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利用学生们好奇的年龄特点,准备了一幅相关故事情节的图画,首先出示图画让学生们猜猜“小鸟和青蛙究竟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急于想阅读小鸟和青蛙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春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在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讲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尾巴了,该多么惊喜啊!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再如《松鼠的尾巴》中“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要求在朗读中,能表现出大尾巴的特点。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东西是又轻又软的,唤起对“又轻又软的大尾巴”的感受,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用细声柔情的语调来读这句话。
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再如教学《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时,课文最后只讲到青蛙取笑小鸟,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并没讲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怎样跳出井口,它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它还会回到井底吗?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四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㈡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二、展开想象帮助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求知欲极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学生读有情有境的课文,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力。如《荷花》是一篇文字优美、想象力丰富的课文,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情境之中,在悠扬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中,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幅阳光照射下荷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美丽画面,随即让学生伴着琴声,边听录音朗读边看画面,那挨挨挤挤的荷花,饱胀的花像个骨朵,美丽的白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展现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我就问:“你能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美景吗?望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画面上的美好意境,引发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各抒己见:“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小绿伞,鱼儿在伞下做游戏”,“一朵朵洁白的荷花如少女在碧绿丛中翩翩起舞”,——这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一来,不光大部分学生都动脑,就连个别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有兴趣动脑思考了。
三.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创新兴趣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艺术,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使学习兴趣之花常开,除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外,还需要采取新颖多样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朗读、默读,有感情朗读和分角度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觉新奇,保持兴趣不迁移。例如同样是阅读课文,我采用课前录音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欣赏,使学生得到感染,从而激发朗读兴趣。
四、情景表演,提高阅读兴趣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发展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演一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完课文后,根据角色让学生演课本剧。同时不只看学生的“演”,还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比如突出 “台词”——可以对原著直接引用,也可以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还可以自由添加一些更精彩的语言。从而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个个都喜形于色的表演起来。通过表演,不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课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如果不这样的话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精彩的课外故事书如《七龙珠》、《美少女战士》等漫画书上,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位。但要说没有适合小学生的读物,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要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见的教材上,而是要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扩大阅读内容的点和面。
再次,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我打开幻灯,出示北大荒草塘的图面,简介了草塘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活动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
六、借助书籍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笔者便从图书室里找来一叠涉及各种知识的课外书,用一个袋子装好,提到教室,当学生迫切地想解开谜底时,我便把书本拿出来,然后动情地说:“这些课外书啊,是你们丰富了我的知识!”在学生恍然大悟后,教师便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介绍古今中外苦读成才的故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白天写诗,夜晚读书,顾不得休息,以致口舌都长了疮,手脚都磨起了茧。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二是上好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上,教师要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语句等,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针对他们的阅读兴趣采取相应的培养方法。尤其是对毫无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诱发他们的兴趣。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动机,借助设问置疑的外在诱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如《我的第一本书》中,乔元贞没有课本,但他却考了第一,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作者也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教师可设置问题:这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呢?这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形成的阅读动机比起以有趣的内容所激起的兴趣更持久,更浓厚,让学生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生活与人生。所以,在阅读的起始阶段,设计引读性的疑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本身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
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见解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带有观摩、解惑、竞赛性质的活动,像小说,故事讲座、作品欣赏、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名言警句辑录、写读书札记、印读书集锦、纪念著名作家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诱发阅读兴趣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和丰富想象力,从而带动学习。学生在写读书札记、作名言警句辑录时,经常会欣赏鲁迅、朱自清、海伦等名家的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在作文中就不会理屈词穷的无话可说,更不会胡编乱造一通。一旦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主动地把阅读内容变为一种信息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切实的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我们教师总是用尽心思地讲解,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讲,可每一次语文测试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张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测试结果质量的好坏。望着试卷上的红叉叉,无不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心急;无不使我们的学生烦恼,恐惧,从而造成了“阅读难,难阅读”的局面。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手册》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借助工具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内容等。尤其是古诗词,更需要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养成爱查工具书的学习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4.不动笔墨不读书。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文学习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写法也是多样的。可摘抄精彩的句段,优美的修辞等;可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习作时也不用担心学生下笔难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怎样怎样阅读,授以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阅读难,难阅读”将会离我们而去!
