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让美术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让美术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27 03:48:08

① 如何把音乐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怎样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内互交流思想的汉容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当代语文课程倡导的是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

② 怎样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怎样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当代语文课程倡导的是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而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门可听的艺术,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因此,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就如同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音乐则如同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士,两者的联姻,势必会使语文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根据
1.理论根据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些地方可以发现,早在古代的时候,音乐与语言文学就是同出一源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从古至今,有许多的诗词都是可以和乐而唱的,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那些乐谱已经散失掉了。但是,音乐与语言文学的紧密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2.现实根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影音课堂逐步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掌握并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注意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这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同时,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音乐已经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是当代学生的自我宣言。他们在记忆歌词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里获得语文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具体做法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而用音乐导入课文,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学习中。
比如,教学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可先让学生倾听刘天华的二胡曲《闲居吟》。乐曲以舒缓、悠闲的节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描述那闲庭信步、吟诗作赋的闲居生活。这首曲子和陶渊明所要表现的安祥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一致,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诗歌要展现的意境中去。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深沉、浑厚的音符中,感受到惊心动魄的战争氛围。
2.配乐朗诵,诗情画意
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演艺术。而汉语讲究平仄,也是极富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因此配乐朗诵,课堂上就会充满美感,使课文内容的立体感增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去,与作者一同潸然泪下,或喜笑颜开。这时,再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就简单的多。
比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可首先把《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示范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然后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接着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让学生伴随乐曲自由诵读,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在轻柔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们进入到美妙的诗歌世界,这时再带领学生鉴赏诗歌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精选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与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课文第4、5、6自然段。因为有音乐相伴,学生能很快进入到幽雅、静谧的意境里,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出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3.以乐促背,事半功倍
背诵是学生们最头痛的事情,但在中学语文中却有不少诗词散文是需要背诵的。那如何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背诵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把已经谱成曲的课文作品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作品的意境,提高背诵效果。
比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在鉴赏完作品后,可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曲调缠缠绵绵,让人无端生出许多愁丝,倍感孤独寂寞。歌曲将这种抽象复杂、不易捉摸的内心感受,以平静而内涵丰富的旋律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借助感人的歌曲,学生就更能体会到李清照独处时的冷清寂寞,丈夫离家远行后的相思之情。因为《月满西楼》的歌词与《一剪梅》相同,所以,反复播放两遍,学生基本就能跟着和唱了。同样的例子还有林宥嘉演唱的《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罗文演唱的《满江红》(岳飞《满江红》),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姜天阳演唱的《将进酒》(李白《将进酒》)、江涛演唱的《雨巷》(戴望舒《雨巷》)等等。
除了选用现成的音乐,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谱曲演唱或者用流行音乐的调子演唱。因为只有在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合适的旋律。这种选曲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再阅读。比如《滕王阁序》有学生用《欢乐颂》唱前半段,欢快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洪州盛宴,置身于滕王阁及其四周山川秋景之中。当唱到“兴尽悲来”时,作者的情绪由喜转悲,有学生用《星语星愿》来谱唱后半段。这种用音乐来辅助背诵,会使学生们背诵得更牢,记得更快。
4.以乐做结,升华情感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课文学习结束时,也可以穿插相关歌曲,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老舍《我的母亲》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母亲的真情告白,可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跟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们的脑海中会一幕幕地浮现妈妈的身影。歌曲放完,学生们早已泪眼婆娑,情感得以升华。因此,用音乐结尾,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注意事项
1.研读课文,找准契合点
语文教师毕竟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引入音乐时,必须认真研读课文,精心挑选歌曲,找到课文与音乐间的契合点,这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乐曲释放的情感一定要和课文所要描述的情景和表达的意境一致,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2.分寸有度,不滥用音乐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引入音乐也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音乐在课堂上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道具。否则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就会本末倒置。音乐只有用到了点子上,才能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里打开音乐之窗,让学生在跳跃的音符中,放飞想象的翅膀,从而真正达到快乐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

③ 让音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有哪些

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版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权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以乐传情,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让一首首优美的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相信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老师把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课都占光了。上课考试不准我们上厕所,也不给我们下课今天上午有节

