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一节幼儿园艺术打击乐活动
《新纲要》指出:音乐活动在幼儿的五大领域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幼儿 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要让幼 儿获得音乐知识,更要使幼儿快乐而愿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这次在中班的音乐活动,整个过程流畅。师幼的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有几个值得 学习的地方: 1. 朱老师选择的乐曲节奏明快,歌词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性。朱老师在鼓励幼儿用不 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时,努力的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的活动氛围。为 幼儿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快乐发 展。 2. 利用情境教学法,以游戏为主,激发幼儿学习与演唱的兴趣。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轻 松愉快的获得知识。在本次听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具用了我们平时熟悉的“丝巾”,通 过丝巾的各种玩法,让幼儿熟悉了乐曲节奏,又让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为幼儿搭建一 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气氛活跃,幼儿积极性高,效果 很好。 3. 整个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尊重每一个幼儿,给 予每个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能用灵活的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 有效的课堂氛围,幼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4. 师幼互动很好。老师与幼儿的问答交流,让幼儿和老师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教师与幼 儿互动的情感,更加激起幼儿想把自己名字唱出来的欲望。 我认为在本次活动中还可以对一些细节部分进行尝试调整: 1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歌曲的旋律,歌曲旋律流畅生动,歌词单一。对于幼儿来 说在整个课堂的结束部分如果有一个创意的编曲把“咿呀咿呀呦”改成另外的歌词,对 于幼儿是否更有挑战性呢? 2 、在最后一环节中,幼儿刚学会歌曲,有些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只顾着要找朋友与朋友交 换位置,却没有做到边唱边唱玩游戏,未达到教师在游戏中巩固练习歌曲的目的。这个 环节可以再考虑一下。
② 幼儿园上课前律动有什么用 律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利用学抄生残百存的听觉锻炼他们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机能,培养学生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儿童音乐学习的第一天。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儿童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搜狗问问
(2)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的意义扩展阅读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度特色就是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的教学活动现在更趋向于综合化。在教学内容和版理论上通常分别阐述的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等,在教学实践中则往往是综合的、紧密联系的、互为影响和作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学,但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权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的机会。
③ 儿童学习打击乐有什么好处
打击乐学习对感觉统合发展的好处。
我们生活里接收到的感觉和反应,是由我们的视、听、触、味、运动、平衡等不同的感官所接收的,这些讯息需要大脑加以处理,如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并对这些刺激做出适切的判断和回应,使人能顺利地与内、外环境接触,并获得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在协助孩子发展五种感官知觉的协调,获得感觉运动的经验,对日后从事读书、写字等认知学习,个人情绪保持稳定以及适应外在环境所需具备的感觉统合能力,将有极大的帮助。这五种感官知觉包括:
视觉:眼睛看到物体的感觉,包含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高低、远近及动态或静态视觉的刺激对孩子未来的视知觉发展及手眼协调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眼球追视、理解、辨识与记忆能力的发展,更影响了孩子日后的学习成果。
听觉:耳朵所听到声音的感觉,包含音调的频率高低、大小、远近与不同声音的意义,听觉也是语言发展中很重要的基础。听觉理解、辨识、记忆与注意能力的发展,也易造成学习成效的差异。
触觉:也就是分布在全身的触感,包含口腔在内的感觉。主要是用来接收外界的压力、温度、溼度、疼痛以及物体的质感粗细,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
前庭觉:主要功能在侦测地心引力及控制活动(空间、速度、距离…)时头部的位置,并使我们保持身体平衡,又称前庭平衡觉,平衡身体机能的协调。
肌肉关节觉: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弯曲、伸直、推拉,以及两根骨头间关节的压缩所引起的感觉讯息。有良好的本体感受,我们才得以知道自己的姿势如何,才会产生计划性的动作。身体形象的认知影响大肌肉的伸展与两侧协调性,更影响精细动作的发展(如穿针引线、弹钢琴…)。
在孩子的大脑发展渐趋成熟时,给予大量的感觉刺激(视觉、听觉、肌肉关节觉…),才能够期待在孩子独立学习时,能够有较佳的成果展现。打击乐的音乐学习,就是建立孩子感觉统合通路最佳的学习途径,从『说故事、玩游戏、听音乐』启发孩子的学习。并藉由团班式的模仿学习,建立孩子的人际互动关系,开拓孩子的学习视野。
一、一打击乐的训练─视觉记忆力与辨识力意即训练孩子的〝视谱〞能力,学习的过程中透过不同的方式来记忆音符,如狗狗代表四分音符(一拍)、兔兔代表八分音符(半拍)…
二、打击乐的训练─听觉记忆力与注意力
意即训练孩子的〝音色分辨〞能力,学习的过程中透过不同的游戏指令来记忆乐器的音色及乐曲进行与休止,如骑马时敲木鱼、行军时敲小鼓、机关枪敲牛铃…。
三、打击乐的训练─触觉敏感性与迟钝性
意即透过团班教学的团体生活,刺激孩子在新事务学习上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多样的乐器材质(木头、金属、皮革…)给予不同的学习刺激。
四、打击乐的训练─前庭平衡感与空间感
左脑主理性事务分析与逻辑思考判断,右脑主感性思维与艺术创意,婴幼爬行时期的脑干刺激与左右手的交替训练,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平衡发展与课业学习成果。
五、打击乐的训练─肌肉关节的两侧协调
大、小肌肉的运动,影响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度,有利组织力、理解力及逻辑能力的形成。轻、重拍鼓点的掌握,训练孩子大小肌肉的力道控制。
④ 如何开展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
