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

发布时间:2021-03-10 18:45:19

Ⅰ 浅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Ⅱ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
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
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
为40°、60°、80°,画出这
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
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
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
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
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
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
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Ⅲ 小学数学“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观察表怎么写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专,时常地追属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Ⅳ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5.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一、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二、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点有哪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在上《认识图形》一课时,经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分析之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样的三维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的过程,既是提升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深刻领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之一。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Ⅵ 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来究方自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Ⅶ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最高,实践能力最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谁想补充……”,“请你讲一讲……”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教学中,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最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立场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来创设情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满12岁了,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觉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质疑”——诱发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
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先出示:“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让学生尝试解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20×10÷(5×5)=8(2)(20÷5)×(10÷5)=8,接着,把习题中长方形的长改为18厘米,继续让学生尝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18×10)÷(5×5)或18÷5的计算结果有余数,这是为什么?余数又表示什么呢?错误又在哪里呢?应该怎么办?……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感到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讨论、操作、反思,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解决问题基本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达到教学目的前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精心扶植学生的自主学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可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自觉地学习,努力攀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学法,自主学习
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有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互相探讨,使他们逐步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概括、会类推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和证明自我的能力。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交流,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足够的素材。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互探、互补、互纠过程中提出了“规律”。最后,引导阅读课本,理解定律中的“可以用”、“分别”、“再”等重点词。这样引导观察、开展讨论,强化群体互动力,指导自己探索,完成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这种自学与互探的基础是阅读和钻研课本,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环绕课本来展开的讨论和互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有一个核心,使教学活动成为读书活动。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出和智慧火化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联想能力比较差,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合作的机会少。所以,教师要多营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见解:① 6+3+6+3=18厘米,② 6+6+3+3=18厘米,③6×2+3×2=18厘米, ④(6+3)×2=18厘米。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自我反思。不仅使学生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互相启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了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强化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自主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讲: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当小老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1)梯形可以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2)转化成的新图形与这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之间各有什么联系?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无论使用哪一种推导方法,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统一,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巧设练习,自主研讨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设计练习中,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能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掌握知识。
在计算如图的面积时,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放手实践,自主探究,用不同分割、组合求其面积。接着,经过观察、协作学习、总结和概括,分析确认问题实质是求组合图形面积。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自己总结,不同的思路进行进行碰撞,尽显了学生的潜能,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合理性。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启迪了思维,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实效性,层次分明,讲求形式,适时适当安排
游戏、竞赛、开放性等练习,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书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课内让学生练。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
四、催化自主学习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关心、得到鼓励,使其在顺境中学习,体验欢乐;在逆境中探索,体验成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情感体验。
(一)体验成功,递增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走向成功铺路搭桥,使他们获得成功。老师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的需要,要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操作、板演应以表扬和正面引导为主,允许学生出错,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现问题,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错因,让其改正,对改正后的成功同样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不同学生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始终贯穿。
(二)激励评价,增强勇气
数学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价,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决策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和疑难的机会,他们思维活跃,又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性,所以大大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因此,老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计算如图的表面积(单位;cm):有学生列式:(5×5+5×10+5×10)×2,5×10×4+5×2等,教师都给予积极地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式是5×5×10时,教师应说:这个列式有新意!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路。如果学生的确是想错了,或讲不清理由时,老师应及时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哦,原来是将长方体分成两个正方体求表面积,多有创意!
激励学生的评价需要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各种不同意见。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用“你的进步太大了!”,“你的思路很对”,“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 “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这种激励性语言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三)重视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教师要舍得情感投资,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要善于用亲切的目光、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敬可爱,感悟到妈妈一样“慈祥”。老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像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迸发出自主的火花。爱是自主学习的土壤和阳光。
赞可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动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