我只能抄说你们老师太过于负责了。凡事过犹不及,可能他太希望你们有一个好成绩了,或者你们平时的表现让他失望了。如果你们老师不是一个“一言堂”,听不进话的人的话,可以尝试写一下小纸条或者让班长传达一下你们的心声。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必要弄得这么僵。

⑤ 陈、李、王三位老师担任五(1)班的语文、数学、思品、体育、音乐和美术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在

结合上面分析及图表(是的打√,不是的打×)进行分析得:

陈老师教语文、思品;李老师教数学、美术;王老师教体育、音乐;
答:陈老师教语文、思品;李老师教数学、美术;王老师教体育、音乐;

⑥ 怎样将音乐巧妙地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说音乐美好,绝不是因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旋律的优美,得到了美的享受。我确实是喜欢音乐的,可我现在要说“音乐是这样美好”纯粹是因为音乐让我的语文课更有味儿啦。它就像是加入红酒的冰块,放入咖啡的奶糖。
当然,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绝不是什么新鲜事,配乐朗读课文,听音乐写想象作文,这些都已经是公开课上快用烂了的“包袱”。把“乐”与“文”联系起来,也绝对不是小语界的首创。翻开人类历史,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的地位。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再现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还是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歌,无论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也都兼具有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只不过,对于我,直到这两年才开始爱上“在语文课堂上加点音乐的调料”。(偶尔几次公开课上使用除外。)
一、借助音乐的魅力,升华情感——让音乐走进阅读课堂
案例1:用音乐营造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上课时,我选用了清新优美的排箫曲《肯尔沃的早晨》来作为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风光片时的背景音乐。舒缓柔美的音乐响起,几秒钟后,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安抚,教室里顿时显得非常安静了。这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唯美的小兴安岭的景色,孩子们就以一种真正地欣赏者的身份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很快进入了课文意境,进入了学习角色。(这又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情绪奠定作用。)课后,有二班的小豆豆之称的依一同学跑来跟我说:“金老师,我觉得这节课太美了。我喜欢上有音乐的语文课。下次上课再给我们听音乐好不好?”
我感叹——感叹音乐的无限魅力。这甚至让我开始改变 “对‘听音乐可以开发孩子智力’的观点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案例2:用音乐触发情感,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
课文《掌声》写的是残疾孩子英子内心很自卑,同学们的掌声,让她走出心灵的忧郁,走向充满希望和欢乐的生活。
课堂上,在学生们理解了“英子总是默默坐在教室一角,早早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都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看起来很文静,其实是她自卑的心理在作怪”之后,我播放了一首《蓝色生死恋》中的曲子。舒缓的音乐流淌着,传递着淡淡的忧伤。伴着音乐,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就读起了课文。那一刻,四十五个孩子都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内心,不,甚至可以说:他们仿佛都成了英子。他们的朗读声情并茂,完全就成为了一个有着强烈自卑心理的孩子的内心倾诉。
孩子们感动了——,掌声情不自禁地响起。我感叹——感叹音乐的无穷魅力。朗读前,我甚至没有来得及提醒一句“想想朗读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可是音乐帮我做到了,它毫不费力地就让孩子们走进了英子的内心。(事实证明,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乘着音乐的翅膀,放飞想象——把音乐引进习作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中年级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的最佳期,想像类的作文深受学生喜爱。习作训练“听音乐编故事”是对教材想像作文训练的适当补充。
案例:听音乐编故事,放飞学生想象翅膀
《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独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曲中唢呐模仿的鸟儿鸣叫声变化极为丰富,表现出一定的趣味性,非常利于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放飞想象。课堂上,我并没有告诉孩子要上习作课,而是说: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中国古典名曲。语文课上欣赏音乐?孩子们很兴奋。音乐响起,唢呐模仿的鸟叫声此呼彼应,一下子把孩子们逗乐了:“哈,是鸟儿在叫。”“这首曲子真好玩!”“这是麻雀在叫!”“这是布谷鸟。”“不是的,是燕子。”……边听着,孩子边情不自禁地叫着。听完曲子,我问:“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很热闹!”“有很多鸟在叫。”还没等我指名举手的同学来发言,性急的几个已经大声叫出来了。于是 “听音乐编故事”的游戏就开始了。学生在音乐声中愉悦地进入想象的境界。有的说“很多鸟儿聚在一起在庆祝生日”;有的说“鸟儿们在进行超级鸟声比赛,百灵鸟是评委老师”;还有的说“鸟儿们在开运动会,他们在争是老鹰得冠军还是鸵鸟得冠军。”……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说着,兴致越来越高。我趁机为孩子“献计”一个:七嘴八舌说着,谁也听不清了,这样吧,咱们都动笔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吧。”就这样,音乐成为想象习作的依托,孩子们很轻松就完成了在实践中实现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次习作教学将音乐资源与语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写充满童趣的动物童话故事,是一次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想象作文训练。)
结束语:
音乐是这样美好。是的,每次从有音乐的语文课堂走出来,我都会这样深深感叹。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特定的背景音乐、声响资料,不仅给我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让学生享受着音乐、语文渗透带来的情感升华。音乐特有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更奔放,心灵得抚慰,思想更飞翔。
这些日子,常常有这样一个念头萦绕在我脑海: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就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

