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回”转向“科研型”。而答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阵地——课题研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B.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研制与落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的启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在1991年提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高级学习要求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从不同角度多次认识同样的材料,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斯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已的对话,个人与别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4、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5、关于有效学习条件
(1)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有效学习,必须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动机和情境。即非认知方面的有效学习条件。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核动力,情境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保证。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在真实(或拟真)、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别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3、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如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
(2)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4)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实验班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六、课题的实施保证
1、本课题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市教科院领导,研究中心指导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承担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务。
2、开题会后,各子课题组进一步明确选题,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在课题组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完成课题组分配的各项任务。
C. 国家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都有哪些研究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成了被改革遗忘的角落。目前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大多上成练习课,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激起大家对复习课的重视,同时探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使老师们能上好复习课。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成了被改革遗忘的角落,但复习课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及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从认识表面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我们知道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由于教材编排考虑儿童年龄及认知结构特点,不能完全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编排,许多知识是在不同的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年级分散出现的,所以需要把这些分散的知识通过复习课有机地加以整理,概括提高,以体现其知识的系统性。
但纵观小学数学教学,复习课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教学上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2、上成了练习课。3、给学生空间不多。4、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为此探讨出复习课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对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目前,教师们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复习课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此加深理解并系统化。指出复习课要理清“脉络”,分清主次,加以概括,以简驭繁,不仅巩固已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使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且查漏补缺,达到融会贯通
目前关于课堂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2、创设“大空间”问题情境。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网络。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五)类化练习,拓展创新。1、比较鉴别练习。 2、综合性练习。 3、探索性练习。 4、开放性练习。 5、解决问题练习。
第二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以达到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的目标。(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第三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以下四个环节:一、揭示目标阶段。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出示复习目标的方式视需要而定,无论哪种方法揭示目标,最终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学生也应根据目标去复习,这样的目标,就可以发挥航标灯的作用。二、再现知识阶段。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 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多发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三、疏理沟通阶段。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 。沟通就是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这里要进行分层次练习。四、深化提高阶段。教师要引导和帮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关于复习课的教学方法,目前提出主要有六种方法:
(一)预习法。预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因为复习课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理归纳法。整理归纳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三)比较法。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了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以后,可以与已经学过的比较两数相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也就进行了复习。
(四)讨论法。讨论法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
(五)变题法。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 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
(六)补缺法。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这里的“不同内容”一是按内容多少来区分,有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小学阶段总复习;二是按小学数学知识领域来分,有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同时考虑不同学段教材的特点。
1、不同类型复习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2、不同教学内容复习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3、初步探索出适合各种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方法。
4、初步探索出适合各种复习课的一般课堂教学结构。
本课题的研究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根据不同的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教材特点来研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四、研究方法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数学课堂里有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4、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D.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许多小内学生进入中高容年级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多年来,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样的话:“我班的学生太粗心了,计算题又被扣掉了不少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气死我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反思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根据我近几年的经验浅谈几点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计算正确率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分析,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计算法则没能正确掌握发生错误的仅占一小部分,而书写马虎、计算不认真的占大多数。比如,横式上是加号到了竖式就变成了减号,把数字“8”看成数字“3”,竖式数位没有对齐等。更有些学生计算时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口算,不能口算的,也懒于动手,凭空口算,思想上不重视,导致计算上经常出错。有些优等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中等生只想尽快完成作业,根本就不想检验;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等到老师批改后,有错误再检查纠正,这样便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习惯,从而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E.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立足教材,明确目标教材习内容主要载体,习基本材料.教师进行教预设,应深入理解教材基础,根据实际自教风格,教材进行适改编或重组.教目标既教发点,归宿.我要用发展眼光审视教目标,坚持面向未,立足课堂,知识与技能、程与、情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确定每节课教目标.
2
解,认识教师交往互程,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性特点必影响着教展推进.,尽能解,预测习行、习式解决问题策略,乃科预设重要前提.例,习起点?习程,更兴趣?旧知与新知距离?需要给些暗示?些暗示降低思维强度?能提哪些问题?提问题应做答?预设工夫,才能更解决课堂问题.
3
精设计,促进教,教师必须课前自教任务清晰、理性思考与安排.备课程,教师要充考虑课堂能现各种情况,设计富弹性、留空白预设,使课堂教体现更自由度宽容度,给留足空间.既便于找准教起点,调进步探究积极性.总,预设基础,预设升华,二者相辅相.教师教要确处理两者间立与统关系,势利导,达预设,促其,才使课堂教焕发新色彩.
