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德育教育课水资源教学设计

德育教育课水资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24 02:59:06

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统帅,是灵魂。
无论是小学和初中的素质教育,还是高中的新课程的实施,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教书重在育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摆在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时代赋予给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其首要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才,培养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及途径,为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探究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学校里,我是初中美术学科的教师,更深深的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美术课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德育教育。美术教学必须改革单纯的技能技法学习,注重德育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现代美术教学的任务,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面谈一谈我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设计海报》时,我先将事先准备的海报作品张贴于教室的橱窗中,让学生一走入美术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上课开始以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海报的由来、发展及现状,让学生了解海报艺术是我国所特有的,使学生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继承并发展这一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愿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上课之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初一年级的《春天的畅想》一课,我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还以欣赏古今名作的形式、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诗句,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

⑵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处理数据、分析资料、交流信息提供简捷的手段。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越来越被世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存能力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智力落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同样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智力落后学生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大多数智力落后学生在高技能发的学习上,迁移能力很差;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底;学习需要不占优势;智力落后学生的需要多以低级需要为主,以满足生理的需求为主。

因此,数学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为智力落后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着眼于智力落后学生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活的需要,对最大限度促进智力落后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对智力落后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条原则,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进行以下的研究与探索:

一、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让生活问题走进培智学校数学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弱智学生由于智力地下、思维不灵活,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据技能时,通常需要借助更多的直接经验,认识更加具体的内容,经历更加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针对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数学的教学的要求: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无论培智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与活动,把知识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弱智学生爱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教学”,如“认识数字5”时,运用课件出示<小花鸭过生日>,再现生活情景,寓教于乐。先以轻松活泼的,充满情趣的故事导入:小花鸭今天过生日,大白鹅、黑黒狗,小公鸡、胖胖猪都买了礼物来祝贺.......。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故事中涉及到数字5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和诱人的礼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进行生日宴会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小动物们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戏中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数字5,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认识“24时计时法”时,要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用24时计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长途汽车站去实地参观,从而找出正确答案;在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千克”的实际概念,教师可以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菜场、水果摊等场所,让他们学会亲自挑选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后亲手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亲口数一数,亲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测一测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可以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并能即学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穿心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的游戏,让一个孩子扮演收银员,其余孩子去购物,老师给他们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在购物的过程中,顾客要认出物品的单价,在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还要说出你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收银员的角色,让轻度智障的学生轮流去扮演。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计算购物中出现的找零,求商品价格之和,求商品平均价格等实际问题,模拟生活情景,再现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个别化教学方式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培智生的发展

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培智学校也象普通中小学一样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年龄编班。然而,班级授课它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培智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相符,同一年龄的培智学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龄也不同,并且同一类的学生的缺陷差异也是各不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因此,针对培智学生个别化教学的需求,可以采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走班制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培养培智学生,那么要考虑如何进行分班,如何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走班制教学的分班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充分考虑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教学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根据培智学校的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7-18岁,但是其心理年龄最高只能达到8-10岁正常儿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中,通常把学生依据生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7-10岁)、中段(11-14岁)和高段(15-18岁)。在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就依生理年龄段和相应心理特征需求选择内容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加以实施。(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在《纲要》中,将技能按照其发展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存在着某些学生已到中段却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又明显不同,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就难以“面向全体”,无法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需要根据一定的评测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归类组合分班,分为低年级(1-3年级)、中年级(4-6年级)、高年级(7-9年级)三个教学阶段。

