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进行爱护生物资源的渗透教育。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绿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花种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养性,更是环保的好行为。因此在教《养花》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热爱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具有教养,热爱生活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热爱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爱好绿色,追求绿色环境。有无绿色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标志之一。启发学生像老舍那样,热爱花草,爱护环境,积极种花养草,参与学校的各项种养活动。
2.进行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的渗透教育。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离不开“水”这样宝贵的东西,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水已越来越少。据统计,地球所拥有的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却仅仅只有2.5%呢!但在这些淡水资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资源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家庭和市政用水仅只有占10%。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起了“节约用水”这四个看似简单,可是一当做起来难上加难的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水资源有联系的课文。
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资源,折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其他学科在这此方面是无法继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佳作,有描写大自然山河之壮美,有体现人间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语文教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以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学会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如何解决生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长的甘露,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生命即成长过程,自然会遇到诸多艰辛险阻、挫折困惑。这和幸福喜悦一样,都是伴随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语文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教者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种子的力量》一课,课文描写了种子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顽强地生长的事例,表现了小草不屈不挠、勇于磨练、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同时从小草的身上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学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让心灵有所感悟,在语文课上,除了有感情朗读课文外,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及教师将课文排成话剧,通过同学们表演来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如在指导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后,做好延伸,组织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做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以《珍爱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做好的手抄报和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通过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等让?他们散发出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
3 通过习作教学,渗透生命宝贵的教育
作文就是镜子,它不但能反映一个人的灵魂,而且通过写作展现个人的风采。在作文教学中注入生命的题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着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生可贵、可敬。在常规教学、班集体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本质、规律、内秀。对人类自身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视生命意识,已达到“生命诚可贵”的效果。
习作教学时,教师应从身边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写作,体现文中的生命意义。譬如我班同学在学校举行冬季5项比赛失利3项后,灰心丧气,此时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比赛过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参与,锻炼身体。其中2项胜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诉学生这点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历练,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还会遇到的,告诉学生勇于面对,自我总结。此时教者顺情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来写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4 利用课外阅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纪念馆,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救人而舍去自己的生命的韩余娟、张森等(宿迁人)、罗盛教等,教者国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巴金、张海迪……国外的铁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体会作品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描写,体现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引导作用。教师在生活中言谈举止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诚可贵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而去珍爱生命,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化教育
大地基乡中心小学校
内容提要:生命化教育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化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在挖掘中激励人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生命化教育
何为生命化教育?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它是关注所有人的,关注差异、独特性,从而促进所有人发展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同时还意味着关注每个人当下体验,关注具体的、各不相同的生命的教育。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人一生最好的享受。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独立价值、独立品格,强调教育要有终极关怀,要把对人的灵魂的呵护、成全作为本始也是最为永恒的使命。
生命化教育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的教育观。作为课程与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笔者拟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浅谈自己的观点。
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个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小学阶段生命化教育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地积极正确地学习、生活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价值出发,培养孩子健康品质、恒心毅力,具备广阔胸怀,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渴求知识的热情,更大效能地发挥出生命化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命化教育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出现问题时,先不急于处理,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而是以尊重启发为主,谁都会做错事,关键是先要知道错在哪?还要知道怎么改正,如何管住自己,发现很有成效。有时也利用游戏的方法,我们和孩子争当不同的角色,除了启发孩子谦让协调解决事情外,还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同样的一个情景剧,表现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在理解感悟之中,孩子提高了明辨是非,增强了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点,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下,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成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完善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不同于知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它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的方式而存在,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是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创造。
生命化教育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在生命化教育看来,教学内容不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它不是作为客观的摆在学习者面前等待他们去接受的“死的东西”,而是需要由学生去“内化”的,用学生已有经验与之相互作用以生成新的意义的“活的东西”。既有的教学内容只是这个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一种工具而已
二、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在挖掘中激励人生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的美好,同时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的道理。如在《一次成功的实验》中,课文真实地描述了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让孩子们做实验的故事,在课堂上我重点剖析了文中的小女孩先人后己、有了危险愿意自己承担的这种美好的品质,让每一个孩子为之动容。《黄河的主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梢公却能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不能受到心灵的震撼,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虽然令人烦恼,但与险恶的黄河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既然黄河都可以战胜,那还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呢?你的生命完全可以因为不断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精彩起来。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的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的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Ⅳ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好生命教育漫谈
一、抓住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题材,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1、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任何一个生命从他在母体内开始孕育,经历了十月怀胎而后呱呱落地都历经了重重的磨难,可以说每一个降生到人世间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每学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书面作文或是口语训练的要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就充分发挥了作文教学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好发展的作用。习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无形中对学生的感悟颇深。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感受伴随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
