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让奖励或鼓励更有效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 关注过程、超越自我。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传统教育评价中的甄别、选拔功能在我们当前的工作中虽有好转,但始终没有彻底改变教师心目中,期待以甄别来实现激励学生上进的愿望——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自觉形惭神愧而生成的上进愿望。于是多数教师虽在表面上改变了那种排名次、比高低的做法,但往往还是乐于关注“一纸成绩”,并将之标榜明示,让名次自在观者心中。而多数学生表示这种做法非但没有使他们因为评价的激励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生成自信——我能行,且在“我能行”的情感之下产生“我要做,因为我能行”的欲望,反而有抵触情绪产生。对此,我们本着“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突出评价过程化,让结果隐性化,注重纵向评比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超越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1、知识技能评价实现分层
我们倡导将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分为三“块”对学生进行分期的达标测查,试卷为A(基本卷)、B(拓展卷)两类,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水平选定,成绩同为优良等级。学生对某次某部分内容的达标成绩不满意,还允许他们第二次解答(试题相仿),从中选最高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学期末评价也通过宣传等举措,削弱以往那种“一纸定终身”“一纸定乾坤”的观念,只是
把它作为一项综合测试成绩,如过程性评价一样,悄悄记入个人成长袋,仅作为个体发展的一个轨迹资料。
这种“分层评价、纵向评比、推迟评断”的做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能让他们从一次次的评价中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2、应用技能评价实现分解
要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就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对此,我们重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关注并引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我们采取在日常进行应用技能水平的评价,来落实新课程评价中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多项应用技能指标的建立,是对学生书面评价一个良好的补充,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
⑴ 课堂行为记录
我们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设计了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来评价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特别表现等,以促进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素质的发展。记录表的结构、内容、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强调只要在课上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等,老师或同学就会对他创新性见解、出色的操作、积极的思考等给予“特别的”评价,那么这个同学就可以由同桌在记录表上划上一笔(画“正”字数笔画)。同学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异常的“活而不乱”的氛围,尤其在“认真倾听”方面大有改进,因为抓住发言人稍纵即逝的信息而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评价也会变成自己记录本上“精彩的一笔”。
如:在观察[一条鱼在一个鱼缸里游]这个现实生活情景说句子训练中,第一个学生说:“小鱼在游。”老师微笑示意他可以;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说:“一条小鱼在水里游。”老师抓住这个亮点,抚摸着他的头(因为学生离得近),深情地点评了一句:“你不光说出了小鱼在游,还说出了是几条小鱼、在哪游,真具体。”第三个人说:“小鱼在鱼缸里游。”老师对他点点头,示意他说对了。当有一个同学说:“可爱的小鱼在水里慢慢地游。”同桌马上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说得真好,你说了是什么样的小鱼,还说了是怎样游的。”“你点评的真准确!”老师向她投去欣赏的目光。
这些具体的语言激励、体态示意,学生都会自觉地感知到这是对自己表现的一种“特殊奖励”,课后要光荣地给自己画上“我能行”的一笔。
⑵ 随堂情景测试
我们还通过随堂测查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探索、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学生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解答学习活动中应用旧知识解决学科新问题的能力,来激励师生将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师生关注知识技能的应用,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促进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应用技能水平评价的测评题目是“实践应用”层面的内容,以“口试题、操作题”为主。
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 80
评价促发展,激励暖人心,最终达到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不言而喻,好的课堂教学要在课堂评价时,能够重视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及其他各种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即时评价运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可行的。 (一)有效推行多元化的即时评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 1.教师评价体现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有效的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通过有效的评价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同时教师的评价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即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及时的针对性的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或善意的批评等,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实恳切,根据学生的言行、表现给予一种针对性评价,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时时在关注着自己。 2.学生互评体现激励性。即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即时评价有着对教师对学生即时评价的延伸,是实施教学有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手方法。学生互评首先体现民主性,学生之间平等,另外,学生互评反映同学间的客观评价。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以正面评价为主,科学地选择具有教育性、鼓励性、典型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互评。通过互评,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并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互评一般以个人间互评、小组间互评为主。 3.学生自评体现自我教育性。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师的评价,又要体现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只有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灵活结合,才能使一堂课显得更有激情、更有生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表不易显露的,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客观地反映出来。通过学生在参与对自身学习行为、情感态度、生活态度等各方面的评价过程,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自身成长进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一堂课中,如学生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自己有哪些优势和长处,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加全面客观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同时也能理智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成就感 在当前积极倡导教育公平,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学生个性、身体素质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已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因此,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成为教师工作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1.善意批评评价。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产生自觉求知的内驱力,形成一种“乐学”的心理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正面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尽量以激励的言辞来鼓励学生。