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美术课应该怎么上啊
小学美来术课可以按下面的自步骤上:
1、首先,小学美术课可以先培养孩子的色彩感和对于色彩的观察力。我们可以把一些色彩感浓烈或者是说色彩感染力强的作品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初步对于色彩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和掌握。
2、然后可以给孩子们看一些名家和大师们的作品,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感。让他们接受到这些艺术的熏陶。
3、之后可以让孩子尝试画一些加简单或者基础的动物画像。比如说下图所示的大熊猫,教会她们善于利用形状组建结构。
4、在孩子画画的时候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多培养他们的自信。她们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为了以后更好的作画做准备。
『贰』 小学美术科教学计划有哪些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以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法为主,提高学生美育方面的;二、教学目标;以学习新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主,正确地引导学生;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三、各单元重、难点分析;1、造型与表现:(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以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法为主,提高学生美育方面的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扩大学生视野,接触手工各方面的实践,丰富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在绘画手工操作、图案各方面提高兴趣,进行新的学习和创造。具体分成四个学习领域:1、造型与表现。2、设计与应用。3、欣赏与评述。4、综合与探索。
二、教学目标
以学习新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主,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了解并掌握各项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各单元重、难点分析
1、造型与表现:(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2)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3)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4)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5)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与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与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与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1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贯彻启发原则,采用尝试、暗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的创造。
3、加强示范,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范画进行直观教学。
4、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5、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第2周 色彩的对比第3周 色彩的和谐第4周 美丽的纹样第5周 趣味文字第6周 国庆放假第7周 画龙点睛第8周 快乐刮画第9周 无笔画第10周 鸟语花香第11周 期中考试第12周 诗情画意第13周 彩墨脸谱第14周 陶泥的世界第15周 元宵节里挂彩灯第16周 会跳的玩具第17周 神奇的装饰柱第18周 电脑美术第19周 电脑动画第20周 美术学习记录袋第21周 爱护家园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2 设计·应用 2 设计·应用 2 设计·应用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造型·表现 2 综合·探索 2 设计·应用 2 造型·表现 2 综合·探索 2 综合·探索 2 综合·探索 2 综合·探索 2 课时 2
第22周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 艺术欣赏·评述
第23-25周 复习并迎期末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系统地推进美术素质教育。使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用好新教材施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全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钻研教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新教材重点、难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特制定此计划。
二、任务目标
1.确定美术总目标,进一步加以探索,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 对新教材结构与体系的学习、研究,努力做到吃透教材。
3.通过组织美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使美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4.通过各种美术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并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5.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美术特长生,以点带面足以带动其他学生学好美术,从而全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方法和措施
1.根据教学处的教学要求,并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教研活动。
2.通过听评课和研讨会,促进美术教师的经验和信息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5.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举办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激发全体师生的艺术创作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6.组建美术兴趣小组并积极开展好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
四、美术科组行事历
2月份:
1、制定科组工作计划,召开科组会议,布置本学期任务,安排工作。
2、出好各学科的板报.
3、出好“学习区教局文件心得体会”专刊。
3月份:
1、全面开展美术、书法兴趣班活动
2、开展科组教研活动
4月份:
常规课堂和兴趣班加强训练
5月份:
1、“我爱校园”美术作品展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书画比赛
