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因为年轻有活力,比较好沟通,所以很容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新教师要想在学生心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靠一时的表面新鲜还不行,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我认为年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一、多听优秀教师的课。
听课,是一个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我在上课之余,积极聆听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每一次听课,我都对照优秀老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讲课方法,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吾不善者而改之,从而让我的课堂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广泛阅读教学资料。
闲暇之余,我常常借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语文专业期刊,登陆语文教学网站,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拜读语文特级教师的心得论文,借鉴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在这些教学资料中,丰富的教学论文,指导着我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导“思”,教会我如何优化阅读形式,提高阅读效率,如何运用“比较法”激发作文创新思路,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要避免犯同一个地方跌倒的错误,离不开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每次讲课结束,我都会仔细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内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疏漏,写在自己的教案上,避免下次再有同样的问题发生。比如,这节课讲得有点太多了,学生阅读和思考文本的时间太短或者在问题的设置上没有梯度,引导不流畅等等,每次我都努力找出自己的不当之处,提醒自己注意,查缺补漏,精益求精。
四、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自己一味被动接受,而造成设计教学文本能力逐渐缺失,我一般会采取“先写后补”的方式进行。每一篇课文,我先自己反复研读,然后理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再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去设计该如何切入,设计什么问题,如何引导等。把教学思路写出来之后,再查阅相关资料,在对比中,找出自己设计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和需要借鉴之点,再做修改。最后,在集体备课时间,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做出较为成熟的定稿。
『贰』 如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教改曾让我们盲目效仿,看别人的课例是那样的理想状态,可是自己实施起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反问自己为什么?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就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就应该去引导、发现,而不是千人一面,这才是新课程所期待的.
关键词:尊重个人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学习;分析个人所长,探索适合模式;自我意识觉醒;反思成长.
一、课题设立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在我校的深入实施,每一个教师都在实践中增长着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努力想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教师,他们发现只有多元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教师个性的发展和飞速发展的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就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所作为.本课题从2008年3月起已经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基本按预定的目标进行.
二、课题目标
以挖掘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潜能,形成科学的、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为己任,经过上课、观摩,对自己和他人的课例进行反思,足使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再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有利于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是研究的核心.
三、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断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提高认识,3月份4个教研活动日;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从2008年4月——7月,以及今后2年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第三阶段整理总结;第四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四、本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发展既需要理论,又需要实践,但主要是实践知识与智慧.于是,在最初的一个月中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
1、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网上)
2、教师如何形成具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智慧?(教师博览2008、9)
3、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的《创新与发展》即教学技能的创新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等等.
(二)、分析每个教师的个人特长,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践,总结评价.首先将教材中的知识板块进行合理的分割:数概念、计算、空间观念、用数学等几大块,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特长,选择自己最为擅长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由于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综合教学能力,选择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探索概念教学的模式,就能够给大家提供很好的教学榜样,使参与听课评价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所收获.例如《平均分》是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凸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表现了教师课堂调控,环节衔接自然等的能力.基本模式:一、开放引入:讨论如何将6朵花奖励给课前准备做得最好的两个学生?依此引入平均分;二、联系实际,认识平均分;主要进入主题图,发现今天所带食品的特点:每份都一样就是平均分;深入再追问?那个不平均分?怎么办?生发表自己的见移动多的一份.电脑动画演示学生加深认识平均分;三、小组合作,体验平均分:每组一包糖果,根据你组人数平均分每包分别为(6、12、18、24)四、化知为能,加深理解
1、请你动手圈一圈:(基本练习)以教材为主;
2、拓展练习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小明想和11个同学一起做分组游戏,大家讨论一下,12个人可以怎么平均分呢?先和同桌交流,然后再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交流.
反馈交流,师投影完成表格.
12个人分组游戏
平均分组数
每组人数
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情景引入激兴趣——观察比较形成表象——抽象概括得到本质特征——用概念形成能力.引起思维的碰撞,才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师在多处设置障碍追问?怎么才能达到平均分呢?生多次移多补少,使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达到了强化主题的目的.
对于计算教学,选择在训练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有独特方法的教师担任.新课程开展以来,人们盲目效仿,加之对新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此,人们重算理、轻计算,重算法多样化、轻优化,结果使计算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反思之后,过去有的好方法还是要捡回来,于是,让这方面有特色的教师给大家讲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时间,做到重点突出.例如:9加几的教学过程:
A、复习:9+1+1、9+1+2、9+1+3、9+1+4、9+1+5、9+1+6、、、、、、发现规律、引入新课.
B、直达例2探讨算理
C、完成做一做体验算法
1、课本练习
2、教师补充,评价.引导发现规律与复习题比较,发生联系强化新知.
D、再回主题图找出今天的9加几都有哪些?生以踢毽子的9人为中心,提出很多关于今天的问题,兴趣溢于言表.
E、归纳总结,回味规律.