走班制教学根据分班后的不同年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1)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综合主题教育,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稳定这一实际情况,在走班制的低年级教学中采用“单元综合主题教育”的方法,在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2)对中年级学生,努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生活零距离”。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脱离智力地下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中年级走班制数学课程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生活。(3)对与高年级学生,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高年级弱智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即将融入社会。因此,在高年级的走班制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大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力度,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⑶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养成教育比别的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具有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教育价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的途径有: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渗透 德育 途径
正 文: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因此,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比其它课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价值。本人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一)营造环境育人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醒目校风、教风、学风育人向上、向善;名人画像,振奋人心;板报张贴了学生们的出色作品,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温馨的校园提示语、每日提示语等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等……处处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我校在校园建起“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新知提供了平台。里面的蔬菜区:种马铃薯、辣椒、萝卜、玉米、黄瓜等;花卉区:养有月季花、含笑、丹桂等花卉;林果区:栽有橘子、柿子、琵琶等十余种树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师生们在基地中忙碌的身影。每到春天,师生们开始做发芽实验,为果树剪枝;夏天,师生们为基地中植物浇水、施肥、捉虫,进行管理;秋天,是师生们收获的季节,收割庄稼,采摘瓜果,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师生们忙着给小树穿棉衣以保护它们顺利过冬。时常看到学生们拿着小本记观察日记,老师们带着学生到基地上课……等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的基地。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板报、专栏等进行养成教育。如一年级老师们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专门设有“我最守纪律”、“我最讲卫生”、我最爱学习”等专栏,只要学生表现突出或有点滴进步,就奖励一颗小星,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颗颗小星的照耀下逐渐形成。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们为他们创设了展示才艺的“风采展示台”、挑战自我的“雏鹰争章”等,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平台。有的班级还开展了道德储蓄活动,把学生每次做的好事、坏事记录下来,每月进行评析、反思,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聚沙成塔”,逐步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分层教育育人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1、年龄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深奥的道理听不懂,但他们对儿歌、童谣非常感兴趣。我们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德育”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如第一册“今天我上学”这一课,我们一年级老师编了两首童谣来体现:“小闹钟,早早叫,提醒我,不迟到。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作业、小书包,整理好了不能少。刷牙、洗脸穿好衣,吃好早餐上学去。见到老师和同学,大大方方问声好!”“上课会听讲,不搞小动作。作业认真做,不等别人催。课间爱游戏,不追不跑不打闹。擦桌摆椅和扫地,样样活儿干仔细。我是一名小学生,快快乐乐来学习。”这样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巧妙的穿插在童谣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身心特点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本着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比如根据学生爱看、听故事的特点,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可以是搜集到的传统美德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故事。如搜集的“张良拾鞋”、“牛顿请客”、“凿壁借光”等传统故事,从电视上看来的“东方小故事”等故事。同学们通过搜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育人
