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初探
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❷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
(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缘于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还是“人的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文化的革命与建设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
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课程实践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倡导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而从课程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人们对教育内容的普遍不满确实给儿童文学的出现并且进入课程领域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现实基础。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早期倡导白话文的报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黄海锋郎的文章《儿童教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贵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识,是少不了的。现在所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么,究竟应该给儿童读些什么呢?“儿童幼时智识,至老不忘,教师最好把些爱国的故事,为人的箴言,替儿童演说,才可以养成儿童爱国心,陶铸儿童天良性。”〔2〕这里的“替儿童演说”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人从儿童的角度创作适合儿童的读物。本世纪初白话文进入课程则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必要性。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国语教学中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在开始阶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形式变了内容却没有改变,“国语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只是把文言翻译成白话的课文内容,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在文学运动的推动下,提倡富有文学情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的书局甚至把国语教科书编成了文学读本,但是此时,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还是空白,叶圣陶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艺谈》(1921)中就曾大声疾呼“为最可宝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总该列为重要事件之一。”(《文艺谈·七》)这一需求基于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面临的窘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基本没有。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现实,叶圣陶开始自己动手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编辑适合儿童阅读的国文课本;这也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同时又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
(三)儿童文学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在国家课程纲要中。五四时期,知识界对儿童文学及其与学校教育关系的认识,对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儿童文学正式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开始出现在国家的课程纲要中。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3〕中第一次对课程内容中的儿童文学的教学做出了规定,并在各个学年段文体的安排上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例如,第一学年“记载要项和字句多反复的童话故事,并儿歌,谜语等的诵习”;第二学年也是“字句多反复的童话故事,和儿歌,谜语的诵习”;第三学年为“童话,传记,剧本,儿歌,谜语,故事,诗,杂歌等的诵习”;第四学年文体有一点变化,小说代替了童话,民歌代替了杂歌,变为“传记,剧本,小说,儿歌,民歌,谜语,故事,诗等的诵习”,并提出“指导阅读儿童报和参考图书”;第五学年在第四学年的基础上强调“注重传记,小说”;第六学年“同第五学年,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1929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是在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项目标之一就是“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
对于教材的选择,《标准》除了规定选文的政治和道德倾向,例如体现民族、民权、民生观念,积极乐观,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劳动等,还对课程内容的美学倾向做了规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优美壮美滑稽美等的儿童文学,但不取可怕而无寓意的纯粹神话”。此外,教材的选择还应该是语体文(白话文),要符合儿童学习心理。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是对1929年暂行标准的修订,主体内容变化不大,但对课程内容如何适应儿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标准做出了具体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课程时期,儿童文学作为国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已经比较明确了。“从前国语是国语,故事是故事,不相关的。后来国语材料,纯以儿童文学为本位,于是国语与故事才发生密切的关系。但讲故事的作业,仍处于敷饰辅佐的地位,不应有单独存在的价值。直到最近新课程颁行后,始定国语的入手办法,就是讲故事。”〔4〕从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间出现的这3份课程纲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都把儿童文学作为课程标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选文倾向上,也多以儿童为本位,而在纲要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不断的补充和发展,是对小学阶段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我个人认为这段时期也是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中,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得比较主动、完整,也比较有收获的一个阶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成果。
二
通过以上简要的回顾,至少可以得出两个启示:
(一)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同一个思想背景的产物,也几乎是在同时出现的。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性。
(二)对儿童观、儿童教育、对课程的认识水平、对儿童文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重视儿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儿童文学真正成为一个重要课程资源,并在课程中充分开发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看来,儿童文学就是面向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这就是他们对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现、为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资源是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贡献,那么这种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本目标又是什么呢?他们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儿童的尊重,不仅尊重儿童的人格,也尊重他们的经验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论述十分精辟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对儿童“那全面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
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等。”〔5〕周作人的这一思想与杜威的一段论述不谋而合。“我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导把儿童文学引入学校教育,重视的就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而并不是强调那些具有某种功利色彩的、往往是为成人所赋予却脱离儿童现实经验的教育价值———“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和准确的,在那个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尚在交叠的时代,这一认识也是非常珍贵的。可惜的是,尽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识分子所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儿童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但周作人等人的这一思想精髓却并没有得到一贯的重视,儿童文学往往还要承担起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开发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审视前人的思想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从而在教育实践中走得更加稳健。
❸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更贴近与儿童,符合儿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儿童文学能够在孩子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学素养。
3、小学语文应该回归文本,而不是强调思想性。
❹ 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育作用: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
认识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唐鲁峰的儿歌《谁的耳朵》获得关于动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培养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语言,用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等多种形式,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认识和提高。如冈本良雄的《大海那边》,把大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美的旋律。
娱乐作用: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如我国当代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创作的《大老哥》等儿歌,让孩子们在嘻笑的游戏中接受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说大话的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文学以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儿童读者的情感。既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儿童文学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是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终极目的。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我们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课本文学教育,同时对课外读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关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让我们如何走进“童心”?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欣赏乐趣。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作品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被雪孩子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他们的关系开始,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❺ 儿童文学如何走进中小学语文教学
