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03-05 18:33:52

① 教师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教师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
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包括话语除了从父母那里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教师那里学习。教师口语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师又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教师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示范,二是引导提高。这都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口语水平,不仅要标准规范,还要流畅精彩、妙语连珠、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话。
(二)对教师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护的作用
字正腔圆,生动富于激情的口语表达对提升教师个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调查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是因为他(她)说话声音好听,朗诵好,讲课有激情等等,而这些方面都是口语表达的不同体现。
另外正确的口语表达,尤其是用声发声方法对教师的嗓音也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清晰、响亮,同时音色圆润而富有个性魅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教师应在发声方法上加以改进,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目前教师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缺乏激情
在《教师言语表达》一书中,白晓明教授认为教师言语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及认识规律。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异想天开的阶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激情,又要生动有活力有爱心。有学者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有: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
2、语音表达不够规范
有些教师语音不纯,乡音难改,如把 “南方”说成“蓝方”,“诗人”说成“私人”;夹杂方言语汇,语法错误;声音嘶哑,尖细;有的教师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说话快的像“打机关枪”,语调也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容易产生听课疲劳,不利于消化吸收;说话慢的又喜欢“拉长腔”,慢条斯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部分语文教师示范朗读和指导朗读能力差,如授课时使用方言词汇,语法上也容易犯错误。在新教师中,较多存在照本宣读,通读教案、讲义或书本,讲课时习惯夹杂着诸如“这个”“那个”“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这些无疑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
美国艾帕尔・梅拉别思曾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就是说,表情给了人们更多、更丰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师虽然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或上百学生讲课,但好像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抬头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师做祷告一样念念有词;或者眼睛不离稿,只顾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满意的几个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同样那种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态则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到压抑,失去学习兴趣。

三、解决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如何使教师口语具有魅力
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教师想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关注两个方面:气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清晰度,声音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胸腹联合呼吸法不仅吸气量大,增强了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同时也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声音。
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过闻花香、搬重物等方法来掌握,另一个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归音。
2、语言表达生动贴切,富有幽默特点
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节奏。教师要表达肯定、否定、疑问、感叹、不满等就要用不同的语气加以呈现。书面语上相同的文字由于语气、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则不同。此外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还有停连、重音、节奏。通过语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粗细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章段落进行训练,如节奏方面可以通过对比训练培养自己对节奏的把握。如果是轻快型的节奏,整篇文章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蓝的散文《困难》,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
幽默就像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点上一点整个菜就会更鲜美。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还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发出会心笑声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3、充分的课程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美的声音如果说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准备。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吃透大纲、消化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到位。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积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4、学生心理的把握
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会犯困,如果讲的内容又不是那么吸引人,老师依然照本宣科说,“这节课我们讲的是伟大的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一节课下来,学生趴下一片,仅有几个挣扎在听的也是眼神迷离。而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处理得就很好:他首先从孙思邈开棺救孕妇说起,然后再介绍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人称“药王”。这样就很好地把学生的精神气调动起来,提高上课的效果。
另外学生上课的时候可能认真听了,也认真记了,但是下课玩了一圈回来思绪就会不在学习上了,上节课讲的内容也会有所遗忘,如何让学生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同时把两节课的内容连接上也要讲究方法。如果老师接着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说“上节课我们讲了……”,把上节课的内容又大概复述一遍,学生就会没耐心听或者走神,因为他觉得这些已经讲过了,了解了。如果老师能将学生身边的事或者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联系课堂内容,效果就又不一样了。如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老师在讲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时,中间穿插了大家感兴趣的“金话筒”奖评奖过程、经验教训,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5、恰当使用体态语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户”折射出来。因此,眼神较之其他体态语,是一种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讲课,既要学生听,又要学生看。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讲,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授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的态度。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讲课内容上来。
手势,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思。教师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势,用来指示具体的对象或者数量,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手指头,这些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
另外,教师着装应大方,站立讲话时头部端正,站姿稳健挺直。这样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学生感到可信赖,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上走动时步伐稳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回辅导时,步履以慢、轻、静为宜。坐的时侯尽量保持优雅庄重。■

