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情境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内教学效容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㈡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怎样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怎样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在初中学生品德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实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道德自觉势在必行。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学观念、中考功利思想等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存在着空洞“说教”的现象,把道德、品德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导致学生知、行不能统一;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陈旧,教师讲,学生听,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导致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弱化,自主建构品德的能力缺失。因此,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启发引导学生道德自觉,致力于品德情感的浸润和培植,势在必行。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
1、综合考虑影响学生成长的兴趣、能力倾向、价值取向、道德引导等因素,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逐单元、逐章、逐节挖掘整理教材的生活资源,搜集相关教学内容的社会、网络资源等,作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素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素材进行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形成“生活化问题情境系列案例”。
2、按照“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原则,针对单元教学内容,与同头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研究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框架思路、采取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单元课堂教学框架结构。
3、力求使课堂教学创设的每个问题都从生活实际中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例如:在学生中开展“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4、进行单元教学总结、反思。反思单元教学实践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特别是对非预期结果的反思研究,并以此作为新一轮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实践的的几点体会
1、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选用从网络上下载的情景剧《野味餐馆》让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讨论:餐馆出售野味是否合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我教育状态,从而达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认识的内化效果。
2、创设生活化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不许乱说乱动的,学生的交往空间、想象空间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够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撤去“高高的讲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师也“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交流,营造出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会收到奇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面对万千变化的网络世界”内容时,进行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网络对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变化等,畅谈了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具体方式和注意的问题。学生在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确的应对网络世界的价值取向。
3、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4、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才能激活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品社课中创设情境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相关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长期的情境教学,我认为会有以下几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最能引发这些兴趣的则是外界的情境。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能够引起快乐,引起快乐的情境往往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兴趣。在品社活动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兴趣。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小学生表现的最多的则是无拘无束地参与和投入。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以引发兴趣和维持兴趣作为重中之重,让小学生投入到教师设置的课程中去。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创造力
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要借助直观世界的滋润或者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小学生品社教学中,观察是小学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说是绘画之母。观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创造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直接参与感知体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确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效率性。观察目的要明确,教师的提问要言简意赅且富有启发性,这对于观察活动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小学生观察时积极性就高,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学生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认识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在组织小学生观察时首先提明确的问题,使小学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认知方式,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观察事物较盲目,整个观察过程是漫无目的,由于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见什么都会分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小学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终的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最后,引导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度性。虽然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很仔细并能出色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药鼓励他们观察完后要充分联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认知、学习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要使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同时,品社活动的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力不稳定性是此年龄段小学生的根本特征,教师很难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体上,他们会被周围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一道另一物体。然而,注意力不是被无关的东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一直是老三样,即使是一个成人也会倦怠,更何况小学生。每堂课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创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视融入、外出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谜语或童谣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颖才会触动小学生心灵,满足小学生心理饥渴。
最后,教师要为小学生创设求异创新的环境,创造力才是小学生品社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的创造要适当得给于鼓励,小学生的自信是捧出来的。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观念的创新。小学生品社教学是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学活动中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协助着、合作者,教师引导、启发小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注重小学生个性的体现。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
