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人的想象比知识更可贵”。音乐应该说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可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情感,可以熏陶人的品格,也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作能力,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质,是当前音乐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教师是创造型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也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她的表演、欣赏、创作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过去五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努力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中大胆尝试的目标,通过活泼而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愉悦的气氛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创作潜能,引导学生学好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呢? 一、创编练习 激发兴趣。 1、节奏练习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第一步,应从节奏开始。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言便是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语言中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安排有节奏的语言、词语等,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如教:节奏X_X X时,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同学的名字,或者说一些自己喜欢的老师和伟人的名字如:李雪 花 刘老 师 毛主 席等。这样既浅显易懂,又生动易学。 2、发声练习 选择适合学生的发声练习,有利于让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状态进行调试,做好歌唱的准备。如何让学生喜欢发声练习并对后面的内容产生兴趣,根据学生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我用小兔跳舞蹦嚓蹦,小猫猜拳剪子布,青蛙唱歌呱呱呱等动作形态编成好听易唱的前一乐段,让其边唱歌边做自己喜欢动作、游戏等活动,另一乐段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物、形态等进行即兴编创,然后在教师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作品演唱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既觉轻松又觉得好玩,为下一步的课堂内容作下兴趣铺垫。 二、创编旋律,领悟乐趣。 开始让学生尝试编创小段的音乐时,学生们往往会很惧怕,不知所措,觉得创作乐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其实我们可要求学生先为老师指定节奏,即兴加上音高唱出来,或为一串已编排好的音高即兴加上节奏唱出来,或为指定的音列任意编唱,还可以用指定的音来进行旋律“接龙”。另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旋律特定的故事情节或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来选择所演奏的乐器或旋律的音区位置等方法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己想法和做法,找出规律,消除惧怕心理,找到创作的乐趣。 三、创编律动,体验乐趣。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有声无形语言,舞蹈是一种有形而无声的语言,两者的结合则是感情的并发与直白,它往往能把事物表现得丰富而形象。边唱边跳是小学生最为喜欢的形式之一,它能给不同的歌曲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上学歌》这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怀着喜悦心情,早早到校,爱学习、爱劳动的一个富有激情的画面。它由“太阳”、“花儿”、“小鸟”、“学习”、“劳动”五个情绪组成。生动地展现出小学生在“快乐的一天”中的学习和生活。首先可引导学生谈谈上学第一天的感受,带着目的,让学生完整地初听音乐。接下来可根据插图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提示:“早早起”我们要干些什么?并要求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会表现出刷牙、洗脸、穿衣等动作。在“上学校”情节时,学生会表现出背书包、过马路,跨小沟等动作。“爱学习”学生又会表现出举手发言、朗读、扮演老师等的形态。在“爱劳动”情节时,学生更是坐不住了,有的洒水、有的拖地、有的擦窗户。我让学生自愿分成六个小组,让学生自由想象,创编动作表现每个音乐情节的内容,鼓励学生编创独特与众不同的动作,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学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编创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多维思维、求异思维,发展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 四、画面配置感悟音乐美 我们常说音体美是一家,唱跳画画效果佳。不同的颜色和画面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样,不同的音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欣赏《渔舟唱晚》这首曲子时,可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乐段(或意境),然后根据音乐的段落或意境用相同或不同的颜色表达出来。如舒缓而安静的乐段,可问学生适合用红颜色还是
⑵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案例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实验小学 冯琳
年级:二年级1班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 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⑶ 主题: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开展有效创编活动
