案管理。
1、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是学校文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档案材料由教务处教学干事负责收集整理,按学年建档、保管
(1)、教学文件类。国家教委、部委、省教育厅,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种教学文件;学校印发的各种教学文件,如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计划、生产(毕业)实习计划、指导书以及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2)、教学资料类。每个学期的校历、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学期授课计划、授课日志等;教研室的学期和学年工作计划及总结;教学评估资料;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汇总。
(3)、统计报表类。各种教学统计资料、报表及上报的材料、除向上级呈报外,学校至少要保留一份以备查阅。
第二十条教务会议制度。
为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情况,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我校建立教务会议制度。
1、教务处、教研室应不定期召开教师(包括实验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以及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2、教务处每月召开一次教研室主任会议,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分析和研究教学情况,及时处理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向教学副校长汇报。
3、教学副校长每月召开一次由教务处、教育督导室、各教研室主任参加的教务工作会议,分析和研究本月教学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个月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第二十一条教材的选编与管理。
教材必须具体反映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便于教师备课和施教,适于学生阅读和自学,这是各门课程开课的首要条件,教务处和有关教研室要把教材选订和教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稳定专业教学和配套的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一定要选好教材、用好教材并管好教材。选用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统编教材。教师应按教学大纲要求首选国家教委和部、委统一组织编印的教材。
2、无统编教材时,应选用经省教育厅批准的,省内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联编的教材。
3、选不到合适教材时,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自编试用讲义。
如果无统编教材、联编教材、学校又无力量自编讲义时,可暂时选用基本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其它教材。但一般不选用大学教材代替。否则不利于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有些学科内容发展较快,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学校应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必要的补充讲义,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对自编讲义者视实用程度给予物质奖励。
4、在教材管理上,教务处配专人负责。提前准备好所开各门课程相适应的教材或讲义。一般情况下选用教材或讲义需经教研室集体讨论提出,送教务处审查汇总,报教学副校长审批后组织预订、采购或编印。
5、要建立教材账目。严格教材出入库手续和核算制度,做到帐物相符。对过期作废教材要及时清理,经教务处主任审核后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及时处理报废。对于教师用书要及时向校长汇报、核销。不得占用学生教材资金。
(五)、理论教学过程管理
理论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随着经济发展和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我校尤其强调和注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性,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重视这一环节。
第二十二条备课。
备课是任课教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次课,写好每一次课的教案并根据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1、任课教师应首先了解所教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每次课的讲授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了解授课班学生接受能力情况的基础上做到既备教学内容又备教学方法。
2、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教研室主任应组织必要的集体备课,以明确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
3、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前备好四周课,并写出教案。教学过程中应有一周以上的备课提前量并写出教案。根据学期授课计划,每两学时写一个教案,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突出的实践技能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外作业、时间分配等。
第二十三条讲课
1、任课教师要认真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积极使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认真讲好每一堂课。
2、授课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发音准确、表达生动、板书工整有序。
3、授课时要注意结合课程特点,合理使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了解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采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和方式日趋科学化,方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5、授课教师必须做到不迟到、不压堂、不提前下课。着装要整洁、仪表要端庄,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第二十四条作业布置与批改。
1、任课教师要按学期授课计划认真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选题以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内容以体现学科特点为主。作业量要适度,作业难度要适当。
2、作业批改要及时。原则上要全部批改并认真写好评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特殊情况可抽样批改。
3、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有创造性发挥的学生,任课教师要进行课堂讲评并把作业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五条辅导与答疑。
任课教师每周至少到班级辅导答疑一次,检查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情况,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辅导可根据情况采用个别或集体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可根据需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对每次辅导答疑的内容、时间、方式要认真做好记录,以备教研室和教务处检查。
第二十六条成绩考核。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督促学生学习,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我校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
1、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
2、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并根据平时成绩评定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查成绩。
3、考试命题
(1)、我校实行考、教分离,建立课程试题库。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的班级采用同一试卷。每门课程要至少拟定水平和分量相当的两份试卷,并附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由教研室主任审定签字,于考试前两周报教务处审批后使用。
(2)、考试题目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拟定,要注意覆盖面并突出教学重点,各种类型题的比例要适当。
(3)、试题应有一定梯度,难易比例要适当,以便于分辨学生成绩的优劣,既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又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
4、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1)、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由教务处负责。教务处要在考试前对各班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场编排、监考人员做出具体安排,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印发执行。
(2)、各科试题要做到严格保密。教务处要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打印、分卷、密封、保管工作。
(3)、考试实行单人单桌。采取在同一考场编排不同班级、不同课程穿插座次的方法进行。
(4)、每个考场安排两名非本科目任课的教师监考,监考教师应在考试前到教务处领取试卷,提前十分钟进入考场,清点学生人数、核对证件、宣布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铃响时分发试卷。
(5)、监考教师要严格履行职责,发现作弊行为应立即制止,对情节严重者,取消其该科考试资格并填好考场记录报教务处研究处理。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要收齐试卷,当场密封、签字后送教务处验收。
5、评卷工作由教务处统一组织、集中评卷。评卷时不准随意拆封,评卷教师要认真、公平、客观、严格按评分标准给分。评卷结束经复核无误后由教研室主任拆封、签字,由任课教师登录学生成绩,并对命题质量、学生成绩进行研究,写出试卷分析。
6、学生试卷与成绩应在考试后三天内报教务处。评阅后的试卷与成绩一经上报,任何人不得私自改动。如需查阅试卷或更正成绩,必须经教务处主任批准。
7、补考
(1)、考试、考查课不及格或因故缺考者,在下一学期开学初三周内由教务处安排补考。因不及格而补考的学生,其补考成绩按实际所得成绩填写,但要注明“补考”字样。因故缺考而参加补考的学生,所得成绩不记“补考”字样,若不及格时,可再补考一次。
(2)、补考试题的范围、深度、补考方式和时间等同于正式考试,不按时参加补考而又无请假手续者按旷考处理。学生由于旷考或考试作弊而按不及格处理的课程,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但补考成绩只填写“及格”、“不及格”字样。
(3)、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及格课程经补考仍不及格但已升级者,毕业前可再补考一次。
(4)、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考试不及格者,需要较长时间复习准备,可在参加工作一年内申请参加下届毕业考核或个别考核。
(六)、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第二十七条 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动手操作、大型作业、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答辩等内容。
2、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应有教学大纲、指导书或教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社会调查都应有任务书。
3、对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调查报告、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务处或教研室都应有统一的规格和要求。
第二十八条实验。
1、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设备,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
2、实验室的管理
我校对专业实验室集中管理,设立实验中心,隶属教务处。实验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实验教学计划
有实验课的任课教师,在学期授课计划批准后,应及时提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交实验室。实验室应按计划要求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和作好实验准备工作。实验中心负责人应根据各门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和课程表于上一个学期结束前两周编制实验进程表,经教务处审批后分送相应实验室、教研室和任课教师。
实验进程表的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日期、班次、指导人员。实验进程表一经排定不得随意变动。如确需变动,要经教务处批准并提前通知实验室。
4、实验指导书
实验中心与有关教研室应共同研究提出实验指导书的选用或编制意见,或由担任实验课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经教务处和教研室共同审定后使用。无实验指导书不得进行实验。编制实验指导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5、实验指导教师
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应根据大纲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实验员为主。实验课授课过程应包括:实验讲解、示范操作、巡回指导、布置作业等。
实验指导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员应认真填写实验课记录表,学生必须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及时进行批阅。
6、实验课成绩考核
实验课必须认真进行成绩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凡教学计划规定单独考核的实验课,其实验考核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其它实验考核成绩应按一定比例记入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D.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学生学习时间有什么规定文件到哪里找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内间40周(含容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没有特别规定。