② 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实际中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只能从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说。这几年大部分老师都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在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但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势而已。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除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关注教材多,关注学生较少以外,主要有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形势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能正确理解,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而已。如,把几张课桌并在一起,同学间互相交耳,管他们在说什么就成了“合作学习”。
2、课堂提问不当,难易无度,不能把握合作的时间
在教学中,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问,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索地随意提问,学生张口就能喊出。要不,问题难度太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只好胡乱八扯,行不成完整的答案,延误了时间,老师只好打住,转入新的内容。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还真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摸索。
3、课堂中过分的激励与表扬
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小学生。但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滥用激励与表扬,不管学生说什么都是一味地表扬,管它正确与否。学生说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说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他个表扬再说。
4、提问作用缺乏启发性
提问作用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地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不加思索的乱说、胡说现象。
我认为,为了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不断开展师资培训,使他们真正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新的课程标准,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使农村教育真正能够向前发展。

③ 口语交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能“经常说话”者,如班干部、课堂发言积极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一般学生锻炼机会少,又缺乏系统指导,只能自生自长。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词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常见。此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第一学段,要能让学生大胆说话,认真听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等,都是最基本的习惯,也是有益一生的基本素养。在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逐步提高。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第三学段,口语适当开展诸如演讲、辩论等活动。演讲和即席发言都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首先是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与回答,或者学生间的争论,都可以看做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教师的对话既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对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还要作点铺垫,使其有所准备,争取公开表达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再次,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全班交流要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

望采纳谢谢

④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课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日益走向开放,日益充满活力。但也应当看到,许多语文课堂不再是书声朗朗,课后学生对生字词依然陌生,课文主题一知半解。课堂上,说学逗唱、琴棋书画群英荟萃,就像是文艺汇演的舞台,并不再是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
1、双基倍受冷落。在新课程教学中,因为课标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在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些教师便在教学中便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迁移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将“知识与能力”束之高阁。
2、课堂无限开放。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使小学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二)教师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据新课程理念理解,教师应该是教学中的首席,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导致了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看似平等,实质上却流淌着不和谐的音符。教师俨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启发无处不在。由于课堂中问题设计太多太碎,一个套一个,学生马不停蹄跟随;表面看,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在不停地思考,但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弹性的发问,极易将学生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长期以往,学生学会的是迎合教师的意图,而缺失自我富有个性的解读。
2、学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课堂流行一些这样的语言:“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不分场合机械追“新”,加之引导功力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胡乱交流……此时,教师要不要收回成命,实施干预?退一步,学生奉命而动,但因能力所困,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又该怎么办?课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后依然是“专制”,是“注入式”!
(三)学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体
教师是“主席”是课堂的一个极端,而“学生是上帝”使得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做上帝,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只作为点名者、赞赏者,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于“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主要表现在:
1、个性至上。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不上教师广大,生活体验比不上教师丰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师深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对学生来说是“言者无罪”。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对脱离文本主旨,对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置之不理。
2、赏识“泛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渗透,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唤发他们的心理自信,赏识评价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然而在“赏识”评价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扬不绝于耳,绝对化高帽随便派发,赏识评价一统天下。教师否定了学生间的差异,漠视了学生表现的智慧成分,忽视了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内涵,不同的答案贴上了相同的评价标签。教师好像既怕得罪了这个神仙又怕得罪了那个菩萨,本应是引导者、组织者、首席的教师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 “金字招牌”,仿佛课堂上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五)课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近年来,它却因为部分教师的不当适用由配角的身份摇身变成了课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现为:信息超量,学生只能在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之中“如痴如醉”;整个课件都是已有的问题和“标准答案”,学生只能在课件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学生“乐不思课”,冲淡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六)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固然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一些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虽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现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重工具而轻人文。如:着重讲字的笔画、结构和词义,段意等,而忽视其运用。考试中出现了字的笔顺,而且要学生不能写错顺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笔顺本身也有争议。这主要表现在对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比如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学生正在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试考条文,学生背是背会了,但却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
(七)教学方法落后僵化
一是教案为主宰教学: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按照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决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学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赶着学生往指定的步骤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算达到,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点在青年教师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奇制胜。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二是以统一为标准的一致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强调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作为授课的标准,这就导致超过一般水平的学生感到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出现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发展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十分吃力,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这种状况的存在,难以实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标。而在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比较常见,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平等交往成为师生关系的主线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任务主要在课堂完成。在这个师生交往的平台上,学生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微笑和赏识,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评价,更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层面深层次的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我们反对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带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也反对现在过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教师主导性的现象。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角色的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就是履行了引导者角色的职责。试想,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一盘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话,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学校也许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处理好张扬个性与价值引导的关系。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的。问题是语文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必须清楚,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隐患。语文教育的根砥就在于提契生命的韵味,陶熔人文情怀,蕴涵精神意韵……文与心一体,书与人俱化。
3、处理好赏识评价与是非分辨的关系。赏识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思维的层次,分层赏识,同时也要正视问题,艺术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给学生明确的“是非准则”,让他们的思维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在课堂上科学的做法是,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
(二)让自主合作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文本解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要做到这些,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1、解决好人文精神与落实双基的问题。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
2、解决好拓展创新与解读课文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充分研读,那么拓展和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倡导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不同文化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语言,从而有所感悟,这是拓展和创新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语言,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也要防止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与拓展,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3、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为本的问题。课件是课堂“要”件。但这个“要”并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们不能否认课件在课堂的某些环节与知识点上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它,课堂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它。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因此,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真淳。