附资料:
实践研究表明,音乐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来调节人的情绪。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音乐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不过,不同节拍的音乐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均不同,因此,音乐的使用与选择也很有讲究。
(1)每分钟40-50拍的音乐。这样节奏的音乐舒缓、悠扬。在学生进行复习和反思学习时运用,有利于知识回忆、巩固和提高。在每节课快结束时,使用这样的音乐,利于学生梳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
(2)每分钟60-70(平均心率)拍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节奏与学生的心跳速率相当,让人一听便能安静下来,在课的开始使用这样的舒缓音乐,能够使大脑很快安静、清醒下来,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3)每分钟90拍的音乐。这个节奏的音乐适合课中的活动。活动时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⑦ 如何让小学语文充满音乐氛围

如何让小学音乐课充满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塑造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带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即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中,对课堂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捣蛋”行为,要冷静对待,保持情绪稳定,努力营造上课期间融洽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课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主动找到学生谈心、交心,理性批评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音乐课中的意境教学
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观摩听课活动中,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意境可能会更深些。”……。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从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小学音乐课意境教学的心得体会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2、用语言来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辞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3、用形体来表现意境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形体动作,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情景。
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学爿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问内让学生学到尽町能多的知识,教师就耍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钟表占”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对钟表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因为有的学生町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有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幺J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善评价方式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所提出的问题或同答问题,都足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耍在评价中精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常用“送星星”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与鼓励,让他们在“数星星”所带来的快乐而自豪的心理体验巾产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唱歌表演课“小青蛙找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自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免会仃学生说某某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歌唱得不好听或足跳舞不好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节果等,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伉,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然后也有一些会夸自己表现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面赞扬他们大H开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心学习.帮助其形成席心好学的学习习惯。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期望着他.使学生能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

