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所见教学过程

小学所见教学过程

发布时间:2021-03-14 06:32:57

A. 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哪些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6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下面我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每个学生的底——个性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沟通的过程,教与学,是施与受的过程,学生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唯有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所在,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当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我便会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再通过实际,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在教学“绕着”一词,我告诉学生:“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来。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总结:“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其实不是太阳在动,而是我们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周而复始地转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理论的印象,也巩固了所学的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单的句子,写出所见所闻。
二、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学生自己观察所学事物,是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贯彻这一教学原则,一般要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类比等方法。如在教学“北斗七星”这个词时,我告诉学生:“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形状就像一把大勺子。”这样,从字词的形状入手,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下雪了,我们在雪地里堆起了雪人。”由于我们这里是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没有下雪的机会,因此,学生也无法见到雪景,无法体会雪中玩耍的乐趣。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幻灯屏幕上播放下雪的场景,与小朋友在雪地里玩耍的画面,然后,指点学生:“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小朋友,他们在雪地里玩,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很高兴。”于是,相机让学生给句子加上一个能表达雪地里的小朋友们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掌握到给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 意思表达更通顺。
三、启发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另外,进行启发性教学时,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 “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如在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册《太阳》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课文的中心句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中心句子去理解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需要太阳的?动物失去了太阳,会怎样?(鱼虫鸟兽需要阳光)植物如果没有太阳光产生的光合作用,能生存吗?(植物需要阳光的光合作用,才能开花、长叶、结果。)没有阳光,我们人类能不能生存?(没有太阳,就没有风雪雨露;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从课文的中心句子,层层设疑,逐句解惑,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句,也同时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是根绝教学任务提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与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五、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都需要循序渐进。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要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授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根绝学生认知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学习要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积累,不能一蹶而就,如要教学小学一年级的生字时,是否从开始就可以教学整个字?不,首先,要先教会学生,认识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横折、竖折等基本笔画,在认识了基本笔画之后,再进行字的教学。又如作文教学,也必须循序渐进,没有低年级积累的词语、句子,就不能进行作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也就是一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低谷到高峰的教学过程。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呢?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的教既面对全体又要关注个体,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予以充分的了解。不注意熟悉学情,谈不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模式主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措施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1. 对方应迟钝的学生,多鼓励其思考,使其勇于回答问题和参与辩论;
2. 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作业难度加大,要求精益求精;.
3. 对于语言表达缺乏条理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给予机会复述和发言;
4. 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进行统合训练,并培养其自控能力。
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善于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更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 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

1、立德树人,这抄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其它教育任务都是围绕这一任务来开展的。
2、引导小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发展小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发展小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5、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C. 小学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三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在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科教学目标作了详细讲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下表所示。

组别 目标总体描述
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
(1-9'ELA'2.2)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 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 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 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其分目标是: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七.小学音乐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八.小学美术教学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阶段目标如下: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一学段
(1~2年级)
(1-2'FA'2.2.1) (1-2'FA'2.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1-2'FA'2.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1-2'FA'2.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2'FA'2.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3~4年级)
(3-4'FA'2.2.2) (3-4'FA'2.2.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3-4'FA'2.2.2.2)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4'FA'2.2.2.3)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4'FA'2.2.2.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5~6年级)
(5-6'FA'2.2.3) (5-6'FA'2.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6'FA'2.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5-6'FA'2.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6'FA'2.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D. 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

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

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师:总之,牧童高兴地唱着歌,骑着牛,走在林间小道上。可是,他忽然停下来了,是为了什么呢?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师:蝉儿就是知了,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你能把这个意思换一种比较生动的说法吗?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师:牧童在唱歌,蝉儿也在唱歌,他们好象在比谁的歌声更好听。牧童在听到蝉的歌声后,想要把蝉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诗人袁枚看到这幅牧童行歌捕蝉图,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这首诗。能把这首诗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吗?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E. 小学生古诗所见配画