E. 中职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中专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一、制定依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省教育厅关于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国家职业标准》、《2010年教育部中职专业目录》。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悉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熟练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具有较高物流活动操作和管理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素质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物流员的职业技能;同时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说服能力,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进取精神和创业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业务范围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传统或现代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营销计划、客户服务、市场调研、信息管理等作业层人才
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EDI技术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发布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的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养护知识与能力;
7.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及教学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共1046学时)
1.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经济和就业创业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社会的生活与消费、收入与支出、生产与营销、投资保险的生活观念,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认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把握生活中的经济规律,正确选择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和创富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懂得诚信、合作和维权,学会理财,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追求正确的生活世界、劳动世界的共同价值,引导学生创造美好的生活,成就理想,享有幸福的人生。
2.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3.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哲学与人生(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体育与健康(14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其任务是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6.语文(19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7.数学(16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英语(18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计算机应用基础(14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10.综合理科(7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及现代高新技术的主要基本概念、方法、理论及其应用,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引起的新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11.心理健康(36学时)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专业技能课(必修部分)(共792学时)
1、物流基础(108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物流在经济活动与组织中的作用、物流与客户服务的关系、停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采购与物流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全球物流、物流组织与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未来的发展的趋势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知识点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最新物流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深入结合中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物流在中国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等常识性知识的介绍。
2、市场营销(7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营销基础、营销概述、营销市场调研、营销产品与定价策略、营销的分销策略营销广告策略、营销客户管理策略等基础知识,熟悉网上专业化推销流程,掌握网上推销的技能、技巧。
3、物流运输(72学时)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着重讲述各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及其业务、公路运输及其业务、铁路运输及其业务以及集装箱运输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在各个方面应用与实践,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和新理论。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物流配送(72学时)
本课程采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十一五”规划教材,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了配送概述、配送中心规划、配送方案设计、订单处理与备货作业、储存管理、流通加工、包装与包装技术、拣货与配货作业、送货与退换货处理、配送服务管理、配送成本管理、配送业务纯净考核。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配送中心的基本类型与功能,熟悉配送中心的各项基本业务,掌握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将物流活动中的各项基本业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综合开展物流配送的活动。
5、仓储管理实务(72学时)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既讲授仓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又讲述仓储管理的实务,应用与综合性较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仓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明确仓库的布局和结构、仓库设备的配备,掌握仓储经营管理、仓储商务管理、仓库保管作业的流程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特殊货物仓储管理。
6、物流设施与设备(72学时)
物流设施与设备授课对象是物流专业学生,本课程主要讲述普通货运汽车、专用汽车、起重堆垛机械、装卸搬运机械、连续输送机械、仓储分拣设备及辅助设备、水运设施及铁路车辆、集装箱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7物流员考证(108学时)
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采用指定教材与大纲,为学生参加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考试作准备,教学内容与要求完全遵循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修完本课程后,即参加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考试。
8、物流法规基础知识(7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法律法规概述,物资采购、货物运输、仓储、包装、货物装卸与搬运、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法律法规,以及在物流活动中涉及的货物运输保险、海关、信息网络管理等法律法规。
9、电子商务基础(72学时)
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电子商务产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流程及模式、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活动意义,为学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10.基础会计 (36学时)
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借贷记账法及经营过程的核算项目,了解成本核算的定义、程序及会计报表的内容,初步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经济核算、成本核算的能力。
11.Internet应用(72学时)
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互联网产生至今的各种基本服务及新兴服务及相关软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互联网服务的相关软件操作以及有关的背景知识,对互联网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
(三)专业技能课(限选部分,网络营销252学时)
(1)网络营销应用与策划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战略分析与策划、网络市场调研策划、网络营销的商务模式、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公共关系与客户关系策略、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网络营销的相关技术、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训等内容。促进学生实际的网络营销的策划能力。
(2)网络广告
通过学习掌握网络广告心理、网络广告创意、网络广告策划等,并辅以案例剖析。以及网络广告的发布与代理、效果评测、法律监管的了解提高网络广告效率。
(3)网上商店运营与管理
主要掌握内容是电子商务与网络零售概述 、职前准备、网店日常运营管理、网店工具的运用、商品拍摄与网店美化、网店推广与营销、物流与配送、淘宝商城。
(四)专业技能课(任选修满学8分)
1. 商务礼仪(36学时)
本课程侧重于商务活动中交际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介绍和分析,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是非分明、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及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2. 普通话与口才(3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理解普通话和口才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纠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的错误和缺陷;掌握儿化韵、轻声词的读法。通过学习、训练,逐步掌握朗读、演讲的技巧;掌握正确的说话原则;熟练掌握本行业的服务语言。
3. 公共关系(36学时)
介绍公共关系在商业活动中的功能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了解基本的公关手段和方法。通过公关案例和公关实践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关能力。
4. 客户关系管理(3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CRM系统的构成、CRM系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商务活动、实施CRM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学期 理论
教学 实践教学
(内容/周数) 入学 军训 毕业 教育 考试 公益劳动
(机动) 学期
周数 假期 合计
一 11 5 2 1 16 1 20
二 12 5 1 1 17 1 20
三 10 7 1 1 17 1 20
四 10 8 1 18 1 20
五 4 16 20 1 21
六 1 18 1 19 1 21
合计 48
59
1 1 4 2 107 6 122
学分 70 100 2 1 2 175