打击乐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但是,组织打击乐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的幼儿教育提倡研究幼儿、研究学科、研究教育策略,具体到打击乐应该研究些什么呢?我认为,打击乐的重点应该突出节奏的特点、乐器的特点以及乐器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乐曲。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其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而打击乐是根据乐曲来打击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伴奏以使乐曲更动听。同时也能使幼儿通过乐器敲击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容易敲击出效果,如进行曲,这样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待幼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大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如《郊游》这首乐曲很适合小班或中班幼儿作为打击乐的乐曲。这是一首2/4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明显,前八小节与后八小节旋律完全相同,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在配器时可以根据乐曲中间八小节是高潮的特点,多选用一些乐器,同时节奏可与前后有所不同。前、后两段可以节奏相同,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同时也会使敲击出的效果悦耳、动听。另外,许多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乐曲,节奏型都比较明显,易于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另外还可以结合孩子们所喜爱的乐曲。教师可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配乐的乐曲。因为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打击乐活动之前要熟悉乐曲并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比如,选取的音乐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是进行曲、抒情曲还是圆舞曲;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几拍子的,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4/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弱;在此基础之上确定音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大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时,是这样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乐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与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为主,而第二段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整首乐曲明朗,具有活泼欢快的情绪色彩。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2/4拍节奏特点,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教学难点是学会看指挥,注意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达到能协调地演奏。 由于教师的准备工作充分,重点、难点找得准确,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的活动中就能够使幼儿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合理配器。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幼儿教师要了解其特点。 打击乐器通常分为三种:金属乐器、木制乐器、散响乐器。金属乐器,如撞钟、三角铁等,属于高音乐器,声音高亢、明亮;木制乐器,如双响筒、蛙鸣板、木鱼、响板、打棍、单响筒等,属于中音乐器,声音清脆;散响乐器,如铃鼓、串铃、手铃、响铃等,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打击乐器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它是听觉艺术,其配器原则以好听为前提,由教师根据音乐本身的性质来确定如何配器。一般来说,节奏欢快的适合使用串铃敲击,抒情的乐曲则适合使用撞钟和三角铁。撞钟适合敲击强拍,三角铁适合敲击弱拍,因为撞钟的延音比较长且声音高亢,三角铁的延音较短且声音较低,这样可以相互呼应,听觉效果会比较好。节奏明显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适合用双响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则适合用响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乐器的多少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乐曲的需求来确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时,也不是所有乐器同时敲击一种节奏,要能根据音乐的性质充分发挥出各种乐器的特色才会使打击乐好听。 第四,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 由于打击乐的特殊性,持乐器的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打击乐的效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却容易被教师所忽略。乐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乐器的方法不对,敲击出的声音会很不好听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师要特别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持乐器。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不是敲击的声音越大越好听。所以,要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持乐器方法、正确的敲击方法来表现。 在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乐器的敲击方法。 双响筒应该是纯五度的关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进行打击乐之前教师最好事先敲击一下,在低音处作上标记,这样幼儿能够统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击出来会很混乱,没有乐感。 沙锤是需要抖动手腕的,把双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体两侧,这样抖动出来的声音集中。不能使劲甩,越使劲甩声音反而会越小。 三角铁左手提在绳上,不能用手抓握,这样敲击出的声音才会有颤音。 铃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击鼓面,而不是用整个巴掌敲打,这样出来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好听。 在组织打击乐中,乐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来讲金属乐器在一起,木制乐器在一起,散响乐器在一起。由于同一种乐器在一起敲击的节奏相同,这样声音也会集中,便于指挥。打击乐的队形是金属乐器在左边,木制乐器在右边,散响乐器在中间,锣、大鼓、镲在后边。