q

F. 如何进行小学集合概念教学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1.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这些定义式的概念抓住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是在对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中,使之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这种方法与定义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象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直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平面”就用“课桌面”、“黑板面”、“湖面”来说明。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例如,整数百以内的笔算加法法则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要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法则,必须事先使他们弄清“数位”、“个位”、“十位”、“个位满十”等的意义,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学习这一法则。又如,圆的面积公式S=πr2,要以“圆”、“半径”、“平方”、“圆周率”等概念为基础。总之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并以此来推断出下面的6道题目,哪些是方程。
(1)56+23=79 (2)23-x=67 (3)x÷5=4.5
(4)44×2=88 (5)75÷x=4 (6)9+x=123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6.1.3 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例如,小数、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引入。这种方法生动直观,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引入的过程又自然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2、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教学中,除了从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例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
①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
③根据定义推理。
④根据定义计算。
例4(1)什么叫互质数?答: 是互质数。
(2)判断题:
27和20是互质数( )
34与85是互质数( )
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
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
( 3)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 82o,另两个角的度数是互质数,这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4)如果P是质数,那么比P小的自然数都与P互质。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
2.概念外延的应用
(1)举例
(2)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
(3)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4)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例5(1)列举你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物体。
(2)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图6-2)
(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4)将自然数2-19按不同标准分成两类(至少提出3种不同的分法)
概念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后通过简单应用可以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一般在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后,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这个概念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以后逐渐认识了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又引进了分数(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复数的范围等。又如,对“0”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小学数学概念的系统,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概念是逐步发展的,而且诸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同的概念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
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学习小数以前,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 、、、、、等,都是分数。”通过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什么样的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分数的定义,这只是描述性地给出了分数的概念。这是感性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这样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
再如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在许多教材中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的。在低年级,先出现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初步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及实物图,如装墨水瓶的纸盒、魔方等。积累一些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知道这些形状的名称。然后,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再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图形(并非透视图)。但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只要学生知道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名称,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形状即可。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第二阶段是在较高年级。教学时仍要从实例引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收集长方体的物体,教师先说明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让学生数一数面、棱和顶点各自的数目,量一量棱的长度,算一算各个面的大小,比较上下、左右、前后棱和面的关系和区别。然后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再从长方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进而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观察图形,弄清楚不改变观察方向,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和几条棱。哪些是看不见的,图中是怎样来表示的。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逐步看懂长方体的几何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
在把握阶段性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概念都应该是确定的,这样才不致于造成概念混乱的现象。有些概念不严格下定义,但也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用描述代替定义,或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注意与将来的严格定义不矛盾。
(2)当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指出概念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如:有一位学生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认为课本中的任何一张纸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的。说明该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应加以肯定。
(3)当概念发展后,教师不但指出原来概念与发展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学生掌握,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对有关概念进行研究,注意其发展变化。如“倍”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通常所指的是,如果把甲量当作1份,而乙量有这样的几份,那么乙量就是甲量的几倍。在引入分数以后,“倍”的概念发展了,发展后的“倍”的概念,就包含了原来的“倍”的概念。如果把甲量当作l份,乙量也可以是甲量的几分之几。
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概念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的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2、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尽管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从而抽象出这些概念。
例如“圆周率”这一概念非常抽象,有的教师在课前,布置每个学生用硬纸制做一个圆,半径自定。上课时,就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出三个内容:(1)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2)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滚动一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3)计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同学做完后,要求每个同学汇报自己计算的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再揭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再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圆,量出直径和周长加以验证。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圆的大小、测量时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例如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钢笔,每盒10支,每支3元,买2盒钢笔要多少元?学生在实际解答中发现,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是先求出“每盒多少元”,再求出“2盒要多少元”,算式是(3×10) ×2=60元;另一种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钢笔”,再求出“2盒多少元”,算式是3×(2×10)=60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解答类似的问题,如:一件上衣50元,一条裤子30元,买这样的5套衣服需要多少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
同样常见数量关系中的单价、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等,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题目将其抽象出来,然后又利用这些关系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缓解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
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3、遵循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
尽管小学生获取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基本形式,各类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概念,一般都会遵循从“引入一理解一巩固一深化”这样的概念形成路径。下面就概念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1)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如在一节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课上,一位教师为了突破单位“l”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向学生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一根绳子,4只苹果图,6只熊猫图,一张长方形纸,l米长的线段等,通过比较、归纳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G.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并非是单方面原因所致,家庭、学校与社会都有责任。因此,只有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应该建立紧密联系,让生活成为课堂,家长与学校应该进行有效互动,加大对生活当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创设同样的情境,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行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开发身边所具有的学习资源,比如书籍、报刊或者是电视节目等,并且将这些学习资源向家长推荐,让家长督促和引导孩子学习和模仿,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定期组织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家长传授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语表达,口语能够帮助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见,或者是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予以纠正,通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有效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学生在使用口语表达的时候,自己可以成为课堂主人,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除了利用口语之外,学生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便于同学和老师理解。另外,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照本宣科,还要有其它方面做铺垫,比如表达艺术和表达心理等。通过特有的语言表达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是能够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交际情境来锻炼学生,尤其语言的听说练习。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培训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口语交际话题进行充分挖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内学习如何描写和表述人或者事物。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情境,并对教材内涵充分挖掘,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示范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以及如何提出其它同学表达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等。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口述的形式开始教学,并且指导学生怎样表达自己的作文思路才能条理分明、婉转流利并且生动有趣,比如口述《我的理想》《我的梦》之类的作文。对于有些类型作文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体验自然、接触自然、并且用心感悟自然,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和所感。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使学生的作文描述能够条理分明,其作文写作水平自然就会大幅度提高。
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行重点工作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够流畅表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和互动的学习氛围,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双向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表达过程中要做到双向互动。双向互动比较符合小学生语言表达特点,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突出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开展语言表达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师生双向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而不能死死管住学生嘴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评自省,加强师生之前的互动,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欢快自由,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小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进行思想碰撞,在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使小学生渐渐形成思维体系,并且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开发身边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对于家长而言,要根据教师推荐的方法,在提倡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生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H.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素养 提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提问题能力论提问题管提问题否价值要自真实想教师都应该给予充肯定问题采取效进行引导解决于创新意识问题见解仅要给予鼓励且要表扬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问题进引导家起深层思考交流例:教《加交换律》节课主要探究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环节采用竞赛形式进行教讲清竞赛内容规则示题目:贰5+四吧、四吧+贰5、陆吧+贰漆、贰漆+陆吧…..两组轮流答题答第四题先答题组同马提问题:师其组同做我组做题目公平师问:公平说说接着顺其自说问题本质:虽加数位置相反加数相同所结相同通让主发现问题提问题抓住本质进步让明确加交换律内涵:比导入提问题:遇哪些比答糖水糖水比与篮球比赛比提并问两比相同同同处哪通交流讨论给同想:比赛比主要要比比输赢糖水糖水比虽能发变化更注重糖水间关系抓住问题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创新精神合理提猜想渗透核素养 杜威曾说:科每项巨都胆幻想发点数问题猜想实际种数想象种创新精神体现数教要鼓励胆提猜想创新习数让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享自想锻炼自数思维例:《圆周》探究圆周关环节先引导提猜想:形周与边关猜猜圆周与关接着结合答演示三同圆滚周并让指哪圆直径哪直径短哪圆周哪圆周短总结:圆直径短决定圆周短 :教三倍数特征部受前面习贰5倍数特征影响位三倍数数猜想教师示些数据引导进行观察验证第依列漆三、吧陆、依9三、依99、依陆三、四依9、漆陆三、依漆陆、599 9数位都三倍数能否三整除通验证发现先前猜想错误于产疑惑并探求新知欲望教师利用错误引导观察第贰列数9、贰依、依05、贰三漆、贰漆、漆吧、四贰、59依、吧四三、5三四第二列数能否三整除再观察观察想接着指:看数能否三整除能看位与数排列顺序关究竟与关具特征呢教师启发能重新作猜想:依、能与各位数乘积关贰、能与各位数差关三、能与各位数关等等些猜想教师放手让自探主究验证错化错错化 三、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模型渗透核素养 数模型数习或缺仅数语言表达交流提供桥梁且解决现实问题重要工具数习帮助理解数习意义并解决问题例: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构建面积公式数模型首先应用数格探究图形面积种简单能够轻松理解程形平行四边形相应量进行析并初步:形等于平行四边形底形宽等于平行四边形高两图形面积相等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要测量现实块平行四边形田认数格合适引导平行四边形转化形进行计算 :教加交换律已经初步知规律教师提问:能用自喜欢式表示加交换律纷纷用自喜欢符号表示并重点提a+b=b+a种形式引导讨论ab哪些数仅关注运算定律形式化表达培养抽象能力模型思想 四、运用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素养 数能实际应用数用解决实际问题数问题产所课堂教应加强数知识与-实践联系例:估算估算种见计算许问题需要致结难算准确数据需要用估算帮我解决问题增强估算意识掌握些简单估算于解决实际问题及培养数及数应用意识都着积极意义比估算超市买东西概需要带少钱估算房间面积约少估计操场约容纳少……估算意识能力形需要需要教师平课堂教坚持懈潜移默化才能估算内化估算能力才能真提高:欣赏与设计课已知识基础发让受称图案美并体验复杂美丽图案其实用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称欣赏各种漂亮图案基础让自设计创造图形丰富彩让受我现实数离数给我带美受 总言数核素养渗透绝述所见作奋斗线教师我更注重数核素养各面渗透提