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为了激励而不敢批评或为了学生一点的错误而进行严肃的批评等现象,在教学中都不可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求知欲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建议,甚至是委婉地提出批评。这样教师的评价就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成绩优秀,但行为表现较差、较有个性的学生,课堂上经常讲话、影响其他同学的练习,同学们对他较反感;曾经几次严肃地批评他,但效果非常不好,有时产生对立面。 2.及时性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连动的过程,无论是预设之内,还是生成之中,教师都要全方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抓住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作出及时评价,所谓“打铁须趁热”,时过境迁的评价行为,很难让学生信服,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 (三)积极倡导艺术性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愉悦感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为你的一个微笑,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因为你的一个眼神,同学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你的一个手势,学生们感到无比的自信。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肢体语言的表现尤为重要。一句幽默的评价、一个丰富的肢体表情,都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挑战新领域。 总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即时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方法、合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手段,巧妙发挥评价的艺术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新的高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⑶ 在课堂上激励理论有哪些其他的应用对教师来说是可行的
浅论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该文依据体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体育课的现状,提出了将激励理论用于体育课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提供可行的操作手段。
[关键词]激励理论 体育教学 应用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激励理论是心理学重要理论之一,激励的本意在于激发和鼓励,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指导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励的内化作用,合理运用激励理论,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注、期望和激励,就能更好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课堂良好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现状分析
体育课是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但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故意请假躲避上课,到课外活动时却生龙活虎。原因在于:1.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变成了“达标课”丧失了其应有的休闲、娱乐成份,导致学生害怕体育课;2.学校体育教学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侧重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忽视了对身心健康、运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与动手能力等等,学生没有从运动中找到乐趣,仅仅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3.学校场地及体育器材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体育课的真正意义。在这种现状之下,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热情,搞好课堂气氛,顺利开展体育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一堂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育激励。正确合理的教育激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是激励理论的一种,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激励理论,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方法。
1.消除情绪障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因平时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对自己的弱项、平时较少接触的项目缺乏热情和兴趣,因而在练习时表现冷漠、消极的态度。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他们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从而在课堂当中有针对性地重点引导这类学生。在准备部分教学当中,教师应侧重从学生对内容与项目的态度和需要选择激励策略,树立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与项目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激励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观念,把体育学习变为内在的积极自学行为,满足学生积极的体育心理需要。
2.在基本部分教学时,重点从刺激与感情两个方面考虑激励策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性演示、身体语言、场地器材等因素给学生感官刺激;运用游戏性活动、竞赛性练习,给学生于心理刺激;同时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身体活动时,要将教师个人的资源“奖励”给学生,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篮球等,这是利用感情激励的有效策略。教材内容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生活化、社会化,即要从“学科教材”向“生活教材”过渡,比如将现在学生喜欢的街舞、越野定向、轮滑等融入到课堂当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练习强度和难度。体育是一门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课,教师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多层次的练习内容、结构讲解要生动具体、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在运用示范教学方法时,教师完成优美的动作和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欣赏等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激励学生。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差异性评价,通过学生对自身体育学习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其次是学生自评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通过对自身(或同伴)的体育学习的亲身评价体验,产生正确的认识,并获得尊重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是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进步幅度等方面,做出民主、客观、公正和全理的评价,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助于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赏识、赞美、表扬等激励评估方式是改变学生一切不良观念、不良习惯的良药。利用激励理论让学生每天都感到成功,这样,学生每天都能有小小的进步,才能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与练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秀华,臧辉明.论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及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⑷ 鼓励在教学中的意义
表扬语和激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教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应用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当然表扬语和激励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有时把鼓励、赞扬这样的教育方法给忽略掉,有一次,学校有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辅导数学,讲了半天,这名学生的作业错题了一半多。这位教师气呼呼地不断指责学生,不够聪明,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我给你白讲了,说她没有头脑,并很生气的把作业本扔给学生,下去好好再改,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听了这位教师的话,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很难受。作为教师怎能这样的指责学生呢?孩子是要鼓励的,在鼓励下成长的孩子,她必定也会去鼓励别人,这样她的成长一定是非常健康。因为她是在一种被鼓励,被赞赏的环境下成长的。她自然就懂得去赞赏别人的。如果你一味的去指责他,那孩子的心灵会被伤害,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这样的学生就会缺乏温暖、自信。
⑸ 教育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理论
