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在氛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进行新课时,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加上应情应景的音乐的渲染,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时,学生便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学习《大江保卫战》,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98年抗洪抢险的短片,长江决堤,滔滔洪水吞噬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保住了大提,学生耳闻目睹了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的惊心动魄场面,震撼之余,悠扬的旋律响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当看到孩子们眼眶湿润,甚至溅起泪花时,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理解了忠诚和责任。此时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思默想地涵泳课文,平心静气地与子弟兵进行心灵地对话。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播,让学生深化认识,再次接受灵魂的洗礼。学习《军神》,通过多媒体播放刘伯承做手术时的片段,学生全都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身在在手术室,为他紧张,为他担心,又为他赞叹,被他折服,不待教师多讲,再读课文,他们已经多了一份深情和力量,他们懂得了坚忍。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那仿佛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石梯, 感受到武夷第一险峰带来的震撼。学习《母亲的恩情》时,我通过PPT打出一张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为孩子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间,而自己却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们深受感染。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图片、播放音乐、PPT课件、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紧贴到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她)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学生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不良的、丑陋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单纯的要爱国、要负责任、要坚强的说教好得多。
2、课本剧改编,入情入境地体验人物品质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年级举办了课本剧改编大赛。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编剧、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喜剧评论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们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更加钦佩“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祁黄羊(《祁黄羊》);他们化身公仪休,拒收礼物,体会到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情怀(《公仪休拒收礼物》);他们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无穷却瘦弱轻盈的母亲,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第一次抱母亲》);通过观演《九色鹿》的故事,他们……课本剧改编大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
这种比赛效果不错,每学期举行的次数却有限。但是稍加转变,这种非常态化举行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就可以变成常态化的课堂行为。比如为学生戴上头饰,变身文中主人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学习《会走路的树》,课堂上文明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体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带小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表演中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可以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假如你面临桑兰那样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样,“微笑着承受一切”吗?。(《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位游客,你为什么要和这两棵樟树合影呢?”“我觉得这两颗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它们和宋庆龄一样充满浩然正气。”“看到这两棵树,就想起和它们一样品质高洁的宋庆龄奶奶”……
3.在课文的“留白处”,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将这些但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填鸭灌输的老路,导致学生不走心的死记硬背,非常不可取。这时如果我们抓住语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比如《钱学森》一文,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一带而过,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填补文章的留白,当盛夏酷暑时,钱学森_________;当寒冬腊月时,钱学森_________;当缺乏设备时,钱学森_________;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钱学森_________;当_________,钱学森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的钱学森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满腔报国热情。
四、走出课堂,挖掘课外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张孝纯老师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指出:要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时时可以学语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1挖掘本土资源,实地考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南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我曾组织班级学生参观大屠杀纪念馆,30万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阴森可怖的场景,惨绝人寰的场面,皑皑白骨的万人坑,幽静的冥思堂,高高矗立的和平纪念碑……所到之处,孩子们唏嘘不已,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让他们回去写一篇日记,不限篇幅,谈谈今天参观的感受。“落户就要挨打,我要好好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日本鬼子太可恶了,我们要记住国耻。”“拉贝先生救了好多中国人,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要记住他。”“战争太可怕了,我希望世界再也不要打仗了,小朋友好可怜。”……翻看着孩子们的日记,我能感受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祖国强大,我能感受到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爆发。
中山陵的雄伟气魄,玄武湖的清幽静谧,花神湖的美丽传说,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江南贡院的文化积淀,总统府的风雨沉浮,春到梅花山、秋菊竞绽放,每一处历史文化景点,自然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场审美的旅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都蕴藏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大语文观思想引领下,进行实地的考察参观,会使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革命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审美情操。
2.开发时事课程资源,参与活动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应该走出课堂,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孩子关心班集体、关心学习、关心家庭,今儿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2014年的暑假,第二届青奥会在按南京举办,班上的孩子也都参与其中,有的当起了青奥小记者,有的当起小志愿者,为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有的在老师或父母的带领下,观看了比赛,感受了速度与激情。开学后,他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青奥知识小报,采访志愿者的视频、照片,畅谈了自己参与青奥的见闻和感受。班上有位同学在爸爸的带领下,观看了青奥会闭幕式,他还仿照课文《再见了,北京》,写了一篇《再见了,南京青奥》,生动描述了运动场上健儿们飞扬的激情,震撼的闭幕式表演及运动员不设立取得场景。“这时,我也仿佛更加朝气朝气蓬勃,拥有了无限的力量,拼搏的勇气,奋斗的激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语文学习中,它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说辞,而是灵动的课堂,现货的体验。它可以如此快乐无痕地传递给孩子并浸润他们的心灵。
Ⅱ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体会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光辉,让人性的真善美留下烙印
课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或形、情、理兼备,或形与情、形与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
1. 让形象丰满起来
写人、叙事的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教学中,要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节点,引导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要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触觉、味觉、嗅觉的想象。多感官知觉的想象,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救助车夫”,除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对天气极冷的触觉体验——“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以及对鲁迅身体极度瘦弱的触觉感知——“枯瘦的手”,也能使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在极冷的天气里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多么令人感动。
2. 让情感打动人心
以形象说话的课文,可以从形象中体会情感。比如《小英雄雨来》,作者把一个天真烂漫在危难时刻勇于牺牲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边区儿童的由衷赞美。教学时,在理解小雨来的形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直接抒情的课文,除了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3. 让哲理说服人心
有的课文,哲理蕴涵在叙事中,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小徒弟画骆驼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就蕴涵着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三个徒弟的画的过程中,从对小徒弟的画是想象中,体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的课文,哲理的表述有如画龙点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二、认识人性弱点,让人性的假恶丑远离自己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
1. 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
像《金钱的魅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课文一般只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了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这些,都只是比较简略的叙述。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
2. 不作负面体验
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具体化,不要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恶。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不要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巨人如何驱赶孩子;《将相和》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甚至表演廉颇如何处处刁难蔺相如;《桥》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体验村支书的儿子为加塞而寻找的种种借口。人性本来有善也有恶,不要人为诱发、强化恶。
3. 引导正面体验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有关课文中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比如,认识巨人的自私,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认识廉颇的嫉妒心,要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要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对《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在拓展中演绎高尚人格——让高尚的人格成就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脑、入心。
1. 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文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草地夜行》《一个苹果》等。
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组课文后,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或观察、记录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用社会主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罗回小 邵秀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其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感染。
一、体会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光辉,让人性的真善美留下烙印
课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或形、情、理兼备,或形与情、形与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
1. 让形象丰满起来
