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新课改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中怎样设计更好的问题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版的理念分三部分: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B.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一个挑战。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而不疲,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因此,作为课改中的教师要加强教学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上大胆做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一、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 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教会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方法 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我惯用的教学手法。如学习立定跳远时,为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依次提出问题,青蛙、小兔、袋鼠、分别是怎样跳的呢?给同学们去思考去尝试。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跳得远?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让学生通过这些疑点不断去尝试练习、去思考和比较,对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和学习方法,将得到进一步了解和初步的掌握。所以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2、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倾斜。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敢问、敢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通过体脑并用,自主探索,自主学练,认真总结,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鱼跃前滚翻与立定跳远的起跳动作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验,去领悟,去排难释疑,从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二、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 体育课要紧绕课程标准、教法灵活多变、气氛生动活泼来设置。为满足学生的个性追求,让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是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练、练中长知识。这一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即为一堂课创设一个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融入到课的游戏情境中去,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游戏而不是在上课。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通过教与学的改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并不是把传统的都去掉,而是把发展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这一新理念的体育教学下,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学习需要。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这一主线来开展各种师生互动。为此,我们要尽量做好五要三不这一教学环节。五要即:要尽量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率;要尽量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要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三不即: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归宿。 (2)、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差异等来构建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评和互评去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篮球原地及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的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同伴的合作、共同探讨等方式去尝试,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通过自己感悟、同伴的交流去逐步掌握《原地及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真正掌握原地拍球,应拍球的什么位置,球才能不断弹起;向前、向后运球,手拍球又是什么部位,才能实现前进、后退运球的技能。这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的思维不仅始终处
C.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惟一标准,评价轻选拔和甄别的单一功能,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
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
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
(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
D.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扩展阅读: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E.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有什么效果
新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说
一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三,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一个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理念
1.1任课教师提前规划的行为,是一种教师教育和课程标准,如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效果的预测,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构思。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准备似乎是一件事,但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教学设计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理论,强调学习需要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行为,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起点,预计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预期变化发生,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1.2对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指导教学设计值,特别是设计师的课堂知识的本质特征。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以通过这方面的知识或理解的过程中处理信息的任务,学习过程被认为是头脑中再现仓库存储信息。传统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往往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教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强劲的封闭。在这种应试教育课堂的概念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影响下,往往有严重的缺点:
首先,沉重的课本,青年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课本知识的掌握,权威教科书所扮演的角色,教学变成一个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教科书教给学生知识体系。
二,重结论,轻过程。太关心的结论,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试图走捷径,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但被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2]
1.3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弊端,作为一种理论来指导新课程应如何促进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包括前四的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并提出具体要求:
“太多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改变路线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校本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个九道设置的类别和比例的经验教训,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全面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复杂,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和经验的基础上,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BR p>改变过分强调课程实施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程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本质特征:首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但作为学生的个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互动和合作,乐于探究积极构建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积极构建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克服重量轻的材料,重量轻进程结束的转变,从注重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缺点学校,在一个字,教给学习。
决心要学会教,,采取学生组织以学校为中心的课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或满堂问,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掌握一些知识,能力点为教学目的,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越来越多的人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关注。教师以学生为他们的个人生活与平等,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学生与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成为生命过程,从而激发活力的课堂教学。评估成功的一个教训,先看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
决心学习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话,到“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事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一般来说,教学外,包含了一组学生,企业内部流程设计学习活动,以支持。“他甚至强调说:”为了避免过多的说问题,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要记住:上一节课的交流是促进学习,偏离这一目标成为纯八卦。 “ [4]
1.4为了真正落实以学教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应注意:
1.4.1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作为真正的起点。
课堂活动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许多教师都习惯于从教科书中开展教学活动,确定起点的逻辑系统,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寻找一个起点。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教科书的逻辑体系是不容忽视的,但不是在心脏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材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起点。学生应该放在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位置,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精心的策划,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的角度媒体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思维的位置,规划课堂。