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幼儿熟悉乐曲,了解乐曲的特点以及节奏型;然后先用手练习拍节奏,再练习用乐器敲击节奏;接着教师用钢琴伴奏让幼儿敲击节奏(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听音乐进行打击乐伴奏。 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让幼儿学会看指挥。打击乐是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由于每个幼儿持有的乐器不同,不是所有的乐器同时敲击一种节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时敲击,为了达到协调、好听,幼儿要学会看指挥,这也是打击乐独有的特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限,他们往往注重自我表达而忽略集体的合作,特别是在打击乐活动中孩子们会为了突出自己而使劲地敲,所以学会看指挥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打击乐是一项综合的科目,幼儿要根据音乐来敲打手中的乐器。要想让这么多幼儿根据音乐敲击出协调、悦耳、动听的乐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根据乐曲的特点,了解什么时候用哪种乐器敲击才更合适。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感受、尝试、积累,慢慢达到最佳效果。 打击乐活动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过程,同时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完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大目标,不断调整小目标,做到循序渐进。前一个活动如何为后一个活动做铺垫,后一个活动如何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值得教师们认真思考,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打击乐的特色,最终使孩子们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打击乐的实际活动中,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经验,不断让幼儿敲击乐器,每次没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击乐活动很混乱。如果教师把重点放在围
⑤ 试析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几个层次。 总目标: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的任务和要求,它提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形式的音乐活动,以及韵律活动中的自我表达、人际沟通、协调,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和谐的人格。它体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精神,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分类目标:从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四个不同内容的角度描述,每种内容中又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目标包括各种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情感态度目标包括情感的体验、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对有关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操作技能目标包括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认识的能力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有利于使教育者明确,一切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必须以促进幼儿心理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年龄阶段目标:是幼儿音乐教育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即分别以小、中、大班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和欣赏这样的逻辑顺序来分别加以描述。这种表述,有利于教师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体的教育活动材料、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模式及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法。 单元目标:包括以时间为单元的目标(一般为一个月或一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以主题为单元的目标,即一组有关联的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⑥ 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目标及解读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纲要》的这种表述使我们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幼儿音乐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音乐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音乐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音乐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这是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进行贯彻的基本理念。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艺术教育终极目标 第二层次目标--音乐教育总目标 第三层次目标--各年龄段音乐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目标--具体音乐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美感人"--以"审美"为核心的幼儿音乐教育 用美好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活环境和音乐中蕴含的美,熏陶自己心灵世界的美,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 2、"以乐施教"--以游戏为手段的"愉悦性"的幼儿音乐教育 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探索音乐的奥秘,学习并大胆尝试用个人喜爱的方式来抒发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以情动人"--以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音乐教育 在幼儿喜爱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智慧与灵感,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需要,健全幼儿的人格,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歌唱活动 2、韵律活动 3、音乐欣赏活动 4、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 1、"三段式"结构:即把音乐活动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种组织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所普遍采纳,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音乐活动组织结构。