F.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怎样写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结合我校进一步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和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实际需要,根据省教育学会和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现就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已进行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新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影响。我校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第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多,练的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展现思维与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较少,参与面狭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第四,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但没能被有效激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确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我校作为湘西地区的窗口实验小学,也必将有力地推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让湘西的孩子真正的沐浴素质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等模式。
综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为我们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高效课堂是双向的行为,要达到高效,教师和学生各需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性。这是本课题研究意义之所在。
三、课题的界定
高效课堂: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教学策略:本课题是指从评价策略、导学案、班组文化建设、课堂模式4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现教学理论。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有效教学理论。 "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六、研究内容
1、评价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智慧学习”成长评价、“智慧学生”成长评价、小组评价
2、高效课堂模式:自学、展示、反馈。
3、导学案编写。
4、班组文化建设。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平时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升华,归纳成文。
八、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
(一)成立了高效课堂督查考评组
课堂督察考评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年级副校长为年级组第一责任人,校中层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每天到课堂检查、听课、指导、反馈。
(二)班组文化建设
1.班班配备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150余万元为全校50间教室安装了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和四面移动式黑板,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2.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建设
撤消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符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
3.学习小组建设
①组建小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是两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二是内容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的操作
我们在实践中探究出了适合附小大班额下小组人数是6——8人一组最好。组数太多,不易交流和考核。组内人数太多,组内距离感较大,不宜组内交流讨论。按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各组同学面对面坐成两排,朝北朝南坐,而不宜朝前朝后坐。这能更好利用两头黑板,便于学生观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相对独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有组的形式,有组的感觉,有组的范围。同时小组间有距离,易于学生走动交流。每个小组要按优中差、男女生合理搭配,分配均匀。具体位置坐法是2个差生夹在中间面对面,2个优生和2个中生呈对角线坐。这样做,一给2个差生有同类感,亲近感,而减少距离感、层次感和自卑感。二给差生以包围式温暖,四周式帮扶。三给优中学生以合作提高的机会。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给小组以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不是随大流,跟着走。每个小组确定组名,组训,口号。便于考评、管理和交流。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定期考核后可以调整重组,在以后时机成熟时,组长可以组内选举,三类学生可以分类,分档自由组合。
③分组合作学习内容上的操作
分组合作学习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不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行了,而是分组后在课堂学习中,给学习小组以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觉得分组有必要,有好处,让各小组有事可做,让成员能合作,能交流,共同去做。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按照以下六步流程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明标激趣
提出问题。(学习目标、任务或习题)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分解任务。这步是让学生知道本组或自己要干什么,任务要具体。
自学阶段
这步体现分组合作是个人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先独学,再小组,才能有效发挥个人才智和集中集体力量。当然,如果探究项目较大,内容较多,也可再分工或共同探究。
组内展示
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B,CC对子学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综合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集体展示
这步让全班学生共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喜悦,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感受。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
评价反馈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生展示后,能让学生质疑点拨评价的要让给学生,学生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位的,由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独到新颖之处和错误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评价总结,使学生学习再上一层次。
④规范实施,有效的管理分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不再是面对背而坐,而是面对面而坐;不再是一直坐着不动,可能随时要走动;不再是有序举手同意后发言,可能随时都在发言、讨论、甚至争辩等等。所有这些新的表现都需要管理好,促进学习有序进行,达到活儿不乱之效。组织管理好分组学习对长期顺利实行分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实行初期。
⑤健全机制,有效的考评分组合作学习。
对分组合作学习有评价反馈,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是改进教学的需要,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需要。没有评价反馈的分组合作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如何实行评价,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和体系。一日一评,一周一评。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
2.建立分组合作学习奖惩制度。对学生,对小组,对班级的评价后,要有说法,有具体体现,有表扬激励手段,也有批评整改措施。这可以和管理奖惩相结合进行。
3.评价反馈要注意时效和力度。随堂评,定期评。平时小评,期中,期末大评等等。一定要及时进行,拖久了评价反馈也没有实际意义。
4.评价后一定要有记录,这是对评价的重视,也是对学生、老师的尊重和负责。最好每生建立一个成才档案袋。要确定哪些材料要装进档案袋。
(四)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形式
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标反馈、拓展延伸等几部分。
学习目标: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的学习任务,一定要简明扼要,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给学生看的,切忌照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真正的学习目标,要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如“记住、会画、会写、弄清、说出”等,尽量回避难以把握的要求,如“了解、理解”等。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一目了然。
知识目标:是指学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知道、会背、运用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
学习准备:(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践操作。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合作探究:是自学的核心内容,要突出知识重点,分解知识难点,要有探究价值。可以是基础知识相关概念、解题方法的探究,也可以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探究。
展示提升: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和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引导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引导要贴近学生,为学生所想所望,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点拨分析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思想、方法的提升,要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要善于分层推进,逐步化解难度,让学生渐入佳境。
检测反馈: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最好5-10分钟可以完成为佳,难度适中,要注意双基、分析思考和综合应用相结合并体现层次性,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生做完后要展示,老师或助教要给出及时的显性评价,以激励士气。
2、导学案的课时要求