圣才电子书来为您分析分析:
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来概述:
(一)课程理论的根据:经验本位的课程观
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开创者是杜威,“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儿童(未成熟的,尚未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儿童的经验世界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改造的对象,经验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连接,否则教育所提供的内容就只能是“空洞或纯粹的符号”。“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
(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图式理论
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一定的单元,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的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图式说白了就是经验。儿童在阅读文本时的理解能力,与他们所具有的经验密切相关。经验积累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儿童更习惯于运用他们过去积累的、已经形成某种图式的、自己的经验,而不善于利用文本提供的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推理。
(三)文学理论的根据:接受美学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由此产生的概念有:A期待视野:也就是经验本位论中的经验,图式理论中的图式。对于这个先在的文化的心理结构,康德称为先验主体,皮亚杰称为主体的心理图式,巴赫金称为统觉背景,伊瑟尔称为主体的期待视野。说法不同,都强调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带着其全部经验、文化、兴趣理想形成的心理模式参与文学欣赏。B召唤结构:文学提供一个框架,这一框架保证了大多读者可以对文本产生一些基本的共识,在这个框架之中,还有很多空白,这些空白召唤读者去填补它——运用读者的“期待视野”,伊瑟尔把这个框架称为“召唤结构”。当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
三个理论分别从课程论、认知心理学、文学理论的角度提出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三个理论根据。三个理论都说明了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了儿童作为主体的参与性。由此导入的“文学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也是一脉相承了。《镜与灯》中提出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四个要素:文本、作家、社会、读者,并以文本为中心形成四组关系,而所有文学研究模式都存在于这四个要素以及它们的关系之中。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文学研究者帕维斯提出的文学教育的三种深层结构:
1.模仿结构,其体现的是知识取向,其所谓的学习主要就是记忆和模仿。
2.分析结构,其体现的是能力倾向,其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对作品作比较、分析和反应的技能。
3.衍生结构,它强调的是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交流,并且更关注这一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自身经验的发展。
衍生结构课程,在对待通过阅读而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与达到发展其评论技能之间,更重视前者。在课堂上,衍生结构常常采取无固定结构的探究形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但探究本身没有预定的结果,因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确定的目的更有价值。由此我们不能发现衍生结构的目标模式是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模式。
三、 儿童文学的主要文体及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除少数的古诗和常识性课文以外,其余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其主要样式有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科学文艺等。其中诗歌教学作者强调三点:首先,反复吟诵,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其次,运用想象与联想,再造儿童诗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而跳跃,经常留下一些“断裂”或“空白”,需要通过读者想象与联想去衔接和填充,才能再现出隐藏在诗行背后的美妙意境。再次,细细品味诗人寄寓的情思。寓言教学作者强调在教学中最忌于急于揭示寓意,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理解题意,并概括题意。优秀的教师总是设法用形象的手段,加以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并且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把学生带入寓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
❻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堂儿童文学教学
在课堂上、童话、社会: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来概述、文学理论的角度提出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三个理论根据,还有很多空白。图式说白了就是经验,指导就是生活过程解放出来、自己的经验:文本、科学文艺等,图式理论中的图式,也是教育改造的对象、寓言,经验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镜与灯》中提出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四个要素、儿童故事,教育必须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连接。诗歌的语言凝练而跳跃,都强调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反复吟诵。B召唤结构,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否则教育所提供的内容就只能是“空洞或纯粹的符号”。“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根据。三个理论分别从课程论,再造儿童诗的意境。由此我们不能发现衍生结构的目标模式是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其次、兴趣理想形成的心理模式参与文学欣赏:(一)课程理论的根据:图式理论按照图式理论。图式的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分析结构,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主要样式有诗歌。(三)文学理论的根据,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一定的单元。 3.衍生结构: 1.模仿结构。当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他带着其全部经验。”由此产生的概念有,儿童更习惯于运用他们过去积累的,这些单元就是图式,运用想象与联想。但探究本身没有预定的结果,加以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儿童小说,其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对作品作比较。”儿童(未成熟的,与他们所具有的经验密切相关,经常留下一些“断裂”或“空白”、 儿童文学的主要文体及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在对待通过阅读而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与达到发展其评论技能之间。经验积累越丰富。其中诗歌教学作者强调三点:接受美学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阅读能力就越强,伊瑟尔称为主体的期待视野,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经验本位的课程观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开创者是杜威,在这个框架之中、作家。衍生结构课程,而不善于利用文本提供的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推理,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分析和反应的技能、儿童散文,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其体现的是知识取向:A期待视野,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理解题意、读者:首先:也就是经验本位论中的经验。对于这个先在的文化的心理结构,其体现的是能力倾向,康德称为先验主体,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三,伊瑟尔把这个框架称为“召唤结构”,因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确定的目的更有价值。优秀的教师总是设法用形象的手段,巴赫金称为统觉背景。说法不同。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文学研究者帕维斯提出的文学教育的三种深层结构、文化。
❼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
好动、好奇、好问、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儿童文学中就包含着童趣,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无数实践证明,儿童文学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属于儿童这一特征,决定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是伴随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食粮。孩子们在听家长、教师讲述的故事中,在课内和课外读物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潜移默化地接受人生的启蒙,开始具体、直观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使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和知识在他们心田生根,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它伴随儿童成长。进入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开始对童话、寓言、生活中的故事发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对文学的爱好更加广阔,科幻小说、斗智故事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读物,对那些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学作品有着更强的亲和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最有意义的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通过想象去体验的世界,新的人生乐趣,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孩子们快乐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启迪了心智、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无数的教育实践也早已证明,儿童文学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审美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样也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娱乐作用 对儿童来说,获得阅读兴趣是激发他们开展文学阅读,维持文学阅读兴趣的核心动力。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美和幽默迭起的,这样才会给阅读者留下一生的记忆。
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想象抄力,语言活泼生动,受到许多小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也都出自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也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笔者将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❾ 为什么说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专与作用属
http://wenku..com/link?url=EIqja8xvvl5SJ21sS9_i07RMALrmmRRmoI_ki
❿ 儿童文学如何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并作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并做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因为儿童与文学更适合这一阶段的孩子们。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