养成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孩子们却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么都要人侍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如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可以洗袜子、拿碗筷、摆拖鞋、浇花等家务;中年级同学可择菜、淘米、买生活用品等;高年级同学可帮父母做饭、洗衣、干些农活等,这项活动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三年级杨玉莹的家长(客车司机)说:“杨玉莹到家可勤快了,每天都帮我洗车、擦车。”一年级李浩强的家长说:“别看我家是小男孩,每次吃饭时都是他拿碗筷,有时还帮我收拾桌子呢!”家务虽小,却是孩子们的一片孝心,勤劳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岗位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所谓岗位体验,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些岗位,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行为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展值周班长制度、纪律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老师小帮手等岗位活动。让学生在岗位上锻炼,学会更多的本领,体验服务的快乐,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个岗位,一次次体验,使学生们学会了本领、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交往、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搜集信息等等,使岗位体验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家校合力育人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结合“三级道德教育”系列活动让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都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趋于一致,形成具大的教育合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始终是家校联手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卡”和电话同家长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反馈,老师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发展近况;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互相交谈,谈孩子的优点、兴趣、特长、需要努力的地方等,共商如何让其发扬长处,克服短处。充分利用“家长报喜单”向家长报告孩子的获奖情况及点滴进步,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悦。此外,每学年,我们还进行“好家长”的评选活动,选出优秀家长推荐到县联评“百名优秀家长”,调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参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好家长”予以表彰,让他们介绍经验,以带动所有家长。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养成教育渠道。
德育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行的基础。聘请法制校长来校讲座,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规》、《校园意外伤害》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每学期,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街道、公路两侧捡拾白色垃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宣传,教育和感染了周边的群众,使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乱扔乱倒的现象明显减少;清明节来了,少先队代表们在“王村口革命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行;重阳节到了,学生代表们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唱歌、跳舞,给他们打扫卫生等,让老人们愉快地度过一个个节日。一幕幕、一场场,为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了平台,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言行,确立做人的准则,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社区实践育人
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我校充分结合本地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善于发现,展开调查
有的学生发现村里街道两边经常有粪便堆积,影响村庄美观,于是开展《农村广泛堆积的粪便怎么办?》的调查,通过访谈、查找资料,写改进方案、散发宣传材料、与村干部商量给街道“整容”等环节,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让街面上粪便运出,同时在空地上栽花种草,使街道整洁美观。通过活动,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改善村里环境,从小养成了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发现农村在收获季节,公路上就会出现许多晾晒稻谷问题,弄得公路上全是谷糠、飞尘,给行人车辆行走带来极大不便,有时还造成交通事故,司机和晾晒者之间吵架、打骂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危害特别大。孩子们就此采访了行人、司机、晾晒者,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与乡政府取得联系反映情况,散发“公路拒决晾晒”宣传单,以孩子们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社会,效果很好。
这些小调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己观察思考后提出来的,一项项活动虽小,学生们却是一丝不苟的进行的,参与活动的同时,他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调查访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2.引导学生关注农事,勤于思考,深入挖掘
在农村,只有立足于农、服务于农,活动才有吸引力。所以在组织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农事,同家里、村里、乡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组织活动,让活动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才更贴近学生,吸引学生。
有的小组进行了《我们村的生活垃圾去哪里?的调查》发现现在农村仍然存在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于是建议村民将垃圾集中处理,保护环境。有的小组进行了《农用三轮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调查》发现农用三轮车虽说给农民带来了方便,经济又实用,但它尾气、噪声超标,又经常超载造成恶性交通事故,弊大于利。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俨然成了家乡的小主人,成了家乡脱贫致富的小参谋,他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既学会了本领,也为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活动学生们非常乐意参加,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动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深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从小树立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环境现状的环保习惯。
(六)学科教学育人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位哲人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