今天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计算为主,研究算理之后是形式多样的练习,而过去的教学为了创造一个情景,先从主题图开始,发现问题,列式研讨方法,很容易把一个计算课上成用数学,学生没有充分的练习时间.而且,本节课的教师不管在板书、评价、作业指导方面(在投影上为学生写出格式)很好的为大家做了示范作用,一个治学严谨,始终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放在知识教学的首位的教师让人肃然起敬.
『叁』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肆』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后来评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预设,他支吾地答道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像这样的预设就属于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
『伍』 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通过这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情况而得出结论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会竞争对人才的需求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和抓住机遇,对于每个教育者而言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我认为应该以小谋大,即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只有教育者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教育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层次。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者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很多时候是通过课堂得以实现的,课堂不仅是师生展开对话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构建师生关系最好的舞台。而要完全而又成功地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教与学的师生伦理关系,课堂的完善与否是相当重要的。我本人认为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教育者本人首先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首先,备教材。课堂是构建教学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育者是否有能力胜任往后的教学工作,是否有潜力去开发教学资源,是否有魄力去主宰教学从而更好地去影响被教育者,并促使其朝着教育者及社会各界的期望值成长。教育者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完善课堂教学,备教材始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师生展开对话交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成功搭建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借助于教材。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实现传授与吸收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教材则是不可或缺的载体。教育者在课堂中对学生所讲述的任何内容、所阐释的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教材。脱离了教材,意味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所做的言传身教工作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教学实践意义,更没有丝毫教学价值存在。即使是有,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者在准备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熟悉教材,掌握好每一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好课标,并实施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最终做到脱离教材而执行教学程序。 其次,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育者所做的教其出发点和止点都是为了让被教育者更好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对教师而言,它更大意义上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并且它一直都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严格上说它是为师生两者间共同的教与学而设立的。实践表明,过去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教育现状,也不再适应现在的时代发展。为此,备学生已经是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头戏。进行课堂教学时,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获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职欲望都是教学者的首要任务。只有充分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贯彻实施,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算是完满和合格的。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转换也是需要注意的。课堂教学不单讲究现代意义上所谓的教与学,师生间的角色转换也是需要讲究的,而不应单纯止步于师生伦理关系。课堂上教育者应该摈弃传统的传授与被动吸收的关系,尝试着去改变教学风格。基于平等的立场,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促进自己教学业务提高的督促者,聆听学生的心声,课后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教学反思,以弥补不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师生间不应只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兼促进者。 教师要实现其角色的根本转变,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长。为此教师要从观念上超越,在行动中放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应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交往,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尽可能地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真城相处,关心学生的生活。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有了浓浓的师生情,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理解、信任学生,既能大声表扬学生的优点,又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作出努力了,取得好的成绩或获得成功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老师与他们同甘共苦,使学生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让学生倍感师爱。给学生一份爱心,他们会还以两份真情。当学生多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尊重,学生就会反过来尊重、信任教师,乐于跟教师亲近,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由喜欢教师而移情到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第三,备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者却是教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呼吁停止应试教育,还推行了新课程改革。然而教育者却始终不得不去接受这么一个残酷的现实:素质教育离我们还是很远,尤其是对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乡镇中学而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实施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在改变,势必要求教学者改变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形势。当然,使用何种方式是由教学者亲自决定的,也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备自己。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适合于每一位教育者。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学效果要借助于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这过程的实现完全是要依靠教学者本人来执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只有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来操纵课堂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教学效果往往只会是适得其反。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育者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能力主导教学整个过程。最低限度上要求做到自己清楚在对学生讲述着些什么内容,尽量挑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来讲,做到言之有理,有理可依。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协商,是对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培养,这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掌握得好的。教育者把自己这一关口突破了,学生的难关自然不攻自破。
『陆』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越来越关注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是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做以下评价总结。
一、上课前做好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细致地分析学生,充分地把握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进程,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准确地拟定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多种可能的反映做出预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僵局。
二、课堂上有效组织教学
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识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因此平时我注意把组织教学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而不仅仅是上课时的一个起始环节。注意整合新颖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不断追问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三、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场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活动是为了引发、引导、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建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维、积极配合、自觉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和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上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愿意学习、自觉学习、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是否愿意学;清楚学生是否会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在课堂上我不失时机、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同时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避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的绩效观。通过借助教材的文化力量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沟通、理想与追求、情感与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
五、课堂上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课堂充满着责任、充满着希望。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课堂上我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让师生共同充满阳光。
六、让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到位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种事先预设,因此我是精心准备,让它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课堂上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同时做好教学的课后反思,每一节课下来都要思考一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是否应对合理;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现在我正逐渐让自己形成反思习惯,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优化自身素养。
总之,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使我找出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了自我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了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成就了学生和我的共同发展。
『柒』 如何有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自我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二、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抓住时机,认真进行反思记载。
(一)教学过程反思的时机:包括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课前温课中的反思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3、课后反思 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二)教学实践中反思的内容: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下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6、记教学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
『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要把“构建有效课堂”当作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教研活动、检查考评、总结汇报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把课堂抓出成效,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二是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每堂课都优质高效。三是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仅要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任课教师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数,分层次教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并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四是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不仅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而且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抓好教学反思,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