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欣赏了《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用音乐语言描绘联想到的景象 聆听交响音画《嘎达梅林》歌曲《嘎达梅林》后感受
于是,音乐考试么=-=。这东西美好了~
第一问: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交响诗
第二问:聆美丽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孕育了勤劳勇敢的蒙古人们,人们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
突然,传来了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人们被惊醒了。
小号吹响了!那是嘎达梅林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的号角声!运用上行的旋律,鼓舞着人们起来!起来!
人们背着枪骑着马从四面八方奔驰而来。
⑵ 对嘎达梅林交响曲的如何评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
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
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引子部分乐曲以嘎达梅林故事开始,在缓慢、宁静的引子后,优美、流畅、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展示在辽阔无际的草原上,孕育了民族英雄的出现。而充满动感节奏的第二主题,则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牧民们起义战斗的形象。
展开部是从马蹄声开始的。主题旋律经过丰富多变的发展,使音乐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似乎在人们眼前呈现一幅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活泼的音调、多调性的织体,描写了四处集结起义的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曲调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草原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形象。
乐曲最后以沉痛的感情再现了第一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已牺牲的英雄之哀悼。随后,乐曲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中,把悲伤的悼歌变成了对英雄嘎达梅林的颂歌,乐曲在满怀激情的强烈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层次清晰,音响具有立体感。
⑶ 音乐《嘎达梅林》的作品分析
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是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领域中具有典范意义的大型作品。从音乐形态方面来看,她是东方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结合的结晶。她在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借鉴和运用西洋音乐创作体裁与技法进行大提琴音乐创作方面,为后辈做出了榜样。作品的曲式结构是自由的奏鸣曲式,与传统典型的奏鸣曲式有点不同;在调式调性的运用方面也颇具民族特色;另外,独奏大提琴在作品中的表现力也很贴切。(嘎达梅林)背景 内容
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9233320&SUID=具体在这里。
⑷ 嘎达梅林 听后感
你是一名一中的高中生吧,我们昨天才考完。闲话少说,以下是正文。
这一次的音乐欣赏课中,我倾听了《嘎达梅林》这首歌曲。从这首歌曲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坚决反对日本侵略军的意志和追求自由的信念,歌曲跌宕起伏,情感起伏较大,从中反映了蒙古人民所受的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以及嘎达梅林的勇猛,让人深深受到了震撼,歌曲着重描写了嘎达梅林率领蒙古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其中嘎达梅林的勇敢气魄让我感受到了日寇对蒙古人民的征服无法实现,胜利终将属于勇敢的中国人民,一切反日的力量就如同嘎达梅林的勇气一样势不可挡。
⑸ 请问一下音乐的创作手法,如果能直接告诉我《嘎达梅林》的创作手法就更好了!谢谢!
歌曲**的处理手法和方式
歌曲**的处理手法和方式
大家都知道, 一首歌曲最少要有一个**的部分才能哄托出情绪和气氛,否则歌曲将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全歌就没有**点。
歌曲**的处理手法和方式,是一个比较难掌握分寸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俺就在下面简单地说说,只是随笔,没作系统的论述。请谅。
歌曲的**可由作词者或作曲者来处理,又以作曲者的处理为重。