⑧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1: 生活展现 2: 实物演示 3: 图画再现 4: 音乐,声响渲染 5: 表演体会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呢?这得谈一谈我们现在这些6—12岁的孩子的阅读现状。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尤其快,我们的小学生除了网上电子游戏、动漫,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夫子》之类的图画书,他们一个人可以看很长时间,凝神专注,不需大人引导,却很容易达到上瘾程度,可是去读积极健康的文字书,却不容易读进去。这种情况,男孩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认识许多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个叫刘滢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级,便看上了大部头的没有拼音的文字书。中午,教室门还没开,她就背靠着墙,坐在走廊上看书,下课也看,别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围撒野似的疯着玩,她却如入无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一个叫刘嘉怡的小姑娘,虽说只有七岁,却像大孩子一样可以安神地读半天的文字书,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对我说:“今天读张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泪了,我的嘴都发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们不禁感叹,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年龄不大,可已经享受到了与文字交流的快乐,享受文字描述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他们那么有灵性,对身边的事物那么敏感,他们喜爱读大量的文字书,完成语文学习显得轻松愉快,出口成章,优雅知性,与那些读《老夫子》之类上瘾的孩子大不一样。
同样是爱看,如痴如醉,为什么读书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韩国推广阅读的南美英博士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这样一句话,在漫画书里只剩下了“咚”这样一个拟声词,而就在这文字和漫画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不喜欢读文字,因为读那些文字,他们想象不到那个画面,进入不了那个情境,更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倾向,不会体验文字里的东西。如果这些孩子读文字时能够想象、体验,“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 ,那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恋于电脑游戏、图画书之类的孩子,对形象、对场景、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会越来越弱,以致于不喜欢读文字书,读不起劲儿来。即便是读,也是一种迸字似的读,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从来就享受不到文字阅读真正乐趣。
作为小学里的语文老师,面对6—12岁处于起步开始学习读书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小学六年里,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文字,会阅读文字,从而享受到阅读文字那种宁静中边读边思的快乐呢?无疑,创设情境教学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呢?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
1、 因为咱们人的大脑特点。咱们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的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一般,咱们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如果我们想办法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开始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开始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这样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一般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因为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卢梭也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
又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儿童的感官,可塑性极大,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文字,借助音乐、图画、表演等方法,来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引导学生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日益敏锐、完善起来。他们的眼睛会特别亮,耳朵会特别灵,感官、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展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相反,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去着意训练,儿童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碍。
这样的训练,仅靠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训练是不够的,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中去创设情境教学呢?我想主要是四处设置,七大方法。四处设置为:情境中导入、情境中体验、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为: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与声响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以及阅读体验情境。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一般根据课文内容的所需,有选择地运用到四大设置之处。
一、情境中导入。
一般来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课堂之中。归纳一下,也有几种做法。
1、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孩子们因探索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们可以同时展示两张不同的邮票,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了这两枚邮票有什么发现?”一枚边缘无齿孔,另一枚边缘有整齐的齿孔。这时能引发学生什么思考呢?“这两枚邮票为什么一枚有齿孔而一枚没有呢?”为了引发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展示:这是一大张边缘无齿孔的邮票,人们要用时得找来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难免裁剪得不整齐。后来,一枚枚邮票的边缘多了一圈均匀的齿孔,用时,只需用手沿着齿孔轻轻一撕,就能整齐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邮票了。介绍到这,同学们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呢?于是学生想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想出来的?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行,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便带着探索的欲望开始愉快而主动的自由朗读。
2、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使孩子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
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课文,没有跌宕的情景,没有华丽的描写,但平实中蕴含着渴望读书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忆着童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窃读记》呢?“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唱一首歌,这首歌大家可能听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放野鸭子合唱)老师唱着唱着,引发了学生的回忆,也纷纷跟着唱,逐渐有一种悠扬、怀念的感觉。“同学们,每当我听到这首《送别》,我就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城南旧事》,里边有个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小英子和同学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老师和小学生活的。《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作者就是我要给同学介绍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小学至大学在北京读书,后回台湾从事编辑、教师和写作工作,共出版《城南旧事》《冬青树》《林海音童话集》等86部作品。我们将在小学和初中读到她的散文《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为这样著名的作家,离不开她小时候对读书的酷爱。这节课我们要走进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忆《窃读记》。”孩子们在悠扬、怀念的感觉之后,又产生了对作家林海音的敬佩,于是会萌生对林海音童年生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于是,情感萌生动机,便愉快地跟着老师走进文字。