一般在开始和结束部分通常是安排复习性质的活动内容。开始部分最常见的程序是律动进教室-练声-复习歌曲或韵律动作,结束部分最常见的程序是复习韵律活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基本部分就是安排新授活动。 2、"一杆子式"结构:既没有明显的三部分划分界限,而是围绕新内容来组织安排活动结构。突出主题,激发儿童兴趣为导入目的,递进式的进入到新作品的感受和学习活动。这种组织结构目前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运用得较多。 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及教学方法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 (一)幼儿园歌唱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幼儿学习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尝试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情感体验。歌唱活动中幼儿的自主表现、情感体验的抒发与正确歌唱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二)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指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唱歌,都应保持身体和头部的正直、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或放在腿上;两眼平视,两肩放松;口型保持长圆形,嘴唇的动作要求自然,正确的歌唱姿势,可以使幼儿在歌唱时保持最佳的气息通道状态,有利于用美好自然的声音唱歌。 2、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时有气息的支持,才能保持或延长歌声,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应该是自然地吸气,均匀的用气。 3、发声: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使歌声优美、动听的最基本要求。要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唱歌就必须用一定的发声技巧。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告诉幼儿的是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下巴放松、嘴巴自然打开、不大声喊叫,也不过分的克制音量。 (三)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模式一: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 1、引出主题。 2、范唱新歌。 3、帮助幼儿分析理解和记忆歌词。 4、用全曲带唱的方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新歌。 5、在必要时用教唱的方法帮助儿童掌握新歌中的难点。 6、采用各种不同的演唱组织形式,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在反复练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歌。 模式二:先分解后累加的模式(案例分析) 1、教师将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语言文学活动、节奏朗诵活动、韵律活动等材料分别加以使用,使幼儿初步掌握歌词或旋律。 2、采用按节奏朗诵歌词并同时倾听曲调的过渡方法,最终由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曲调唱出。
⑦ 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
艺术教育 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 艺术活动 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而教师是《纲要》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贯彻《纲要》的关键在于教师。回顾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教师在指导策略上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 .教师是活动的绝对主宰者。教师引领多,幼儿模仿多,给幼儿发展和表现的空间不够。 2 .幼儿对音乐活动大都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教师缺乏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3 .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表达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4 .虽然活动形式比较活跃,但教师缺乏对关键经验的理解和把握。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师指导策略,切实发挥音乐教育活动在各领域活动中的中介作用,提高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呢? 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大多考虑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教会幼儿。而这种方式幼儿是否感兴趣、能否帮助幼儿获取关键经验,以及是否考虑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等,难以兼顾。只有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才能使学习得到真正的优化。 1 、抓住本次活动的关键经验 整合课程的运用,似乎将各自学科的特点逐渐淡化,但是无论哪种学科课程,部有其独特的关键经验。音乐活动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目标的设定以及环节的确定方面紧紧围绕幼儿将要获取的关键经验,才能保证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在确定关键经验后,运用多种手段来充分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获得经验。如《与妈妈共舞》 ( 德沃夏克的《浪漫曲》 ) ,在确定了感受“短短长”乐句的目标后,我们就采用了肢体动作、呼吸感应、彩带拉动以及游戏表演等各种方式来感受“短短长”乐句这一目标。 2 、以体验为前提,为幼儿的学习搭建台阶 艺术作品是抽象的、概括的,尤其是一些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共鸣,教师的引导也没有目的性。因此,我们在欣赏活动中,将幼儿难以理解的作品曲式、风格,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如:欣赏意大利歌曲《缆车》时,将整个歌曲设计成幼儿登山的活动,通过闻一闻花、喝一口水、休息一下、擦一擦汗等场景来感受乐句,并让幼儿体验乐曲中的特有节奏。将“富尼古利富尼古拉”作为自我加油的口号,配合图示和各种身体的动作,帮助幼儿很快理解了曲式,并发展成为一个喜闻乐见的游戏。 3 、引导幼儿间相互学习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比较多,而给予幼儿的空间不够。实际上,每位幼儿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远远高于成人。