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才能充分发掘潜能
http://www.wjbnsy.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2
===========================================================
发掘创新潜能
单位: 湖南省武冈市教研室 作者:石立山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开发智慧潜能,触发创新思维,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
一、培养化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
化学思维体现在诸如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变化与条件、共性与个性以及实验与认识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碘升华”的演示实验,欲使学生认识“升华”这种宏观现象,必须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到微观世界寻找原因,引导得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求知物质的性质,从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创新思维。
二、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用“魔棒点火”、“海底世界”等这些奇异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进发而出。
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化学实验步骤最优化的讨论,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讨论,以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变换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如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质后引起颜色变化,学生能迅速判断出使颜色变化的物质。但如果题给出的信息为颜色早已变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质,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2、口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五、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应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如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式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小组按反应物的不同比例进行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六、寓审美能力的发展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化学教学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中的实验美、理论美和应用美。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学生看到教师构思精巧的板书和计算机屏幕上电子云微观粒子的运动时;当学生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时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摘自《人民教育》2001-5第30页)
==================================================================
发掘学生潜能 促进主动发展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新基础教育理念,从“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质疑问难、呈现结构”三个层面,剖析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主动发展的载体——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习主动性、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文章还借助案例,力求突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通过执教者为学生创造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目标具体阐述出来。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过分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教案)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构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笔者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同行们商榷。
一、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换言之,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面的扩大和活动量的增加。
首先,是保证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乏味的“填鸭”,教师垄断课堂,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师的讲解或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地执行教案,学生基本上“接受式”的,唯师命是从。“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改变以往的教学状态,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达到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包括思考、练习、讨论等,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许多课堂上执教者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委实花费不少心思,花样迭出,却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给足时间。如小组讨论,教者一个问题抛出去,四人小组匆匆忙忙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刚进入正题,讨论正酣,眼看计划的时间已到,执教者一声令下,停止讨论,开始交流。这样一来,难免流于形式,落入俗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能主动活动的时间保证,还要懂得为学生创造机会。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在表演时能够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得入木三分。在教学中就应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们都很喜欢《老公公》这篇课文,教学这课时,我让学生扮演“老公公贺新年”,边读边演,学生兴趣盎然,把老公公的“拱拱手,弯弯腰,祝福大家新年好”、“脚下一滑,摔了一跤”表演得像模像样,当表演到“胡子眉毛都掉了”时,学生个个苦着脸,急得又摊手,又跺脚,表演到“逗得大家哈哈笑”时,学生有捧腹,有弯腰,有拍手,有跳脚,把个假“老公公”贺新年的情景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表演才华得到充分展现,整个课堂显得趣味横生。
其次,是留有空间。要想增加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时间,就要优化课堂结构的组织形式,给学生留有充裕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特强的年龄特点来组织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受、经验来学习。如《落叶》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课文,作者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和落叶玩耍的情景,富有童趣,受到学生的喜欢。我把这视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时机。课上,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秋意浓浓的校园里,在金色的草丛里,在枯黄的落叶堆上,孩子们睁大眼睛寻找着、发现着,不时雀跃着报告“新”的发现:“七星瓢虫把落叶盖在身上当被子呢!”“毛毛虫把小草顶在头上当蝴蝶结呢!”……课堂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扩展到整个美丽如画的校园,学生身心舒畅,在和大自然亲近时,各种生动、丰富的语言在不经意间人人都学习掌握。更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对课文中“燕子把落叶当作电报”提出了异议,“传真比电报更快,秋天到了,燕子得快快飞去南方过冬呀”。此时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案剧”主演的舞台,学生不再是“观众”与“听众”,师生互相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时,我们师生已“不只是教与学,远在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总之,课堂教学不受时空的局限,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结论,学生乐学了,爱学了,这不正是“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主动学习”的具体体现吗?关键是教师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教参”,挑战已成习惯的各种方法,多研究学生,只有教学生想学的,想学生所想的,走进学生,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二、鼓励质疑问难——调动学习主动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常常因遇到不熟悉的情况产生困惑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能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是非常可贵的自学能力,也是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叶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强调:“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都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它从来不干对人们有益的活儿,到处游荡找人比美,还谈得上什么美?”对方毫不示弱:“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既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通过诸如此类的质疑问难,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三、呈现结构——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叶澜教授指出“要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结构。”教学中,要把“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重要任务,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让学生直接感受,并领悟运用。如识字方法的渗透,我先以一个字为例,从音、形、义三方面,明确指出识字的四个步骤:一拼,拼音节,读准字音;二数,数笔画,记住字形;三说,说笔顺,认真书写;四想,想意思,组成词语。让学生了解识字的学习过程,随后,运用这个过程同时学几个字,边学边说,边用铅笔在田字格里描写生字,并在田字格右下角写上生字的笔画数,以便交流。交流时,学生除了要说清楚要完成的内容,还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记住这个字形的好办法,生字可组成的词语,用生字练习说话……在这个阶段老师指导,同学互相帮助、提示,进入半独立学习状态。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当学生领悟、掌握了识字方法结构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能在课堂上共同自主地学习生字。要是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每一种知识类型的结构及其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掌握,并尝试运用,久而久之,这些结构性的东西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灵活运用。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一种能独立学会某种知识的自豪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也正体现了叶教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用科学的教学理论