导学案与相应的教学设计相辅相成,导学案的编写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
3、导学案的编制程序
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先由主备人“个备”,再返回学科组“群备”。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完善、修订。任课教师拿到导学案后再根据本班具体学情进行“复备”,这样,导学案方可进入课堂使用。
(五)打造“智慧导学”高效课堂
以“享受学习,幸福成长,创造未来!”价值追求,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即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提升智慧创练学→拓展智慧应用学。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智慧在思维碰撞中绽放。通过学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智慧。
智慧导学核心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
课堂操作步骤:
第一步:自己学,学会会的,找出“不会的”
第二步:(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学习不会的”
第三步:组内展示“学会的”和不会的问题
第四步:班内展示“学会的”和不会的问题
师生质疑、补充、点拨、提升
第五步:达标练习
第六步:整理导学案:找出自己的难点、问题并记录纠错。
(六)研究成果及效果
1、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既符合学生求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数学新知识不是教师先教,而是先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猜想和试做;学生回答的问题或试做的题目对与错,不是老师去评价,而是先让学生去互相评议;数学新知的规律与活动,不是教师去演示,而是同学们去探索、展示、总结。同时,快乐体悟学习策略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感。
2、编写了1~6年“数学智慧导学案”。
3、制定出了吉大师院附小高效课堂基本规范。
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基本规范》
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规范》
③《课堂模式基本规范》
④《技术与方法应用基本规范》
⑤《课堂文化基本规范》
4、评价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高效课堂评价体系。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改变评价方式,不再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考试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智慧学生成长评价②智慧学习成长评价 ③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细则
④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⑤班级高效课堂建设评价表
5、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的构建,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得多。在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6、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鼓励、尊重、赏识、爱护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激励者。
7、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较大转变,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
①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质疑。
教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初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指导,学生们慢慢得学会了发问,学会了质疑,使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火花。
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过去学生学习途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问传授知识。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奋斗的目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感、快乐感不断增加;让同学感受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快乐的;在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学习。
九、存在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导学案编写问题导学性不够,学法指导不够具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高效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些学生还不太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3、评价不够到位。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还没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4、小组建设不够到位。
十、下一阶段的任务:
1、精心编写导学案。
2、进步完善课堂模式研究。
3、加强班组文化建设。
4、建立校、班、组、个人评价机制、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完善高效课堂督查考评制度。
G.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探究论文有哪些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过程设计
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
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一)理论成果:
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
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
(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
(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
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
(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
2.实验成果
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
2.练习的多样化
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
(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
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
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
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问题与思考
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
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H. 急需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优辅差的研究开题报告
【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分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尤其是 9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培养尖子生与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背景下行成的“分层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教学的培养目标都必须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因此“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必将日益彰显其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赋予重视个性张扬、追求人人发展、实现最优化教育等等新的内涵。
【分层教学作为研究课题的理由】
1.立足于客观差异:众所周知,民办学校在生源的素质水平上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水平差异、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面前,只要你还继续从事并且希望做好中学教育教学这个职业,你就没有别的选择,你就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着眼于个性张扬:实施分层教学实际上是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呼唤。优层学生希望个性得到张扬,低层学生希望学有所获。我们不能总是习惯于埋怨低层学生不肯学,其实他们本来也有同样的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大多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妥,使得他们失去了获取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便导致严重的知识缺漏和思维受阻,以至于不会学、不能学、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服务于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形成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思想上要首先到位,而且在行为上也必须到位,否则就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搞好分层教学的研究无疑对落实新课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4.效力于学校发展:作为民办学校的石岩公学,无时不在面临着学校能否持续性发展甚至是生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总可以归缩到两点:一是生源的数量,二是生源的质量。而争取生源数量取决于我们加工低层次学生的水平,争取生源质量取决于我们打造优层次学生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层次教学的问题。
【课题预期成果及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根据石岩公学创办名牌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这个中心,我们期望通过“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构建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增加生源数量,推动我校健康稳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构建分层教学的模式凸现石岩公学办学的另一个特色,并且对民办学校乃至其他各类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公平性原则——教育的公平理论认为,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正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促进全体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2.差异性原则——不同的学生在个性和行为上有相对稳定但又不完全相似的特征,诸如智力、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情绪等。在客观的差异面前,应因材施教,教学的全过程应采取灵活的、按层次施教的教学策略。