1.4.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自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明确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计动机=×估计成功的价值,而经验的结果将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知与情意必须同时抓学生的表现,包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的差异成功的机会,也有差异,实施教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
◆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重视和及时,合理,公平地评价学生的问题,答案,以及其他行为。
◆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有一定的酌情权。 [5]
1.4.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参与。
低效的课堂上经常有“超过四小”的现象,即统一学习更多的个人自主学习少;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老师表示学生表达少;快速学习表达少得多学习缓慢的表达。新的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的机会,在自己的学生参加,并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6]
◆在课堂上水平结构的变化。更改一个统一的整体课堂学习模式,全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方式转变学生与学生,生活,多向互动的组织来实现。
◆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第一教学后,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避免长期被动聆听学生,让学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上的区时间。
◆引导学生思路,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和机会澄清的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遗漏和错误理解思维策略。
◆专注于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养成独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设计应结合语言教学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教学习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团结和人性化的一个“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确的教语言学的基本规则,并在其精心制作的一个新的论述,“积聚”,“情绪, “实践”三个概念发生了好几次,新课程强调和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法律语言学,注重积累,注重感知,注重实践。
2.1重点建设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专注于语言的积累是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经验的语言教学课程标准,我们的传统的继承。
2.1.1积累了非常广泛的语言,方式有三种: BR p>◆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语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符号,如积累了大量词汇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发展。
二是积累语言模型,如记精彩的古代和现代的话语,文本和等。语言模型通常含有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绪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积的语言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语言的积累,或积累意义上的短语。在漫长的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通过反复曝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觉,形成犀利的语言的感性接触到法律语言的敏感性。因为中国学习“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积累,但“感觉”的积累是不可能突飞猛进,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积淀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了解,喜欢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悟优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也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语言,但也是一个文化的学习和感染两种语言的积累。学习和文化内涵,也促进语言发展的一种手段。语言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的积淀就会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生活体验。语言学习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并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语言学习的唯一依据,只有持续发展。[8]
2.1.2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
◆要积累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充分重视,以确保时间。
◆积累在于毅力,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的积累,才能真正实现积累的数量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如办卡作为一个学习程序阅读和学习笔记,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
◆强调文本语言材料的积累。初级解决方案小学识字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学,尤其是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词汇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是一项优先任务教学,使学生在初中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扎实书面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强调读书,朗朗书声回到教室。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阅读,认真背诵,使我的心灵,“文心兰”相谐振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朗读时,大脑思维最活跃的人体器官的活动,而不是默默时活跃。允许学生阅读长期坚持,验收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感语中的。
◆注意背诵背诵作文累积的精华语言,提高语言综合素养的积累写作范式非常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在课外和朗诵诗歌,古典散文尽可能在课外完成和背诵。
◆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关键语言的积累。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扩大读取表面,增加阅读量的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它还提供了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广泛阅读“过程中,把实施课程:第一,在阅读和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实施良好的教科书在课堂上设置的“经典阅读”的兴趣,坚持“阅读课”,三是探讨的话题阅读作业,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在过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绪专注于
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与沉重的情绪体验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语言抗炎作用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经验。 “应该让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决学生的独特的经验,体会和理解。 “语言教学应着眼于市场情绪的积累,使用。 “相比与以前的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语言课程,强调语言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看法。
2.2.1所谓的“感知”,实际上可以分为“情”和“启蒙”两个心理过程。“感觉”或“摸”,“摸”,这个过程中的细节和当地文字作为对象。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触发性,心理读者瞬间流经“看到”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启示”,即,外侧向内侧,周围的角落。这种所谓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细节和地方,这里所说的“礼”和“a”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本。情绪是从细节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觉的整体意义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的阅读观念,阅读是一个过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绪读数的看法是,阅读是一个意思施工过程中的阅读视野,文本意义的感知。来源有两个,1是文本本身,另一个是读者的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其实文本的各部分之间,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体验积极建设进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绪读数的概念,语言教学和启发的意义是什么?什么语言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的先读教情绪情绪,由启蒙运动感,第一感启蒙,因此,语言教学,阅读文本,让学生工作的一些“感觉”教学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的起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让学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触摸语言,情感经验感官体验的文本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独立阅读。 ,感情的形象。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学生目不转睛,潜心阅读的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记录他们最初的真正的阅读体验。要加强对问题的认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学生准备时间“熟悉的文字,“开始一点点的考试预备学校开始解释的情况下,文本,或组织学生到周边预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其实有很多学生在排演中,并没有真的很难成为熟悉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开展教学活动,不会阅读“起点”,却忽略了阅读和阅读过程中的必要的经验,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体感知课文语言教学探索意义的作品,分析,不仅要在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的感受和经验,扩大,也从总体上把握意义的文字作为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流行的做法:“选择您最喜爱的段落读。”这种方法似乎反映了从表面上看到的选项,让学生学习尊重,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价值的表现,而忽略了其本质是整体感知文本,扫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须尊重法律,因为每个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教训,当地始终是存在于整个的人,作品文本阅读情绪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文本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读,把握“度”。胡感,感启蒙的的文字情绪和当地离境的细节,但它看起来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含义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是一个“度”,这给文字的同时,制约着当地的当任何的约束和自由发挥,当它是模糊和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体意义的解释。语文教学感性和理性,正确的解释过度倾向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意义。阅读重要的作用,情绪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础教学。
2.3
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着眼于实用的语言技能,培养这种能力也应该练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语言规律。 “力求反映在实际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语言是学习,而不是教会的,语言教学应着眼于语言实践
2.3.1语言实践,概括地说,是使用的语言,那就是在各种场合,大脑,舌头,眼球运动,移动的耳朵,手,和其他行为通过口语和写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语言教学实践在阅读,写作,教学,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体现。
>
2.3.2注重语言实践,语言教学应注意:
