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谈科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
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
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
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我们的学生因求知而上学,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么浅薄或者荒谬,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安排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生在材料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观察实验现象中会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推测问题,在交流、讨论中争论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研究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足够的观察、分析、研究、论证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发展,研究问题就留于形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了名存实亡的一句空话。
总之,课堂一切活动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B. 科学探究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
1.培养质疑的习惯。可以通回过介绍一些科学家答、名人的言行,让学生知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同时不要盲从任何人的结论(包括家长、老师和教材),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结本课时,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学生的提问,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质疑、释疑的冲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C.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敢于质疑是一种优秀的科学品质。
D. 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有创新冲动,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甚为深远。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积极性比初中差,表现为不愿思考,不爱提问,不善答问。大家知道,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完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长期的不能问,逐步演变为不想问,不爱问,不愿问,至而不会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是导致学生不能养成问题意识的根源所在。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他们的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最后几至湮灭。加之课堂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如泰山压顶,常常使学生高山仰止,却步雷池。教师则更多以教为惟一中心,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情感,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学习。这一系列作为,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问。我个人多年任教于一所县中学,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答问,一旦老师问到自己,即使勉强站起来,也大多低头塞语;城里的学生也只是性格较开朗些的敢提点问题,大胆主动者极少。对这种现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老师,有的则是学生怕学生(这当中分为差生怕好生,乡下学生怕城里学生)。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必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师要做“问题专家”,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成为“问题专家”。本人在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就曾自问过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显然是“朴素”,是“逼人”的“纪念碑式的朴素”,而“朴素”仅仅是不留名、不奢华吗?显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赞颂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种永远不愿凌驾于平凡之上的伟大,所以他的坟墓虽然不过是“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却是“人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尔斯泰也因此得到人们永远的敬仰。由于能够循文发问,深入思考,并且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融会文外高容量资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托尔斯泰人格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多问、善问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学生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朴素是人的本性吗?”“不追求朴素就不伟大吗?”“朴素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
三、立足创新,开掘文本,让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我在上《〈宽容〉序言》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到底指什么?“饥饿豺狗”是何寓意?作者为什么将探寻新领域说成是“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的挑战?”为什么“失望”是“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获得“勇气”的前提?是不是每一种创新都必将是对守旧的反叛?律法不能容忍反叛,然而创新却必然要有反叛精神,怎样认识这种矛盾?等等。由于这些问题具有探讨性,因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理解,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步形成了。这个时候,我顺势做了相应的引导,没有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固化学生的思维,没有使学生的创造本能遭受扼杀。
针对不同的文本,做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质疑问难和不断答疑释难中去体验什么样的问题最具价值,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本领,逐步做到会问,应该说是执教者应尽的职责。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开发智力,提高自学能力,变学会为会学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要抓住如下几个步骤: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时,并具有进行探索这个“为什么”疑难问题的愿望和心理时,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因而,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仔细寻疑,敢于问疑。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略加思索便举手提问:“亲人是指哪些人?”“为什么说再见了亲人?”等。这样,学生就明确思维目标,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二、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举一反三,知微见著,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库存和知识积累。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既能以旧促新,又能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有联系,学有所得,会让学生感到旧知识有所用,新知识有所托,求知欲会更强。
三、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作为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力浅,理解问题简单。所以,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增进知识的深度、广度。
五、引导学生解疑,最终释疑。
E.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展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意识 习惯 能力 Abstract:To explore issues from all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real st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instein said: a question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nking is shallow thinking.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ass on his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hings,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Key words:Awareness Habits Capacity 学生天生就具有提问的欲望,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去精心呵护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这就是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因此,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成了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一、示范引导,培养提问习惯 3.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如对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着回答,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真正了解了手的灵活性与关节及关节上皮肤的褶皱、五指的分开等因素有关。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手有残疾的人怎么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经过这样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设计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我们在科学课的 教学中,应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习《轮轴》时,上课伊始"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这端),让男生握住细的一端(即瓶颈),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 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这时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 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就会随之而生。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上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上课时,让大家都提出自已的设想,有的说:“壶里的水胀大了。”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多了,盛不了了。”有的学生反驳:“没有人向壶里添水。”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争辨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样证明呢?”学生又争先恐后谈自己的设想……这样创设情境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做出深人的多维度的思考,才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3.通过矛盾设置,创设问题情境 矛盾是思维的“触发剂”,矛盾引发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点拨指导,提高提问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这样做既解决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使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引领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很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戏的形式主义。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我们的课若能教出许多有价值的、有趣味的“问号”来,那才是高质量的课。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以推动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茎》,课上通过观察学生采集来的各种植物的茎,总结出常见的四种茎,即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甸旬茎。下课时,学生仍觉得“这么多的植物不该只有这四种茎”,他们便萌生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还有好多茎,我们没有找到?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又进人了课后的自发性研究。 1.《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年Z1期2.《教育科研论坛》. 2007年05期