3.学习性原则——根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95%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这就启示我们从学生差异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减小学生个体差异以至成功教育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1.研究的重点:构建分层教学的模式。课题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眼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落实。教学模式应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在针对性分层教学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学习,主动和谐的发展。
2.研究的基本内容:本课题既有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也有关于学科训练与学法指导的,还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等等方面,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4.3—2004.7) 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准备分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2004年7月提交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04.9—2005.7)进入实质性的实验与研究阶段,2005年7月提交初步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2005.9—2006.7)研究成果再检验、理论再提升,2006年7月提交规范而有推广价值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 2006.9—2007.2) 2007年2月,子课题论文成果整编成册,总课题提交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途径、方法】
课题研究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以及学法指导与情感激励等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上应充分体现研究的针对性与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在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更要体现学科特点。
在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上,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按学科理清学生能力层次,恰切的确定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能力培养目标;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达到彰显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采用经验总结法,在学科个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与归纳,以逐步形成既行之有效又富有鲜明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
【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在全新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下进行的分层教学,其总体框架好比一个三维坐标系:一维坐标相当于按学科水平进行等级分层,二维坐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三维坐标是学生不同学科的目标定位,整个空间是每一个学生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的素质水平。其中一维坐标兼容可接受性(在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家长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行政编班)、细微性(行政编班只是相对的板块划分,但不同学科的水平绝不是“等高线”,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层次细化)、灵活性(旨在水平变化时进行动态调整,这不仅是层次施教本身的需要,而且也利于把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二维坐标是关键,要求教师在任教学科的教学环节上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三维坐标是教师心目中对每一个学生目标培养的最大期望值;不难理解,对一个学生而言,在不同学科上将会有不同的空间坐标,即使说在个别学科上允许最低水平,但在另一类学科上却有特长发展。我们期盼实验这种真正意义的分层教学,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校本特色,以促进教师形成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1.两位课题主持人都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不仅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国家级的专业刊物上,而且曾被评为市级课题实验优秀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2.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是本科或硕士学历,职称都在中教一级以上,阵容整体实力雄厚、阵容结构科学合理。
3.15个子课题涵盖了8个学科,辐射了10个研究方向,内容充实具体、方法切实可行,形成了既彼此独立又纵横交织的立体研究框架。
4.课题组全体成员已经达成“大文章赖于小积累”的共识,切实保证时间投入和过程落实,整体安排拟用分散探索与集中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集中研究,以保证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宏观调控和子课题实验的微观落实。
基于以上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课题研究的框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学校教科所的指导下,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成功进行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主持人】 鲁加才 赵东旗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无锡市广瑞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
国外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人数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6%,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有13%。国内杭州地区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校学生中有17%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从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习障碍学生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障碍学生是影响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学习障碍学生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学业水平的缺陷,与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造成学习障碍的诸多因素得不到及时排除,不仅会影响到自身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甚至将不能成为有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探索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找出诊断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对学习障碍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我们开展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正是希望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排除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障碍,使他们发挥自身潜能,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学习障碍的相关研究历史悠久。从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为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摆脱困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而且向着跨学科、应用更多的现代化工具、着眼于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内部、外部动力系统、改进课堂教学等方向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从属“学习障碍”研究,主要是对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障碍进行识别和究因研究,探索总结一定的辅导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题界定
1、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原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导致学生在听、说、读、写、算之学习,表现出注意力、知觉辨识、记忆、理解、推理或表达等能力有显著困难。但本课题所研究的学习障碍并非是从医学角度分析,而是指影响智力正常学生的学习,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的阻碍因素。从学生内部系统看,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不良、在学习过程中有较明显的技能障碍等;情意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惰、畏学、厌学、缺少毅力、自控能力不足等。从外部支持系统看,主要表现为周围环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
2、学习障碍学生
学习障碍学生:在获取与运用听讲、说话、阅读、书写、推理等能力上有重大困难的学习异常儿童(中央教科所,陈云英、王书荃,1995)。学习障碍学生不等于弱智儿童,他们可能是正常的、潜在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学习障碍学生又非盲、聋、哑儿童,但在读、说、写、听、推理等方面存在某些明显的困难。我们认为学习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具体指在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缺陷或因周围环境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以及在学习态度上存在偏离常规行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毅力,动力不足,怕学,厌学,在学习能力、认知、理解、运用等学习环节中存在技能与心理障碍。
3、辅导策略
本课题所指的辅导策略是指在课题研究中,遵循教育规律,利用教育教学原理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摸索出转化学习障碍学生的多种有效方法。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
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充分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更多地关注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健康,从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关注学习障碍学生,诊断研究学习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促使学习障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健康全面发展,对学生、对社会、对教育事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基础理论及前提假设