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从活动的主宰地位上退下来,把舞台交给孩子,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如在《精灵进行曲》活动中,我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做打击乐为乐曲伴奏,提出了“身体的哪里能够响起来”的问题,结果,幼儿发明了拍手、拍腿、拍膝/肚皮/屁股、碰膝盖等多种方法,其中仅拍手就有手背互拍、手心拍手背、手心拍拳头、两手掌错开拍、上下拍等多种音效,加上多种形式的跺脚、响舌、亲嘴、吸气后手拍的噗噗声,几十种音效都来自于幼儿的创造和相互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与合作,给幼儿更多的表现机会,达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是教师专业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给予幼儿情感支持 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打动人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包含在音乐中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活动之前,非常注重给予幼儿充分的情感铺垫。如:《小枕头》就是让幼儿在感受摇篮曲恬静、优美的曲风之前,让幼儿动手制作枕头娃娃。当幼儿怀抱自己的“宝贝”时,自然流露的深情与专注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对幼儿进行激励。如在《小蚂蚁》活动中,老师会说:“能干的小蚂蚁,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搬运木材的方法?”“你们是世界上最能干的小蚂蚁 ! ”以此来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教师的角色身份随着活动开展不断转换 《纲要》提出,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在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身份是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调整和转换的。 1 、教师要用激情带动孩子 在活动初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情绪。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简洁的问题引领幼儿倾听音乐,让幼儿马上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教师的身份就是一个引领者,其问题提出的准确程度和各种提示性手势的运用,关系到幼儿能否准确地把握住音乐中的重点元素,顺畅地进入音乐的大门。 2 、多样性的示范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教师的示范要有所选择,不能仅靠随机进行。如在《小蚂蚁》活动中,在让幼儿肢体感受运木材之前,教师就提供了前拉、后拉、前推、侧推等多种动作造型。所以幼儿在实际的表现过程中,就创造了扛、顶、背等多种搬运木材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体验的深度,开阔了思路。 3 、教师要及时退出,观察幼儿的表现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幼儿同乐的水平上,还要针对幼儿的表现促使其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要从合作者转移到观察者的身份上来,为最后的总结提升和有效引领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幼儿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眼里有孩子和孩子的表现。
⑧ 怎样在幼儿园的打击乐演奏教学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互动,赏识奖励激励
⑨ 如何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配器以及原则
打击乐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但是,组织打击乐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的幼儿教育提倡研究幼儿、研究学科、研究教育策略,具体到打击乐应该研究些什么呢?我认为,打击乐的重点应该突出节奏的特点、乐器的特点以及乐器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乐曲。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其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而打击乐是根据乐曲来打击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伴奏以使乐曲更动听。同时也能使幼儿通过乐器敲击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容易敲击出效果,如进行曲,这样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待幼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大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如《郊游》这首乐曲很适合小班或中班幼儿作为打击乐的乐曲。这是一首2/4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明显,前八小节与后八小节旋律完全相同,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在配器时可以根据乐曲中间八小节是高潮的特点,多选用一些乐器,同时节奏可与前后有所不同。前、后两段可以节奏相同,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同时也会使敲击出的效果悦耳、动听。另外,许多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乐曲,节奏型都比较明显,易于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另外还可以结合孩子们所喜爱的乐曲。教师可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配乐的乐曲。因为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打击乐活动之前要熟悉乐曲并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比如,选取的音乐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是进行曲、抒情曲还是圆舞曲;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几拍子的,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4/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弱;在此基础之上确定音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大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时,是这样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乐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与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为主,而第二段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整首乐曲明朗,具有活泼欢快的情绪色彩。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2/4拍节奏特点,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教学难点是学会看指挥,注意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达到能协调地演奏。
