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信息窗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借助情境图呈现森林医生啄木鸟、喜鹊和黄鹂为树木捉害虫的情景。图中提供了有关三位树木医生捉虫只数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入对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两数和”和“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条
学具:纸条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看:(出示课件)有种鸟,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一起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啄木鸟)
师:同学们猜对了,就是啄木鸟,除了啄木鸟外,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名字?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鸟类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仅用清脆的鸣叫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它们还用辛勤的劳动维护着树木的健康,人们都称它们为“树林医生”。(板书课题:树林医生)。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树林医生”这一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学生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有:黄鹂鸟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鸟多捉了38只;啄木鸟比黄鹂鸟少捉12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纸条来摆一摆,同桌两人合作,拿出给你准备好的纸条,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吧。请大家先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师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学生从4根不同长度的红纸条中选出一条)
同桌两人选择。
师:谁类说说你选的哪一条?(指名上来,选择后拿起来)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师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生: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师指黑板上的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师指名板演。
师:(问板书的学生)你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146、38、184各表示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全班交流,自己订正。
3、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借助纸条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下面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的问题。同桌两人合作,可以借助纸条,也可以试着画一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解答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线段图。
师:通过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也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只,(师板书算式)算式里格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迁移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贯穿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图做好铺垫。
(三)游戏巩固
1、师: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小朋友们一定感觉累了,下面我们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师拍2下)我拍了几下?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指名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他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生交流。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己想玩吗?那么同桌合作,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学生游戏,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插入简单的拍手游戏,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2、师: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吧。(课件出示)。
(点击)青蛙妈妈:我捉了162只虫子;小青蛙:我比妈妈少捉38只虫子。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试一试,做到练习本上。
指名汇报,并说出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集体订正,师给予评价。
3、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点击课件:呈现蜻蜓捉蚊子的情景)
蜻蜓妈妈对小蜻蜓说:“这一周我捉了103只蚊子,比你多捉49只”,小蜻蜓说:“我捉了多少只蚊子呢?”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计算?
学生汇报:(蜻蜓妈妈比小蜻蜓捉的多,也就说明小蜻蜓比妈妈捉的少)。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青蛙、蜻蜓……等都是益虫,是树林医生。练习题的设计以此为主角,很好地体现出情境串的连贯性。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树林医生的本领,而且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田园小卫士,如螳螂、黄鼠狼、乌鸦……,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树林医生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146+38=184(只)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146-12=134(只)
㈡ 跪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 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4蠹蚁氩幌胗谜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 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
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㈢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极为重要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采用“读、找、复述、想、说”强化审题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的学生往往就在应用题上丢分最大,部分学生在应用题上一分不得,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基础太差,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会审题,多数学生读了一遍题目就乱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研读。
研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找重点句。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分数应用题中对“分率”的理解,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复述题意。
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通过研读已基本具有对已学知识进行简单归类的能力。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步骤也已基本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
1、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在中段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行程、工程等应用题。除此之外,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年级已不再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俗称中间问题)。例如:某人驾车5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24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须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适当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种策略——分析法、综合法
1、分析法
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再把未知的信息作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数学信息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2、综合法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信息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其分析思路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六、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就如同一个厨师掌握了掌勺的理论,而不下厨刻苦练习,也是烧不出美味佳肴的。厨师是如此,解应用题也是如此。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关键。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的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是否畅通;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3)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等学生正确解答题目后,才判断出他们是否会解、会分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这将大量浪费课堂时间。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做得快的同学等做得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就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也会大大增加。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符号思想、化归思想、建模思想等等。如何更好的把这些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实效性?教师首要的就是认真钻研教材。
总之,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在教给学生审题方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较熟练的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技巧,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㈣ 求小学数学的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33
『小学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 第3章 字母表示数
·课题: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2,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 生活 数学
·1.1 生活 数学课题:1.1数学 生活课型:新授课备课人: 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数字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了解数学是我们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第1 课时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P1)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认识成数......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课 题分数除以整数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打基......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一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时 间: 教学 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教学 目标: 知 识:通过教学使学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百分数 ( 9 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课时 3.百分数的应用 4课时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认识"成数","折扣"的含义,能把它们改写成百分数;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3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教学内容: 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是本节重点,算理是难点.它是本册内容的基础,要求开始讲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利用线段图进行分析的方法.本章包括......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总复习(一)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王洁琼教学内容课题总复习(一)P152--15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2,进一步理解......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1页到33页的内容.是小数除法部分的难点,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在和其他老师的讨论中我们觉得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第四单元简单方程
·第四单元 简单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理解怎样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软件大小:2197K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简易方程的初步认识
·简易方程教学内容:认识方程及方程的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 2,会正确运用"方程"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能正确区别......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超市购物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65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数乘除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自觉地用"四舍五入法"取积,商的近似值. 3,获得综......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内容:1,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2,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3,多边形的面积 4,简易方程 5,总复习学生情况分析: 所带班......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教学目标: 1.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58 ——59页.