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③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五、抓住课题进行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钻研课后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㈤ 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
1.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是教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仅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感受,是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的,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1.2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为小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只要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进行阅读,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发现阅读的乐趣,总结阅读的技巧,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终生阅读观念。
1.3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理解能力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但是,许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在语文教学中,自己已经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为何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学生的阅读是被动被迫的,在阅读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阅读,缺少动脑思考的环节,只有小学生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才能在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逐渐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理解能力,要注意的是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小学生坚持不懈的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切忌急功近利。
2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几个有效策略
2.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名人的杰作,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曾经看过谁的杰作?”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杰作这个词的意思的同时,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果树瀑布。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并设置悬念:“作者认为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2.2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向学生们展示出来。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的脉络,快速有效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珍珠鸟》中,有一个词藤蔓中的蔓,读法是在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上统一了的读法原文:蔓(一)m??n(文)延不支(二)w??n(语)应读为w??n注重从文章的精彩语句处挖掘文本的魅力。使学生体会到段落中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
2.3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都是非常优美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进行示范朗读,利用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情深意切的示范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投入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在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跟读,模仿教师朗读时的节奏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除了示范朗读外,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以《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儿童诗中的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中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开展学生的朗读比赛,利用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3构建生动的阅读引导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备课的准备工作,构建生动的阅读引导情景,选择高效的导入方式,设计好极具趣味性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读情境。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点,可采取极具童趣的导语,应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来增加趣味性,同时结合针对性的问题式导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长城和运河》一文中,首先可以通过有效语言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状态下提升文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找到问题答案的热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阅读的习惯,提升语文学习的素养。
提升想象能力,感受到文字及阅读之美。首先文本阅读具备极强的语言美、音律美以及遣词造句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和培养文本朗读的习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字阅读的内在美感。以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角色扮演朗读、戏剧排练朗读以及演讲式朗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融入感情,更为深入地感受文本阅读的朗读魅力。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魅力。
4结语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置悬念,深入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③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五、抓住课题进行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钻研课后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几年的复教学实践中制,我努力 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一直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反复实践,感受颇深。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 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极大的兴趣。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 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吗?
㈧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内,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容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其后期学习、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比较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语文教学目标达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下主要从教师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课前的兴趣激发策略
在学习之前,良好的兴趣激发策略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转移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从而为正式的教学过程提供铺垫。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具有良好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式的教学,能够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比较成功的导入,能在前期就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设计导入方式和技巧的时候,教师要立感,从而形成一种:比、赶、超氛围的阅读风气。 3.适当的讲解故事来激发阅读兴趣 许多低年级学生都很喜欢故事性的教学,很多的小孩都是在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的故事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旦教师开始以讲故事 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般都会喜笑颜开,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的 学习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这里,讲故事要适当的采取一些策 略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尽 量的讲的抑扬顿挫,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教师要懂得戛然而止, 吊起学生的胃口。 “故事的后续内容更加的精彩,同学们如果想知 道结果怎样,自己去阅读吧。老师没有时间讲了。 ”通过这样的方 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的兴趣激发策略 在课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因此充分的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 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讲道理,培养兴趣 教师可利用班会、黑板报等阵地,向学生宣传“多读书,读好书” 的理念,讲明读书好的道理。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周恩 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 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 日益聪明起来的。或讲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 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 没有翅膀。 ”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 养阅读的兴趣。 2.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开展为你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同年级学生参与的情况下,让每一位学生为自己的同学推荐一本 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书籍,并且在介绍的时候要说明自己喜爱的原 因,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的驱动下就能够全面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的 趣。 3.开展阅读方法的指导活动 在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技巧 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可以受用终生的知 识,这样可以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只有真正产生一种想阅读 的内驱力, 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主动去阅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 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