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民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09-05-03 | 添加评论
0
简单爱爱爱爱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5.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一、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二、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五年多了,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之中,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数学教学更显精彩。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顿时,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则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组意见不一致,但在讨论时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而是争吵不休。讨论几分钟之后,反馈交流自己的意见,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劲叫:“老师,我!我!我!”待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另外同学则唉声叹气,在一部分学生的唉声叹气中,指名的同学开始发言了:“我是……”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没等这同学说完,另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叫嚷着。
“我也有不同意见,我是……”另外的学生也叫了起来。经这几个同学一闹,下面学生把各自的方法纷纷说开了。整个教室乱哄哄一片。像刚才的例子我还碰到过多次,因而我就想:这样的教学有效吗?
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而缺少倾听的过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课堂现在普遍呈现出的现象就是:“热热闹闹”爱说话,爱表达的学生多。但在活跃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学会倾听呢?下面简单谈一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会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的。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⒈ 听辨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则等编成判断题,由教师口述题意,全班学生用手势表示“对”与“错”。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认真听,仔细判断,看谁的耳朵灵:“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图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是平形四边形。”通过这些判断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正确的判断。这在无形中,就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⒉ 听算法。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每天坚持3分钟的口算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口算练习中,我不但进行视算练习,还时常穿插听算练习。这样既改变了单调的练习模式,又有利于激发练习的兴趣,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听力。通过听算,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但要学会算,更要注意听,只有听清楚,才能算正确。
⒊ 听说法。
低段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对得又对又快,但不能重复。老师报一个余数是1,你能说出一个等于它的算式吗?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师:说得真多。下面余数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之后,才不致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这样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同时,能使学生静下来耐心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⒋ 转述概括法。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发言要用心,要细心。另一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发言时,先说出前面发言同学说的内容,并对听来的内容进行评价,然后再讲清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转述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学会倾听。
另外,老师每次布置作业时,只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然后请听得不够专心的同学转述一次。如还不清楚,再请一位同学转述。
这样要求学生转述显然很费时,但对于倾听能力的培养却很有帮助。只要我们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舍的花时间。
二、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善听”。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些习惯的累积。要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呢?
⒈ 讲明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在教学时,我总是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听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用心;我们不仅敢说,还要会听,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当然,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明白,要靠我们教师耐心的引导,利用平时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
⒉ 意识倾听的长期性。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认真听,更是一种好品质,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不稳定,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这就显得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逐步加以细心培养。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要求学生把话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培养倾听习惯。不管某个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我都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才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一见解,这才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发言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得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间还有反复,但我们只要持久有序,长期坚持,是可以实现的。
⒊ 发挥教师的示范性。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①听懂学生的心声。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无论孩子们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地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待学生发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