3、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
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雨了,许多人穿雨衣出行,旅游,上班,上学,划船……我们班哪些同学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说说穿雨衣的方便之处吗?”(可以遮住背上的书包不被雨水淋湿;轻便,比打雨伞方便,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有没有同学感觉到穿雨衣也有让人烦恼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学说穿雨衣的时候,雨水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改进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充气雨衣》。”
4、 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是孩子因爱美而要学。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槐乡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在哪儿吗?我的家乡在湖北省潜江市总口农
场。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那儿度过的。每到五月夏季来临的时候,路边、沟边的许多槐树便开花了,树上像铺了雪,成串的槐花散发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气,那清淡的香气使人心旷神怡。一场大雨下过,洁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过雪似的,小沟里也漂浮着一层夹杂着绿叶的白花,偶尔会有青蛙呱呱地叫着,顶着一头白花瓣从水波里钻出来,爬上岸去。小伙伴们也不闲着,年龄大的将镰刀捆扎在竹篙的顶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来,这时,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弥散开去。年龄小的也不闲着,他们翘着屁股忙着把地上的槐花捡进竹篮里。待竹篮满了,便提回家去让妈妈和上面粉,撒上盐和油,蒸着吃。这蒸槐花香而不腻,小伙伴们可喜欢吃了。听说有个地方比我的家乡槐树要多,人们称它槐乡,那里有令人稀罕的红槐花。那儿的槐花何时开?那儿的孩子也忙着采槐花吗?采回的槐花仅仅也是蒸着吃吗?我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请自由朗读第4课《槐乡的孩子》。”老师对童年生活回忆和描绘,让孩子们有一种美感和向往,因此急于拜读。
5、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孩子因好奇而学习。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7课《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书“小壁虎” ,问:“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零星介绍之后,出示几幅小壁虎的图片,老师简单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对人完全无害,全世界有750种。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夜里爬在墙上静候蚊蝇,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有的是球形。”介绍到此,添加“借尾巴”,读课题,有什么疑问?(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向谁借?)“我跟大家一样好奇,我们来读课文吧。”
二、情境中体验。
我们运用一些情境导入的办法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后面的教学过程单一刻板,孩子们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们将他们带入了课堂情境之后,接下来就得想办法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我们创设的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情境,往课堂深处发展,有意识地把孩子们一步步地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孩子们有一种感觉,“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场景让孩子们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优化的情境将孩子们吸纳其中,产生热烈的情绪,更愉快轻松地去体验、感受和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情节发展的特点,我们一般可采取以下七个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
1、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
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课《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这句话描写了日月潭下雨时候的朦胧美,而对于7—8岁的二年级同学来说,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即便是有所感觉,也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感觉,至于“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他们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这一课的时候是春雨绵绵的三月,我们的学校在东湖边。一天早读课,细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带着我们班的同学来到东湖边的放鹰台上,指点着孩子们朝东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渐启发:
“想一想,下雨天与晴天看东胡景色有什么不一样?”
小孩们边看边说:“湖上笼罩了一层雾。”“远处的磨山被雾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师描述归纳:“因为有雾,我们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这就叫‘朦胧’。”
进一步引导:“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给东湖披了一层轻纱,晴天的一些景物都变了,它们都变成了什么呢?边看边想。”
学生七嘴八舌:“远处的湖堤变成了卧在湖里的龙。”“湖面上的小木船隐隐约约,像露出水面的鱼背。”“划动的皮划艇也像鱼,像一条条游动的大鱼。”“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正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吗?”
“我感觉好美!”“我感觉好静!”“我感觉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师再归纳提炼一下:“这仙境里卧着龙,游着鱼,弥勒佛开心地欣赏着,这真像童话中的仙境!”
就这样,同学们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胧” ,感受到了“童话中的仙境” 。回到课堂来读《日月潭》,“这段描写你想怎么读?”孩子们有了感觉,纷纷举手,一个一个读得有自己的味。“你为什么这样读呢?”“‘朦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细看才行,所以要慢一点。我读的时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时候有雾遮住,周围的景色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鱼?也有龙和佛吗?我特别想知道,所以我有点激动。”瞧,我们把孩子带到景色中去,引导他们去看去想,把生动的景象与抽象的词语相对应地联系起来,让孩子们通过对景象的感觉迁移到对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读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后面的景和情,这该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读到这个自然段,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为什么细丝要由直变弯呢?”我们成年人阅读能力强,联系生活实际和后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可以明白,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更牢地巴住墙,然后将嫩茎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弄懂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请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和思考:当你走在较滑的地方,你的脚趾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会弄明白:走在较滑的地方,我们的脚趾会本能地弯曲起来,想抓住地面,好稳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为什么会变弯曲呢?由此及彼,孩子们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变弯也是为了牢牢地巴住墙,好把嫩茎往上拉一把。于是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聪明。”“作者观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细。”