I. 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生活是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生活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生活中来。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生活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生活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生活,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二、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还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写作最好的主动力是情感动力,情动而意动,意动而文成。如果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所积蓄的生活,造成一种蓄势,使其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学生作起文来必是因情生文,顺意成章了。如何激活学生情感。
(一)、寻找情点。
(1)家庭亲情:①父母培育的无私奉献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爱护之情。
(2)学校友情:①师生尊敬与被尊敬,关怀与被关怀之情。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之情。
(3)社会风情: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物质文明。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爱国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耻辱感。③历代爱国志士的高风亮节,以及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关爱情绪及理性思考,等等。
(二)、创设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场合产生的。创设作文情境,激活自己的生活积蓄,有效地产生情感共振,进入最佳的作文状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生活再现。譬如,要求学生隐去一个熟悉教师的姓名,只对其肖像,服饰,神态,性格爱好和习惯语言动作描写,使人一看就可推测是谁,由于这样提供了一个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发学生写作热情,文章也写得较有情趣。
②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音响和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再现人,物,事。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③表演情境。表演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通过表演可以把小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的情感“活”起来,产生写作欲望。如在指导学生写《让路》这篇看图作文时,可从三方面进行诱导:第一,让学生观察图片,理清“让路”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第二,通过表演让画面动起来,再现让路的经过。为避免写出的作文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去拓宽思路,鼓励他们表演出不同的情景。第三,引导学生把图片和小品表演联系起来,先说后写.整个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没过多久,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想象丰富的作文就写成了!
三、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生活,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总之,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相信他们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至纯至真的独特生活。指导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尽情流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写景议论中融入自我感受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不应有任何强制,命令的影响,要顺其自然,让孩子们放开胆子写,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孩子情感的温度,烙上孩子心灵的色彩。

阅读全文

与小学所见教学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