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探究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5 19:00:44

❶ 如何落实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摘要: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培养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能力;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断和反思能力等。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反思和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索历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突破点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变“验证性”为“探究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

1、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条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重新设计教室的环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变更,座位设计成活动模块型,可以四人为一探究单元,四人自由组合,小组内经过讨论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称为首席主持人;一人负责在小组探究过程中联系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称为信息使者;一人负责记录写报告,称为书记员;一人负责汇报展示讲解小组成果,称为发言人;小组内四人分工,责任到人,成果归四个人共有。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增强学生交流的效果和质量,也使学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学习效果更佳。

2、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课题[1]

由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较短,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还不够深,因此探索性实验课题的确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水平之上,使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经努力后能够确定问题的关键,能够用已有的理论基础提出几种可能的推断,并能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验证。例如:设计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探究性实验。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2]

课例1:在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不知名的液体和2号不知名的液体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是浮起来的,从而引起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液体不一样之处,以及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比较两种液体。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4、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假说后,就要设计研究方案来检验自已的假说并执行有关的计划。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选定,即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假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统计法等;第二,研究步骤的具体化,包括所使用的适当设备、地点、操作过程、安全措施等;第三,变量的控制和设置对照,应当弄清计划中哪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如何进行控制;第四,在实行中,进行系统地观察、精确地测量并收集和整理所获得的数据。小学科学教学中,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的前提下,再给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中的一般程序。在这个基础上再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探索性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执行实验操作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课例2:探究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提出需要水、阳光、适宜的温度、土壤、空气这些条件,确定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紧接着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重要的讨论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例如探究空气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对照组中的绿豆始终不接触到空气,这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5、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小学生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

科学研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资料和数据,要对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涉及:第一步,使用符号、图表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转换,很多数据和资料在最初时是分散的,通过转换和分类,才能明确数据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数学工具来处理,包括用图、表、统计等数据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数据和资料能说明问题;第二步,在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和数据,确立因果关系;第三步,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解释科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实验课题,设置不同类型实验资料,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关系,寻找科学规律,培养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分析推断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这个过程须涉及:第一,根据证据推出结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同时又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第二,假说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有以上几种可能:证据支持假说——假说确定;证据部分支持假说——假说要进行修订;证据不支持假说——需要重新设定假说。确定是哪种关系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第三,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需对研究过程的可信度进行反思,

❷ 小学哪些教学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❸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学目标,要简洁、准确,便于学生理解。2自学指导,要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操专作。3合作探究,要形属式多样,便于学生交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4探究后的总结性交流,教师要把握好度,尽量使问题通过“兵教兵”来解决。6合理的作业训练,要针对性强,面向全体学生。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❹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认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如实的贯彻好探究式教学,那么教师就应从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积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把学生引入一个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情境中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以往上课不专心、听课缺乏兴趣的现象,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学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把知识言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去感悟体验数学知识,并有意识地去探索问题的整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技巧和方式,引导学生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使探究式教学真正的落在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拨、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积极的在学生的探究中给学生渗透探究的一般方法:①操作�D发现�D应用。②猜想�D验证。③观察�D归纳�D反思。④类比�D联想等等。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探究技巧,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保障,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学习应是一个不断交流探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数学,集体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利用模型和自己所知道的例子和知识,自主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并且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对问题进行深究,寻找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问题规律。同时老师在一旁倾听,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指点、和纠正错误,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的产生了思维碰撞,达到了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同时,在学生的合作的过程中,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后继发展意义重大。
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讲过程的教学形式,为了能给学生最好的引导,那么,它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在去开展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来说,教学中,教师要如实的遵循好以下几个原则:①贴近生活性原则: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②时间保障性原则: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③方法指导性原则:进行适时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④民主和谐性原则: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搞好关系,争做学生敬爱的好老师。教学中,只有教师认真的遵循好以上几个原则,并切实的实施好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国家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不断探究完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❺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❻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导学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伦敦大学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教授曾指出:“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者探究学习不同于接受性学习,教师应该扮演好设计者的角色,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研究与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达到学习新知识,引发新疑问的目的。 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注意策划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给予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伙伴,以及怎样抓住契机及时评价,激励学生去想象、思考、探索和创新。 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探究的价值,又要考虑任务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二)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学生难以正确使用“支配、控制、调整”的权利,这难免会导致探究活动偏离方向。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推进探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 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传授者’。”探究式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

❼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
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的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总而言之,就是把新教材当作“导火索”,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展示缤纷的心智,升空激荡的情愫,引爆倾诉和论辨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自读感悟,发现问题。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皆可)。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在学《桂林山水》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味,相互释疑。
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同学都

❽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关键字:独立,合作,时间,过程,乐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看过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的‘梦想中国’节目吗?”这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节目,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在‘梦想中国’的大舞台上,主持人为大家带来好运。今天,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金蛋,想看吗?”期待是最佳状态,我趁机出示金蛋,“这里有三个金蛋,两个是空的,只有一个里面藏有好消息,你们猜猜看,可能在哪个呢?”学生马上进行大胆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紧跟着说:”可能在第一个金蛋里。可能在第二个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个金蛋里,这就是一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的伊始我以举国关注的“迎奥运”为主题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绿化工程”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

二、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这样教学:(一)、请同学们拿出1号平行四边形,指一指它的面积在哪?安静的想一想,它的面积怎样求?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尺子测量你认为应该测的相关数据,然后试着列式计算它的面积。

(二)、学生独立测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即使学生发现了邻边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过解决问题冲突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究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是个性的张扬,是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刚才的剪拼活动想(出示思考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那个没有剪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一下,看能不能依据这些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四、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即时作答,生怕“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学生的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连思维时间都不能保证,就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探究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亲自实践,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圆的面积求法。学生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不是教师为节省时间,包办代替。因此看来,给学生足够探究时间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探究性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再次展示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一)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探究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认知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让学生展示其探究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针对性点拨指导;(三)通过对各种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同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不仅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探究过程,还重视探究过程优化。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经过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直接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展示解决问题途径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❾ 急求《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摘 要】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小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教学上主要是从欣赏课上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怎么更好地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挤进主动参与进来,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美术欣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在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遵循这一宗旨,笔者对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发挥学生主体,进行启发诱导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在要学习新课之前,我总是要上一节预备课,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作一个精彩导入。导入的方式要视所授的内容而定,如我在教欣赏课《有趣的童话神话人物》时,我先问:“同学们看过哪些童话和神话故事呢?是看故事书还是动画片?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印象和故事情节还记得吗?能不能说一说自己对看过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感受呢?”此时,同学们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便趁热打铁,宣布下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题。如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预备课时,我先问学生:除了我们的祖国之外,你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这些国家你了解多少?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些优美风景的图片或外国人民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导自主探究

以前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也是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解形体结构、色彩、物体的大小和构图等知识的时候,不把基础知识当成“紧箍咒”,而是采用引导启发的现代化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把隐藏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孩子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善于想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寻找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绘画变得更有趣,内容更丰富,作品更充满活力。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倡导合作讨论,进行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1)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做到“三不要”:①不要以“成人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②不要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书面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点;③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做到“三让”: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点拨:一是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风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较欣赏;也可把不同时期、不同画派、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等。二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指导课后练习,及时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都没有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课课时又少,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每节欣赏课都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
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如《奇妙有趣的脸谱》欣赏完后,我要求同学们每人自己动手画一种谱式的脸谱,并做成脸谱面具或脸谱挂饰,作业的难度不大,且同学们又极有兴趣,对所学到的脸谱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版

❿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论文

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小学探究式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