我们把孩子带入生活,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无穷的信息和灵性,所以,我们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就应该引导我们六岁的孩子学会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0课《棉花姑娘》,课后作业有一题填空题: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刚开始,大多数同学走不出课文或者走出课文只到室外,他们填的是:碧绿碧绿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草地),雪白雪白的(墙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开。如果我们引导孩子走进超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许许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帘,他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便能惊喜而又轻松地写出许多新颖的词语搭配来呈送给老师,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纱),雪白雪白的(汤圆),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绿碧绿的(油麦菜),碧绿碧绿的(花瓶),碧绿碧绿的(长裙),碧绿碧绿的(小飞虫),碧绿碧绿的(翡翠手镯)……
可见,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多么丰富充盈的大课堂,把我们的孩子带到这个大课堂去,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才思泉涌的灵感,让他们的语言充满生命的气息。所以,创设情境教学首先应青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
2、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相应的背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鲸》第六自然段:“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老师画出几头鲸,画一张大海为背景,别忘了画点岩石之类,鲸是怎样睡觉的呢?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描写来动手摆一摆。几个学生边摆边思考讨论:“头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险便于疏散。”“应靠近岩石一点,这避风浪。”“你觉得这避风浪,渔船也会在这儿避风浪,可能并不安全,离岩石远一点是不是安全些。”给了大海中的一处岩石,丰富点背景,的确便于学生把眼界打开一些,针对“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展开观察和思考。运用这些物体,给学生创设一点情境,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对这段文字的描写,学生轻松理解鲸睡觉的特点,感受鲸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
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一张白纸,衬出雪天,三只灰雀停在公园里那棵高大的白桦树上,给白皑皑
的雪天带来了生机。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这时,列宁是怎样的心情?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小男孩当时看见列宁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猜测那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我们这么一显示,读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种愧疚,以至于后来把鸟放回来。学生看到这种情境,就很容易产生与小男孩内疚、列宁对鸟的喜爱、鸟不见了的焦急与担心一种共鸣,情境就暗示给了孩子们很多内涵。孩子们带着这些共鸣走进文字的描写,这些汉字在孩子眼里就被赋予了情和景,赋予了画面,朗读和领悟便变得轻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个叫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出示这些事物,鸟的一走一来,实物给孩子们带的感觉,就暗示给孩子们许多的东西,以至于后面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自言自语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小男孩由逮鸟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觉放鸟的内心活动,学生便轻松理解和领悟。
有时候,用实物创设情境,给人一种真切地体验,从而能产生与课文中人物一致的内心共鸣,心在其中,读文便有了许多真情实感。
3、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
形象化。除了课文插图、挂图,我觉得剪贴画、简笔画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文字我们如果用简笔画来画一画,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首先选笔的颜色,再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思考着画。画好了,展示一下,评一评,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很准确地认识了爬山虎的脚,同时深刻地感受到:读书得一句一句仔细读,最好能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到作者的观察仔细,描写准确。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为了让学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我们抓住“一脚一脚”这个词语来感受。提出一个问题:“‘一脚一脚’在这儿能换成‘一步一步’吗?”有的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换词的原因,可也有同学模糊不清,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边画边描述:“‘一步一步’始终是两只脚一前一后交替着向前移动,而爬山虎往上爬时,是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往上爬,就必须再长出一只新的脚来,再巴住墙。爬山虎要不断地往上爬,就得不断地长出新的脚来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所以,在这儿,‘一脚一脚’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这么一画,很直观地让学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词也很准确,作者的观察尤其耐心仔细。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什么是回声?第6自然段青蛙妈妈说得很清楚了。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可是,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可以读正确,读流利,不见得读明白,以至于能形象地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那么老师边扮演青蛙妈妈,边描绘回声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观形象地将什么是回声演示给孩子们。这时,孩子们也会像小青蛙一样,高兴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呀!”
用简笔画再现文字描写的情形,简单随意,也能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用起来很方便。
4、 音乐、声响渲染情境。
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们用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
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课《两只鸟蛋》 :
9、两只鸟蛋
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
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妈妈看见了,说:
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
连忙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
抬起头来,
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阅读全文

与让美术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