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专局限,其思维处属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
『贰』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态度:
鼓励并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不可扼杀学习的乐趣
教学环境:
1、安静、不受杂音及人们进出干扰的空间
2、空旷无其它视觉干扰的空间
3、教导者不要穿花衣服,也不要头饰花俏
教导时机:
必须用最愉快的心情玩数学,如果心情不佳,必须调整
练习时间:
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刚开始时,原则上是一天三次,每一次只进行
几秒钟。并且要在孩子意犹未尽时结束,如此才能刺激孩子继续学习的欲望
教学方法:
1、老师的教学热忱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2、练习速度越快、新教材越多、心情越愉快、效果越好
3、每天坚持不断的练习,胜过好过鹜远却断断续续
4、用心教导孩子,但不要考试
准备教具卡:
1、将白色的硬纸卡裁成28cm*28cm的正方形
2、每张卡分别贴上1到100个直径1.9cm的红色圆点
3、正面是圆点,后面4个角写上数字,便于老师查看
4、不要把圆点贴成几何图形
5、从中间开始,以不规则的方式贴上圆点,不要互相重叠
6、卡片四周留一些空白位置,手指捏卡片时,才不会遮住圆点
7、数学零,就不用贴圆点
学习时间安排及方法:
一、认识字点数卡,10天时间可以由1点教到第20个点数卡(1-10天)
首先让宝宝学习的是认识数量,而不是抽象的数字。不可以按顺序读卡,不可以要求孩子重复你告诉他的数字。
1、第一天五张卡(1-5),拿出第一张卡告诉他(不要排序),这是1,第二张卡告诉他,这是3,以此类推。5张卡看完之后,以最热烈的方式拥抱并亲吻孩子,赞美他可爱聪明,你非常乐于教他数学。第一天,共进行三次,间次至少间隔30分钟。以后,都是第天进行3次。
2、第二天加入新的五张卡片(6-10),共有两组卡。把十张卡片随意混合,再分成两组。这样是使教学游戏新鲜有趣。
3、持续5天,从第六天开始要换新的卡片,旧的卡片就不用了。第天抽掉两张点数最少的旧卡片,加入两张新的卡片。第一次抽掉的是1和2,加入两张新的是11和12.
4、每天都教10张卡片,分成两组,每组5张,每天增加两张新的卡片,每组各一张,同时让两张点数最少的旧卡片退休
二、点数练习加上加法的练习,14天点数卡由13点教到48点(11-24天)
当宝宝学会1到20之后,我们就开始把这些数量放在一起,看看总数会变成多少,这就是加法
1、把1、2及3三张卡片放在膝盖上,拿起1的卡片说1,放下去,然后说”加”,再拿起2的卡片说2,放下卡片,说”等于”,拿起3的卡片,再说3
2、第一个算式只进行几秒钟的时间,不要解释”加”和”等于”的意思
3、每次练习只做3个算式,并且时间要非常短。每一次所作的算式都不要重复,每天作三次练习,总共作9个不同的算式
4、每天做9个不同的算式,两个星期之后,就可以开始教减法了,否则宝宝会逐渐失去注意力和兴趣
三、点数练习加上减法的练习,14天点数卡由41点教到76点(25-38天)
练习方法与加法一样
四、点数练习加上乘法的练习,14天点数卡由69点教到100点(39-52天)
练习方法与加法一样
五、点数练习加上除法的练习,14天复习点数卡0-100点(53-66天)-
练习方法与加法一样
每日课程进度:第二天到第10天
第天的进度:两组卡片
每次练习 :一组(五张卡片)
次数 :每天每组卡各练习三次
时间 :每次3-5秒钟
新卡片 :每天增加两张(每组各一张)
旧卡片 :每天抽换两张(点数最少的两张)
每张卡寿命:每天练习3次*5天=共15次
原则 :在宝宝意犹未尽时结束
每日课程进度:第11天到第66天
每天进行六次,每次间至少间隔35分钟以上
第1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第2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
第3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第4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
第5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第6课:认识卡片的圆点数
2岁之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慢慢下降,所以尽快地实施,至少先要认点数卡
它可以很轻松地教会一个1岁以下的孩子加减乘除运算,并且3、4岁以内都可以。为了保证方法的正确无误,适合中国的孩子,我特地打了国际长途请教了台湾的早期教育专家!这个方法非常好,专家说可以百分之百的成功!这个方法实在来之不易,我花了半年的时候去找人帮我买,因为大陆没有卖的!买到之后,我用了2天时间整理出来一套详细的方案!