㈤ 英语版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过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给应用题填条件.
难点:知道要解答题里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选择合适的问题,再解答.(投影片)
(1)学校买了15个足球,又买了20个.________?
①一共买了多少个?
②还剩多少个?
算式:
15+20=35(个)
口答:一共买了35个足球.
(2)李军家养白兔和黑兔一共26只,其中白兔有10只,________?
①还剩多少只?
②黑兔有多少只?
算式:
26-10=16(只)
口答:黑兔有16只.
2.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
(1)小红拍皮球.第一次拍15下,第二次拍10下.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两次一共拍多少下?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拍多少下?
③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拍多少下?
④第二次再拍多少下就和第一次拍的同样多?
算式:①15+10=25(下)
②、③、④15-10=5(下)
口答:(略)
(2)小猫钓了12条鱼,吃了8条,________?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还剩多少条?
②还有多少条?
算式:12-8=4(条)
口答:(略)
师:一道简单应用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如果缺少什么需要补充完整再解答.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光有一本 ,第一次贴8张照片,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质疑.
师:这道题能不能算,缺少什么?
生:这道题不能算,缺少一个条件.
师:今天我们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解答.
板书课题:给应用题填条件
(3)分析
出示三个条件.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还剩多少张?
②送给奶奶3张,
③第二次贴6张,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师: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第一次贴多少张,还要知道第二次贴多少张.
师:题里告诉哪个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现在给出了三个条件,看看哪个条件是题里所缺的条件.
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名回答选哪个条件)
(4)读题后列式计算.
选好条件后请一名同学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
算式:8+6=14(张)
口答:两次贴14张照片.
(5)仿例练习——“做一做”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75页做一做.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
师: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白马有多少匹,黑马有多少匹.
师:题里给了什么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
生:题里给了一个条件是“有35匹白马”,缺少的条件是黑马有几匹.
师:右边给出三个条件,哪一个合适,自己判断以后,用线和左边连接,再算出来.
让学生独立完成算式.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湖边原来有22只小船,_________,还剩多少只?(说出缺少的条件,再算出来.)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
师:这道题缺少什么?
生:缺少条件.
师: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补充一个条件.
师:应该补上什么条件呢?我们应该怎样想?请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使学生知道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还剩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现在已经知道原有22只小船,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师:所填条件必须适合所要解答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计算.
学生回答:“租出去×只”,或“划走×只”,
(3)解答.
根据学生补充的条件,老师给予肯定后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1.校园里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一共32盆,_________,黄菊花有多少盆?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1)粉菊花有10盆,
(2)白菊花有8盆,
(3)紫菊花有6盆,
算式:_________
口答:黄菊花有_________盆.
2.口头补充条件后,再解答.
(1)二年级组织参观雷锋叔叔事迹展览._________,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
算式:_________
口答:男生有_________人.
(2)停车场原来停着30辆汽车,_________,现在停着多少辆?
算式:_________
口答:现在停着_________辆.
