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❷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对学生进行哪些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最基本的评价,也是最关键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是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也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当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甚致影响目的的实现是,我们宁可放弃手段。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将学习强加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凡是学习对学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往往把学习本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和目的所在,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愿不愿参与和接受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一环接一环地进行。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呢?新课程要求:其一,要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的、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体罚、不训斥、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愉悦感。其二,要尽可能的赏识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欣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称赞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那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其三,要有区别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个主体都有一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体系上不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因此就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策略,而不能一把尺子、一个模子、“一视同仁”。当然,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一对一”的因材施起来可能难度很大,但是用为一个富有良知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并努力付诸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
1、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气质、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学习态度,比学生智力水平和知识本身要重要的多。因为,“从归因论角度分析,‘态度’属于决定学习效果的各要素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要素。如果说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遗传特性,或者很难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风格,那么,我们却比较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对一件事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学习态度是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的一种心理成份”。基于这种思想,我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第一,不断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探求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先痛苦而后快乐。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克服困难,对保证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幸福、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材或权威。因为写在教材上的东西或权威人士说过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如果盲目地去膜拜,也可能会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精神。第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看起来好像有点过分,其实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往往要伴随人们一生的磨练。小的时候缺少底蕴,长大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2、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路评价
研究和解决问题不能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常常过分的注重答案本身而忽略了答案的来源及其产生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它产生的机制可能大相径庭,或者是从书上背来的,或者是独立思考获得的,或者是集体讨论产生的……而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往往不管答案是从何而来,只要是正确的就给予肯定、褒奖,凡是错误的就给与否定、批评,完全以答案论成败。由此可以说,根据问题寻求统一答案是我们现行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蔡元培先生的批评的那样:“是教育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然,石之凸者平之,铁之脆者锻之;如花匠编松柏为鹤鹿焉;如技者教狗马以舞蹈焉;如凶汉之割折幼童,而使为奇形怪状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统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只要思维正确就容易获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不是具体答案。其实有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路,答案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做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譬如只出题目不做答案,或者干脆连题目也不出,只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目的就是为了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及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悉心聆听学生的陈述,不轻易、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三是善于捕捉契机,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视学生交流合作的评价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但是,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并不等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活动,因为“教师要保证自己所创设地文本被学生了解,就必须认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并不只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材,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了使这种交往顺利进行,他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教师人格的审观和考察。”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彻穿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交往与合作,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的单独行动。
因此在课堂中我不失时机的把表现好的,合作交流成功的案例进行点评,推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一活动,使班级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合作交流的和谐团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生成问题的评价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教育教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学习。问题之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对待问题却往往成了大问题。教育部师范副司长袁振国教授撰文说:“中国的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得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教师就放心了。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抽问学生,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教育’。”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了,任何问题都没有了,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应该十分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他们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表现在教育结果上;我们的学生善于回答问题,考试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考试成绩往往不如我们,但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
无数事实证明,善于解决难题固然需要渊博的知识、超凡的能力,但是能从无问题处不断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则更加需要深邃的思想和创造的智慧。所以,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考虑,我们不但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同时更要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一,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第二,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第三,虚心向学生学习,不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这不是我的耻辱而是我的荣耀——我们梦寐以求的不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会超越自我、超越教师、超越前人吗?!
(二)终结性评价
1、考试评价: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例题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辨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一种方式。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重视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2、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成长记录袋)
在教学与评价活动的并行实施中,和学生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在每一堂课或每一学习单元结束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能够体现自己付出努力的,取得进步和成果的学科学习过程资料,加注日期和顺序号,连同家长信,反思或总结一起,放入《成长记录袋》中,我也把平时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特别有创造性的资料及时的存放到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录袋》中。
在关注学生能力增长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近、小、实”的学习目标,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践,形成教学和评价活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从感到有负担和压力,到经历了学习失败和成功的体验后,会将学习系统内化,从而更加自然主动的学习,学生从开始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包括了以下内容,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
3、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中要重视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论语上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反思的警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用三种方式来自我评价。
(1)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过去是怎样的,昨天是怎样的,今天怎么了?进行对比,在这个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今天是否进步了,自己是否比昨天做的要好等此类简单的判断来时时的提醒自己。
(2)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课堂中与某些学生做的好,受到老师表扬评价,或得到同学称赞时,及时诱导学生来评价自己,促使自己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
(3)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评价自己。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和同伴比较“他怎样,我怎么样?”“他那些方面比我好,那些方面还我好?”等。让学生通过比找差距,通过比找出参照什么样的同伴,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促进自己更好更大的进步。