一首好的歌词,尤其是由歌词写手专门为歌曲创作而写的歌词,就已经把**点给写出来了,也就是说,在何处地方歌曲的**应该出现。为这种歌词谱曲时,作曲者一般都会跟着歌词的写法去写曲的。但是,很多时候歌词本来只是一首诗,也就是说作者写诗时根本没把**的处理考虑进去(没有**点的诗比比皆是,随街可拾)。遇上这种歌词(诗),作曲者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的处理了。
通常,很多的“歌词”, 特别是在网上发表的歌词,其通病是作者没对所要写的歌词作一通盘的结构性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初稿完成后就匆匆发表。这种作法跟写诗没两样,一般来说写现代诗是很随意的,结构和形式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跟着感觉下笔就行,三五句一段,每段的行数不等,有没有**点等等都不是问题。但写歌词就比写诗要严谨,要考虑的不仅是内容,也要考虑其它方面如形式,句法,行数和字数,**的布局,……等等。
歌词的**布局点通常是放在中后段。这种处理手法便于利用前半部分的歌词来铺陈和营造气氛,把**一步步推上去。这是最常用的手法。还有的是歌曲一开始就形成一个**点,把气氛鼓动起来,然后再陈述铺垫。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写文章小说和电影的倒述法,先把故事的结局大概表述一下,吊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展开。在歌曲的**处理时, 这种手法不常用,而且一般来说其结尾也必定有另一个**点与之相呼应,且通常第二次**处理比第一次的要强烈如此才不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作曲方面来说,音乐的处理手法上可用渐进上扬或突进拔高的音阶,加快旋律的速度节奏和频率来显示歌曲**的来临。通常,全曲的最高音区也就是**的地方。
一般来说,短小的歌曲只有一个如正弦曲线般的**,较长的歌曲可有两个或更多的**点,其旋律有如波浪式的连绵起伏。
下面就举些实例来说明一下歌曲**的处理:
《我的祖国》 (乔羽 词刘炽 曲)
(一)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二)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这是一首词曲俱佳的上成之作。此歌集独唱(领唱),合唱一体,词曲优美动听,激励人心,足以作为词曲创作的范例。在俺的拙作《歌词写作浅析》里也有对此歌做了点表面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对其**处理的手法作点论述。
此歌共有三节,每节的前半部采用独唱(领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属于描述铺陈性质,而到了后半部的副歌,采用合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用于概括本节的内容,可见歌词作者写歌词时就考虑到把歌曲的**放在此处。我不知道当时歌词作者在写歌词时是否已想到副歌部分要采用合唱的形式来处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曲者用合唱来处理,并用加快旋律和强度以及副歌部分几乎都在高音区里徘徊的手法来处理副歌(合唱)部分,的确使此歌的**在此处展现。在合唱开始时,歌曲的旋律在“这是美丽的祖国”这句里与领唱部分相对地突然拔高,另人精神为之一振,显示**的到来,尤其是最后一节歌词里的最后一句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全曲结束在强盛的高音区,把歌曲的**推上最高峰。
建议有心学习的词曲创作同好们能多听听多理解和分析此好歌,必有收获!
再来谈谈短小歌曲的**处理,东蒙民歌《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好的范例。此歌也是分节歌,每节只有四句歌词。
《嘎达梅林》(东蒙民歌)
(一)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二)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三)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四)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
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从歌词上看来,其**的地方并不如《我的祖国》那样明显,但“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一句,给予人一种追求的感受,有情感升华的感觉。从乐曲上看,其旋律大约像一个正弦曲线波,从全曲开首的低音”la”到第二乐句尾的“la”,然后逐步下降回复到全曲尾的低音”la”。这点旋律的走向在五线谱上最是明显不过了,但在简谱里却看不出形状来。因此,从通常的**理论上来看,此歌的**点是在第二乐句(也就是第二句歌词)的收尾处,不单是因为那里出了全曲的最高音“do”,而且那个”la”为四拍的长音。
另一首只有四乐句的多节短小歌曲《送别》 (片段)(郑洪 等词, 巩志伟 曲)
(一)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从歌词上看来,其**点可以放在第二或第三句上,在乐曲的处理上,作曲者明显地把**点放在第三乐句(第三句歌词)的末尾“心里亮”处。此歌的旋律在总体上也是呈一个正弦曲线波,只不过其波峰相较于《嘎达梅林》而言就偏向歌曲的尾部。