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究;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
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课堂成
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场所。
=====================================================
㈡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意义
引发化学爱好者爱化学……
㈢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科。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停留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较为死板,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旧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课堂。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关键。只有创建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力的激发才能成为现实。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阶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现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选择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教育中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这就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注重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支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思维,轻松自由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需要好的氛围来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教师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其次,教师要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开展学习。哪怕是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有错误的想法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批评、遏制,先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化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创新教育需要更新学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不再适应教学需求了。当然无论实施怎样的教育,讲授式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
㈣ 有没有关于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的看法急用啊!!!!!!!
摘要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要加强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素质是关键。本文从我县举行的教师创新实验大赛中谈了几点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改进的尝试,以期与同行商榷。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学会如何选择创新点,即学会寻找从何处创新。笔者有幸亲历了县第三届中学化学创新实验大赛,深有感触,现从中摘取一二,以飨读者。
一、化学创新实验的特点
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认为关键要体现一个“新”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高质量地发挥实验功能。下面我就列举在本次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改造实验仪器,使操作简便易行
教学中我们已习惯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虽然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仪器的笨拙和使用时的千万小心,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的发现问题,传统仪器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
例如,在“物质加热”实验中,人们已习惯于用铁架台(带铁夹)夹持试管,考虑到铁架台的笨重、使用不便,设计了如图(一)所示装置,改进后的仪器简单且取材方便,也容易携带。另外,有人又根据酒精灯使用不太安全的因素,设计了简易的“安全酒精灯”(见图一)。
又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时,由于操作繁琐且直观性不强,可以利用浮力原理,设计了如图(二)所示装置,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前后试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试管作上标记)。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起来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2、改造实验装置,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对于一个传统的实验装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时间长,不利于教学;产生有毒尾气,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要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革,这些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若把红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气中燃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实验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即可解决上述弊端。图(三)就是该实验的“绿色环保”设计,具体做法是:①挤压气泵通入空气,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②用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同时挤压气泵(使空气先通过红磷再通过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而红磷无明显变化,由此即可证明燃烧的条件。本实验最大的优点是自始至终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
又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较大,基于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将足量白磷放在试管中并塞紧胶塞,用酒精灯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胶塞,过一会再塞上胶塞拿出水面观察(事先把试管五等份)。本实验所用仪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针对实验中的安全隐患,设计解决方案
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常常由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甚至危险性,老师们大都避而不谈或只给学生讲原理。殊不知,在这些实验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创新素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上教版教材(九年级)关于面粉爆炸实验,做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若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学生在安全、好奇的状态下完成实验,不但能加深他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消除对实验的畏惧感,培养科学的“实验”观。图(四)就是经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用洗耳球吸满面粉,点燃蜡烛后盖上盖(不宜太紧),然后用力挤压洗耳球让面粉充满整个容器,随着“砰”的一声响盖子腾空而起,在一群欢呼声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设计趣味实验
教学中,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灭火实验: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条点燃后放进集气瓶中(注意不要将棉条全放进瓶中),可观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灭,若把棉条提出后又恢复燃烧。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耀燃纸上。
二、对实验教学的反思
尽管这次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倒向作用,但实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创新、探究的力度不够,一些实验仍偏向“高、大、长”发展的趋势…
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的观念、态度和改革力度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
