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经验。内如:有研究容认为,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现实背景提炼;有的研究表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应在知识领域中延伸,在教学组织的策略上应该突出主体、强调实践、渗透方法和灵活开放等。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比例”以后,教师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算校园中的一棵树的高度。学生们观察、思考、操作、交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以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创设了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验到数学的用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讲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东方市铁路中学语文组吴小清 【摘要】 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理化学科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① 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② 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 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3、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4、 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5、 焦名海 《语文“生命” 课堂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 2003年7期
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详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龙口市黄山馆镇黄山完小 王翠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这要感谢市教研室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如有不当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学习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了。可是,我们似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市教研室每学期举行的学科质量监测,总不能尽如人意。总结反思,时间、态度我们不缺,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 40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要想教学质量高,就得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细细想想我们的备课似乎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应付检查。 曾有专家对“科学规范地写教案对教学是否帮助很大”做出调查,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详细规范的写教案对于教学意义不大,一般交上去的教案都是一周以前写好了。虽然做到了先周备课,但都是一个粗略的设计,等到上课的时候情况早就变了。而老师们习惯了在教材或教学用书上做记录,或者做一些教学卡片,不喜欢写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是抄给领导看的,完全是体力活,浪费了好多时间。很多老师坦然,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才会真正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其他时候大多是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什么借鉴价值。我们也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教师备课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严重。备课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误区二: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我们教师自认为对“学生太熟悉了”,但缺少学习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把备课笔记写成了课堂实录,尤其在新教师中普遍存在,备课笔记写得十分“详细”,而前期分析却很简单,教学过程几乎都是采用“师说生说”的方式,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详细写下来。把备课笔记写成剧本,缺少灵活性,课堂学习很容易就成为教师控制下的表演。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指导的设计、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的激发等深层次问题关注很少,对这些方面的学生情况预设很少,学生的回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设计只见教师的轨迹,不见学生的个性与变化,这就说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老师的意识里还很淡薄。而学习者分析应该是教师备课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质表明,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备课中都没有“学习者分析”这个环节,偶尔在教学内容分析或者设计意图处提到“学生已经对……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也自认为对学生都“太熟悉了”,但进一步追问学生都了解哪些知识时,学生就说不清楚了,往往只能提到一些很一般性的、表面的了解。比如“谁很调皮“谁数学成绩比较差”等,对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起点就了解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意识到。由于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分析,导致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并且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往往使教学设计产生很大的偏 差。 误区三:课后很少对备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年复一年“重头再来”。 由于日常备课笔记缺乏精心设计和教学反思,只是应付学校领导、上级领导的检查,全凭抄袭。备课笔记中虽有反思,但也限于“教材分析清楚,把握学生不是很准确”等这样的套话,备课笔记中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很少有教师去翻阅以前的备课笔记,写备课笔记成了教师们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就更谈不上对备课笔记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备课笔记重复利用率很低。 没有反思与评价,就没有积累。因此,我们的备课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层次停滞不前。让我们一起听听我们自己的大实话吧。 问:教学后,你会进行反思吗? 答:肯定会,上完课后总会想想教学得失。但是不太喜欢写什么教学反思之类的东西。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写多了,大同小异,说一些重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问:教学完成之后,你会花一些时间去修改和完善你的教案吗? 答:我脑子会记住一些出现的数学问题,如果上平行班的课,我会调整我的教学,但很少会去修改备课笔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问:如果你写下这些课堂上出现的教学问题,对你以后再教这些内容会是一个参考呀! 答:我很少去翻以前写过的备课笔记,基本上是重新再写,没有什么意义。 误区四:教师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更突出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整体备课,去突破教学难点。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很多数学老师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师用书上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各年级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出现要不早已学过,要不很多必要的知识不具备。 深入分析,存在以上误区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对于备课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掌握不足,我们的教学还处在经验总结阶段没有利用科学理论做指导。基于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名师的优秀做法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希望多多少少对我们以后的备课有一些启示。 一、正视问题、转变观念、重在落实。 从教十几年,我在备课方面也存在这样的误区: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可谓是十年备一课,一课备十年,备课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实,这样的备课即使书写再认真、数量再充实,环节再齐全,格式再统一,也只能成为“无效备课”。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教师备课要面向课堂,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 的预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先从备课中的“备”来看,它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以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自己人生的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思考和认识过程等。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就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 首先要树立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独裁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也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备课时教师要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参与者。