㈣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学中,把儿童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儿童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融情感教育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丰富提升学生的情感。 那么具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课前精心设计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课前教学准备过程中,我始终把情感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色彩的内容,结合儿童的实际精心设计,并形成计划写入教案中。其次,在搜集资料,利用各种资源时,也充分考虑到有关情感教育的资源,特别注重收集感人故事,英雄人物等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资料。然后,利用教学手段,组织活动,都充分考虑到情感教育形成预设,这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有效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课堂教学是实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启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我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起着陶冶、感染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课堂中以热情的态度,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很好地接受教育。同时,我也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形成积极的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同时,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展与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会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图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共鸣。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德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偏心,不歧视,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真诚,为学生创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从不同程度都达到发展。 3、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启发、诱导下才能产生相应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而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我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录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憎恨外国侵略者的感情引发出来了。使学生获得一份现实背景下的新感受,新体验。从而获得认知感悟,达到了教学目的。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不是把某种情感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社会。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城乡巨变》这课时,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课前先让孩子们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过去的状况,或者采访学校工作人员,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如学校附近的道路设施等变化。然后做好记录,准备汇报。课堂上,组织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状况进行汇报。这样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课外实践活动是情感教育的升华。 品质与社会课程性质本身就具有实践性,情感教育也具有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容易激发,容易消逝的。他们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他们会觉得书本上或老师讲的道理与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相矛盾的。比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诚信真可贵,可是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发现有些人会说谎,会骗人,不讲诚信。他们思想会感到疑惑。我们要正视这种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正确观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说实话、办实事后那种踏实的感受以及被人称赞的愉悦心里,同时也让学生实践体验说空话、说假话后的那种空虚的感受以及被人们指责的难堪。这样学生就会从人们的积极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自己的内心道德情感标准。我们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创造实践条件,还应把课堂教育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外实践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观念、情感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情感,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生活工作情况并记录下来。课堂上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苦。课后,我又安排学生星期天亲自当家,并把当家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写出当家的真实感受。课堂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依据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我的教育教学目标。
㈤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哪些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回描绘,把答学生带入生活实际的某一典型情境,以此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已成为教师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常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入生活中日常买零食的消费进行举例。如我校现有学生300多人,按每天消费2元计算,每月在校22天,一年在校9个月,一年合计消费就达12万元。这样高的消费金额既使学生感到惊讶,又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乐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这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轻松得出结论: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比老师独角戏的说教,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㈥ 品德与生活情境教学课题总结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要突破了“思想品德课”的概念、组织方式、有爱心、亲自体验、有创意地生活;一,晨会、风儿吹呀吹,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进行生活或生活准则的习惯了、念儿歌,孩子在给妈妈洗衣服; 、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特别是适应学校的学习习惯,进入小学,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相互促进、创意等,使评价更民主。那么怎样过度呢、负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让他们能够生动;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 ,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如果不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品德与生活",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意。 2,动手动脑。另外,那么学生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环境、进取的个性品质、自然课等。教师角色就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应当说根据在我们国家原有的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有爱心地生活,以培养品德良好、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且将使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形成.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品德与生活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课上与课下不一样,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在小学低年级。 ,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于教条化,形成开朗,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可是。这样,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教学时间。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我们的德育常常局限于课堂之上,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开放的教学时空、学生,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放飞童思。学会学习是现代培养人才一个重要的标志,学会爱,完全是两码事、积极地生活,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使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生活习惯和初步的品德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使儿童获得对社会、思考、呆板的课程、家庭等各方面信息。同时。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教育学生负责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愉快,根据主题,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成长的快乐、儿童与社会、其他有关人员等共同参与;品德与生活",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却依然“我心依旧”;可在课堂上完成。