写人、叙事的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教学中,要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节点,引导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要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触觉、味觉、嗅觉的想象。多感官知觉的想象,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救助车夫”,除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对天气极冷的触觉体验——“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以及对鲁迅身体极度瘦弱的触觉感知——“枯瘦的手”,也能使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在极冷的天气里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多么令人感动。
2. 让情感打动人心
以形象说话的课文,可以从形象中体会情感。比如《小英雄雨来》,作者把一个天真烂漫在危难时刻勇于牺牲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边区儿童的由衷赞美。教学时,在理解小雨来的形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直接抒情的课文,除了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3. 让哲理说服人心
有的课文,哲理蕴涵在叙事中,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小徒弟画骆驼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就蕴涵着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三个徒弟的画的过程中,从对小徒弟的画是想象中,体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的课文,哲理的表述有如画龙点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二、认识人性弱点,让人性的假恶丑远离自己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
1. 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
像《金钱的魅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课文一般只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了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这些,都只是比较简略的叙述。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
2. 不作负面体验
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具体化,不要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恶。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不要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巨人如何驱赶孩子;《将相和》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甚至表演廉颇如何处处刁难蔺相如;《桥》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体验村支书的儿子为加塞而寻找的种种借口。人性本来有善也有恶,不要人为诱发、强化恶。
3. 引导正面体验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有关课文中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比如,认识巨人的自私,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认识廉颇的嫉妒心,要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要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对《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在拓展中演绎高尚人格——让高尚的人格成就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脑、入心。
1. 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文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草地夜行》《一个苹果》等。
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组课文后,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或观察、记录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小学教育的对专象是小学生,他属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
Ⅳ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课文 明显是局限复于某一篇文制章,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话,可能忽视教育本身。
教语文 思维范畴更大,广度更高。选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章,而由点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学引发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思考,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处理文章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Ⅳ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教师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一个老师后才会信任老师,从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相信职业的崇高和正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的在教学中去落实;其次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每个点滴之间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课堂教学中的爱心、耐心;与家长交流的真诚热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践行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老师,做一个和老师一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者。用整合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教材),如何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需要去挖掘、去整合课本资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就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可以挖掘整合出以下课本素材:1、爱国爱国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八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就是一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2、平等平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3、和谐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七年级下册《斑羚飞度》、《猫》,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关于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致于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价值目标。其实,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比如孝悌、感恩、责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素材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从而在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飞扬起来。1、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赛。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2、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挖掘整理的语文课本教育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选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3、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引领和指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自身亲自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升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Ⅵ 如何在青少年学习语文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青少年学习语文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指引学生成长的思想之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一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以教师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一个老师后才会信任老师,从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相信职业的崇高和正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的在教学中去落实;
其次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每个点滴之间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课堂教学中的爱心、耐心;与家长交流的真诚热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践行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老师,做一个和老师一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者。
二、用整合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教材),如何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需要去挖掘、去整合课本资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就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可以挖掘整合出以下课本素材:
1、爱国
爱国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八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就是一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平等
平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3、和谐
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七年级下册《斑羚飞度》、《猫》,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关于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致于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价值目标。
其实,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比如孝悌、感恩、责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素材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从而在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飞扬起来。
1、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赛。
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2、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挖掘整理的语文课本教育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选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
3、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引领和指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自身亲自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升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Ⅶ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去极端化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它利用
各种宗教形式,宣扬宗教极端主义、宗教狂热思想及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企图达到其罪恶目的。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是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反
文明,因此宗教极端主义是人类社会一股邪恶的反动势力,是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敌人。从宗教极端主义的定义和现实表现来看,它不属于宗教范畴的问题,而
是纯粹的政治问题。
当前,民族分裂主义以宗教极端主义为手段,不断制造暴恐活动,已成为新疆社会稳定的最现实、
直接的严重危害。这也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动态,我们必须坚决打击其破坏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然而,要实现首府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必须要“去极端
化”,铲除干扰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滋生与土壤。
极端化宗教思想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不断制造恐怖破坏活动,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最直接的严重危害。这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动态,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痛下决心,坚决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下大力气铲除宗教极端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从严治理“三非”,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严厉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营造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的社会氛围。
在这场全民反恐的战役中,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是旁观者,宗教极端主义已成为危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股祸水和寄生在宗教上的一颗毒瘤,我们与宗教极端主义的斗争是不容否
认、不容回避的。因此,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在这场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让那些企图分裂我国的暴力恐怖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小学教育的对内象是小学生容,他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Ⅸ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龙山农场小学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回,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答、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为王英老师正通过语文课《沙漠升起蘑菇云》一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