⑷ 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

http://121.22.9.230:8109/ReadNews.asp?NewsID=398
http://shaoling.blog.yte.cn/archives/2008/2008129101936.html

⑸ 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课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实际能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发展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个性和人文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但也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情绪,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的情感素养,学习语言学习的本质,接受道德教育,形成美丽的灵魂人物
新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一个广泛的,丰富多彩的,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主题大纲,侧重于能力建设的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的教训,一些我们的生活密切的关系,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现代风格,思想,科学,实用,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教学内容渗透道德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道德教育,为载体的知识,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思想素质,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一门外语,他们显然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获得了良好的思想和情感教育。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道德教育的因素,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道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
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 爱让世界去圆
事实上,唯一的爱,使世界去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关心他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有目的的,有计划加以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在英语的兴趣,而离开的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道德感情培育。如教师节,引导学生手中,对生产的贺卡,并写上祝福:“快乐教师的一天!” (教师捷愉快!),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我爱你,妈妈。 /你在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的表演,排练的儿童剧目。的
Book4A”Unint1我。 ..“,我们学习的各种学习用品的名称,这个词在三年级教字的一部分,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对话,希望学校,在校学生获得足够的,我问旁边日你是否能真正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考虑到孩子或一个消费者来说,不是一个好时机捐款,或故意买东西捐出来,面对孩子的美好愿望,这是不恰恰是情感体验?是不是我们想要什么?所以,我决定,学校举办了英语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捐出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玩具或文具,然后把价格标签,写一个问候,放在学校的货架上进行销售。热情的金钱和物资给学生作为一个推销员,销售过程中,他们有中,英文的“客户”沟通,销售所得的钱捐赠给希望工程代表的学校。
那么多,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心其他人的情绪品质和更好的事情的认知与情感。他们真的知道如何爱,世界将被运行。
文明,礼貌──“对不起”和“谢谢你”先锋
在任何一门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充满了道德因素,英语教学是没有例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质的情感素养,促进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形成。如教学“对不起”礼貌的常用术语,因为这句话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它的发音,这意味着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时,成为教师教学的目的,我创建几个不同的情况下显示。方案1:类,迈克偶然认识了南希做功课,如何做,如何做你说什么?方案2:,大卫和LiuTao是任命8:00到动物园,但:LiuTao等待至8:30来的大卫,大卫说学生在面对可爱的头饰,竞争的作用; ,一个很热闹的节目。---对不起。---这是正确的。( - 对不起 - 不要紧。)....表演的学生可以知道许多场合的应用,并他们中的大部分用来表达自己做一些事情错了对不起心理。因此,培养学生,情境表演讲礼貌的习惯,和知道做错了事,应该是一个真诚的道歉,并逐步发展的认识,情感护理质量。
“谢谢你”(谢谢)在教学中使用礼貌用语,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总是提醒的是:当你接受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接受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接受别人的礼物,说“谢谢你”,即使他们的父母,不要忘了说“谢谢你”。珍惜生命时间,因为只有一颗感恩的心,真正体验的满意度和幸福的灵魂。
防止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 我爱为animals
学习Book4A“单位2在玩具店”,展示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同样通过蔡,让学生看了一些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小动物,学生的兴趣是相当强的,挖掘教材渗透德育因素,我公司生产的动画 - 地球哭了。只是一个眨眼或到荒山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流淌着黑色的浓缩液,不再有唱歌的鸟,鱼也失踪,有一张图片描绘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引起的强烈愿望的学生预防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我用简单的英语,要求学生谈论的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创作,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并最终单位一首英文歌曲“我们是快乐小蜜蜂”,欢快的节奏唱了生的希望“防止残酷对待动物。使学生不仅通过思想教育,同时也得到了美的模具。
四,合规,讲公共道德 - 安静的图书馆
苏联教育家好评马氏指出的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道德现象引起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善良的心,学生们真的很感动,自觉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完成Book6 UNIT1“公共标志”,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我要求学生读这一点,几个片段,真或假:
(1)安静的图书馆(图书馆要保持安静) BR />(2)喝,吃在计算机房。(在电脑室吃)
(3)在花园的草地上漫步。走在草坪上的花园
(4)烟雾在学校吸烟,学校
(5)在河里游泳,在河里游泳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1)良好的生活习惯,而(2),(3 ),(4),(5)是一个坏习惯。儿童不成熟,响亮而坚定的声音,向我提出一个完美的公共道德受访者,虽然这并不能保证未来在面对这样的生活考试,他们仍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一致的答案最初印刷的,质量很好的人,但至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洁白如雪。这是演讲的人应给予
5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做 - 我的“你可以做什么要洗的衣服。
长的时间?你帮助父母做家务吗?
(你会做什么?你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当然,我可以做饭,我可以扫地,我可以清理卧室,水的花“(当然,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 4人的团队,是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唯恐落后像完整的我送他们的能力问卷调查。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渴望做的小东西,渴望成功。集团合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实际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爱的想法?劳动,可谓一举三得。因此,让我们植入的语言,生活,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的,一切都将变得如此自然,如此急切。
说:“苏霍姆林斯基,美是一种精神体操,它使我们纯精神的完整性,良心,情感和信念正直。”让创造的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为孩子们,使他们能够掌握的情感品质的语言学习的内在力量,让他们感觉到在语言的天空纯净我的性格。
我个人想这样做,在我们的教科书,在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新鲜的,它是值得的道德教育材料,我们去挖掘更多的。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掘,注意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创新,金融教学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品质的各种课外活动的组织。

⑹ 求小学德育课详细教案,好的追加50.谢谢!!!