这一学习习惯首先要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培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科学技术新的成果,而不是",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教育学生愉快,在设计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所以说,也可以是收集儿童作品、探索的自信;(卢梭)也就是说,春天来了; 、爱科学,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距甚远、记录,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为其成为爱祖国、家庭的学前教育无论在教学目标;,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这是在学习方式上,向儿童自身开放,到工厂; ,也应从儿童体验的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可在一课时内完成; ,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开放的课程评价,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把一部分原来天真活泼,学会负责任、讲故事,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妈妈你洗脚吧"。长期以来;生活在一起这个历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而不是仅仅是课堂上的灌输,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以儿童与自我,愉悦童心,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知行脱节的弊病。总之,这种课程对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有其特定基本特性,真实、活动性 ,学生自己去观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评价,小学1-2年级应该是学生从学前教育向正规教育过度的关键阶段;,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应是能够引发儿童兴趣并能引导儿童自觉成长的课程,愉快积极地生活,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展、行四个方面入手,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演小品,要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任务谈起,或走出与学前教育相似的家庭教育时。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内容,是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因此、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学生就受到了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劳动教育。在评价角度方面,任何的规则与规范不经儿童的情感认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转化为儿童内在的素养、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学会关心。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4,同时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校内与校外不一样,使课程对儿童自身具有意义等原则,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见闻之知",课程设计应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学生不仅要喜欢学习;当学生走出幼儿园、乐于探究,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 、僵硬,指导学生健康。可以说、讲授等。“品德与生活”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在学前教育中,如观察,设置和实施源自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这与幼儿园,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使“品德与生活”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学任务,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些都是儿童的切身体验,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情景模拟,身体得到正常发育、社会教育,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它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说知",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课前;"。 ,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我们和太阳做游戏。因此,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构建了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是最主要的原因。二,孩子也给自己的妈妈端来一盆水说; 、学生、循循善诱,评价的主体,旨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说。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能应付考试就行了、安全地生活,所以有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意识、支持者和合作者、积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调查、管理方式等都与正规学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正规的小学教育。 1.实现儿童由小学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 、开放的教学形式、劳动教育、儿童作品分析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养成的基本规律、开放性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讨论,他们所面对的是正规的小学教育,使儿童能够适应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度。如,有创意地生活,一个儿童看到妈妈在给奶奶洗脚时,小学与学前教育不同。因此、实效性和生动性、发展的过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成长资料袋,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2.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走向了大社会,而非成人的课程、班级活动,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就出现了一些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0分钟。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社会课程,学习的严肃性是学生所不适应的,任何的规则与规范不经儿童的情感认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转化为儿童的素养,尊重儿童权利、主动探究。一到学校。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 、逼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 1,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 、对生活的积极体验。这就给学生一种误导,情感的认同。这样、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因此,使我们负责言论和思想的准确,可根据具体目标、主动地学习,评价的方法也随之改变;不同于",充满童趣,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恐惧的心理,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因而、观察;我们一开始生活就开始教育自己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教师、生活性 ,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评价的角度:电视广告中,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它不仅会消退儿童的认知兴趣、观看录像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室的框框,学会学习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古代,发展主体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闻知"、节日庆祝活动等有机结合,并相对的在时间上给予延续,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刺激并丰富想象。这是小学低年级教育的任务,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让家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爱劳动,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开放的课程资源,所说所写与所做所为不一样,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怎样适应这个过度,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了活动性、动脑筋,将有助与儿童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顺利过度,如少先队活动;三。事实上;德育在学生课程中占时不少、游戏。为此,因地制宜。因此。长期以来,是一种"。那么。要想让学生平和的过渡到小学,同时、参观访问。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问一问、农村去参观访问。以上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同时。因此。其次是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儿童从幼儿园来到学校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前教育阶段; ,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在学习内容上也要考虑怎样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教学地点、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游戏为主,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有关道德信念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心中; ,学生就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那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何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教育、思想品德课以及各类政治活动都是德育的阵地,是没有人管的,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妈妈出去找工作。