⑤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比较多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如何解决语文课的枯燥乏味的问题。

⑥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评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能“经常说话”者,如班干部、课堂发言积极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一般学生锻炼机会少,又缺乏系统指导,只能自生自长。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词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常见。此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第一学段,要能让学生大胆说话,认真听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等,都是最基本的习惯,也是有益一生的基本素养。在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逐步提高。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第三学段,口语适当开展诸如演讲、辩论等活动。演讲和即席发言都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首先是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与回答,或者学生间的争论,都可以看做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教师的对话既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对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还要作点铺垫,使其有所准备,争取公开表达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再次,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全班交流要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当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大体上有三个。一个是口语交际教学的话题设置不当,没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没有很好地体现儿童认知的特点,由此产生交际的情境设置也不十分恰当。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能根据阶段目标定位课时或活动的目标,有时让低年级学生说高年级学生说的话,有时让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导致对话内容空乏,比较简单。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互动,听是单方面的听,说是自言自语地说,没有真正变成口语交际。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第一个问题,即话题不当,情境虚假,交际失真。这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位老师设计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谈理想”。学生说自己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等等,还说了一些崇高伟大的理由。但有一个学生说自己想当一个清洁工,原因是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虽然这项工作挣钱不多,很脏很累,但它同样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听了这些,老师带头鼓起掌来。然而在课下交流的时候,这个学生的答案却不是清洁工了,他在课堂上说的是假话。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编瞎话、说假话的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恐怕老师设置的话题过于宏大是重要原因。话题过于宏大,脱离了学生思想水平,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就有点像演戏。课程标准规定的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初步学会应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所写所说负责是新课程特意增加的内容,这不仅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设计口语交际话题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诚地说。有些教科书中给出的“了解小伙伴”、“我会了”、“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书中人物大家谈”、“好看的书”等话题就比较容易贴近学生的兴奋点。第二,话题的难度要适当,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第三,要体现语文学习的特色,为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而不是着眼于虚浮的思想教育,如果有了真实的交际情境,真正的交际需要,真诚的交际过程,那么学生讲的话自然就真诚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准,无效对话。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定位也有一个坡度的问题。如果各个年级教学目标都一个样,目标发生了错位、越位,或者不到位,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无效。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学会待客”的话题。教师设计做客和接待客人的情境。教师扮演客人,学生扮演主人。老师就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问“某某在家吗”,学生说“孙老师,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快请进”。老师说“我想来看看你平时在家做些什么”。学生说“孙老师请坐”。老师说“这孩子真有礼貌,谢谢,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了”。学生说“再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所说的话,快请进、请坐、再见等,都是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说的一些话,看不到学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发展,有什么进步,也就是说,这个教学根本没有什么增值。