3.商店有25台电视机,_________,_________?(说出缺少的条件和相应的问题后,再解答)
启发学生这样想:已经知道有25台电视机,缺少什么条件呢?可以是“又运来×台”,或者“已经卖出×台”.根据条件再提出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面已学过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问题,这节课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巩固反馈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从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第2题是让学生给应用题填缺少的条件,这比选择条件要难一些,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是第(2)题比较灵活,可以填“开走×辆”也可以填“又开来×辆”,用不同方法解答,第3题让学生补另一个条件和问题,就更难一些了.
本节所讲授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中的第1~4题;第二课时教学例3,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的第5~8题.
把它在金山词霸里翻译一下应该就行了
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启迪思维。
(1)○○○○○(2)□□□□□□□□
△△△ ☆☆☆☆
比一比,说一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
二、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出示页红花图(课件):小雪(12朵)、小磊(8朵)、小华(9朵)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谈话导人新课。
师问: 小华所得红花是多还是少呢?
生答: 小华得到的红花多,因为它比小磊得的多。
小华得到的红花少,因为它比小雪所到的少。
师小结:在比多少时,一定要一个标准才能比较。例如小华和小磊比,小磊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说小华比小磊的红花朵数多……象这样的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
这节课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小结,谈话导入例3
刚才,我们知道两数比较时,要先知道谁和谁在比较,谁多,多的数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还有它比少的数多的部分}。这多的部分,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3,研究怎样计算多的这部分。
2教学例3。
①课件出示例3,看图。师问: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轻声地再读一遍题,找出己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在黑板上出示相对应的示意图。
③想解题思路。
师问:谁与谁比?谁知小雪的红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请学生上来分一分(画虚线),指指这两部分。学生回答时,教师写"跟小磊一样多"部分,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图中的哪一部分?小雪与小磊同样多的是几朵呢?学生回答时,老师掀开8朵红花图。要求小雪的红花比比小磊的红花多几朵,从12只白兔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同座互相说一说。
④列式计算。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如何列式呢?
板书:12-8=4(朵)
为什么这样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7呢?5呢?(揭开多的4朵红花图)
⑤检查。
与课件对照一下,算式列对了吗?有没有算错?单位名称写对了吗?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要算出谁比谁多几,就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6、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怎样计算呢?学生猜测后说理。
7、教师演示过程,指导学生说理。
8、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都是用减法,大数减小数。
四、课间韵律操
五、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完成练习做一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你能一下子看出谁多谁少吗?怎么做?
先读题,找出条件与问题,谁与谁比?谁多?红星星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要求红星星的颗数比绿星星多几?怎样计算.指名说解题思路,再动笔列式计算,最后集体检查对错。
2.课件出示练习题,教师指导。(见课件)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生齐读课题)知道了这类题解题方法是: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多出或少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㈦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 怎么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人开放性应用题,能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变性、趣味性、生活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使他们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一、开放性应用题,形式要开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形式来呈现数量间的关系。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要形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抽烟。可是空洞地说教对抽烟者来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下面我们就。
(1) (1)一个一般收入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
元的“红塔山”香烟,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
① 每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 每年按12个月算,不算闰年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头有1890元,问他可以抽几个月?
(2) 一个收入较高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25元的“小熊猫”香烟,那么:
① 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 每年(12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 如果他手头有4500元,问他可以抽烟几个月?
④ 请同学们调查你周围的抽烟人的抽烟情况,劝他戒烟并自编一道数学题。
这一道题很有现实意义,把司空见惯的抽烟行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很具有说服力。
二、开放性应用题从条件上开放
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题中有充足条件来解答问题,长此下去,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遇到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藏的问题,就倍感迷茫。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思维。
例如
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单独修甲队10天修完,乙队15天修完,两队合修3天后,让乙队去修。甲乙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甲队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队每天修1200÷15=80(米),两队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合修3天是多余条件。
解法二:可以先两队合修,每天完成 ,合修需 ,从而发现,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哪些条件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索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应用题从问题上开放
可以补充问题、选择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问题的开放可以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https://wenku..com/view/08e45cd5dd3383c4ba4cd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