新课标赋予了我们的音乐教学新的活力。它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创作、创编便成了当下课堂中的时尚用语。大家纷纷跃跃欲试,创编歌词、即兴舞蹈、编排情景短剧等等环节,似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花儿,把我们的课堂点缀得绚丽多姿。那么,创编活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它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去运用它,以优化我们的教学呢?[主题内涵]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1、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也为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要把音乐创作教学融在经常性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方法。创编教学是音乐新课标“创造性”基本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是时下流行于音乐课堂中的一种“时尚”的教学活动,它以场面的欢乐、多领域的综合、表现形式的丰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但是,透过其时尚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更为灵性的本质。创编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我们的创编教学安排应紧紧地围绕这个主旨。但是,对于创编教学,大家都处在实践与探索的阶段,不少的创编活动都流于表面的喧哗,或者是为了运用“创编”这一时尚而刻意地安排类似的教学环节。所以,如何把这种时尚的教学教得深、教的有灵性、教得成为实在的时尚、教得成为有效的时尚,是我们需要思索与研究的。在本文的案例描述与分析中,通过“时尚”与“灵性”的思考,希望能够理性地回顾并且展望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关键词1 时尚追求时尚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当创编教学作为一种新事物被隆重推上教学舞台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它,谁知道,它跟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教学评比活动,课题是省编教材第四册最后一课《夏天》,由轻音乐《潜海姑娘》与歌曲《夏》组成,表现了人们在夏天尽情地享受大海与阳光的安逸与舒适。我设计了一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并且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表现夏天海滩的创编与表演环节。在学生愉快积极的学完歌曲之后,我满怀信心地对学生说:“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夏天的海滩好吗?”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好!”师:夏天的海滩,人们在干什么呢?生:游泳、休息、跑来跑去……师:谁想来表演一下?学生呼啦上来一大片。师:除了欢乐的人们,还有什么也是很欢乐的?生:浪花、大海、小螃蟹……师:谁愿意来演浪花?又是呼啦一大片,还包括一部分刚才想演“人们”的。师:还有好多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呢?学生马上开始在座位上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动作。师指导:浪花拉起手,做浪花翻滚;浪花的前面是在海滩上玩耍的人们;浪花的后面是在大海里游泳的人;还有小螃蟹、小海螺、小乌龟穿越在大海与海滩之间。师:好,让我们合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我们的表演吧!《潜海姑娘》播放起来了,学生们却像听到了运动赛场中起跑线上的枪响一般,霎时教室就真的成了欢闹的海滩,笑声、叫声、打闹声、还有在地上演小螃蟹的同学被人家踩到后发出的叫声,声声入耳,就是没有了音乐的声音。这与我设计时的想象差别太大了,我的教学期待是:听着轻柔的音乐,海浪在轻轻的翻滚,以这条海浪为界,前面有人儿在海滩上漫步,后面的人儿排着队畅游在大海的怀抱里,小动物三三两两的,好像也在感受着美妙的海滩,当音乐结束的时候,我不让学生回座位,而是轻轻地围在我的周围,轻轻的谈话,结束,一切是如此的安逸……最后音乐停止了,学生还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就不要说可以安静地听老师说话了。这一节课就这么草草收场,留给了我深深的遗憾。[案例反思]1、创编活动的音乐性音乐课中的创编首先是要以音乐为前提的,是在音乐感染下的创造活动。本案例中的创编活动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之一原因是因为脱离了音乐,是离开了音乐的游戏活动。当学生接收到“开始”的信号时,他们的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与参加体育活动中的“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游戏是一样的。而教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一个基本的烘托气氛与感染学生的作用。学生对音乐无暇顾及,从而使这一音乐创造活动缺少了音乐性。2、创编活动的循序渐进性首先,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能反映出来的,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最贴近的东西。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出高于生活的内容,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次,音乐活动的创编,在很大的范围内是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的,但是现在的社会条件及家庭环境使得我们的孩子都有很强的个性。如何让每一个个体在这些活动中能融入群体,在发挥自己能量的同时顾及同伴,并从和同伴的合作中获得乐趣,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的不成功因素之二就是在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类似活动的状态下,进行急功近利的创编活动,导致所谓的创编只是流于表面的喧哗。3、创编活动的可操作性无论是情景模拟创编,或是想象创造创编,还是对歌曲原本进行歌词创编,都应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渗透与铺垫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且根据创编活动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来确定所需的时间,以确保活动的可操作性。