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工人是如何焊接长、正方体的,再让学生用铁丝制作长、正方体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棱长总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都能找出求出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规律。通过生活中数学原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我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才能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
㈡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听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听老师讲课,必须定要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二是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要尊重同学,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能掌握他人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做出评价。
3.积极思考的习惯 。
思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养成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思的兴趣,二要教给学生思的方法,三是要训练学思的能力。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55×98+55×2 73×103-73×3,我下子说出了答案。当学生对此感到惊讶时则可以引入: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说出结果?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对这一组数进行比较,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善于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能起着重要作用。要教会学生善于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为有意,把生活带到数学中来,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员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二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观察时要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表及里、从局部到整体三是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正方形的周长时,引导学生观察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主动参与的习惯 。
参与就是合作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通过合作交流,增加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培养了集体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6. 规范写的习惯。
数学课上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定等号不用格尺,但又要写规范又要快;还有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书写不对,就会造成计算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规范写的习惯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这样能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二要培养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做到书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写字要规范、工整、美观。三要保持正确坐姿和握笔方法。
7.喜欢说的习惯。
这里的说是指课堂上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的建议、表达看法来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说与思为基础,反过来说又能促进思。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因此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谦虚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向别人提出的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喜欢说,鼓力学生经常说。即课上要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同时发言要简意,讲究说的水平,陈述时声音洪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发言错误,老师可以通过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从而缩进学生之间的差异。
8.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中是非常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锻练学生形象思维,协调其左右脑并使整体能力得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明确。在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及解决的问题;二是自主探究。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方法得当。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四是善于归纳。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五是适当的评价。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动手的能力。
9.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要求学生课堂上一定要完成作业。一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而且应先复习新上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二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字迹要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作业应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
10.认真检查的习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有些学生没有检查的好习惯,有些学生不会检查。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一是是否抄错题目或数;二是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是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的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它是一个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一朝一夕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偱偱善诱,使每一位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成为栋梁之才。
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内据所教知识容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复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制,只有对数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学生才能乐学、善学。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要求学生找出规律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是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总之,是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是学生终身受益。
㈤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期下去,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3、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师要适时组织既有效又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乐于思考,勇于操练,敢于交流,方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
5、自我评价的习惯。
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更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摘 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认识数学、喜欢数学、掌握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深挖教材,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思维;学具;语言;发展;个体差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当中明确规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够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现就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培养的方法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儿看法。
一、有效利用学具
在小学阶段,学生
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㈧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怎样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生理及年龄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明确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最根本动力二、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法,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2、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3、重视课后复习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4、将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5、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