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新课程有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三维”目标,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重视学生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作全面设计。 再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措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第四,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时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过程。这也是一种具有十分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的设计。 最后,要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前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仅仅是一个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完,课就还没有真正备完。 二、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勤于反思。 读懂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读懂教材的重要性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因此,我们要坚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读懂教材可以说: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信心的需要。 (二)读懂教材的方法 1、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2、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 3、持质疑解惑的态度解读教材。 4、抓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是具有学科见识的教师,也一定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读懂数学的本质,清晰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抓住数学本质,实施教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的,教师要养成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不断的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对促进教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如何研读教材 1、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呈现都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例如,《除法的意义》这节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这样几点:(课件呈现)而一位成熟的数学教师的脑子里对于除法知识的储备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课件呈现) 2、开展“多角度”研读,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读。 (1)、“从教师教”的角度研读(2)、从“学生学”的角度研读(3)、从“编者编”的角度研读(4)、从教材对比的角度研读 “从教师教”的角度研读要做到四个“结合”: ①、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解读教材的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领会其精髓。②、结合红点标示的问题和学生疑难问题的培养能力角度解读教材。③、结合知识的生活化角度解读教材文本④、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从认识规律角度解读教材文本。 从学生学的角度解读教材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①、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什么?认知水平如何?提高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②、学生有没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况如何?③、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的困难时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理解?④、学生自己阅读本节知识会产生哪些疑问?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可以由同伴讨论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⑤、学生喜欢怎样的情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从“编者编”角度解读教材要做到: 把握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胸有全册”; 把握教材的每个单元教材的内容、特点、训练点等,做到“胸有全组”;把握教材的每个课时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做到“胸有全篇”。 (四)怎样读懂每节课的教材 1、读懂教材情境图。 2、读懂每一道习题。 3、读懂教材呈现的方式。 如何读懂主题情境图呢? (1)、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 (2)、要读懂主题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3)、要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要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要读懂“主题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读懂每一道习题? 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过程,适当的练习对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这说明:①、数学练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逻辑思考的过程。②、思想练习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走进数学的过程。③、数学练习中数学问题直接挑战学生的智慧。 要使练习有效,教师就要读懂习题。那么,怎样读懂教材中的习题呢?①、弄清习题目的,分清练习层次。②琢磨习题蕴含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③考虑习题变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必要性。 读懂教材呈现的方式 新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为基本叙述模式。从教材呈现方式中可以看到哪些知识是要得出是准确概念描述。如,有些定义是很准确呈现,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掌握,有的只是让学生自己在生活实践不断地去完善知识内容。 教师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常读——会读——读懂——读深——读广——读透”这样一个过程。 下面就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为例,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 信息窗一(整理存钱罐):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简单关系。 信息窗二(购买学习用品):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二、具体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数一数你存了多少钱”这个问题,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了解之间的关系,借助自主练习第1 题“认一认,填一填”,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会对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兑换;第二个信息窗是 购买文体用品,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学习简单加减计算,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不在背诵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及互化方法,应通过整理存钱罐和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的功能以及使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特点,教材从素材到练习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素材呈现的是一个小学生在整理自己的存钱罐进而去购买学习用口的情境。这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只是没有作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唤起学生的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信息窗一,先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再是兑换活动。这个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中进行模拟,或真实地让学生进行整理自己的钱。 练习中没有机械的训练转化和计算的题目,而是与应用结合起来。如信息窗一后的练习:第1 题,是认识人民币知识的拓展,认识大额人民币,在兑换中巩固之间的关系;第2 题,是以玩具价钱的形式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第3 题是实用的邮资来呈现出简单的计算,为下一个信息窗的学习作准备;第4 题是简单的购物,是学生最常见的遇到一个物品,如何付钱的问题;第5 题让学生会看价钱,这里出现了小数表示的价钱,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知识是多少钱就可以了;第6 题是循环题。信息窗二后也是安排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购物中的问题,如找钱的问题、选择商品的问题、算计钱数的问题等等。第2 题很有意义,是循环时间的知识,其素材与奥运圣火传递联系。在这些练习题的处理时,我们也需要不违背设计的意图,组织一些模拟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体会购物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有关计算基础可能会制约学生钱数的计算,练习时不要增加难度。 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讨论 1、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差距比较大。 现在小学生因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熟悉程度也不尽相同。