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七年级历史学习要点
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网络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网络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网络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网络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网络分享
864847108
我的主页帐号设置退出五级(2818)
|个人中心
我的文库我的贡献我的课程我的任务||私信(0)|网络首页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网络文库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网络文库教育专区初中教育政史地初一政史地上传文档文档信息ゞ灬讉莣爱ɑ贡献于2010-02-15
4.0分(6275人评价)我要评价캧*总体评价:请帮我们完善下面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
丰富度: 阅读体验:点击标签,留下你对这篇文档的印象五个以上用户留下相同印象即可显示在页面中。最新专业适合入门内容过时好多错误文不对题
确认提交大家印象:有用(45)专业(19)适合入门(18)最新(15)文不对题(6)内容过时(6)好多错误(5)没用(5)展开贡献者等级:初试锋芒 二级
最近更新时间:2013-02-26
格式:doc
关键词:暂无
同系列文档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
1/2相关文档推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
38页8财富值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
25页5财富值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
22页1财富值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3页5财富值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要点归...
4页5财富值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9页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精...
8页免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5页免费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30页免费七年级 地理下册复习 提纲
12页免费七年级英语下册英语复习提...
12页免费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网络文库投诉中心反馈。
举报文档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91936人阅读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隐藏>>
分享到:使用一键分享,轻松赚取财富值, 了解详情 嵌入播放器: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预览复制
你可能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中华书局历史七年级下... 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页 免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15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2页 免费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5页 2财富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 20页 1财富值
更多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相关的文档>>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13页 免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20页 免费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 6页 10财富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16页 免费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_人教版[1] 10页 免费
更多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相关的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考试复习提纲 5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总提纲 9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10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新) 3页 免费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5页 1财富值
更多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相关的文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标准测试卷01 4页 免费
74-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9页 免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8页 免费
中国历史学案(七年级下册)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打印 14页 免费
更多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的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页 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 29页 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 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课... 36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1] 5页 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件新人... 43页 免费
更多与“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的文档>>
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华书局)复习资料 9页 免费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课件 44页 2财富值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7页 免费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页 2财富值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 3页 1财富值
更多与“中华书局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的文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4页 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5页 免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4页 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3页 免费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4页 免费
更多与“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相关的文档>>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013 Bai 使用网络前必读 | 文库协议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关闭
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复制 | 分享文字已复制分享至: × 캧您还没有文辑,请创建文辑
0 财富值/25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
、隋的建立:
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隋的统一:
时间:
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
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
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
衰弱。
意义: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
对峙局面,
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
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
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
象,
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
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
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流通七省区:(略)
9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
2
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
隋亡唐兴的相同点: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
秦隋后期都爆发
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
民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
都出现了繁荣的局
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
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
、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
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
、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
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
、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
和政治远见,
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
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
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
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
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
机构
-
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
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
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
农民战争的作用
(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
治政策)
。
②政治交往因素:
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
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
3
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
“励精为治”
:①任用贤才
(姚崇)
;②重视地方吏治;
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
、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
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
,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
“茶神”
。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
创制新灌溉
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
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
坊是居民宅区,
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
市。
4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
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
、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
会环境因素
(政治因素)
:
社会安定。
③政治因素:
国家统一、
政治清明。
④经济政策因素:
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
鼓励发展生产。
⑤经济交往因素: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
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
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
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
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
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
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
选官
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
、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
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
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
、
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
好关系。
4
、
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
“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刘修云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6课时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7课时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二课 自然环境 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0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3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3课时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课时
探究课 游历华夏 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3课时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与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2课时
探究课 来自家乡的报道 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③ 初一中国历史教案(教学计划)怎么写
所任教的一(2)至一(5)五个班在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一(2)班同内学比较听容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一(3)、一(5)班学生比较调皮,上课时爱讲话,但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活,课堂气氛是四个班中最活沃的二个班,且掌握知识的水平较高;一(4)班的情况不错,课堂气氛较好,课堂纪律正常,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讲小话。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普通话教学已经逐渐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