如果把这样一个内容,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目标,放在低年级学段,就是第一学段,还是合适的,但是放到第二学段,教学目标还停留在说几句有礼貌的话上就有点不到位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做到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目中有人”,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那些不爱在公众面前表达的学生,我们要把机会多留给他们,要关注他们表达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对一些表达非常好的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可以有意地来难为他们,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一个教学“劝阻”的案例。老师创造了个教学情境,随手扔了一块面包在地上。一个学生就过来劝阻了。这个老师说,我扔面包管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笑声中这个学生语塞了,不知道怎么说了。这时候老师进行指导,对别人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坚持从自己的角度去说,而且态度一定要诚恳,如果你直接地去指责对方,这样就会顶牛,会激化矛盾。于是,学生联系到以前读过的书、古诗进行劝阻,说话既得体,又言之有物。
第二方面是要做到“心中有标”,心中要有标准,这个学段要做这个学段的事,心中要有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模仿,简单地表演,而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得体、是否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方面就是“手中有法”。各个学段的话题不一样,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单项传输,缺少互动。口语交际中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只有你来,没有我往。如何突破听说分离的局限,突破简单的听说技能训练的狭隘的视阈,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展开多个回合的互动,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自述、复述、讲故事、解说,这些说属于独白体,是学生一个人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在场的意识,要说得明白,使人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让学生参与互动评价,增强交互性。而像访谈、辩论、劝阻、情景对话等内容属于对白体,是两人或多人直接交谈。要增加学生实战的机会,讲的时候尽量口语化。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小烦恼热线”交际课的案例。老师组织学生先观摩知心姐姐与小听众的一段情感交流,小导游述说为什么事而烦恼。主持人认真倾听针对述说者的具体情况,加以疏导,声音是轻柔的,语气是亲切的,面带微笑。然后是教师示范,做小烦恼热线的第一任主持。之后再次创设情境,老师心中也有小小的烦恼。“我那宝贝儿子都上一年级了,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一连看上两三个小时。真是急死人了,大家能为我出出点子吗?”这就实现了角色互换。接着就是分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烦恼热线的活动,述说个人不愉快的事,组内成员轮流主持。这样,教学就增加了互动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形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口语交际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它有这样几个要素,一个是语境,第二个就是主体,第三个就是在场互动,还有一点,就是倾听是互动的基础。俗话说,“会说的想着说,不会说的抢着说”,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听,分析性地听,能够听出意思,听出见解,听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针对他人的发言,做好自己的准备。我们认为,首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说到这个地方,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老师教学《猴子捞月亮》,他问道,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呢,学生说不好,老师认同地点了点头。这时有一个小手举起来了,这个学生说,小猴子的办法虽然不好,但是它很勇敢,敢自己动手去做。听他说完,老师想了想说,小猴子的方法是不对,可它的勇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想问题的方法不错。老师这个“想了想”很重要,他在努力思考对方的思路和道理,体现了老师就是一个能思考的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说态度,提高学生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口语交际的时候很害怕,很害羞,也不断地停顿,不断地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柔和、润泽的环境,给学生一个比较积极的评价,那么他们就有一个互动的氛围,就能增强他们的互动性。

⑦ 语文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素养存在哪些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际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以上规定,结合了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说明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具体反映,说更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两个途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说写就容易了。”教育家张志公也曾说:“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而,练口,练耳是基础。”又说:“过去,教语言往往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说话能力的提高也利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论辩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语言是人们信息交谈、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基础和手段。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古人云:“言为心声”,其内涵也包括语言反映人的情操和思维。因此,这是说话能力的训练,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的过程也是整个思想的思维过程。