㈤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评论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开发智慧潜能,触发创新思维,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
一、培养化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
化学思维体现在诸如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变化与条件、共性与个性以及实验与认识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碘升华”的演示实验,欲使学生认识“升华”这种宏观现象,必须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到微观世界寻找原因,引导得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求知物质的性质,从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创新思维。
二、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用“魔棒点火”、“海底世界”等这些奇异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进发而出。
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化学实验步骤最优化的讨论,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讨论,以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变换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如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质后引起颜色变化,学生能迅速判断出使颜色变化的物质。但如果题给出的信息为颜色早已变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质,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2、口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五、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应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如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式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小组按反应物的不同比例进行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六、寓审美能力的发展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化学教学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中的实验美、理论美和应用美。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学生看到教师构思精巧的板书和计算机屏幕上电子云微观粒子的运动时;当学生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时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㈥ 怎样上好初中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要适应教育改革和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才能使化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上好实验课,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物质的制取要通过实验来完成,上好化学实验课,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步骤/方法
一、演示实验,设疑激思
演示实验教学,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做化学变化的演示实验时,先让学生观查用沙纸打磨后镁条的色态及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再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时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不能正确回答,这时便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说出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铜”,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钠能置换硫酸铜中的铜。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猜测被推翻,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你从而发现了钠有哪些性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讨论和教师点拨,对金属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二、学生实验,创新思维
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中起重要作用。学生实验是在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和个性品质的最佳途径。学生实验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等功能。当然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效益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指导,在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变量、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概括、解释和评价以及用实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一般方法,如:实验 → 观察 → 分析 → 结论 → 实践,问题 → 假设 → 实验 → 观察 → 分析 → 证实假设中起关键的作用;在实验技能方面,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思维方面,做到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实验不同环节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因而教师的“导”也各有侧重。我一般在学生实验操作前,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出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具体作法是:
(1)编制好实验计划 各个实验都应编好计划,内容应包括实验的题目、目的、要求与方法,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若是分组实验,还应事先分好组。
(2)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的器材、药品等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实验开始前应查点仪器是否齐全、完好和配套,是否符合实验的要求。各个实验,力求在课前亲自操作一遍,以免课堂上失误。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
①每次实验前都应要求学生对实验教材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主要操作步骤;②实验过程中应让学生有安全第一的意识,如,不得尝药品的味道,不得触摸剧毒药品,不得嗅腐蚀性气体等;
③应教育学生爱护器材,教师应按规范标准训练学生的实验动作,操作步骤应合理;
④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独立地参与实验操作,不应该只由少数人操作、多数人充当“助手”和“观察员”或“记录员”;
⑤每次实验之后,都应要求学生写出合乎要求的实验报告。在可能情况下,还可发动学生将实验的成果制成教学挂图、教具和标本。
(4)操作示范,消除恐惧: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如H2纯度的检验操作学生会很怕,我一般先演示两遍,便消除了学生的害怕心里,再如《溶液浓度配制》的学生实验,对于配置操作步骤用“一算二称(量)三溶四移的归纳;又如把《粗盐的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要领归纳为“一角、二低、三靠”,以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和记忆。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首先从实验态度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如浓硫酸的腐蚀性、点燃氢气(不纯)会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引“导:对于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集中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实验中学生认识上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一般不直接回答,应采用启发诱导、搭桥铺路的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思维,获取答案;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教学中既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又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则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5)学生的动手练习: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而这些技能要为学生所掌握,则必须经过他们自己亲自实践,才能达到。因此,重在练习,练习时,教师注意巡视,对操作错误或对操作有胆怯感的同学应重点加以指导,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刚开始时,同学们的手一直颤动,结果不是滴在试管壁上,就是滴在实验台上,可是经过几次反复操作,练习,同桌同学互相检查,指出缺点与错误之处,很快同学们就能应用自如,掌握要领了。再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中,从水中取出用排水法收集满了的集气瓶,刚开始时,同学们取出集气瓶感到很困难,结果,导致集气瓶中的氧气又逸散了,因此,我就让同学们在制氧气前,先反复练习从水中取集气瓶的方法,熟练了,掌握技巧了,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很多的演示实验也是同学与我共同完成的。
(6)做好小结与评价 实验结束后,要进行小结。小结前, 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1)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事象,进行归纳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根据实验操作的体会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演绎、获取规律性知识
3)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的改革与创新。如在完成《浓硫酸的特性、稀硫酸的通性、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后,启发学生思考:
①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浓硫酸具有那些特性?稀硫酸有那些通性?在实验中是如何体现的?