基础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探究定向的、内在驱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正是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一个基本主张。我们研究的是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科学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究因与辅导策略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与完成主要建立在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发展的过程。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同化、顺应”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而促进心理发展的。
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源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排除障碍,提高学习质量的过程,既是其主动接受外部影响的过程,也是其内在主动发展的过程,这其中有学生的主体活动,更有教师辅导、帮助。
(四)情绪心理学理论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调节两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学习障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就是要使学习障碍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其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学习障碍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前提假设:
(1)在小学阶段,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的研究和辅导,诊断研究学习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碍的有效策略,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导,有助于其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心理偏差及障碍的纠正、排除,有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2)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习障碍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辅导、教育活动,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3)通过有系统、有策略地研究和辅导,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情感上更加愉悦,行为上趋于自觉,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研究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辅导策略操作系统,并进行总结、推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习障碍学生在心理方面更加健康,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学习习惯更加良好,学习方法更加科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业成绩得到提升,诸方面都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行为,提高教师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教育问题方面的认识,进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工作,为学习障碍学生排除学习障碍。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
1、探索总结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多种表现形式、特点。
2、研究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尤其关注学习心理障碍。
3、探究总结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防治以及辅导策略。
4、把握学习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影响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转化与排除的因素及其教育策略。
5、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行为。重点研究“师源性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转化”(“师源性学习障碍”指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的障碍。如:教师个性人格障碍、教师思想观念障碍、教师专业技能障碍等。)
六、研究原则及方法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遵循教育科学的原则,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实验、去探求。
2、整体性原则: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合体中,任何一方面素质的欠缺,都会削弱整体的结构功能,影响素质的整体水平。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各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及时的、正常的发展,以后往往难以补偿。因此,在课题实验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从学习障碍防治辅导入手,着眼于学习障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注意不同学习活动、心理活动等之间的联系,系统地多方面收集学习障碍学生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
4、针对性原则:
学习障碍学生,就其学习障碍的程度,可分为严重学习障碍者、轻度学习障碍者和一般学习障碍者。就其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情感缺乏、意志缺陷、性格不良、学习方法欠妥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实验中,必须坚持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主体性原则:
在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每一个学习障碍学生,既是辅导实验的承担者,又是辅导成效的体现者。依据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承认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认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采取各种辅导策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积极地接受辅导,形成主体内部良好的心理品质。
6、渐进性原则:
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习障碍学生防治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对学习障碍学生,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许反复;既要主动辅导,又要耐心等待。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大加赞赏,坚信滴水终能穿石。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为此课题提拱理论支持。
2、调查法: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行动研究法: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促使学生顺利克服障碍、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七、研究步骤和计划
2007年9月――2007年10月
1、筹建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007年10月――2008年2月
1、收集国内外有关学习障碍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学习。
2、对有关学习障碍学生成功教育案例进行收集、整理。
3、课题组成员参加各项教育科研培训。
2008年3月――2008年6月
1、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障碍学生辅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申报、开题论证。
2008年6月――2010年7月
1、在全校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2、对课题的各个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
3、建立不同年级段的个案研究档案。
4、开展课题中期汇报评估。
5、对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防治辅导策略进行经验归纳与总结。
6、进行阶段总结,并把成果以论文或典型案例、典型课例等形式发表、编印成专集。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并建立“学习障碍学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辅导策略操作系统,进行总结、推广。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分管校长挂帅,负责协调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工作。同时,教科室协同课题组负责实施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总负责:林毓秀
顾 问:丁亚明、华颂宁
具体组织实施:薛志刚
课题组主要成员:徐志贤、王咏春、李静、尤伟、高燕萍、朱艳华、周荣舫、华如意、毛宴文、朱杰、夏春霞、邱彩娟、钱琴玉、陈吉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和调控。
2、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总体目标。
3、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研究,选择实验班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力量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召开教研的分析会、总结会、经验交流会。
4、组织研究成员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科研方法,树立信心,提高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学者为本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研究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吸收丰富经验,使课题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5、课题研究实行责任到人、各施其职、各行其责。
6、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专项研究小组进行指导并监督实验操作过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教师共同制定目标体系和检测体系。
7、定期召开研究组、专项小组、实验小组、实验教师的联席会议,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内容、方法,交流信息,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分类、归档工作。
8、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对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