6月份:
1、各班出好“六一”专刊
2、总好期末工作总结、撰写学科论文
7月份:
做好期末复习工作,迎接期末抽测
『叁』 幼儿园英语兴趣班教学计划怎么写
一、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1)本学期美术共分1课时蜡笔画 10课时 水彩笔 课时 手工粘贴画 课时 ()本兴趣幼儿的基本情况本幼儿年龄偏小,考虑到这个原因,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及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初步兴趣为主要目的。运用看看、做做、玩玩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幼儿由没有习惯到有习惯,有不清楚到...清楚,能辨别红、绿、黄、蓝等基本颜色,基本分辩上、下空间方位,知道用点、竖网、横网、斜网圆形和涂染的方法画出熟悉的简单物体,使幼儿从不会画到会画,从不愿意画到愿意画最后到想画。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开阔幼儿的眼界,提出较为广泛的主题和内容,如:在人物方面,要求幼儿能比较完整地画出有相对高低大小的大人和孩子,以及这些人物的正面和侧面,从单一的表现过渡到表现一定的情节等。鼓励孩子画自己想到、看到的事物。培养幼儿在观察实物和图片的基础上进行独立作画的能力。发展幼儿连贯表现情节的技能。嗯 顺便一提,现在我报读的ABC天丅英语中心的老师才和我提过,如果想征服英语是很容易的~绝对要拥有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跟实习口语对象 外教水平很重要 欧美人士比东南亚好很多 口语标准才行,不间断经常口语学习,1&1针对性教学就有.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同样要复习听取课程录音音频,来进一步深化知识..实在是真的无对象可练习的环境,只能去旺旺或BBC得到课余学习材料练习,多说多练很快的语境就提升起来,学习效益应该可以突飞猛进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导幼儿选择与实物相似的颜色画画,逐步作到涂色均匀。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爱好、开阔幼儿视野、丰富知识,应适当进行美术欣赏活动。 二、美术教学要求 (1)绘画方面1.教幼儿学习用圆形、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以及涂染等方法画出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简单的风景、动物(侧面)、人物(正面),能画出其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学习在画面上进行简单的布局,画一些辅助物,表现简单的情节,能大胆地按意愿画画;.能选择与实物相近的颜色画画,逐步作到涂色均匀;.会在长方形、正方形纸上用点、网、小圆圈、花朵、叶子等花纹画出简单的图案,作到色彩鲜艳。()手工方面1.泥工:学习捏的技能。能塑造出想象的主要特征,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图案,作到色彩鲜明;.纸工: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叠方法,较平整地折叠简单的玩具。能把现成的图形或材料按顺序粘贴到适当的位置上,认识剪贴工具、材料,知道其名称,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欣赏方面:欣赏一些幼儿能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三、美术教学材料的准备:白纸、蜡光纸、水彩笔(色)、蜡笔、废旧物品、 四、美术教学进度安排九月:蜡笔画:大螃蟹吹泡泡、小鱼游啊游十月:轮船来了、可爱的小鸵鸟蜡笔画:大力士蚂蚁十一月蜡笔画:热气球、小猴在干什么、小刺猬水彩笔:下雨了、洗澡十二月水彩笔:给小鸟穿花衣服、小猪和我在一起、花手绢蜡笔画:蜻蜓点水一月手工粘贴画:小树林、海底世界(转载供借鉴)
『肆』 求一个美术学习计划
我是美术教抄育工作者。
如果您是年纪较长,可以学点国画。当然年轻人学国画更好,可以长久薰习,坚持数十年,心态、气质都不凡。
建议您:
一、先从《芥子园画谱入手》学点梅兰竹菊等写意画,最好拜师学,或去高校旁听,或参加兴趣班;
二、买一些白描花卉画册,如陈子奋的白描花卉就很好,杜曼华老师编著的《线描花卉》也是一本好书。工写结合,先学三个月。
三、然后可以学点工笔花鸟,着色的,从宋代花鸟画小品入手,很养情志。
四、同时,从一开始就可以每天花20分钟练书法,如果觉得写字花时间,就规定为每周三次。
祝您渐入佳境!
『伍』 如何给小学1至3年级的小学上美术兴趣班可以画些什么题材
首先,可以借阅一下1至3年级的美术书看看他们都学了一些什么。然后,可以通过课堂谈心内,了解一下孩子们对容美术了解的情况,都喜欢什么,由于教的是1至3年级的学生,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能力和爱好是亲近他们、便于开展教学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定教什么了。至于怎么教,跟幼儿园上课相通的,先讲清楚要学什么,再示范清楚怎么做,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再加以个别指导就可以了。
『陆』 向家长讨教对少儿美术班的意见与建议,谢谢
建议:
1、美术班的学习环境一定要好
2、有教学老师的同时还要有管理老师
3、对学生一定要回耐心辅导
4、多鼓励答孩子,定期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
5、教学要有教学计划
6、有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
7、学费问题最好一下收半年的
8、教师一定要负责任,爱岗敬业,懂得孩子心理,不讽刺挖苦孩子 。 9 还要让孩子一开始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慢慢培养孩子中国山水画意识。
10让孩子每天多临摹 11多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要快乐教学,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兴趣爱好。 12内容不要太死,不要压着孩子的思维,不要误导
『柒』 求幼儿园美术兴趣班教学计划
时间急了些--我能给的是--途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去找书--京东或亚马逊--或其他的网上书店或实体店--有这个方面的专著--论文集-- 去图书馆找--或少儿图书馆找---这类的书-- 去邮政报刊发行部--有征订目录--和工作人员--说说--可以考虑自己订--或建议幼儿园订-- 去网络--搜搜--这个是解燃眉之急的方法---- 好吧--我能对你说的就这些--你年龄还小--还是要注意平时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这个也是工作能力的一个要求---抱歉啊,没能直接的解决你的问题--
『捌』 2019幼师资格证试题材料分析题亮亮究竟是中班还是小班幼儿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讨,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玖』 求幼儿园美术兴趣班教学计划
间急些--我能给--途径--远水解近渴---
找书--京东或亚马逊--或其网书店或实体店--面专著--论文集--
图书内馆容找--或少图书馆找---类书--
邮政报刊发行部--征订目录--工作员--说说--考虑自订--或建议幼园订--
网络--搜搜--解燃眉急----
吧--我能说些--龄--要注意平专业知识积累--工作能力要求---抱歉啊没能直接解决问题--
『拾』 教师如何来设计一节平衡游戏课
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7-15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讨,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