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的教学设计题怎么做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
首先应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 “起点”。(确定位置,数对 第几组 第几个 排 列)
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新课前,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这样的调查:
(1)你画过圆吗?
(2)如果你已经画过圆,用什么工具画圆的?
(3)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
(4)请在右边圆上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圆”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许多学生有过画圆的经历,因此教师一改把画圆作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传统做法,直接从画圆导入新课。
这种课前探底的教学策略,使教师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
新课伊始的“导入”环节也是进行教学探底较好的时机。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每一节课之前进行调查不很现实,所以在上课伊始创设情景,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例如我们在教学《年月日》时,“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此时的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有了全体学生的实质性的参与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整体把握教学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
【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相等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教学重点就应放在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正确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充分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一直把“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学生表现出色”作为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往往忽视了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即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也往往满足于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像《有余数除法》一课,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仅着眼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横竖式的读写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些知识技能目标,忽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样教学设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获得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没有感悟。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的着眼点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点,更要突出“过程性目标”。如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该这样定位:借助“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产生过程,理解余数的意义;再者,对于“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经历“摆一摆—观察—猜测—归纳”的“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余数的特点。(三维目标不能只成摆设,备课一始要首先关注,一定要注意纠正只关注知识性目标而忽略过程性目标,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在过程之中。
②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③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④ 求 PEP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越多越好。。。小的在此谢过了~
PEP六年级英语(上)Unit1 HOW DO YOU GO THERE?(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on foot,by bike,by bus,by train。2.能够听、说、认读短语:by plane,by ship,by subway。3.能用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Canada/…?\\\"来替换询问别人的出行方式;并能够用句子\\\"I go by…\\\"进行回答。4.听懂、会吟唱Let\\\'s chant的歌谣。5.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并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四会短语和A Let\\\'s learn部分中运用某种交通工具去某地的表达法,并能替换关键词进行问答。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Let\\\'s start部分和主情景图的教学挂图。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本课时的录音带。3.教师准备A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四、教学步骤1.热身(Warm-up)(1)复习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的读音与词义。T: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引导学生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回答)(2)T:Today I go to school on bus.I usually go to school on foot.教师利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T:What about you?Do you go by bike or by bus?Do you go on foot?Or by car?师生之间自由会话,引出几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引导学生看本课Let\\\'s start部分的标图并回答问题。2.预习(Preview)(1)Let\\\'s chant教师放本课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唱到on foot时,全班跺跺脚;唱到by Car/bike/bus/plane/train的时候,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教师根据歌谣内容随机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加深学生印象,全班学生再跟录音边唱边做一遍。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Let\\\'s learn(1)教师做动作,自问自答:\\\"How do I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并在黑板上写下:by bike。教师再重复刚才的句子并问某一学生: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教师帮助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I go to school by…\\\"并将相应的短语写在黑板上。(2)看短语贴卡片游戏教师依次出示画着不同交通工具的短语卡片,让学生迅速地贴在黑板上的\\\"by\\\"短语旁边,教师领读短语和句子\\\"l go to school by.\\\"(3)\\\"快速反应\\\"游戏教师说出某个短语,如:by bike,让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并说出句子,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4)教师拿出刚才学生可能没有提到的交通工具的图片,如:by plane/subway/ship/boat等,呈现和练习这些短语。然后指着课本上的配图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地铁\\\"的含义:\\\"It\\\'s an underground railway in a city.It travels very fast.\\\"教师领读新学短语。(5)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单词的拼读竞赛。可空出单词中的元音字母让学生填写,也可打乱组成单词的字母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组成单词。(7)Let\\\'s play教师请学生说一些地点,比如:school,Beijing,the US,the moon等;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行方式和所去地点。然后学生两人结对进行句型操练,一人问\\\"How do you go to Beijing/the USA/the moon?\\\"另一学生给出答案:\\\"I go by train/plane/spaceship.\\\"4.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1)Main scene教师引导学生看主情景图,说出其中表现的交通方式。学生多能说出:on foot by bike,by subway。如有学生问及小丑骑的独轮车以及幼儿骑的三轮儿童车教师可补充说明那分别是unicycle和tricycle;而自行车bike的另一说法:bicycle,意为两轮车。(2)学生做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规范书写。(3)学生背诵并抄写四会单词。
⑤ 撰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要求包括教学设计和学习案例两部份,请问这学习案例部分应该写些什么
给你复制了一点儿,你可以“网络一下”,网上还是有很多的
一、教学案例撰写的意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展开全文一、教学案例撰写的意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三、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四、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五、 教学案例的特点和撰写要求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
4.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能为其它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方式。
定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作用:案例性事件在教师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清晨跨进校门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件或事例完全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把事件转变为案例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其作用其体表现为:①案例研究(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研究(写作)可能促使老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研究(写作)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④案例研究(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有效的方式。
特征:①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②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④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区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教育叙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研究统计,在老师反思的叙事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读书感想、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宏观教育、现实生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应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其案例问题则集中在教学、教学法、认知水平、情感与态度、教学背景等方面。
范例:
从“伯乐”与“千里马”谈起——《马说》个性化阅读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经过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多数掌握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结构,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蕴涵的寓意。
但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于是,我上了一堂《马说》延伸课,要求学生从“伯乐”与“千里马”谈起。
案例描述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研读了《马说》,现在我请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全文。)
好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本文的寓意。
(学生回答。在上一堂课中已归纳出来,答案统一。)
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悟,那么,就请大家从新的视角,进入新的思想领域,去获得新的阅读感悟吧!好,我们就从“千里马”与“伯乐”谈起。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同学们能否调动你们的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XXX:《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说的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XXX:萧何月下追韩信。
教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是幸运的“千里马”,他们遇到了伯乐,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那么,是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假如你自认为是一匹“千里马”但一直没有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请各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回答,归纳各小组意见。)
教师:同学们作为现代人,已经不会再有像“千里马”那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悲剧了,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你们不会坐等机遇的到来,你们会施展才华,创造机遇,毛遂自荐。
但是,俗语说“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你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终得到机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以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谈一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发言:
XXX:从《愚公移山》中我明白了人才应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XXX:《爱莲说》告诉我们人才要有“莲”那样高洁的品质。
XXX:《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作为人才,在遇到桓侯的几次“不悦”、“不应”后,他非但没有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反而选择了“逃秦”之路,这是不对的。作为人才他应当善于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师:是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富有才学的人。人才需要自己历炼,也需要“伯乐”的成就。同学们再畅所欲言,联系生活谈谈“伯乐”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XXX: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XXX:“伯乐”选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层次。
XXX:“伯乐”应该擦亮眼睛,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感受到了你们对“伯乐”与“千里马”的关注。“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还将一代一代地延续,还将会上演更多更精彩的剧集。
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的这堂延伸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崭新的阅读感悟,体会到了更多的阅读乐趣。请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去感悟文章,你将大有收获。
案例反思
可以说这是一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课。在这堂课中大部分的学生 能根据 老师的问题开动脑筋,调动积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像今天这样,阅读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应该拓宽思维,联系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悟。
我会将这种个性化阅读指导课延续下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细心捕捉学生们闪现的灵光,创新的火花。收起
⑥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案例猜猜我是谁
课题:来猜猜我是谁
教学自目标:
1、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的眼睛,毛发,头饰猜出这是孙悟空,这是正面的,我们这节课加点难度,从背面猜猜我是谁。(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 主题探索
活动一 :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⑦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1.教师抄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袭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