像刚才案例中的创编活动,它的参与面是全体学生,它的内容是分层次表现一个场景,它的实现首先需要学生理解音乐的情绪。所以,操作这样一个创编活动,首先就应该有充裕的时间保障,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并且有目的地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各种相关能力。本案例中在短短的几分种内,要求学生表现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一个创编活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也会给人以为了创编而创编的感觉。阶段小结:如果创编活动是时尚,那么这种时尚的精华就是更好的巩固与延伸课堂。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今天的时尚终会成为明天的过去。如果我们只取时尚的外衣,流于表面,那我们终将被时代淘汰。关键词2 灵性灵,在词典里有很多体现人聪颖灵秀的注解,灵活、灵巧、灵感等,但是组成词语“灵性”的时候,它的注解是:动物经过训练而具有的智慧。人作为高级动物,当然更应具有灵性。教师的灵性体现在教学上,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性。创编教学是运用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加上灵感的音乐活动,更要求教学设计有灵性,教师有灵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灵性。我们把这种灵性具体的理解为:在创编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巧妙地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体现个体与集体的智慧,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案例描述]这是我设计的一堂四年级的音乐综合课,课题为《天南地北*对花》。教材分析:省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欣赏以中国民歌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基本上可以分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并学会辨别区分。对花是小调中一种问答式的以花为线的歌曲,在民歌教学中插入该课的学习,是对民歌学习的一个深化与补充。教学设计:该课为第二教时。在第一教时中已将歌曲学会,第二教时是第一教时的延伸,通过听天南地北的“对花”,使之产生新奇感,引发学习欲。本课主要有三大块内容:A、小小演播厅:主要是将学过的《对花》以歌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出来。B、音乐百花园:欣赏天南地北的“对花”。C、音乐工作室:在已学歌曲《对花》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创编。教学过程:1、运用拉歌、对歌、赛歌等多种歌表演形式巩固歌曲,为下面的欣赏与创编提供一个主体对象。(十分钟)2、运用多媒体课件,视听结合,欣赏天南地北的对花,体会民歌的丰富多彩。在欣赏的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模唱。师:听听山东的对花,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有很多七不楞登噌那个八不楞登噌师出示乐句“七不楞登噌那个八不楞登噌那就噌噌噌”,边念边做敲锣打鼓动作。生:是锣鼓的声音啊。师:加进了它们后歌曲的情绪起了什么变化?(听)生:歌曲更加热闹欢乐。师:如果把它加到我们的对花呢,试试看。生尝试……师:在演唱浙江对花的时候,你听出来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用方言演唱。师: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演唱的。引导学生感受地方特色。师:如果用我们的方言来唱我们学过的对花呢?生尝试……小结:对花的特点:1)有问有答,突出“对”;2)以花为媒,借花发挥,突出“花”;3)与当地民俗相关。(十五分钟)3、对歌曲进行创编。师:我们听了这么多的对花,也用很多方式唱了对花,那我们能不能来编编对花?学生兴致很高:好啊!师:那我们以学唱过的《对花》为基础来编吧,你想怎么编呢?生1:我想把它的歌词改变一下。生2:我想给它加上很多衬词,把它编的热闹一点。生3:我想先编歌词,再用家乡话把它唱出来……师:编歌词,是个好主意,谁先来一个?现场即兴对歌。师:真好,如果再动动脑筋,把它编得像诗一样朗朗上口就更好了。好,分小组试试看吧。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对于能力较好的小组进行提前渗透:除了大自然的花,还有那些花我们可以唱?并且在作品展示的时候请他们谈谈他们是怎么理解的,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和小组更好的融入集体的创作。师:我们已经编了很多的对花歌词。刚才还有同学说要给歌曲加上一些很有意思的衬词,像“七不楞登噌那个八不楞登噌”、“龙个隆冬呛”等等,还有同学想用方言唱《对花》,下面我们给编好的歌曲加加花,把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们小组会怎么做?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并且根据学生需要提供锣鼓等打击乐器。这时候有一组学生提问了:“老师,可不可以不对花,我们想对水果!”师:“当然可以,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听听你们地‘对水果’了,快试试吧!”汇报表演异彩纷呈,学生的投入为这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教师小结:劳动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我们是劳动人民的后代,是花的儿女。今天我们学习探讨的只是中国民歌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做有心人,收集更多的资料,编出更多更好的对花,并且我们可以把自己编的歌曲装订成一本小册子,你们看,这是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封面,下次跟其他班级比赛对歌好吗……(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上过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有学生反馈回来关于对花的信息,我想这样的活动已经慢慢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省略号……[案例分析]1、创编活动前 “润物细无声”我们不能让学生凭空去进行所谓的创造,一切创编、创造都是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应在活动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本案例的创编前准备有:了解中国民歌;学习歌曲《对花》,并进行歌表演;各地《对花》的欣赏,感受丰富的表现形式;即兴对歌曲《对花》的改编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已经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了多层次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想试着编一编”的欲望,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创编活动,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2、创编活动中“枝头春意闹”创编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其进行音乐创造的过程。