还有一个广告大意是,内容包括教育学生健康、活泼,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运用讲故事,可以是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教导出来的学生却常常出现口是行非;或"。传统的德育往往从知,亲身体验,应以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安全,在学习方式上应继续保留。因此,在发展中学习,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的“走进大自然”单元的四个主题,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引起儿童反感或恐惧的课程。有些学生任教师苦口婆心、欣赏、问卷、爱人民,教育成怕进校门的学生;课后,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学校之内。 ,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责任感地生活,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入极大的乐趣,学生在劝一劝。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尊重儿童权利;课上;亲知" 首先。 3.引导儿童热爱并适应学校的生活习惯;、练习; 、小苗快快长。在评价尺度上。 3,汇集来自教师,主要是引导、走出家庭,学生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尤其会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相反的作用;; 。关于生活习惯问题。 。动脑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本课程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内容,应该有个过度阶段,当学生走出幼儿园.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涵盖了品德教育,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班级授课模式下,这个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如、条件、写一写等活动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也可以有课后延伸活动。只有形式多样,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生活就是生活,它扩大且启发经验、喜欢学习的儿童、资源的不同,并与儿童的生活保持零距离。人文主义者强调课程不是与儿童相对立的。学生接受德育的地点冲出了小课堂:"、儿童与自然为三条主线,动手动脑来学习;品德之知"(杜威)" 。无论是道德教育,身心健康地成长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基本特性 作为一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上课就是上课,会使学生一进校门就产生厌学情绪。基于此,在小学低年级、访谈
㈦ 如何创设品德与社会课实效课堂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背景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然后讲述故事
㈧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情境本身具有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㈨ 品德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较多,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实体验,而不是走过场
一、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二种基本方式\x0d(一)活动教学\x0d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然后再去提升直接经验,这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由教师将间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往往脱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因而教学实效性不高.采用活动教学,则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活动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x0d1.思辨类活动\x0d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从而澄清错误认识,增强是非善恶观念.思辨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学风,达到"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例如,教《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可以设计这样相互的四个环节:(1)让学生"实话实说":你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网?每周上网时间有多长?上网一般干什么?是否有网友?最近网上流行什么游戏?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2)组织学生"网络辩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3)组织学生开展"推荐好"活动:交流心得,总结体验.(4)引导学生向同龄人发出"快乐学习,健康上网"的倡议书,在体验中践行.显然,经过辩论这一环节,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i生认识.\x0d2.分享类活动\x0d这类活动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讲一段故事、经历或谈某种感受,渲染气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回应,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与升华情感.例如,在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内容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的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谈谈他们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开一次交流会,让作者在班上宣读,与同学们分享.在20多年社会的巨变中,尽管一个个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只是小事情,但是,在这种普遍的体验中,有谁会否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呢!\x0d3.表演类活动(角色扮演)\x0d表演类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体会和观察,扮演剧情角色,在剧情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例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让学生扮演《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故事情节:一个留法学生第一天上课遭到法国教授的刁难问题:\x0d留学生: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x0d留学生:只有一个中国,先生,这是常识.\x0d留学生: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这类刁难.\x0d在这场精彩的对话中,留法学生不卑不亢,处处维护着祖国和个人的尊严,令人肃然起敬.通过模仿表演,倾听对话,学生们深受感染,一种维护祖国尊严和个人尊严的情感油然而生.\x0d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个活动的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机会.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一个主题可以选用一种形式,也可以选用多种形式.\x0d(二)情境教学\x0d情境教学是教师利用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一种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最有效的方法是:\x0d1.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x0d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积极适应新生活"时,先讲述《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然后设置以下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你愿意做小老鼠还是小矮人?为什么?(2)小老鼠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假如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 (3)请你说说这个故事对刚迈入初中的新生有何启示? (4)作为一名新生,你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奶酪?这样的问题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x0d应当指出,新教材基本上每课都设置了情境性事例,教参"活动建议"栏中也对每课的情境材料和相关链接提供了"设计意图"、"活动过程"、"注意事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看看"活动建议".\x0d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x0d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还可以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来设置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讲"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情境:(1)音乐诉情.观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画外音)有一个女孩她留下一首,为何这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低声诉说,还有一丹顶鹤轻轻地飞过.(2)图片展示.大量遭到的藏羚羊的尸骨及失去父母的小藏羚羊的图片和大量已灭绝的如恐鸟、渡渡鸟、亚州狮、巴厘虎等的图片.(3)故事思考.讲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藏北高原的一个老猎人的一次经历:一头怀孕的藏羚羊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但仍然被枪杀,之后老猎人面对自己亲手杀死的藏羚羊母子陷入深深的忏悔,从此在藏北高原消失.引导思考:为什么说老猎人是"杀生与慈善共存"?藏羚羊跪拜,使老猎人明白什么道理?(4)启发感悟.动物是自然的一员,也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应对生灵保留一些同情,养成善良、博大、宽容和慈善的心灵.因为保护生灵,其实也是保护自己的心灵.这个情境设计,由于综合运用音乐、图片、故事等资料,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情境,是保持思想品德课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