运用期待理论,确定目标。
1.目标的价值。目标具有较高价值时,具有吸引力。在教学版中,根权据表现不同设定奖励,加强吸引力。
2.目标的可实现性。只有目标具有实现可能性时,被激励对象才会有动力。
不成熟建议,仅供参考。
⑹ 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式达成
一、激励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基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如何使激励性的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本人认为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课堂上,评价必须超出和突破传统的以“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不对,坐下来,再想一想”这些无意识的简单化的评价,要构建能对学生学习活动有激发作用,使之保持长久的、内化的、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情绪和感情的影响,注重感情的投入,用简短、恰当 、热情的话对学生给予鼓励。如:“你知道得真多!”“确实很有自己的见解。”“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你很聪明,相信你下一次读得或回答得更好。”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一定会使一只只胆怯的手高高举起。教师的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课堂的生命。
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法宝, 它们对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充满生机和活力。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鼓励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总之,我们的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哪怕是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握握手的感激、拍拍肩的激励、摸摸头的爱抚,都是评价,它像一丝丝花香、一股股清泉沁人心脾。这样的评价,简便直接,虽然不是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
二、多元化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文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注重过程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等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良好效果,拓宽学习天地,及时评价,总结学习语文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档案袋的评价方式重对过程的评价,汇集了学生作品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它方面,有效地克服了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生成绩的做法。
让学生自己设计档案袋的封面,自己选择放入档案袋的记录材料。内容可以有: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感悟,积累的古诗文,名句,相片里的故事,小制作,习作随笔,家长反馈卡,小组评议,统计图表……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反思与改进,以取得更大成绩。不难看出,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比起那种板面孔打分评比来得更活泼、便捷、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降低了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
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激励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感恩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养育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的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和一个概念,还有她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宽广辽阔,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教材中的一些古代诗歌以及诸如《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三)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难忘的启蒙》、《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自然、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国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茁壮成长的阳光和土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倍加呵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等,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教给我们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道理。三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和谐共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学会和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1、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
2、组织学生诵读感恩文章,领悟感恩之情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在知恩之后,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描写叙利奥心理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让课文的精彩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迹。
3、通过写作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感恩》这本书的作者唐骏波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4、布置感恩作业,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采用了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即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与家长配合,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比如教会孩子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坚持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⑻ 如何让奖励或鼓励更有效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 班主任会议发言稿
随着评价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新课程强调学生评价要向多元化发展,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旨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逐步地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
所在,探究能够促使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症下药”,实践中的改进更能够促使我们务本求实地进行评价改革,真正达到
“解除疾患”。这种一边深入实践调研、一边科学反思症结所在、一边对症实施科学举措的工作方法,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一些评价改革带来的良性效应。
一、 关注过程、超越自我。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传统教育评价中的甄别、选拔功能在我们当前的工作中虽有好转,但始终没有彻底改变教师心目中,期待以甄别来实现激励学生上进的愿望——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自觉形惭神愧而生成的上进愿望。于是多数教师虽在表面上改变了那种排名次、比高低的做法,但往往还是乐于关注“一纸成绩”,并将之标榜明示,让名次自在观者心中。而多数学生表示这种做法非但没有使他们因为评价的激励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生成自信——我能行,且在“我能行”的情感之下产生“我要做,因为我能行”的欲望,反而有抵触情绪产生。对此,我们本着“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突出评价过程化,让结果隐性化,注重纵向评比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超越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1、知识技能评价实现分层
我们倡导将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分为三“块”对学生进行分期的达标测查,试卷为A(基本卷)、B(拓展卷)两类,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水平选定,成绩同为优良等级。学生对某次某部分内容的达标成绩不满意,还允许他们第二次解答(试题相仿),从中选最高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学期末评价也通过宣传等举措,削弱以往那种“一纸定终身”“一纸定乾坤”的观念,只是
把它作为一项综合测试成绩,如过程性评价一样,悄悄记入个人成长袋,仅作为个体发展的一个轨迹资料。
这种“分层评价、纵向评比、推迟评断”的做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能让他们从一次次的评价中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2、应用技能评价实现分解