F. 小学科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 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 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 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
G. 科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 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 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 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我们的学生因求知而上学,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么浅薄或者荒谬,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安排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生在材料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观察实验现象中会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推测问题,在交流、讨论中争论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研究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足够的观察、分析、研究、论证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发展,研究问题就留于形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了名存实亡的一句空话。 总之,课堂一切活动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H.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能力
一、自主能力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灵魂
自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其自主发展。首先,我在科学课上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训练他们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中把握这一点尤为重要。例如,在《动物运动会》一课中,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方式时,我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表演一种动物的运动:他们有的模仿乌龟爬,有的模仿青蛙跳,有的模仿燕子飞……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谁都想上台表演,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动物的运动方式。其次,训练学生的独立性。我启发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自由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依赖他人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了。再次,训练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经历的过程、表现的行为进行反思,看看哪些方面效果较好,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找出缺点,自我完善,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探究能力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金钥匙
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情趣、态度和习惯,训练学生探究的基本功,奠定以后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我在科学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首先,我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然后进行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如在《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的活动中,研究气体受冷受热的变化时,我就演示乒乓球在热水中烫一下,就鼓了起来,再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假设,有的认为球皮被烫鼓了,有的认为球内气体受热把球胀鼓了,到底谁对呢?我给学生提供了气球、烧杯、冷水、热水、小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红水、软塑料瓶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经过他们自己探究实验,用三种方法发现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收获很大。其次,在课外我也注重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告诉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刚开始,学生们并不在意,我就加强引导,学生们逐渐有了收获。去年夏初,麦子刚抽穗时,一个学生好奇地告诉我说,他在路边的麦田中发现了几株植物,叶像麦子,但长着稻穗,他问我是什么植物。我也觉得奇怪,就让他领我去观看,果然如此。我让学生把其中的一株做成标本,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去查资料。学生们有的去请教农民伯伯,有的去图书馆查书,有的上网查询,最后终于发现网上介绍这是一种旱稻。学生们欣喜若狂,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了见识,我相信他们已初步学会了探究。
I. 谈谈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展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意识 习惯 能力 Abstract:To explore issues from all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real st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instein said: a question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nking is shallow thinking.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ass on his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hings,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Key words:Awareness Habits Capacity 学生天生就具有提问的欲望,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去精心呵护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这就是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因此,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成了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一、示范引导,培养提问习惯 3.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如对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着回答,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真正了解了手的灵活性与关节及关节上皮肤的褶皱、五指的分开等因素有关。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手有残疾的人怎么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经过这样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设计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我们在科学课的 教学中,应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习《轮轴》时,上课伊始"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这端),让男生握住细的一端(即瓶颈),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 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这时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 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就会随之而生。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上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上课时,让大家都提出自已的设想,有的说:“壶里的水胀大了。”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多了,盛不了了。”有的学生反驳:“没有人向壶里添水。”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争辨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样证明呢?”学生又争先恐后谈自己的设想……这样创设情境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做出深人的多维度的思考,才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3.通过矛盾设置,创设问题情境 矛盾是思维的“触发剂”,矛盾引发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点拨指导,提高提问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这样做既解决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使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引领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很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戏的形式主义。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
J.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 原型创设。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且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能萌发吗?”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
2. 实验创设。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究“镘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通过设立对照实验:镘头碎屑 + 唾液 + 搅拌,馒头碎屑 + 清水 + 搅拌,馒头块 + 唾液 + 不搅伴;全部37 ℃恒温水浴,加碘液检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多媒体创设。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4. 生物学史创设。
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5. 热点创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