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加强体验生活体验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加强体验生活体验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堂就会成为人人想上,人人想学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们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要为学生设计适合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地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多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我们的图形王国中,有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它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其中,要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上来吗?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的形式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如果随意地、过多地运用,就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甚至产生副作用,得不偿失。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较适合组织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①、当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时,可以提供材料,组织合作交流。如,在教学重难点处,就可以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一起自主探索,在积极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获得探索与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比起教师的直接教给,可以说是效果显著,一举多得。②、当教学内容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或者有多种思维结果时,也需要采取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这时,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倾听别人独特的方法和有创意的想法,拓宽了思路,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取长补短,优化算法。例如:小明看一本故事书,4天看了80页,正好看了这本书25%,剩下的几天可以看完?学生先独立解答,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找到十几种解法。 三、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操作实验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设计应在教学前,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教学内容重点,立足教材中的练习,与教材中的练习对话,领会编者的意图。同时,认真总结学生在学习中较难理解掌握、易产生混淆的地方以及与上下知识点联系较强的内容。老师应有意识地针对这些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必需的数学,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真正消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会学、乐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创建实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依旧是一切教育措施、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课堂效率的高低,将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一、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
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
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
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
4.课堂教学组织不佳
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课程应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课程应具有多重教育价值,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在保持我们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课堂效益高低不应该看老师讲了多少,而应该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感悟、体验了多少。课堂上教师为了传授新知识,赶进度,剥夺了学生动手、动脑、自由想象的时间,生怕少讲或漏讲一个知识点或是一道重要的问题。其结果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事倍功半。学起于思,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所以,要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让他们在思、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整合语言,落到笔头上。学生只有自己在这样的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才会不断提高能力,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才会更加全面。
2.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材目前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把握程度、挖掘和延展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直接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所以,教师要研究课标,要将教点、考点、学点有机结合起来,提炼教学重难点,压缩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度,研究精讲多练的方法。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做到重视教学目标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准确定位。这些目标还必须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逐一落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重视探究性问题设计,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3.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在转换师生角色上,积极探索和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
(2)在变革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挖掘学生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创设问题使学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转变学习方式上,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单一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并有机会分享自
㈢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然而,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 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进生活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为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 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景出发,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园,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丽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的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面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表现在:
(1)、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争议权.
(2)、注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不怕被他们问倒,就怕他们不问”的心态,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
㈣ 如何做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材中生活化情境就比较多。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座位在谁前面?在谁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四、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1、在学完“直角”以后,我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2、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3、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㈤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创建实效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依旧是一切教育措施、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课堂效率的高低,将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一、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
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
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
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
4.课堂教学组织不佳
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课程应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课程应具有多重教育价值,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在保持我们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课堂效益高低不应该看老师讲了多少,而应该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感悟、体验了多少。课堂上教师为了传授新知识,赶进度,剥夺了学生动手、动脑、自由想象的时间,生怕少讲或漏讲一个知识点或是一道重要的问题。其结果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事倍功半。学起于思,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所以,要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让他们在思、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整合语言,落到笔头上。学生只有自己在这样的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才会不断提高能力,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才会更加全面。
2.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材目前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把握程度、挖掘和延展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直接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所以,教师要研究课标,要将教点、考点、学点有机结合起来,提炼教学重难点,压缩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度,研究精讲多练的方法。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做到重视教学目标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准确定位。这些目标还必须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逐一落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重视探究性问题设计,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3.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在转换师生角色上,积极探索和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
(2)在变革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挖掘学生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创设问题使学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转变学习方式上,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单一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是我们教师的永恒追求。我相信,只要老师们不断的勤奋学习,我们就一定能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新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㈥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只有在自我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
一、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形可分为三种:被动接收,即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是学生。学生被动的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自然适应,学生占了主体地位,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然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或者生活很熟悉的事务。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主动思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也可以说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要注重创设生活的情景。将生活中的实例放到真正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数学。
三、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的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拿出6个苹果给两个学生分,先是甲同学5个,乙同学1个。学生说不公平,因为一个多一个少。我就从甲同学处拿走一个给乙同学,学生还是认为不公平,一个多一个少;我再从甲同学处拿走一个给乙同学,这时每人分得3个,学生认为公平了,因为每人分得同样多,再引入新课“平均分”。同时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最注重的应该是学生上课的知识,所掌握的数学概念,但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应试的缺陷,老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数学的实际应用没有划定在教师的教学范围之内。教师更多的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作为教师都应鼓励孩子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这些知识。通过实际的应用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的身边有很多事务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着的,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师注意观察生活,讲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放到生活中去讲,要让学生时时刻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五、设计生活习题,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习题的练习是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的一个部分,甚至在今天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将习题作为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说,设计生活习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孩子设置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感受数学价值的有效方法。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说,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六、研究生活实例,开展教学探究
新的数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如“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幢四层动物宿舍楼,每层三个房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的小猴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排列规律,说一说其他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间。在教学本课时,笔者首先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请学生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住在哪里,接着教师围绕“几0几”做起了文章。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家住在26幢401室,这401是什么意思?生1:4表示他家住在第4层。生2:1表示他家是第1家。生3:住在第4层第1家就说成401,这样比较简单。生4:0前面的几表示住在第几层,0后面的几表示这一层的第几家。师:你总结得真好,那你们能为小动物们编一编门牌号吗?在这一案例中,由于教师善于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哪个学科的课堂,都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特别是小学阶段,而其中又以数学课堂的知识最抽象难懂。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时时注意与生活情境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㈦ 浅谈如何构建充满生活味的小学数学课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了“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与教学策略,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不可否认,教育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教育的生活是以人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个时代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实践必须结合生活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本人将针对目前学校实施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活味的小学数学课堂,即让数学课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具生活体验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在教《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二、密切联系生活,让数学课堂服务于生活实际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后,我创设了让三个学生模拟爸爸、妈妈、儿子的角色,爸爸买了5个梨,儿子吃了4个,妈妈又买回7个梨,现在有多少个梨?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把《加减混合》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又如在学习完长方形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制做粉刷教室费用的预算。要想做好预算,学生就要去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去掉门窗后需要粉刷的面积,去了解涂料或油漆的价格以及雇用工人粉刷的工费等。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真正做到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把数学恰当地运用于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三、坚持生活导向,让数学课堂回归于生活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小学数学课堂,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而是在教学中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资源、经验、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教学的生动性、开放性和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再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生活又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体会到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㈧ 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材中生活化情境就比较多。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座位在谁前面?在谁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四、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1、在学完“直角”以后,我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2、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3、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
㈨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
在小学数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初步用生活化策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2、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3、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4、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希望可以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