一、产生背景: 学校在成立之初,教师和学生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学校聚集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校园面积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数多,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各项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面对部分教师重教不重导,学生受外部影响难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等困难,怎样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学校领导在苦苦地思索。经过反复讨论,学校决定引入“德育导师制”。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与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德育小组”,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以及疏导学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着力改变班主任孤军奋战的单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同心协力、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并且,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导师考核小组,负责对德育导师的监督、考核、评估工作。 2、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制度建设。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家校联络制度、个案分析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行为、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校联络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与家长联系。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3、建立德育导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德育导师的选聘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学校初步确定,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学校适当协调。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确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则、人格熏陶。导师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对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对学生真心一片,与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5、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导师制工作程序图如下: 宣传发动 教师动员 学生动员 选聘导师 选择受导学生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师生互动 档案制度 家访联络 谈心汇报 导师会诊 考核评估 6、建立德育导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学校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通过德育导师自评(10%)、互评(10%)、班主任评价(10%)、学生及家长评价(10%)、考核小组综合量化评价(检查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本、检查受导学生的行为表现等60%)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推广普及: 2004年新学期初,“德育导师制” 开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实施方案中的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我们先是召开师生动员培训会,确定各班的德育导师,然后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均衡分组,分配给各任课教师,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担任“导师”。受导关系确定后,德育导师们开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对学生进行长期全面的观察,确定问题,思考对策,施行心理疏导,或谈话,或暗示,或倾听……导师们感受着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求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学生自我调节,加强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等。比如我校的历史教师杨耀升,针对受导学生的实际,提出了“转化角色”、“对症下药”、“鼓励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师毕红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受导学生进行无偿的学习辅导,并经常在双休日将不能回家的住读生组织起来出去郊游,或领回家中,为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改善他们的生活,深受学生爱戴。 另外,我校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导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将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定为专门的德育导师与学生座谈交流时间,在这一时间,所有的德育导师都同时与自己所承包的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地点的选择可以是教室、办公室,也可以是操场、文化长廊,每到这个时候,整个校园都会呈现出一幅师生共话衷肠的独特景象。其次,导师们还利用其他时间,或在办公室,或在教室内外,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在学生宿舍等不同的场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等。现在在我校,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导师与学生并肩交流、促膝相谈的动人画面。 四、基本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德育导师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慢慢得到缓解,德育导师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德育导师制在我校实施以来,在全体德育导师的精心导育下,许多在学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健康成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二是教书育人得以真正落实。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后,明确了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工作中不仅关注自己所导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更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德育。并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还能体验到一种为人师的快乐和责任。 三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施德育导师制后,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平等对话交流,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有心事找导师”已被学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过全体德育导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德育导师制已经成为我校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而且在德育导师制度的带动下,全校业已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工作。

⑺ 阅读与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浅议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免费论文)

新课程引发了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教育工作以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包括教育观念上的挑战,教学习惯上的挑战,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挑战,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从角色的观点分析,德育就是一系列互动过程,是处于教育者角色的个人与处于受教育者角色的个人进行的互动,其外在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影响[35]。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其在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身份、地位,根据个体人格体系的需要,通过人际互动的媒介,对社会期望系统加以主观性释义,并予以动态化体现,形成一整套非个性化的德育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行为表现就是德育中的教育者角色。教师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极高的权威地位,一直扮演的是真理代言人、道德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教师角色。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的变革,从而导致人们德育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以前教师“照本宣科”与“灌输者”以及忠实的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了,需要彻底地转变。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小学德育课程,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创造者的角色以及儿童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远远不能适应德育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改变,其具有生活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以及德育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均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相应地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的角色;由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由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德育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1.由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

对自己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能再以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善者出现在学生面前。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的学习、共同发展。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他们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有一些新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我们是不能漠视的、小看的。传统的作为社会代表者、真理代言人的教师角色,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的。早就有学者以教师的身份提出了“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37]这样的困惑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却又找不出正确的答案的。我们因此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真的能代表真理吗难道教师就肯定是道德的化身吗实际上,一个纯真幼稚的儿童就真的不能判断真伪而一味的犯错一个道德知识丰富的、道德判断能力很强的教师就一定能保证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吗

2.由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实际上,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教师应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学校条件,教师自身不同的综合教育背景,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设计、整合。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创造能力。

3.由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观念更新和教育行为的改变上超前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置身到学习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觉察水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成长速度。但需注意,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作为一个指导者、促进者,也是受益者,与学生共同发展者。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形式,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成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合作者。

二、谈谈小学生成长中教师主要要求扮演角色的转变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成长、学习年级的不断升级,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也正在逐渐发现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因此小学生初步发展起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小学生从低年级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中高年级形成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从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随着小学生学习生涯的不断进步,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逐渐会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转变。要逐渐锻炼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机会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密切关心家庭、街道和社区生活以及社会的事实新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班团队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自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只是在必要的关键时候,给予提示和指点,决不能全权操劳代办;教师可以提供某些必要的场地、材料、资料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能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道德感受,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让学生通过反思、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感受,养成他们倾听、慎思、明辨、合作的习惯和方法。