要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就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对此,我们重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关注并引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我们采取在日常进行应用技能水平的评价,来落实新课程评价中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多项应用技能指标的建立,是对学生书面评价一个良好的补充,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
⑴ 课堂行为记录
我们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设计了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来评价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特别表现等,以促进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素质的发展。记录表的结构、内容、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强调只要在课上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等,老师或同学就会对他创新性见解、出色的操作、积极的思考等给予“特别的”评价,那么这个同学就可以由同桌在记录表上划上一笔(画“正”字数笔画)。同学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异常的“活而不乱”的氛围,尤其在“认真倾听”方面大有改进,因为抓住发言人稍纵即逝的信息而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评价也会变成自己记录本上“精彩的一笔”。
如:在观察[一条鱼在一个鱼缸里游]这个现实生活情景说句子训练中,第一个学生说:“小鱼在游。”老师微笑示意他可以;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说:“一条小鱼在水里游。”老师抓住这个亮点,抚摸着他的头(因为学生离得近),深情地点评了一句:“你不光说出了小鱼在游,还说出了是几条小鱼、在哪游,真具体。”第三个人说:“小鱼在鱼缸里游。”老师对他点点头,示意他说对了。当有一个同学说:“可爱的小鱼在水里慢慢地游。”同桌马上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说得真好,你说了是什么样的小鱼,还说了是怎样游的。”“你点评的真准确!”老师向她投去欣赏的目光。
这些具体的语言激励、体态示意,学生都会自觉地感知到这是对自己表现的一种“特殊奖励”,课后要光荣地给自己画上“我能行”的一笔。
⑵ 随堂情景测试
我们还通过随堂测查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探索、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学生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解答学习活动中应用旧知识解决学科新问题的能力,来激励师生将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师生关注知识技能的应用,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促进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应用技能水平评价的测评题目是“实践应用”层面的内容,以“口试题、操作题”为主。
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应用激励教育模式
所谓“激励教育”,就是一种具体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特点,借助各种手段对其加以激发、鼓励,使之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激励性的话语、行为与表情,能够给予学生勇气与自信,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能够为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搭建平台。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知晓激励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确保其应用价值的发挥。
一、遵循个体差异,恰当激励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人生活水平也在提升,加上计划生育的普及,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备受长辈宠爱,大多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顺利展开。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恰当展开激励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进步。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因其比较热情,也比较好动,较重视教师的评价,对此,教师应在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时常给予其相应的奖励,以资鼓励;而针对内向、较自卑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寻找其发光点,并给予其及时的表扬,以此来鼓励该类学生继续努力;针对那些躁动不安且学习不稳定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引导其参与到班级日常活动中,如鼓励其参与到手抄报、黑板报设计活动中,以挖掘其个人特性,展现其特长,从而渐渐爱上语文学习。同时,对于学生的激励表扬,不可仅停留在知识学习方面,也应涉及其他方面,如对那些原本可表现得更好,但却出现退步思想的学生,可对过去成就加以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对那些性格较内向却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相应的表扬,使之感知来自教师的关心,从而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健康发展。
二、巧设语文活动,巧妙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语文活动的展开巧妙地进行激励教育,从而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语文活动中,主动参加实践练习。如组织学生展开课文朗读比赛、写字比赛与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后期的学习制订相应的目标与计划,以此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对于那些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奖励,以资鼓励,让学生在比赛中逐步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友爱精神与力争上游、努力拼搏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比赛评比中意识到自身表现将直接影响到小组与个人的荣誉,让学生在比赛中主动学会协调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高度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让优胜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让表现不足者看到今后努力的方向,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都能有所成长。如有些教师每周都会组织一次“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结合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评比标准,并利用每周的读书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方法与阅读书目等加以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类似于读书卡展示、知识问答竞赛与手抄报展览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发挥榜样力量,适时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与一般教育相比,榜样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者菲尔丁就曾说过:“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心理。”因为一个有志向的、有想法的孩子,会主动在榜样中寻找自己以后的影子,并从中发现自己所需的能量或精神。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树立自己的榜样,也需积极树立学生榜样,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激励、鼓励,努力学习。如,在讲授《珍珠鸟》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主朗读,后分组评选出朗读较优秀的学生,使之作为榜样来引导训练其他学生展开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能够将榜样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逐步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通过这样一种竞争形式来展开课文朗读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同时,对正处于品格形成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对学生品格、性情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进行自我约束,因为教师的每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故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不可为了哄学生而乱承诺,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以此来鼓励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信守承诺、严于律己的人。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展开激励教育,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还能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其潜力,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从各方面入手,给予学生恰当的、巧妙的、适时的激励,以此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