②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小学生的情绪色彩很浓,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由于兴奋,不听同学发言而大声说话。这时,我就马上对那些能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举手或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瞧,XXX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XXX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以上的尝试,现在我班学生已逐步养成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能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对数学也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使我进一步明确课堂上自主不等于随意。在提倡个性张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学会倾听也正是建立在这理念之上的。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听懂别人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善听”、“多思”。
2. 有关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教师要重来视估算,自并将估算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我们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我们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当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的意识。
2、要选好题,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即设计一个体现估算价值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估算氛围,从而进行估算。
3、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一种好方法。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得以及时纠正。
4、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要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生活信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悟,哪些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必须精确计算。
3. 谁知道小学数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http://www.zxlxxx.com/show.aspx?id=206&cid=21
看一下呗~~
http://www..com/s?wd=%D0%A1%D1%A7%CA%FD%D1%A7+%D1%A7%BE%DF%B2%D9%D7%F7
从这里找到的,应该还有对你有帮助的,看看吧
希望对你有帮助,选我吧~~~
4.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大侠们帮忙。。。。。。。万分感谢。。
深裤偷巩槐士批查尊顽刃遇虫交画疲翅计忠约
5.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考文献
数学直觉的含义
数学直觉是一种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心智活动形式,它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事物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它在运用知识组块和直感时都得进行适当的加工,将脑中贮存的与当前问题相似的块,通过不同的直感进行联结,它对问题的分解、改造整合加工具有创造性的加工。
数学直觉,可以简称为数觉(有很多人认为它属于形象思维),但是并非数学家才能产生数学的直觉,对于学习数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来说,直觉是可能产生的,也是可以加以培养的。数学直觉的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的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的生长。因此如果一个学生在解决数学新问题时能够对它的结论作出直接的迅速的领悟,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这是数学直觉的表现。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的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多个“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加重要。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等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二、 数学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觉思维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 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 经验性。直觉所运用的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都是经验的积累和升华。直觉不断地组合老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直觉的水平。
(3) 迅速性。直觉解决问题的过程短暂,反应灵敏,领悟直接。
(4) 或然性。直觉判断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直觉判断的结果不一定都正确,这是由于组块本身及其联结存在模糊性所致。
三、 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重点是重视数学直觉。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并提出了“怎样才有可能从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着极丰富的直觉思维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有意培养。在明确了直觉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可以从下列各个方面入手来培养数学直觉:
1、 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是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对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是很重要的。所谓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它们由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化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者运用某种方式模式。这些知识组块由于不一定以定理、性质、法则等形式出现,而是分布于例题或问题之中,因此不容易引起师生的特别重视,往往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如何将它们筛选出来加以精练是数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解数学题时,主体在明了题意并抓住题目条件或结论的特征之后,往往一个念头闪现就描绘出了解题的大致思路。这是尖子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事情,在他们大脑中贮存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因此快速反应的数学直觉就应运而生。
例:已知 ,求证:
分析 观察题目条件与结论的式结构后会闪现两个念头:(1)在a、b、c为任意值时,等式通常是不成立的,从而在a、b、c之间存在比题给条件更简单的关系;(2)作为特例考虑,显然三个数中有两个互为相反数时,条件与结论均成立,这意味着条件式子含有因式(a+b)或(b+c)或(c+a),由于轮换对称性,则必含有(a+b)(b+c) (c+a)于是数学直觉形成,只需化简条件至既定目标即可推得结论。这个直觉来源于过去的运算经验—知识组块,也来源于对题给的图式表象的象质转换直感。