认识人民币存在的问题不会太明显,但购物时可能有些学生没有购物的经验,出现困难。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时,可以采取互帮互学的方法进行。 2、问题的解决结果不好呈现。 因为本单元的情境或练习都是一些活动,对于活动,学生在其中能学到知识,但问题却是他们知道可以买什么东西,能说上来,却不知如何落到纸上。而一旦让学生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呈现出自己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学生会说但做不行,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想办法既让学生会说,还能会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让学生把想买的东西圈起来等等办法,不能光让他们说,要落实到纸上。 3、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 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教师一度地认为新教材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彩的发言。在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曾强调,新教材绝不是摒弃基础,它同样强调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扎实。如人民币单元,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会认识并能使用好人民币,会进行购物。为了巩固这些基础,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让学生巩固下来;再如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对于口算,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口算的程度上,还必须要熟练,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达到这些,就不仅仅是靠课堂上的讲就行的,必须对学生进行反复地训练,甚至是在一个阶段的每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进行这种例行的口算训练,直到学生熟练为止。 4、面向全体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面向全体较困难的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会买东西恐怕两节课是不行的。我想,教材其实给我们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一些小组的作用。如第一个信息窗人识人民币时,每一个学生都来整理自己的存钱罐,对照存钱罐里的零钱来认识,同桌两个可以进行一些兑换活动,最后让学生按书中的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并数出钱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还比较好操作,也有反馈的形式,便于老师掌握了解。对于一些购物活动,同样可以在全班模拟之后,小组内开展活动,教师轮流地参与到小组中,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题目放到课外实践,组织活动,让孩子跟妈妈一起去购物,提供给他们一些记录的形式,再组织交流。总之,要考虑组织的形式,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同时还要考虑到反馈,学生的情况老师要有办法掌握。 以上是借两节课例与大家交流一些怎样读懂教材的想法,希望我们大家能共同地探讨与交流,您的意见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大家的关注也会让我们的一些困惑逐渐地明朗,真诚地希望共同交流。 读懂学生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一)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读懂一名学生就是走进一个世界。要走近孩子的数学学习的心灵,就要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思维障碍点,会碰到哪些困难,影响其解决的因素是什么?孩子们又是怎样去克服解决心中的困难的?要学会“蹲下身子”“弯下腰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要明白:为什么要读懂学生?教育不是做产品,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人。我们追求的不是教师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 (二)读懂学生的策略 1、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找准教学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了。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把握教学的有 效起点。 2、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重点。教育是生命和生命之间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就需要关注学生对于新学内容兴趣点、难点是什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学知识“潜在距离”,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考怎样的方式才更利于他们的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我们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的载体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现实需求,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持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3、读懂学生的学习差异,把握教学弹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学习经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教师在关注群体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体,关注学生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的方式等,要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读懂学生间的差异,才能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读懂学生的学习障碍,调控教学难点。所谓学生的学习“障碍”,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难点”。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原本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想学生之所想,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这是实现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根本。 5、读懂学生的学习思路,调整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时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这样在讲课时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其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一步步引领到教师的授课思路上来。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学生好比是一本书,且是一本时刻变化的书,读懂学生这本书,教师关爱学生是前提,关注学生差异是基础,全面了解学生是关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是根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读懂学生。可以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可以开展一次课堂前侧和后访;可以进行一次学生访谈;可以从学生一份作业中读;可以从一份试卷分析中读;可以是课堂上的一次师生对话;可以是一次次的课堂观察…… 要真正读懂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路;多一些交流。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接纳。在备课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情境;多一些变化;多一些策略。 善于反思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 的有经验的教师。”康德曾说;“越是经常、越是执着的思考、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教师的反思有利于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专业精神的发展, 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反思的终极追求就是要让教师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在“认可”与“开掘”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升自己,克服并远离职业倦怠从而建构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自我”。 三、整体备课、引入流程、突破难点。 以《认识钟表》、《时、分、秒》两课题为例谈谈在备课中如何把握知识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困惑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认识钟表》单元,课时为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这一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掌握。在二年级下册又安排了《时、分、秒》单元,课时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时、分》,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第三课时《认识秒》。和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单元相比,这一单元内容难度大,多数学生通过三课时的学习不能够完全掌握,我们可能会在第一、二课时后各增加一节巩固练习课,整个单元结束后再增加一两节复习课,即使这样还有不少的学生不能掌握,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配合家长才能巩固。我认为《时、分、秒》单元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一内容知识点多,认读钟面时刻步骤多,记忆容量大;二是名师教学导向出现偏差,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没有用于有效的训练。 应对策略 我多年执教低年级,这一教学难点也一直困扰着我,为了找到突破口,我对两个单元的教材进行了整体备课,并尝试引进“流程”概念,两年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一:进行整体备课 我们要树立整体备课观。