至于把**放在歌曲开首处的特殊处理手法,很少见。此种手法可见于《黄河大合唱》组曲里的《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 歌词一开头就是激昂的呼叫,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此处就是**,但不一定是全曲的最**处,此歌的最后才是。
下面再以原创歌曲的实例来具体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歌曲**的形成和处理的方法。
《莫问》的歌词分两节,每一节又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如下示:
《莫问》
作词:温柔一刀
作曲:黄鹤楼
(一)
莫问我的来处,
我只会出现在,
不为人知的一隅,
静静遐想期待。
一枚擦亮的火花,
为我点燃一根香烟;
慢慢燃烧起,
那没有预谋的爱情。
慢慢燃烧起,
那没有预谋的爱情。
(二)
莫问我的去处,
我只会行走在,
了无痕迹的键盘上,
默默顾念怜惜。
一场热烈的燃烧,
犹如生命短暂消亡;
匆匆化为了,
那灰飞烟灭的结局。
匆匆化为了,
那灰飞烟灭的结局。
每一节歌词的前半部意境都比较消沉,平淡,一看就知道不会是**该出现的地方。下半部,最后一句才是重点,因此也是**之处。
我在音乐的处理手法上,整首歌的节奏是稍慢,带点儿无奈,带点儿沧桑,带点儿期盼,带点儿伤感。歌曲的上半部旋律起伏不大,流连于低音区,尤其是“静静遐想期待”(和“默默顾念怜惜。”)一句,令人心生爱怜。下半部的起句“一枚擦亮的火花”旋律就比较“亮”,旋律在音高上跟前一句“静静遐想期待”形成相对强烈的对比,以便哄托出希望,并为全曲的**铺陈作准备,然后旋律上扬,到“那没有预谋的爱情”一句里达到全曲的最**。
有的歌可以结束在**点上,但是这首歌的歌词意境不容许如此做法。因此,俺就把歌词的最后两句重复(原诗里每节最后的两句是没有重复的),以便能让旋律从**点上降下来,回到低音区作结束,表达出一股无奈,落莫,和落空的感伤。
我的另一首近作《小舟》:
《小舟》
词曲: 黄鹤楼
一叶小舟
在人生的江湖上漂荡
不经意间匆匆地划过
一个美丽纯洁的心湖
轻轻地激荡起
几重涟漪
几朵水花
纵然小舟已远去
纵使舟子不回头
也难忘那
曾经历的一片纯真景色
无论漂泊何处
小舟总在
亲吻着柔情似的水
承载着明月般的心
这是首单节歌,在写法上歌词虽分为两段(其实可以把中间的空行拿掉),但旋律只有一段。前半部的歌词看上去没有**点,但在音乐的处理上我在“心湖”二字上用上了全曲的最高音,也就是营造出一个小**,以表达出心湖的高贵和纯洁,令人不由心生仰慕之情。然后,在“纵然小舟已远去”一句的开首,也出现全曲的最高音,跟前面的音阶形成一种比较强的高低差对比,拱托出另一个比前面的“心湖”更高的**,此歌的后半部旋律虽有起伏,但基本上是在高音区里徘徊。最后,全曲的最**落在“承载着明月般的心”处作收。可以说,此歌有三个**点,一个比一个高。
0
《莫问》和《小舟》的旋律如用小提琴等弓弦乐器来演奏,感觉非常的棒。自我吹嘘一下,呵呵。
⑹ 从音乐角度评析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简短的引子过后是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主旋律,以弦乐奏颤音衬托,主题表现辽阔宽广的草原以及牧民生活的和平景象。两遍之后,突然在伴奏中出现了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引出的主题是用原民歌创作的。它具有环境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经多次在不同音区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又出现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复调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题。伴奏不断加强,构成了反抗与奋斗的情绪。副部一开始以小号奏出了反抗的音调。长号和大号奏出了反面形象的主题,表现封建王爷开始镇压。接着,人民的力量开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告诉人们,反抗的怒火烧起来了。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和钢琴琶音的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宽广而灿烂,意味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勇牺牲了。最后是长大的尾声,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以及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斗争的决心。
蒙古音乐离不开马头琴,马头琴拉出苍凉引子,竖琴伴着波浪似的繁弦缓弓提琴声一阵阵涌来,管乐犹如高翔的雄鹰,左侧的沙锤时隐时现,马头琴呈现苍凉无奈的过门后,雄伟壮丽的全奏回肠荡气,令人陶醉,随着嘎达梅林悲壮的命运而渐弱又令人扼腕,突然,天空中一阵惊雷和马嘶(初听要有心理准备),就象昭示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的名句。演奏上体现了高级乐团的高水准,严谨精良,典型的交响乐恢弘气势,真有辛弃疾“弓如霹雳弦惊”的感觉。可惜除马头琴外,配器上个性稍逊嫌单调。
⑺ 嘎达梅林这首歌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
从头到尾的话,出现了五次
⑻ 初二音乐:《嘎达梅林》做赏析
(嘎达梅林)背景 内容
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