2、强调数形结合,发展几何思维与类几何思维。
数学形象直感是数学直觉思维的源泉之一,而数学形象直感是一种几何直觉或空间观念的表现,对于几何问题要培养几何自身的变换、变形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于非几何问题则要用几何眼光去审视分析就能逐步过渡到类几何思维。
例2:若a<b<c,求函数y=|x-a|+|x-b|+|x-c|的最小值。
分析: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A-xB|,而数a、b、c在数轴上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a
b
c
求y=|x-a|+|x-b|+|x-c|的最小值。即在数轴上求点x,使它到a、b、c的距离之和最小。显然当x定在a、c之间,|x-a|+|x-c|最小。所以
当x=b时,y=|x-a|+|x-b|+|x-c|的值最小。
3、重视整体分析,提倡块状思维。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教会学习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和思路。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步骤思维,使学生在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已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情况下能变更和化归问题,分析和辨认组成问题的知识集成块,培养思维跳跃的能力。在练习中注意方法的探求,思路的寻找和类型的识别,养成简缩逻辑推理过程,迅速作出直觉判断的洞察能力。
例3 :I为△ABC的内心,AI、BI、CI的延长线分别交△ABC的外接圆于D、E、F,求证:AD+BE+CF>AB+BC+CA
D
E
F
B
A
C
I
分析:细心观察图形,寻求可运用的知识组块。有两个形象直感不难获得:(1)由内心性质知DI=DB=DC;(2)应运用三角形不等式的适当组合构成特征不等式,由此得到启发可将AD分成两段推证(BE、CF类同),即DB+DC>BC可以推出DI> BC及AI+IB>AB。再得另外四个类似不等式后,将它们同向相加即可推至结论。
4、鼓励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猜想是在数学证明之前构想数学命题思维过程。“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才被证实。”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猜想的形成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正确诱导;对于已有结论的问题,猜想也是寻求解题思维策略的重要手段。数学猜想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要以数学知识的经验为支柱。但是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不应忽视思维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直觉猜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例4:如图,正方形ABCD中,BC=2厘米,现有两点E、F,分别从点B、点A同时出发,点E沿线BA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点F沿折线A—D—C以2厘米/秒的速度向点C运动,设点E离开点B的时间为t(秒)(1≤t≤2),EF与 AC相交于点P,问点E、F运动时,点P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请给予证明,并求AP∶PC的值。
猜想:点P的位置不变。分析:因为点E离开点B的时间为t(秒),所以AE=(2-1t)厘米。因为点F离开点A的时间为t(秒),速度为2厘米/秒,所以CF=(4-2t)厘米。则:
E
F
D
A
B
C
P
由于AE‖FC,因式AP∶PC=AE∶CF=1∶2,所以点P的位置不变。
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一名好的教师,就必须在数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有敏捷的思维,灵活的解题思路和很强的对以往知识结构综合利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更有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发出版社,1986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参考文献有哪些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7.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参考文献有哪些
期刊:
[1] 罗中琼.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青海教育. 2006(Z1)
[2] 高向斌. 课堂教学交流初论[J]. 教学与管理. 2005(28)
[3] 张灵静.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J]. 云南教育. 2005(09)
[4] 张根昌,赵书超. 交往教学理论初探[J]. 邢台学院学报. 2005(03)
[5] 杨德华.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黑龙江教育. 2005(06)
[6] 邓云.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1)
[7] 陈素萍.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六法[J]. 安徽教育. 2005(01)
[8] 李梅芳. 浅谈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S2)
[9] 高向斌. 例谈数学游戏的教学[J]. 教学与管理. 2003(02)
[10] 许瑜瑜.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构想[J]. 教育评论. 2002(03)
[11] 王丽.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技信息. 2010(05)
[12] 孙嵩. 简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6)
[13] 别尔克,巴哈尔古丽,拍子热合曼.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今日科苑. 2008(22)
[14] 潘成思. 如何保持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6)
[15] 王优云. 改变评价方式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4)
[16] 李成彦. 浅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 科学教育. 2008(05)
[17] 张双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 学周刊. 2012(35)
[18] 林尚农.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24)
[19] 孙思玉.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宁夏教育. 2014(04)
[20] 赵忠海. 探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几点做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0)
[21] 王兴廷.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 2014(26)
图书:
[1] 杨庆余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刘宏武主编.五大教学流派的发展与操作[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 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英)DavidWhitebread主编,赵萍,王薇译.小学教学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 李蔚,祖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6] 吴宪芳等编著.数学教育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7] 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8]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9] 毛鸿翔等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0]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很多很多,希望能帮到你。