三、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借助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类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小草凭借那稚嫩的身体,也要顽强的钻破土层的束缚来迎接春风,阳光和雨露的洗礼。学生们从自然界中的生命的力量,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世间的万物。
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1、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应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培养他们去欣赏生命。在不断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挖掘自身资源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和乐观的心理。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2、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历史上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只有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才能使无数孩子的灵魂被唤醒,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的魅力在阅读课中体现,阅读的价值不言而喻。小学生处在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拓宽眼界。为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研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彰显魅力,同时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小学生实现“快乐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升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发挥语文的学科魅力,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的意义,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知识点的整理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阅读,加强课前预习
小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于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小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实现自主思考的过程,这也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例如对个别生字生词的不理解,对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查询自身疑惑的字词。可以说,小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领会文章重点,掌握重点内容。
二、创造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另外,阅读教学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选择。因此,教师要勇于颠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场所。图书馆、阅览室、机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定期转换小学生的阅读场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为阅读课堂增添新鲜感,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快乐阅读,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设计的。
三、设置阅读任务,丰富阅方式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且注意不稳定,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在阅读课中增添“任务阅读”环节,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厌倦的心理,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课上相互交流,加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文章,示范阅读,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强阅读课堂的新颖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实现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实节省时间,分享阅读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加深阅读印象,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组内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阅读感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循环,促进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五、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学科融合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教师要优化阅读作业,为小学生“减负”,进行有意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高效完成作业。阅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的特点,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师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画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乌鸦向瓶内投石子,瓶内水面升高,乌鸦最终喝到水的内容画出来,发展学生“绘画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见解,提高阅读有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内容,应该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才能真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让学生喜欢阅读,实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阅读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约之美[J].新课程(下),2013(12).
[2]严霞.让阅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苑教育,2011(03).
[3]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4]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210-210.
[5]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12(9):56-98.
Ⅵ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培养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为小学生拥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奠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应当与生命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化”。
阅读教学需要对话,这是文本生成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就是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对话的关系”。没有对文本的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奇迹;抓住每一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切实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真诚袒露心迹、热诚拥抱人生。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教师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在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在失意痛苦之时,李白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和感悟,也就会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那份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珍爱生命,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余秋雨语)。很大程度上,写作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一只小虫子被一根小棍子拦住了去路,艰难攀越着,反复失败着……我静静看着小虫子不停的挣扎着,看到它对生命的执着,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只不过被一道数学题暂时难住了,难道就裹足不前吗?小虫子终于翻过了树枝,继续前行。我为他它的胜利感到高兴,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勇气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小虫,我们一起加油吧!
……
小虫子的路是那样的崎岖,它娇小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感受到它无穷的能量。
……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一个小男孩上山割草,不幸被毒蛇将左手食指咬伤,疼痛难忍,眼看指头红肿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有生命危险。身边求助无人,自己又不知道什么草药可治。他不想死!于是他盯着自己右手中的镰刀,闭着双眼,狠下心,咬紧牙,使劲将被蛇咬伤的指头剁下……他终于活下来了。这个故事启迪我们:生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会不顾一切地保护她。可见,作文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自主探究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中间环节。在教学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重点语段的分析,往往都可以渗入生命教育的话题。如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两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把小雨来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给学生予于教育,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小雨来之所以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就是源于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起到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的完成。
四、在课后小结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应该有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对一节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进行的有机整合。文章的主题所涉及的某种品质和精神风貌就是文中主人公的价值体现。教师可抓住学生凝神回味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情感目标的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比如在教《花的勇气》一文时,当把文章的脉络梳理完后,板书显示:“花的勇气→失望→吃惊→遗憾→惊奇→怦然一震。”由此总结文章的中心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勇气。学生从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得到了人生的感悟。花如此,难道人不应该这样吗?其中的哲理应运而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尊重与敬畏生命,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课题。以上是我从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及课后小结几方面,谈了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如何融合的一点看法。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生命意识的渗透,那无数孩子的灵魂将被唤醒,生命意识将得以增强,学生将会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