◆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例如,阅读教学,如果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结论控制的目的,许多教师不自觉地以解释的主要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相关结论。教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集中学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日益全面的人类发展,这个过程需要的教学阅读学生在老师的独立阅读实践过程的指导下进行,然后,在教学设计,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自然学生自己的经验作为教学开始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而确定教学理念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练习阅读,学会阅读法律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情境,所以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动机,教室里听,说,读,写活动贴近百姓口语和写作活动,使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语言技能的形成。
◆实践化进程。多见于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总结的过程中,亮的缺点:缺乏分析参与在阅读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结论为时过早讨论缺乏差异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释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阅读结束得太快了。[10]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中应注意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见解。
◆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加强语言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新的亮点。语言课程,全面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重心,自觉地指挥学生大量的读取和写入,使用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而不是从语言,语言演变成唯一的活动是不是一个壳。
再拿建设的重点,侧重于感知,练习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永远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会少艳丽,会有更多的语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将使一个更简单而有效的教学。
F. 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专值观”为课堂属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经过两年的探索, 结合十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总结了以下几点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学习课程标准,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针对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进行转变,成为知识引入者、活动组织者和智慧启迪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出全新的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活动,探索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G.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什么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
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学习者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这怎么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材如果不去读,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学生去读教材,是学生赋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么学生怎么激活教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
2. 教学观
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老师们都给学生上课,但“什么是教学”,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得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在这里,我想介绍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观发生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作了相当详细的陈述,我将其概括为:“师生互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有两个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这两个互动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3. 教材观
现在正在建设新的教材,但对于教材是什么、教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都正在讨论之中。过去认为课本是教学之本,教材是“圣经”,教师根据教材来教是绝对没错的。而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师有责任进行课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
4. 教师观
讲到教师,我们想到的总是“奉献”。“红烛颂”用红烛比喻教师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个比喻没有看到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而且奉献越多的教师发展得越快,奉献的经历也是发展的经历,付出与回报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比喻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的推广一定会造就一批名师。要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是一个新的教师观。另外,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看待教师的发展,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了呢?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了呢?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这是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教师的领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发挥领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这一点没有看到的话,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作用。过去过于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讲授者的职能,现在是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职能。课程标准中提出这一点,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国的教学理论上,这四个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
二、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
1. 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小学数学学科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有这样几个特征:
(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对学生十分负责,总是教师讲授得过多。另外,存在着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和教学的现象,即类似于打乒乓球,教师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对学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与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课堂上表面是一问一答,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想法没有得到表达,因此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问题。怎样克服这种情况是值得思考的。
(2)“过度练习”所谓过度练习,是指不合适地安排练习活动。这不是量的多少的问题,而是不合适。讲到练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关键的是要进行有效的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使练习题发挥作用。第二,“熟能生厌”。即不合适地、过多地安排练习,会使学生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这种不适当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负面的情感体验。另外,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降低。这是否与我们的练习有关呢?我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做一些应用题,教师告诉学生数量关系,方法是什么样,让学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这个过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是让学生记忆解题方法的过程。而实际上这是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减少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样看来,题海战术主要是记忆的战术,而不是思考的战术。它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这就是“熟能生笨”。有这样一句话:“教学就是讲到懂,练到懂,考到懂。”这个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绩,但没有发展思维。过度练习的本质,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动性,这种过度练习恰恰背离了数学的本质。
(3)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的机会少,课堂活动比较单一。教学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样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主动的发展。
(4)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课堂中学生真正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的机会不多,整个课堂的环境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说,课堂不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吗?我调查过,公开课一般都有许多讨论,但它讨论有这样几个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两分钟;讨论是被动的讨论,并不是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除了被动的讨论外,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情况太多了。被动的表扬(“你真棒!”)和被动的接受表扬。在教学中缺少的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与合作,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真诚的交流。
(5)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开放性不够学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现成的一些标准答案。
被动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应对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学得很苦,特别是高年级;教师教得很苦;但有时效果不理想。问题症结是被动接受式教学。因此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2. 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实际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再看学习结果的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要求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这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要处理好教师和备课或者教案的关系。备课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和基础。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就要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听过一节课:复杂分数的比较。这节课可以说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师表达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清楚,板书非常清楚。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正好铃声响。这节课上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课后专家讨论这节课,认为这节课学生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这种表现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学,一个特点是从来没有界外球。而实际上,上课是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节课要有三个“看”: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第二个是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领导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关注发展