五、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之对策

1、首先、应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参与意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教育,师生均应该跳出考试办法、成绩评定的圈子,从时代发展和终身需要的大语文范畴认识并思考说话的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说话训练的自觉性和提高说话能力的自信心。其次,培养说话习惯:应加强普通话训练。教师应在课堂内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与回答问题,课外结合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契机,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思维。还应注意学生说话节奏感,吐字清晰,内容集中,条理清晰,语气停连、手势、语音轻重的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模拟情境,是引导学生走向自由独立运用口语技能的有效措施,如谋职自荐、促销演讲、生日祝贺、节日致词、即席演讲、讨论辩论等,学生即可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即景生情,畅所欲言,并借此锻炼能力,可练语调、练胆量、练姿态、练大脑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现有教材,加强课堂训练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场所,是以学生为主题,师生共同获得的地方,也是口语训练的主要途径,这一切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课堂进行,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去反复实践,才能获得动作经验。所以,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中“听说训练“占一定的比例,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重视音响教材的运用,创设形象的声像情境,营造特色氛围,引发兴趣,使学生在舒畅愉快的课堂上,接受信息,从而产生想说的欲望,可谓事半功倍。

第一, 朗读背诵、打好说话基础: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

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是眼、脑、口、耳的综合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既练发音、练表情、也练胆量、练口才,能借书面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口头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表达技能训练从朗读起步是符合中学生认知和感受的心理学规律的,注意在朗读中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简而言之,可表现为三个层次:准确朗读、表情朗读、流畅朗读。

第二,多样复述,培养记忆性和理解性:能读不一定能说,复述指把读或听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即将认知对象消化理解后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它不是单纯机械地认知,而是思维活动的反映,含有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归纳。可概括为三种类型: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形式多样,如不断复述、人物复述等。复述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角度转换、人称改变、结构变化、内容扩展(进行口头简述、详述。摘要以及创造性复述)等方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应注意复述过程,要把握内容,搞清要求,以组织内部语言。

第三,演讲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设想出来的具有多种可能性选择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散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在学习课文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向性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多种方案、多种结果。演讲(包括讲故事)就是这种寓教于乐的训练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按教材内容讲或结合教材搜集相关资料讲,或以教材为基点开展延伸性演讲,它给学生锻炼口才,显露才华创造了机会,也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和聚合信息中发展思维。正如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卡耐基说::“向一群人作即席演讲,其实不过是在客厅里对朋友即兴讲话的扩大而已。”如练到这一步,学生不就走向自由独立运用口语的境界吗?

第四,课堂讨论,培养论辩能力:有人说两块运动的石子相互撞击后能迸发出火花,众多的石子相互撞击便会产生众多的激烈的连锁反应,也许这就是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用关键性的语言启发学生阐述观点,评论补充别人的意见,如果以四人为一组的单位展开讨论,训练面更广,既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即席发言讲话的能力。

第五,看说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像加工改造而造成新得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材的科技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地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支点。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看说训练是融观察、想象、创造、遣词造句能力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学生可利用课文插图,把当天所见人事及亲身经历场景等,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训练学生叙述事件、描述情景的能力。

第六,口头作文,培养创造能力:口头作文是指用口语形式叙述意见、事情,说明一种事物,阐明一个道理,无文字依托。训练时,要注意与阅读教学及日常交际谈话,即席讲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敏锐洞察力的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规定题目或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打好腹稿,做到立意明确,条理清楚,培养迅速敏捷的思维能力及整理成文的能力,逐步向开口成文的方向努力。

⑧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

通行的问题网来上都能找源到。
具体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就看自己的感觉了。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再去网上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就行了。没有就恭喜你,说明你的认识很独特,自己动脑筋想想,尝试解决。
我感觉就是从一个问题抓,一个一个解决。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