②如何进行SO42-的检验?试归纳出检验的一般操作规程。
③在取用浓硫酸进行实验时要注意那些问题?
④许多实验中常常产生有害气体,试举出防止尾气污染空气的方法,等等。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作出评价性指导,即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带有倾向性问题以及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和 实验水平有关的问题进行讲评,促使学生认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我一般指定学生或实验小组报告他们的实验过程与结果,然后师生共同讲评,指出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小结之后,指导学生切断电源整理好实验仪器、工具和材料。课后应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阅。
三、改进实验,形成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我把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如:证明空气中氧气占五分之一的演示,我把它改成磷在装有定量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后水倒吸进入五分之一加以说明,现象明显,有说服力。再例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中药品、步骤很清楚,但我把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我提供了(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浓盐酸(4)石灰石和稀盐酸四组药品,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好奇心大增,不再受课本步骤的约束,亲自实验验证。在操作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学生从动手到动口,个个一副小科学家的样子,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笑容满面,经反复实验验证,最后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实践证明,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实验的改进,可形成以下十个方面的能力:
(1)查阅有关化学文献资料的能力;
(2)实验思维能力;
(3)提出问题,选择和确立课题的能力;
(4)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方案的能力;
(5)正确选择仪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案的能力;
(6)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能力;
(7)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8)正确观察、记录、测量和分析的能力;
(9)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10)评价实验方案、方法、过程的能力。
四、增加兴趣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物质知识、定律、理论的认识与形成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观察事物,测定数据和分析数据,在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形成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可以形成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兴趣实验,如绪言的学习中我就增加将金属钠放入水中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的实验,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再如学习氧气做磷燃烧后,我马上补充一个烟幕弹实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我常这样以实验的魅力来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爱化学。
五、实验习题的选择
化学实验课重在示范和练习结合,以练为主。练的另一种方式是做实验习题,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而这些技能要为学生所掌握,则必须经过他们自己亲自实践,才能达到。因此重在练习,而且现在的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既注重了基础,占的比例又大,且灵活性、思维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习题的选择既要要注重基础又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深刻性以及思维的发散和收敛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我选择的书面习题一般分ABC级,A级为基础题,BC两级则不同。如氧气的制备与性质学完后,第一步做做填空、选择、简答题;第二步做做实验装置改错的文字表述题;第三步做做给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装置制备氧气的最佳选择,并评价出各自的优劣。
㈦ 如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化学教师才会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学生成绩不相矛盾,只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成绩不但不会滑坡,而且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我在这些年的化学教学中克服了以上那些阻力,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尝试: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成功的、深受学生喜欢的化学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造诣、音乐、体育、绘画、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当的品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时时展示教学魅力,使学生敬而受之,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充满民主的探讨气氛,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魅力是对教师全面素质的检验,如,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良好的心里素质以及对化学实践的组织指导能力。
2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教师不要认为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单纯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能够上去的。
3 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对于初三学生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有好奇心,但必须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而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①利用实验。如,在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剂,在加盐酸,出现颜色变化:无色——红色——无色。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会提出许多问题,则先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再告之:学习化学能解决此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利用侦破故事,设计案例,把知识融化其中。如,教学白磷自然性质后,教师可讲道:“有一棉花厂仓库,半夜三更起火,虽然竭力抢救,火扑灭了,但损失很大。事后,调查起火原因,发现门窗未被撬动过,只有管理员有钥匙,而无作案时间。另外在现场找到一个针盒,针盒下面有一个小洞,把针盒拿去化验,发现上面有残存的P2O5。”此时学生互动讨论得出:磷燃烧。同时教师又提出:A、是白磷还是红磷?B、如何引起火灾的?C、针盒上的小洞起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化学知识贯穿其中,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科学素质,收到了良好效果。
4 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平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通过“打开试剂和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
其次要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活动等活动。不久前,我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酒厂、石灰厂,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让师生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们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达到课堂上难于获得的效果。
另外,要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像图画、数据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受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需要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使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各种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另一方面是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化学具有实用性,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开阔他们的视野,巩固和深化课内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活用化学知识。如,教学“空气和水资源”时,指导学生去调查了解本地空气和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又如,教学“燃烧条件”时,引导学生明白在家里发生煤气泄露时怎样处理,以及怎样除去家里水壶中的水垢……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只有去探索与思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㈧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