由于教师的准备工作充分,重点、难点找得准确,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的活动中就能够使幼儿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合理配器。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幼儿教师要了解其特点。
打击乐器通常分为三种:金属乐器、木制乐器、散响乐器。金属乐器,如撞钟、三角铁等,属于高音乐器,声音高亢、明亮;木制乐器,如双响筒、蛙鸣板、木鱼、响板、打棍、单响筒等,属于中音乐器,声音清脆;散响乐器,如铃鼓、串铃、手铃、响铃等,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打击乐器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它是听觉艺术,其配器原则以好听为前提,由教师根据音乐本身的性质来确定如何配器。一般来说,节奏欢快的适合使用串铃敲击,抒情的乐曲则适合使用撞钟和三角铁。撞钟适合敲击强拍,三角铁适合敲击弱拍,因为撞钟的延音比较长且声音高亢,三角铁的延音较短且声音较低,这样可以相互呼应,听觉效果会比较好。节奏明显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适合用双响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则适合用响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乐器的多少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乐曲的需求来确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时,也不是所有乐器同时敲击一种节奏,要能根据音乐的性质充分发挥出各种乐器的特色才会使打击乐好听。
第四,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
由于打击乐的特殊性,持乐器的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打击乐的效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却容易被教师所忽略。乐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乐器的方法不对,敲击出的声音会很不好听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师要特别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持乐器。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不是敲击的声音越大越好听。所以,要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持乐器方法、正确的敲击方法来表现。
在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乐器的敲击方法。
双响筒应该是纯五度的关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进行打击乐之前教师最好事先敲击一下,在低音处作上标记,这样幼儿能够统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击出来会很混乱,没有乐感。
沙锤是需要抖动手腕的,把双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体两侧,这样抖动出来的声音集中。不能使劲甩,越使劲甩声音反而会越小。
三角铁左手提在绳上,不能用手抓握,这样敲击出的声音才会有颤音。
铃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击鼓面,而不是用整个巴掌敲打,这样出来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好听。
在组织打击乐中,乐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来讲金属乐器在一起,木制乐器在一起,散响乐器在一起。由于同一种乐器在一起敲击的节奏相同,这样声音也会集中,便于指挥。打击乐的队形是金属乐器在左边,木制乐器在右边,散响乐器在中间,锣、大鼓、镲在后边。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幼儿熟悉乐曲,了解乐曲的特点以及节奏型;然后先用手练习拍节奏,再练习用乐器敲击节奏;接着教师用钢琴伴奏让幼儿敲击节奏(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听音乐进行打击乐伴奏。
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让幼儿学会看指挥。打击乐是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由于每个幼儿持有的乐器不同,不是所有的乐器同时敲击一种节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时敲击,为了达到协调、好听,幼儿要学会看指挥,这也是打击乐独有的特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限,他们往往注重自我表达而忽略集体的合作,特别是在打击乐活动中孩子们会为了突出自己而使劲地敲,所以学会看指挥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打击乐是一项综合的科目,幼儿要根据音乐来敲打手中的乐器。要想让这么多幼儿根据音乐敲击出协调、悦耳、动听的乐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根据乐曲的特点,了解什么时候用哪种乐器敲击才更合适。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感受、尝试、积累,慢慢达到最佳效果。
打击乐活动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过程,同时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完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大目标,不断调整小目标,做到循序渐进。前一个活动如何为后一个活动做铺垫,后一个活动如何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值得教师们认真思考,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打击乐的特色,最终使孩子们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打击乐的实际活动中,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经验,不断让幼儿敲击乐器,每次没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击乐活动很混乱。如果教师把重点放在围绕乐曲特点使打击乐器与乐曲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这样敲击出的效果会更加有乐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打击乐器的特色,使打击出的乐曲好听。
最后,要牢牢把握节奏乐的关键经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节奏乐的关键经验、核心目标:
喜欢参加节奏乐活动,体验集体演奏的快乐:
知道常见的打击乐器(如串铃、响板、撞钟、三角铁、铃鼓、沙锤、木鱼、双响筒、锣、鼓、自制打击乐器等)的名称、演奏方法,发现其音色的不同;
演奏的声音和谐、好听,有初步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能集中注意看指挥,反应敏捷,愿意尝试当指挥;
尝试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的特点进行配器,创编节奏型,参与制定演奏方案:
培养正确使用乐器、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
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是需要通过这些关键经验落实的。了解这些关键经验并能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这些关键经验,对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发展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