案例三:“无家可归的人”

一天,在班上,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悲伤,于是,老师向小女孩询问原因。小女孩告诉老师:“昨天,我和妈妈上街看见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很可怜.妈妈说她今天再去找那个小男孩,送给他一些食物和衣服.妈妈是在纽约长大的,她小时候看见过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小女孩问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强烈兴趣,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放弃了她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决定把“无家可归的人”作为课程的主题.老师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就“无家可归”现象进行了讨论.然后,她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并把他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他们的口吻给家长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想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是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需要帮我们找可以救济他们的东西.当你们来接我们的时候,他们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你们,你们也告诉我们你们的主意..……

他们还在信中写下了一些怎样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的想法,比如帮他们买房子或盖房子;给他们送睡袋、牛奶和早餐,还有硬币等等.并附有一份清单,是孩子们认为的无家可归的人会有哪些需要.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无家可归”的现象,老师安排了带孩子们出去参观的活动,让孩子们和周围的社区建立了联系.她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专门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旧货店,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和无家可归者自由交流.在这些直接的体会和经验中,孩子们对产生“无家可归”现象的环境有一些了解,对无家可归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他们回到教室里主动为无家可归的人募捐。老师请了一个新闻记者,让他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并能在社区及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在募捐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银行,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硬币换成纸币.孩子们学会了做饭,带着募捐的钱,以及他们自己画的花生昔、面包、蔬菜、小饼干等图画,访问了无家可归的收容所,并和收容所的成人与孩子们进行了交谈,一起活动.

在以“无家可归的人”为主题的德育中,老师把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使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自然生发,并不断地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行动,使得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不是预设的,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生成的,课程是流动的,开放的。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创设教育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教育内容。他们从接触无家可归的人到认识、了解、同情他们,到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这里没有老师的说教,没有规范的灌输,学生助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对无家可归者逐渐深入的理解和同情,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此,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在课程的展开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感情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人们情感越丰富,就会越愿意去实践。教学中创设现场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人人都参与,把学生置于某种惬意、和谐中,让他们从活动中产生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效应。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的是活动的引导者,一步步把孩子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并同时成为孩子实践的合作者,帮助他们完成整个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熟练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他们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解释,通过孩子的行为细节发现孩子的心理,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活动的引导者,通过与家长的通信,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深入问题的核心,并采取行动:是孩子活动的合作者与朋友,和孩子一起共同开展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沟通,形成自由、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教学主旋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时空。另外教师也要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探究气氛。课堂充满生命了的活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争辩的形式,寻求真理、提高认识、促进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邝培.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角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2] 吴芳蕾.广西西林县教育投资有效使用个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

[3] 高云峰.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 邝培.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气氛:晨会[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

[5] 张豫.刍议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娄底师专学报,2000,(3).

⑻ 如何让德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向自然界的水学习,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才是上策.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观察、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2.课后整理 一节课结束后,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前面六节课几乎每节课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完全可以留起来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 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和细节教育学生,其效果肯定会比口头说教好得多.关注水如此,关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课堂之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时学生会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言行举止也不像课堂那样规矩了.此时,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放松大意,头脑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识,注意听学生的话语,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宽松、友好、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3.科普宣传 平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进展、科普知识或科技新闻.小学生喜欢发问,喜欢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科学也有道德规范,科学家也是公民,同样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要肯定的告诉学生文学、艺术、魔术等不是科学;要提醒学生注意“ 脑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鱼油”等商业骗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而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4.科学兴趣活动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但他们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我们对此不能当作没看见,而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师爱非常伟大,而大爱无痕,它要像水那样一点一点滋润、浸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许没法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氛里,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教育效果最优化.总之,要学水之柔情,以无私的师爱关心学生;要学水之刚毅,以严格的要求激励学生;要学水之韧性,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放大视野,我们更多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在每一堂课中尝试自己的想法,以实际行动震撼学生,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或者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田的阵阵涟漪;在与学生更多接触的课外活动中践行,进行德育而不留痕迹,追求高效而不走过场.

⑼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或者抄掉的现象?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微杜渐,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时

阅读全文

与德育教育课水资源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