『叁』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一、计算题教学模式
1.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
教师应从本节内容出发,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中知识准备有两种: ①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 可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但应注意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②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2.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
①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②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3.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4.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二、应用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一般为“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 ①复习导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针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关键性旧知识,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学习,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能动推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②理解新知 这一环节,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与答案四个步骤进行。 a.理解题意 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b.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对于内容简单,数量关系直接的应用题、通常用综合法分析。对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通常用分析法分析。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采取“分析法、综合法”并用的方法,教学时要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运算的先后顺序。 c.列式计算 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概念判断出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成算式。选择算法,确立算式是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抓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法,并且寻找思维过程简捷,运用简便的方法。 d.验算与答案 验算方法,一种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把计算出的得数当作条件,把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改编成一道新应用题,解答后看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原来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计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写出合理的答案。 ③练习巩固 授课之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设计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④检测反馈 问题的拟定,要紧扣本节教材要求,难度适宜,不超教材,注意覆盖面,同时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 ⑤矫正总结 矫正采用多种方法。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评定,互教互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三是对个别学生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总之,要及时矫正补缺,达到“当堂清”。
三、“概念”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实际引入概念,即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②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的巩固 教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巩固、概念的应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①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 练习的类型有:a.应用新概念的练习 b.关键问题重点练 c.对此练习 d.判断性练习 e.改错练习 ②以新带旧,体现练习的综合性 注意既借助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引导学习、复习、巩固旧概念。
4.概念的发展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要用发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一个概念总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体之中,它们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必须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阶段形成一定的认识,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则会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1.引导观察 一切知觉都有选择性,学生观察事物的选择性受到教师提出的观察任务的制约。学生要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任务,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比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 通过练习观察,学生已获得较为清晰的表象,然后进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体的数说式子,再用简练的话说出定律(性质)这既是一个理解教学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概括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促进。 3.归纳概括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再有前面观察的感知作基础,学生对例题稍加比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质),收到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巩固练习 ①基本练习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比较,掌握定律(性质),然后趁热打铁,再针对定律(性质)设计一些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等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变式练习 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训练,掌握了定律(性质) 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掌握定律(性质)的规律,说出运算的依据,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变通的教学效果。
5.检测矫正 ①紧扣教材,拟定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检测题进行与测验,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卷。 ②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课堂总结。
五、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
首先交待目标,培养情感,检查学具,板书课题,然后按六步进行授课。 1.直观认识,形成表象。 直观认识一般指实物直观,图像和模型直观,形象化语言直观三种。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摸一摸,教一教,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等。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多种感管,积极参与,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识图作图,掌握本质 图解是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体与抽象桥梁,同时也要求积计算的基础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学会识图,作图,或根据图形叙述相应题意进而掌握不同形体的本质属性,并能达到图物对号之要求,为看图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推导公式,解答例题 要使学生对公式掌握好,记忆牢,运用准,就要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公式的推导并广泛叙说公式的由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强调重点,使学生真正弄懂各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公式解答例题,得心应手,接着进一步看书巩固或提出疑问。
4.练习巩固,分别指导 当堂练习内容应紧扣例题知识点,注意形式多样,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测试,独立完成当堂测试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新知的达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踪补缺。测试内容不超过教材,题量以中等学生能做完为宜,优等生增设思考题,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6.反馈矫正,评估总结。 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交换对批试卷,对个别有错的同学教师当堂指导纠正。或自习课另外给予辅导。然后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作一概括和总结给予鼓励,提出希望与要求。
六、法则教学模式
1.定向思维 ①知识定向 教师根据所学法则,抓住法则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编制复习题,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②思维定向 紧扣新知实质,给学生明确思考范围,思维定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a.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定向。 b.创设疑问定向 c.利用法则的迁移定向 ③目标定向: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课题: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欲望 ②研究算理 a.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素材,引导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思维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己测算理。 c.概括法则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并讲完算理以后,应让学生联系实际计算来总结概括法则。 a.强化记忆 教师在学生语言概括完后,出示法则条文,强化学生记忆
3.形成技能 掌握计算的技能与技巧必须通过练习来实现,练习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 a.单式练习,以突破法则的重点为主。 b.模仿式练习:题目与例题相仿。 c.反例练习:出示错题让学生判断、纠正、讲理。 d.对比练习 把一些有联系的法则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e.定时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4.小结 对本节学习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与要求。
『肆』 什么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毕业论文题目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请问这篇论文应该以一个什么思路来写呢,大致应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需要阐述哪些问题,大体的格式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多多帮助! 但这个论文重点不是数学教学那么宽泛的范围,而是集中在概念教学上面想一想你们是否重视数学,喜欢数学。然后再想应该怎么提升数学成绩,提高对数学的重视。然后再写你对数学的看法与观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伍』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英盛观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培养数学能力;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极其重要作用。
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目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因此本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探究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出对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方法,达到对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在确定了课题后,本课题组成员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关于概念教学的书籍及文章,并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概念的编排更加淡化,但教材中特别强化在情境中认识、理解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概念的意义。比如在李顺琴老师这次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中,就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来巩固认识周长。
通过课题组的成员间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对概念教学探索出这样一种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研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选择各种有效的形式,在课堂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陆』 急!!!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分别是什么
我有!不过是一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