要上好某一节课,不能光备这节课,还要熟悉和了解这节课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教材,这叫整体备课。把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单元和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单元放在一起备课。从系统出发进行备课,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统一看针的顺序“先看分针,再看时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一课,教材虽然没有特别说明“先看分针,再看时针”。但从小朋友的中“钟面上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5。可以看出“先看分针,再看时针”。 而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一课,教材没有说明先看分针还是先看时针,《教师用书》也没有告知,我们一线教师大多沿用老教材中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即“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再看分针”,这种“先看时针,再看分针”的方法和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一课教学的顺序是相反的,这就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看钟面时刻的方法。所以我在教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时,也让学生先看分针,再看时针,这样不仅能与一年级教学的方法统一起来,而且能分散难点,提高正确率。 策略之二:引入语言流程 除了统一看针的顺序“先看分针,再看时针”还要统一看钟面时刻语言流程的表述。这里我受麦当劳等国际著名企业的流程影响,构建语言流程。企业流程的特点是: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注意做到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经常一节课下来感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后就经常思考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虽然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
(一)、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一册教学《9加几》时,教材中只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二)、转化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学习内容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所以,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但这并不意味教学采取纯理性的办法。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一)、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等。
(二)激发兴趣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内程改革日益深入发展容的实际需要。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等,将促进广大初中教师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教育理论素质、尤其是课堂教学技能得以提高。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准备的三个维度
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
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介绍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7.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8.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过关宝典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在课堂,而课堂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教育前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故在地理(必修二)模块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我关注的重点。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取决于:
1.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2.是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3.是否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4.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5.教学效果将如何?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且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教师教学方式引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1.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2.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从这些观点来看,教学不仅要提供信息和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教师提供的信息,而且还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情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自己个体意义的建构。
从这些观点来看,要使教学有成效,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的建构状况。这可通过创造激励学生身心活动的环境和提供能够彼此交流的社会氛围来实现。这种安排有: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依据这些教学理论,在地理(必修二)模块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师生共构式教学。
2.课堂小组讨论式教学
3.课外探究式教学。
一、师生共构式教学
师生共构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问题,通过情境引导,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建构状况,合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
在地理(必修二)的模块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师生共构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36课时中的7/9,即28课时)。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和学习问题的引导下,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确有所提高,课堂学习也比过去更活跃。但有时课堂的发展和效果与课前预设相去甚远,这引起了我对下面这些问题的思考:
1.师生共构式教学法有何特点?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有何区别?
(1)建构性。在师生共构式课堂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而在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不错,大多数教师的确能做到这一点,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不少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一点令许多教师苦恼不已。原因何在?关键是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2)情境性。学生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故师生共构式课堂强调教学情境的设计。目的有三,一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行新旧经验的互动,建构新知;二暴露学生原有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三应用新知于社会实际实践中。
(3)对话性。师生共构式课堂中的对话以师生对话为主。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新问题的原有经验和认识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抛弃旧知,建构新知。这种师生对话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问生答,而是平等对话,互相质疑,共同探究。与生生对话相比,师生对话的优点是,教师可利用其经验和知识调控对话,发现学生现有知识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低层次认识升华到较高层次认识。
2.师生共构式教学法适合什么目标和内容的课堂教学?
在地理(必修二)模块教学中,对其中难度较大且是学生建构新知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如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我选择师生共构式教学。
3.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为实现上述教学情境创设目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必需具有冲突性、实践性、生活性、探究性。所谓冲突性指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时会得到一个明显的错误结果,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建构新知的动机。同时暴露学生在建构新知时需解决的问题,教师从而可引领学生认识到自身认知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建构新知。
教学情境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一方面,学生容易从一个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探究性指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必须经过探究才能解决。
9. 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改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策略
第一点;教师的功底一定过关。
第二点;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吃透教材。
第三点;要精讲多练。学生是不喜欢啰啰嗦嗦的计教师。
可以做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