条件差的一些学校,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1、确立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拓宽实验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在情感领域和能力、方法领域的培养。实际上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侧重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的体验、体会、感受、经历。也就是说,实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下的“机器人”。
3、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三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初三学生只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少数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初三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上述的实验教学观念外,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实验习惯。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样演示“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预防化学污染,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小培养具有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中学化学实验要提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水、废渣和废气,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尾气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淀,一氧化碳有毒可以点燃处理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把废气排入大气及把废液排入下水道中,应该用相应液体吸收有毒或有害气体。实验后用酸中和碱或用碱中和酸。
化学教师应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深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它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使学生养成绿色环保的思维习惯。
4、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总之,化学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和新的力量,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为我们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不可低估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可被埋没。而要做到这一切,化学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因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
㈨ 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化学实验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它的指导思想应贯穿于各种教学之中。而化学做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自然学科,更应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其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一环。所谓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掌握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时代前进的要求。对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教师的知识传授完全是为考试服务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型。学生只能是默默的接受,从而抹杀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课本的实验为例让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所用器材,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等,至始至终沿袭这一固定模式。试想:若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从而设计出某一实验的方法,岂不是效果更佳!因此,我们应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性质实验时,选择哪个反应原理更好些?
二、实行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解决问题要开放,不要轻易抛出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偌杂质、去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使他们不迷信、不守旧,敢干打破常规,敢干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提出问题,实验前氢气是否要检验纯度?实验进行时先加热还是先通氢气?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通氢气还是先停止加热?然后让学生讨论、猜想其结果,再加以验证。这样,真正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更好地学会观察、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为发散思维是指导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科研课题知识结构和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像,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在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无知识是必定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力争使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就会多。
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用到锌粒与稀硫酸,授课时向学生介绍,稀硫酸虽可用稀盐酸来代替,但盐酸浓度大时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让学生想像此时会导致的后果。以此加深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所用的试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教完新知识后喜欢用大量同类的知识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依葫芦画瓢”,学生就形成了思维定势,造成了认识的错觉。例如:在课本中的几个实验中都有水生成,因此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而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仍略向下倾斜,若问其原因,许多同学仍会说:“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忽略了此反应中无水生成。通过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有对比,变式及变形的练习。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而这些应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一个普通的实验中,若教师讲解结束时附加一句:谁还能想出别的实验方法来?这样发散点自然引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教学的活动性
以前的教学多数是教师以讲为主,缺少学生自己的活动,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活动、调查研究等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除完成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利用书后的选择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求异和创新。这样不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五、注重化学实验的猜想
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做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破旧布新,踏别人未踏之路。教师要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分析归纳和概括,建立起关于化学实验的原理、所需器材、操作过程,然后用严格的逻辑方法加以验证并取舍,即是经历科学研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猜想――检验证明,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让我们 “敢入未开化之边疆,敢探未发现之真理”,开拓创新,造就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