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发展呢?我们认为,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领域。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基本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第二,个性与品德。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概括说,第一块叫作“基础”,这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第二块叫作“品德”,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块叫作“思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所谓大智慧是指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作为一个目标,这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共识。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思考,一定会为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风气。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所谓情感,就是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态度,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价值观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课程、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显性的课程,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第二是隐性的课程,即数学活动背后渗透的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听课的一个例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为妈妈买一束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你们帮我选择一下。在这个例子中,显性课程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课程即渗透了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我们社会、我们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时间,这种价值观似乎是淡化了。但这个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很自然地把这种价值观渗透进来。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一定的价值观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有价值观隐含在内的。有一个教师让孩子比较最贵的游艺活动的价格,显性知识没问题,但隐性价值的处理是不恰当的。现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隐性价值观,例如,环保问题、奥运问题、关心他人的问题等,向学生渗透一种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课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新教材现在有四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渗透了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发展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叫作“新教师”,在该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经验的教师”,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叫作“专家型的教师”。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参与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有许多学者提出“反思型教学”,反思型教学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开展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3)关注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三个思考层次的合理组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目前对关注过程的教学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动,称为“动手做”,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科学课中所运用的策略。基本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HANDS ON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三、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动研究,就是从实践到反思,然后再进行实践。广大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实现自主发展。我们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
1.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
2. 如何激励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时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数学学科是理性沟通与思考的重要工具。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的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处理由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讨论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参与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名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多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来加以安排,认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下,学习才会发生。
5. 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做人,获得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素质。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在小学生的这种学习过程中品质是重要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学生对学习活动兴趣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
我们已经指出,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是紧密结合的。“知”、“情”结合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使学生感到“愉快”并不是指一味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而是指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6. 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的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领域。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本书也举出了一些案例。我们认为,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应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得实际经验,进行数学思维。要把活动和思考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些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范围。如,户外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意义的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综合知识的活动、探究活动、提出新问题的活动等。小学数学教学要加入制作、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丰富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和大胆探索,强调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7. 如何适当体现课程的弹性
从学生如何学习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数学教学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动向。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具有适当的弹性。学校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例如,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者专题,有关数学的实际活动,应用数学的活动,数学史的有关专题等,都可以是选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程度也应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数学课程具有弹性。
8. 如何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学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要从数学应用广泛性这一特点出发,要注意数学应用具有多科性、数学可以解决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数学与自然、语文等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是不必要的。相反,数学可以从这些科目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从而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并从它们那里吸收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语言发展是理解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研究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制定工作计划,通过课程综合工作,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另外,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识与能力,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数学能力与许多一般能力应该协同发展。如合作、实验、分析、推理、观察、交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在兴趣,并适当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培养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
9.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
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举出三种。第一种是小组主题讨论。在小组主题讨论时,每人负担一项工作,如主席、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课题学习。第二种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针对某一项主题,模拟真实情境,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情境中的各个角色。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模拟情境解决应用问题的讨论。第三种方法称为“头脑风暴”的讨论。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越多越好。然后一一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各种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引发学生讨论的方法。
H. 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教
一、营来造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氛围,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地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
I.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
一、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二、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三、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 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