二、思考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创设这种氛围和意境呢?有专家认为,教师必须“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以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个性。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如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关注越来越多了,但是对教师如何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呢?必须打破那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的特点是;一是评价对象层次化。因为每位教师都有一些不同于别人的具体情况,发展也往往不平衡,所以必须区别对待,在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他们工作业绩的时候,同时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的需要,激励他们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因为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其机动性、灵活性更强,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任何一堂成功的教学,肯定与教师本人丰富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形态各异的教学风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单一主体评价造成偏差所以必须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并且特别推崇教师的“自评”。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又培养了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三是评价手段多样化。因为伴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也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更要“以学论教”,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四是评价过程动态化。因为课堂是生命活动场所,灵感和机智随时都会发生,赋于教师随机应变的创造权利和机会,它可能就会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大放光彩。因此,评价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充溢着对创新精神的期待与欣赏。但这些是评价要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教学条件下,在我们教师现有的思想意识、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要实现还须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❸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❹ 怎样对教师课堂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
一、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师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因此,幼儿园建立促进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评价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师德修养等方面的提高。新《纲要》强调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要求都清晰地凸现了当今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性目的,尤其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能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德”和“能”方面的评价属于素质评价,对教师“勤”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行为评价,对教师“绩”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素质行为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自身的发展应当成为教育发展的前提。基于以上几点以及教师本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与内容
寻求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科学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彻底排除传统评价体系中不利于教师发展的种种因素,全面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一)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发展性评价,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2、通过发展性评价,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注重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突出反馈调节功能;
3、通过发展性评价,使教师的专业技术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守德(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幼儿,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处处为人师表,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
2、知识积累(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广大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3、能力提高(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育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4、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教育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身心素质的锻炼与培养,用健康的身心去教育幼儿、感染幼儿、影响幼儿。
三、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
目前,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业绩评价倾向于在某个时间段内给教师的业绩和能力作一个结论,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评价大多应是发展性评价,它所关注的不是给教师当前的能力和水平下一个结论,而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改进问题。我们的教师评价不能只是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成绩与综合考核成绩及位次,而更重要的是在下一步教学中注意哪些问题,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进而完善自我。
我们应对教师发展性评价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在坚持评价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发展。
(一)要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首先应对被评教师进行专项评价。
所谓专项评价是指对教师在自己制定的自我发展计划中确立的发展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或成效的评价。我们应先按照这样的评价思路完成初评、定位、收集信息、评价面谈和阶段性评价等工作。
(二)统一认识,明确研究的方向。
1、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分析有关自己教学资料,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先有幼儿园制定出统一的评价要求,教师在明确要求后,再制定出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自我发展计划。
2、教师的业绩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
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教师排序、分等,而是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它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与我们平常进行的业绩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的结果,只作为教师发展水平的依据,一般不记入教师的业绩评价档案。教师在参与发展性评价的同时,还需要完成一些必要的任务,评价小组要对教师就这些工作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属于业绩评价范畴,现在的问题是让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在某一点上相交。我们的结论是,发展性评价与业绩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可能部分是相同的,二者可以相互参考对方的评价资料和评价结论;发展性评价的一部分目标可能朝向业绩评价,业绩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发展性评价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因此,无论是从教师评价理论上来看,还是从教师的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必须采用“两条腿走路”“等级+评语”的方法,既要把它们进行适当分离,又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说明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我们现行的业绩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紧抓不放;另一方面,在发展性评价进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不断认识和改进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和态度的有效手段。就象我们在中、小学阶段推广的对学生作业实行“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如:“A!再接再厉”,“B!继续努力”,“C!表现不错”。】
3、发展性评价的周期长与加强幼儿园管理并不存在矛盾。
教师发展性评价是基于人文管理思想,促进教师的发展,评价是一种平等之间的对话。教师的积极性高,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前提。没有高涨积极的思想状态,教师素质水平不可能得到迅速提高。教师发展性评价不是精英式的教师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位教师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同时还必须制定出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监控措施。这并非是对被评教师缺乏信任,而是使评价者有机会定期地肯定被评教师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且给予被评教师必要的帮助,共同克服阻碍实现发展目标的困难。这一阶段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尝试,如常规管理中的常规落实、教学效果检测、教师考勤等,取得了一些认识,发展性评价与幼儿园管理不但不会存在矛盾的问题,恰恰相反的是,她更加体现了幼儿园领导对教师的尊重、信任、理解、形成了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人格的碰撞,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积累了经验。
(三)注重全面整合、形成体系与信息收集。
不仅要重新确立教师发展基础层次,而且要对整个教师发展性评价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以达到完善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探索传统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力结合的可行性途径,以改变教师发展性评价“空中楼阁”的现状,形成一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实际、有效的教师评价方法。来改进幼儿园管理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与发展,全面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四、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
(一)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现在幼儿园专业教师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基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两种评价目标的整合体现在通过评价向教师提供必要的、有关她们是否达到业绩目标的信息。当评价显示教师没有达到业绩目标时,不应该只考虑教师出了什么问题。而更要考虑教师是不是发展了,给她定的业绩目标是否合适,横向比较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要更多的考虑纵向比较。因为评价的目的是要揭示教师为何会存在不足,反省所给条件是否恰当,所设立的业绩目标是否恰当,以及怎样通过培训和改变环境促进教师发展。
幼儿园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幼儿园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自我发展又是一个幼儿园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无论是从教师评价理论上来看,还是从教师的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必须采用“两条腿走路”、“等级+评语”的方法,既要把它们进行适当分离,又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种评价的整合体的条件有:
1、向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评价标准的信息,达到标准的途径,评价的反馈信息。
2、向教师提供发表意见的渠道,这样他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兴趣、愿望。
3、向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这是他们自我改进的手段,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幼儿园要维护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给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4、允许犯错的评价制度,这可以让教师敢于展示自己的缺点,以便他人提供建议加以改正。当然,不能将这种机制绝对化,否则会变成懒惰者的保护伞。
(三)教师发展性评价不是精英式的教师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位教师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同时还必须制定出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监控措施。
当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向教师提出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建议,帮助教师将个体发展和业绩目标协调起来,明确教师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使评价为教师发展服务。
由于我们的评价是非标准化的,在评价中要关注教师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教师个体的差异,使她们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发展性评价其实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项有利措施。
2、能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由于构建了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教科研成效在教师评价中的份量。教师群体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幼儿园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只埋头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精神是可嘉的,但是难以发展的,最终会成为毫无积累的“教书匠”。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观念,及时反思、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3、能加强评价者与被评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更加理想的发展环境。
在评价过程中,非常注重评价者与被评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和评价信息的反馈,因此,使被评教师更加明确地理解自己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的同时,也使幼儿园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和时机,有利于工作的改善,为教师创造更加理想的发展环境。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评价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做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以达到了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