实习教学计划表
序号 实习教学名称 实习教学内容 安排
学期 课时 教学条件
及 设 施 考核目标
与 要 求
1 课程实践 计算机应用 1 30 机房 一级B
2 课程实践 营销技能实训 1 18 相关实验室 合格
3 课程实践 电子商务业务流程 1 36 电子商务实验室 合格
4 课程实践 经济法实训 2 16 相关实验室 合格
5 课程实践 网络营销实训 2 36 电子商务实验室 合格
6 课程实践 推销技巧实训 3 20 相关实验室 合格
7 技能考核 电子商务师四级考证实训 3 48 电子商务实验室 电子商务师四级证书
8 课程实践 网页制作 3 52 计算机机房 合格
9 课程实践 物流信息处理 4 24 电子商务实验室 合格
10 课程实践 INTERNET各类软件应用 4 54 计算机机房 合格
11 课程实践 会计基本业务核算 4 18 相关实验室 合格
12 课程实践 专业方向实训一 3 36 电子商务实验室 合格
13 课程实践 专业方向实训二 4 88 电子商务实验室 合格
14 顶岗实习 企业实习 5 16周 相关企业 合格
15 顶岗实习 企业实习、毕业实践 6 18周 相关企业 合格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数 学时数与学分 理论教学周数与学时 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百分比 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
其中 一 二 三
讲授 实验 学分 1 2 3 4 5 6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20周 20周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1 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 36 26 10 2 2
2 职业道德与法律 36 26 10 2 2
3 经济政治与社会 36 26 10 2 2
4 哲学与人生 36 26 10 2 2
5 语 文 196 138 58 12 4 4 1 1
6 数 学 164 148 16 9 3.5 3.5 1 1
7 英 语 182 146 36 10 3.5 3.5 1.5 1.5
8 计算机应用基础 144 44 100 8 3 3 1 1
9 体育与健康 144 28 116 8 2 2 2 2
10 综合理科 72 30 42 4 1 1 1 1
选修课 11 心理健康 36 18 18 2 2
小计 1082 656 426 61 20 18 9.5 9.5 1 1 32% 35%