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0
推荐 很多家长都强烈意识到,自信积极的心理素质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自信?变得积极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家长们关心的,而且也是心理学家们想知道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介绍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它对我们培养孩子积极自信的心理素质,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话说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专家们,他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怎样使消极、被动、甚至自卑的人变得积极主动并且自信的方法。为做这样一个实验,首先他们得找到人群中属于那些不自信、不积极的人们。想来想去再三权衡之后,专家们最终确定把那些身体健全的街头流浪汉们作为了研究和实验的对象。因为这些人恐怕是世上最不积极,最不自信的人群了。
实验的方法是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随机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干一些相同难度的手工活。研究人员们则对每一组都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干劲,并且在暗中观察和记录被研究者们的状态和心态。
当然在做实验之前,专家们先假想了很多管用的方法,比如用树立榜样的办法;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出现了一些令专家们非常尴尬和不解现象,那些被表扬和鼓励最频繁的小组,也成了退出实验人数最多的组。换句话说,那些流浪汉宁愿回到街上去,也不愿意留下来参与“时时受表扬的实验”。那些被“经常要求向榜样学习”的小组,也是退出人员较多的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多多地表扬他们难道不好吗?给他们树立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为什么不起作用?经过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外界提出的技能要求超过实验者的实际能力后,再多的表扬和期许都难激以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相反,他们会把那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和鼓励视为精神负担。那些要求退出实验的人们认为,与其辜负别人对自己的美好期望,不如干脆退出,这样心理还好受一些。同样,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做到的时候,榜样的出现更多的是导致忌妒、无奈心理的产生。心理学家们还观察发现,当这些人真有进步的时候,他们会对别人的赞扬有善意地回应。而当自己并无实质进步,却频繁受到称赞、夸奖后,他们反而会出现出窘迫和不自在的表情。
把这个现象联系到我们平时教育孩子,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我们频繁地夸奖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自信,变得学习主动。殊不知,那些脱离实际的廉价夸赞,其实起不到增强孩子自信心的作用,相反,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同样,当孩子的实际能力还差的很远的时候,家长盲目地要求他向学校或班级最优秀的孩子学习、向电视上报道的天才少年看齐,这不仅不能使孩子感到鼓舞,反而会使孩子感觉自己更无能、从而变得更气馁。
不劳心理学家们费神研究,细想一下这其实是非常浅显的常识。各位家长可以身临其境地设想,假如你们的孩子对你们说:“爸爸妈妈,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超过李嘉诚成为亿万富翁、就一定能当上总理或省长,因为你们是天下最棒的父母!”如果孩子们的这些鼓励和夸奖,对我们成为亿万富翁和省长帮助不大的话,家长对孩子说的那些轻飘飘的称赞话,又会对他们有多大的作用呢?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变得自信和主动呢?让我们再看看这次实验接下来的结果。经过专家们的不断调整和总结,最后发现,最能够使这群没有上进心的家伙们不断进步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变化,不断提供与其能力相对应的不同难度的工作。比如,干好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后,再给些稍微复杂点的工作。等他们把这些稍复杂的事情再干熟练以后,就再给他们更难点的事情干,总之,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他们的工作内容,让这些人有时时进步的空间,并且不论他们进步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组织者都对他们保持了足够的耐心。这样一来,那些被测试的人就会因为自己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而愿意继续干下去,甚至喜欢上这种“让自己不断有长劲的差使”。当这种进步持续的久了,被测试的人在这方面就逐渐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来。
研究人员因此得出这样几个结论来,首先,绝大多数人都有寻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并且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这方面过多的讲解和强调往往都是多余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其次,人的自信是建立在不断进步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质进步的人,很难建立起真实持久的自信;人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积累到经验并取得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能够获得宽松和理解的对待,并且能及时获得与其能力相应的实践机会,那对他取得持续的进步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研究结果对家长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孩子们其实也都有寻求进步的强烈愿望。成为学习成绩拔尖,又多才多艺的学生;成为让老师夸奖、同学羡慕的人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强烈愿望。孩子们不能成为最好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是因为他们暂时的、实际的能力还达不到造成的。家长对他们的教育重点要放在提高能力的训练上,而不是反反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或者总是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好?”
还有就是,我们要明白孩子持久真实的自信,源于他的不断进步中。也就是说,不论每个人的水平高低,只要他处在不断进步当中就会自信,一旦停止进步,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孩子虽然对某一项技能或者某一些事情做的很好了,但总维持在过去的水平上,总是重复以前的技能,这也不能让他们从中获得持久的自信。让孩子始终处在不断进步过程中,是他们获得自信的根本方法。孩子的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要有技能做后盾,是要进行大量地实践。单靠廉价的表扬和称赞是不能让孩子拥有自信的。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学习和实践就像是饭,称赞和表扬就像是盐。有饭无盐不好吃,有盐无饭没法吃。
最后,在孩子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寻求进步的进程当中,大人们要做的事情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并提供充沛的实践机会,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实早就提出了,他称其为“因材施教”。让孩子不断进步就像让他们爬楼梯一样,家长要注意的是,既不要让楼梯跨度太大,以至于孩子感觉爬楼太辛苦太吃力,进而不愿意爬了;也不要太矮,让孩子感觉没长劲,缺乏挑战性。怎样才能做到“拿捏有度,快慢有序。”这是特别需要家长们经常费脑筋思考的事情。
9.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