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案例中,教师在做好铺垫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与创造,并且有鼓励有不同的想法。最后展示出来的,是对歌曲进行了二度、三度、甚至四度创作之后的成果,可以说这些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作品了,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当时的求知欲与表现欲,从更大范围讲,是发掘了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3、创编活动后“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又在自己的记忆库里填充了新的信息,如何让这些信息真正消化在学生的身体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做为教师,就有必要、也有义务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与运用这些信息。案例中教师的“装订成册、并和其他班进行对歌赛”的提议,就给学生提供了课外延伸的平台,课后学生的反馈,说明了学生已经接受了这些信息,并愿意去尝试它。希望可以有抛砖引玉的效果。阶段小结:灵性应该是一次次的灵感加上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结晶。时尚的精神,再加上灵性的运用,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创编教学。[延伸]1、就教学内容而定是否该安排创编教学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运用创编的。有位老师在教完两声部合唱的第二声部后,要求学生即兴创编歌词,结果学生像在语文课中造句一样将乐句填满。虽然我们也提倡学课综合,但是合唱教学就是应该以让学生体会声部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并且能掌握合唱技巧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该运用各种媒体来激发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并且用新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较好的参与合唱。歌词创编在这里的运用是没有价值的。2、创编教学应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创编教学发展下去,应该是我们教学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精神,它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细节里。比如在上歌曲《过新年》的时候,对于最后乐句的难点解决,教师采用的策略是将这句话做为一个线索贯穿始终,用它的旋律即兴填词来提问,学生即兴用它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这个难点解决。又如在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四分休止符的时候,教师安排了一个木头人的游戏:跟着音乐做动作,并且在每个乐句的结尾休止处,让学生即兴造型,看谁听得最准确、做得最丰富。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做着各种造型,轻松的接受了这个知识点。[思考]1、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音乐创造的同时,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聆听与感受的空间,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本身获得美的享受?2、创编教学所涉及的范围广,层次深,从知识涵盖面到教学机智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音乐教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来适应这一多元化的教学?[总结]有一位哲人说过:欢乐的名字是创造。我们的学生在创造中取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着心中的梦想,在快乐与创造中发展着自己,丰富着自己。创编教学是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的产物,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更是符合学生天性的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与探索,我们发现,合理有效的开展创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增强所学知识的弹性,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愿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学可以达到更优化,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出色。
⑷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出色的歌手
(鄂伦春民族歌曲)
教学设计说明:
《出色的歌手》是鄂伦春民族歌曲。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出色的歌手》,让学生真正感受鄂伦春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 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时间:2012年4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师跳舞,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个舞蹈,你们想看吗?