专业技能课 必修课 1 市场营销 72 54 18 4 4
2 物流基础 108 72 36 6 6
3 物流运输 72 56 16 4 4
4 物流配送 108 72 36 6 6
5 仓储管理实务 72 52 20 4 4
6 物流师四级考证 108 60 48 6 6
7 物流实施与设备 72 20 52 4 4
8 电子商务基础 72 48 24 4 4
9 INTERNET应用 72 18 54 4 4
10 物流法律基础 72 72
11 基础会计 36 18 18 2 2
必修课合计 864 542 322 44 10 10 14 10 24% 25%
限定选修课 网络营销方向
12 网络营销应用与策划 108 72 36 6 6
13 网络广告 72 36 36 4 4
14 网上商店运营与管理 72 20 52 4 4
小计 252 128 124 14 6 8
任意选修课 15 商务礼仪 36 36 2 2
16 普通话与口才 36 36 2 2
17 公共关系 36 36 2 2
18 客户关系管理 36 36 2 2
小计 144 144 8 2 4 2
专业技能课小计 1260 814 446 64 10 10 20 18
其它 军训 60 60 1 二周 33% 29%
公益劳动 60 60 2 一周 一周
毕业教育 30 30 1 一周
顶岗实习 960 960 40
核心技能证书 8~16
小计 1110 1110 52
合计 3452 1470 1982 177 30 28 29.5 27.5 100% 100%

七、专业课教材使用及统考安排

序号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编著者 出版单位 统考安排
(学期) 备注
1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实务 冯金祥 高教京版
2 电子商务基础 电子商务模拟运作(第2版) 杜立东 财经版
3 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管理 刘艳霞、杨丽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含光盘) 李玉清 财经版
5 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实务 邓汝春 中国铁道出版社
6 物流师四级考证 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物流员(四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基础知识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 仓储管理实务 仓储管理实务 万志坚 广东高教
8 物流基础 现代物流基础(有配套教师手册) 刘淑萍 华东师大版
9 INTERNET应用 Internet应用(第3版) 史建军 电子版
10 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第2版) 李海波 蒋 瑛 财经版
11 物流实施与设备 物流设施与设备 张玉斌 科学出版社
12 物流法律基础 物流法律法规知识 高慧云 人民交通
八、说明
1、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初级,)可获得8个学分,中级16个学分,高级24个学分;获得计算机初级证书可获得1个学分,中级3个学分,高级5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获得英语初级证书可获得2个学分,中级4个学分;高级6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英语学科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获得普通话三级乙等可获得2个学分,三级甲等可获4个学分,二级乙等可获得6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语文学科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三年至少修完170学分才可毕业。
2、本专业为物流师四级证书、初级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
3、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奖励学分标准如下:
奖励级别
竞赛级别 一等奖
(加学分) 二等奖
(加学分) 三等奖
(加学分) 优秀奖
(加学分)
省 级 16 12 8 4
市 级 8 4 2 1
县 级 2 1 0 0
备注:a.上述加分只能代替选修课学分,不得代替必修课学分。
b.获得其他荣誉称号(证书)可参照执行。
4.各校根据本教学计划,按各专业方向制订更具体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制订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5.周学时数一般为28—3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一般为1:2;毕业综合实践(生产实习)一般安排一年。

F. 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什么来设置

基础知识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G.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围绕专业教学目标设置课程1.实行专业教学目标管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专置的总体原属则是认真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本地区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实行专业教学目标管理。因此,首先要根据专业实际确定以职业面向、理论知识、岗位能力、成绩评定、职业资格证书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目标。在目标设定中,要明确学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设定的目标要有总目标及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应围绕总目标来设定,为实现总目标服务。尤其是以学科为单位设定专业技能目标,各个专业的学生入学即了解《专业技能目标手册》的全部内容,在学习实践中遵循该目标,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集中检验学生技能达标情况。

阅读全文

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原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