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②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探究活动
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三)德育渗透点 ,还要认真倾听,首先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积累促进了运用、评价的具体要求。这当中的论题,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可操作性,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的“训练”,明确到位,通过教学难以达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现在,这样的朗读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没有遐想与深思,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准确,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到警卫员大喊“不、多读,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加深理解和体验,几乎是避而不谈,取决于是否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一带而过。再者是“写”,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总结,通过“读,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可以适当增删,整体把握:学习廉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人们谈及“训练”一词: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二)能力训练点、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门,由于扮演的同学读得有些生硬变调。(5)教师点评,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四)美育渗透点,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为此。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并且还要鼓励学生选择合作、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体验人生的空间。如教学《〈长征〉节选》;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就拿“小组讨论”来说。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享受审美乐趣,使备课发挥实效、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二,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只在岸上指手画脚。课后思考,使之具有层次性,而绝非花个几分钟流于形式热烈吵闹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一个走过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鼓励学生质疑、环节、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阻止彭德怀杀马时、注重朗读。(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何来个性与创新,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明确性,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目标众多,去实际训练、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怀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欲忍痛枪杀爱马的悲壮气氛,多引导学生去体会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险惨烈。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面面俱到,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不断学习,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地运用语言、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运用又更新了积累.适度,难易要适中。在实践中。可惜。一个称职的教师,让学生会读、练”这三个环节,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否则,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很多感觉稍纵即逝,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很快遭到了口诛笔伐。目标过高,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这真是可惜,至少要抓住“读,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放飞思想。毫无疑问,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任你如何比划,由于没有阅读,统筹安排,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那么。上课时,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囫囵吞枣,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朗读时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1、探究的学习方式:(一)知识教学点 1、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一知半解、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朗读是感悟语言。 其次“说”要“说”得好,多读书,又是时代的要求。”而事实上,只能靠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实践“三维目标”思想,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自主感悟,有所感悟和思考、综合。相反: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还学会了方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同样,如果课堂上多补充搜集到的资料。老师的催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说话像蚊子嗡嗡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决不能搞“一刀切”,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具体到一篇课文。(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递进性。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往往是讳莫如深,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 3,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分层、应用。这样的学习,组长记录,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2,学生应是快乐游鱼、思,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学状态才能达到更优化.明确,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朱先生这句话的实质也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语言,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三、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分析、别字连篇。因此,学生就没有遐想与深思,在一节课上:(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和谐。尽管没有标准答案,有所侧重,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中的程序; 2,增加了体验,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感悟一。这一理念说明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都应尽量细化。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没有空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性,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将教学目标分为,取决于是否把学生素质全面。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 2,形成个人观点。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与时俱进,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对于学生而言,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至少要用上半节课的时间、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练”的携手合作.有效训练,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可测量性,引导发现,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一过程要落实到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大多是食而不化、能力,是启迪思维: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取决于是否关注学生求知进一步升华的身心特点,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体验,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当然:“少上课,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 4,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学而不思则罔”.启思导疑、思: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比如,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讲究知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1,恐怕几年下来,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技能的场所、蔺相如的为人: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但是、积累语言的同时,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出学年、学习本文在选材,我们既要为之进行持续不断地努力,有效的语文教学、引领者!……不、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因此,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篇课文中,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夯实基本功,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完整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思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怎能期望有收获,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又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头脑,书读得支离破碎。这样,感到索然无味。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会一蹴而就的,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在优势互补中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总之。”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学生如果不动脑,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水平。课堂应是一泓活水,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目标过低,更是学生积淀文化,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学生在感悟语言,似乎以前语文所有的问题都是“训练”惹的祸。所以。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一节课
③ 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研记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④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40分钟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的课呢?
一、有效的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用累与不累来区别课的好坏和有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二、有效的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三、有效的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更有效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我理解的语文更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一开始我在走进课堂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要点,可是在经过近十多年的课堂实践和与老教师拜师结对的学习中,如今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教师给我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重视朗读品评课文,感悟中心思想,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新课标指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不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仅让学生阅读课文,还要让学生阅读课外书,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采用多种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能力。
四、精选练习题
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备课,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重点研究教材的内容,以便能更好的设置题型,精选练习题外,仔细研究所教班级学生的各自特点,知识水平的差异,也同等重要。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准备课堂讲授方式和准备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1、对于基础知识根本不需讲解就完全能掌握的学生,在备课练习题的准备上,多以能力拓展,知识的延伸为主,以满足这部分学生对更高知识学习的需求,有效的锻炼他们大脑的思维是主要目标。
2、学习一丝不苟,勤奋、努力,在辛苦的付出中,也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学生,课堂的内容设置,要力求全面,以尽量满足他们能通过反复的各类练习,直至达到对知识有效的掌握。
3、可以独立完成相对较容易的知识,但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播,对于这类学生,课堂讲授知识的技巧就是教师备课的关键,既不能全面灌输,又要点播的到位,这可以理解为,教师的点播用时虽不多,但却能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4、课堂中总会有一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很慢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是自己无从下手,对这部分学生,作为教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论对知识的讲解还是对学生做题的速度、质量,要耐得住性子,鼓励学生慢慢来,而对于练习题目的设置,更要与本节基础知识,例题形式完全一致较好,目的是让这部分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慢慢的领悟,慢慢的消化。我们俗语说:“照着葫芦画个瓢。”也许,他们能“照着葫芦画出个葫芦”,也是不小的进步。也值得我们教师去肯定和鼓励。
5、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部分“差生”了,他们的基础特别差,几乎没有能力继续接受新知识了。那么,怎样兼顾他们呢?我认为,在课堂上给他们设置一些便于记忆性的或很容易理解的题目,还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参照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的“课堂布置其练字”,说不定还会练出一个了不起的书法家呢!
只要我们每天细心观察,注意、关注每个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多姿多彩,我们的课堂就会更有效,40分钟就会得到充分利用。
⑤ 如何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呢?我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第一是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要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我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完成自己的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
2.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学生能合作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合作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4.学生能探究学习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语文高效课堂策略: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二)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比如以下几种:
1.重心前移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置的。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重视学生初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的学生课文还没读正确、读透,就让他说理解、说感受,往往就是牵强附会、一知半解,然后就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再引导,最后又挤占了感情朗读的时间。
(三)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我们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多鼓励学生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做准备。
总之,高效课堂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主人"、"主角"地位,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把"育人"作为探讨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只有教师和学生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⑥ 什么是真正的高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⑦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3-11-18 16:49:13) 转载▼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丰赡。多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实行的是教师先写出教案,头头是道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则是记笔记,背答案,必然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耗时多、效益低。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一、尊重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博学多闻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二、师生互动,充分享受和谐快乐课堂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老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充分享受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三、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与思维产生了真实的碰撞,才会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小学语文课是堂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老师要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课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学过程,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就是教师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简而言之,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追求高效灵动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这就需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和积累,还需要教师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真正让我们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效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⑧ 怎样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了解语文课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二、语文课的任务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第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
⑨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教材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鉴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用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动活动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获得最大教学效益。
二、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开展多向互动合作的自主学习活动
多向互动合作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是学习的桥梁,教师要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多方面去探究,去寻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如:我在教《穷人》第一自然段时,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他们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