(生)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约而同的说:“想看”。
播放课件音乐,教师跳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老师跳的舞蹈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生)蒙古族。
(师)看来,你们不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而且音乐的知识面还很宽。真了不起。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会跳蒙古族。你们想不想让老师带你们走出大草原去鄂伦春族人们居住的地方走走、看看,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鄂伦春族吧。(播放歌曲:出色的歌手)欣赏鄂伦春美景。
三、学习歌曲《出色的歌手》
1、聆听
(1)初听歌曲《喜欢》
思考:这首歌曲主要赞美鄂伦春的什么?
(2)复听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表现是什么样的?
2、教师范唱
3、学唱旋律(教师弹琴)
学生用la来模唱歌曲旋律。
4、朗读歌词
(1) 教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2)学生按节奏独立朗读歌词。
(3)师生互动,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学唱歌曲
(1)学生独立填词演唱歌曲
(2)教师纠正个别错误唱法
(3)找难点、突破难点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哪位同学对这首歌曲还有不会的地方请你提一提,同学和老师帮你共同的解决。
学生任意提自己不会的地方,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4)跟音乐反复练唱歌曲
6、歌曲处理
(1)提问: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地情绪和声音来演唱?
(2)教师弹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带着演唱地情绪和声音练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
2、小组展示、评价
五、课堂小结
⑸ 怎样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性案例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艺术也正像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学一样,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给人以最大的审美享受。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用音乐表现。虽然音乐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但尽管如此,在音乐中仍然具有极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着现实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鲜明的、最激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来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达到音乐教学中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⑹ 实践性音乐教学的几种方法
新课程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性学习,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互动过程。而一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观,重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学习观,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学习观。(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训练的方式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练习。练习法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练习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适用于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在运用练习法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明确、方法正确、步骤清晰、形式多样。老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要给学生宽松的练习空间,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在练习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练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各种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二)律动教学法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律动并不是按规定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律动教学法要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各要素。它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达尔克罗兹曾这样解释“体态律动”的道理:“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多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不仅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十分注重律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律动的动作主要包括原地的动作、空间的动作及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原地的动作包括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唱歌。空间的动作包括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包括边走边拍、边滑行边转身等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动作。正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有趣,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上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表演等。因而,自律动教学法引入我国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律动教学法在应用中要注意:重点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上,不追求姿态优美、整齐划一,活而不乱与创作教学结合。(三)创造法 创造在新课程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新课程新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中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曲教学法,而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创造性教学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诸多领域。如,各种音乐课程中的参与体验、即兴创作、实践活动。 在创造性音乐教学法中,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时更要注重体验创造过程。(四)游戏教学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们的天性,任何一项与游戏有关的活动,都会使孩子们兴奋、好奇、乐于参与。针对学生们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⑺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入生活教育 案例
教师可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将学生引入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如:五年级的学习雷锋的歌曲。
⑻ 有关音乐方面的实践报告
音乐创作课实践及研究报告
内 容 摘 要
一、 问题的提出
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把音乐创作活动付诸于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的新课题。
二、 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措施
1、放开讨论;
2、放开质疑;
3、放开评论;
三、 教学实践及研究过程
把创作运用到歌唱、教学、节奏训练、综合训练等,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
四、 结论
五、 反思
注重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
2、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创作课实践及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把音乐创作活动付诸于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践《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想在音乐课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作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就“音乐创作课”课型的教学思路,教学措施,教学方法及实践研究中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以引发对《音乐课程标准》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二、 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措施
1、放开讨论: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处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2、放开质疑: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渗透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到自愿去探索,有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书本,老师挑战,这必须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师道尊严”,是学生质疑的教育环境。
3、放开评价:创作性的发挥必须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在音乐创作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办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教学实践及研究过程:
音乐创作课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