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优势
一、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思维方式和目标志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还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而开放教育技术突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时空、地域限制,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人们可以自由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不同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选课程的讲授时间发生重复时,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段访问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的老师讲课内容,大可不必在老师讲课时去听讲。另外,由于有了计算机分析、处理和存储教案与讲授内容,学生免去了做笔记,听课不能走神等问题,可以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一纸文凭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必需。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再生产的自觉主体。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们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进行学习。这就使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其教学活动的中心也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二、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人类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除孪生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配对组合和基因外,世界所有人口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遗传因素相同。这是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者个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成人中,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开放教育有各种层次、类型的学习目标;有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的组合,即使是同一学习目标,也有不同内容的组合可供选择;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客观学习条件和他们的学习类型、学习习惯设计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课程,从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学什么。这种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生存状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形式三元化。
目前我校开放教育班级虽然占60%以上,但由于起步至现在也才二年多一点时间。因此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2002年初,我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在新入学的开放教育班级中选取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4学分的《金融市场》、金融专业(本科)4学分的《公司财会》、财会专业(专科)5学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三元化。
1、个体:自主式学习。
如前所述,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因此必须使教育更加适合每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或者叫个性化。来电大学习的人,都希望能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如下班后学、休假时学、家里有事,身体不好时不学、没什么事可以多学等。此外,他们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有的学历高,有的学历低;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他们希望能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进度,比如同一个专业,我想先学下学期的那两门,不想学本学期规定的这两门;同样学一门课,他们也想根据本人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即使学习同一层次同一门课程,他们当然也愿意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进度。使用多媒体、多手段进行教学的开放教育,为实现学生这种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条件。
我校的三门试点课程,就是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教学为辅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很合适有一定基础并有一定条件、会使用计算机的个体。
2、群体: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将成绩高的与成绩低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协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争论和持不同意见,最终达到彼此互教的目的。我校2002年上半年在对工商管理(本科)的《金融市场》课程的试点教学实验也证明,无论成绩高或成绩低的学生在参加协作式学习组的学习后都有广泛的好处。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就有把此知识教给别人的明确意向,则与学习知识只为应付考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心态会更好。向同伴解释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用心思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细节,从而会对课程内容作更深入的加工。另外,从学习伙伴处接受知识增加了学生观察其同伴们所用的学习策略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发现,协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比采用个别学习方式和为考试等目的而学习的人能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协作式学习,会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而单独学习的学生则容易感受挫折,学习花费的时间也更多些。
3、师生互动:支助式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是双方的互动。因此,将全部责任推给网络媒体显然不合适。网络媒体是否能够发挥更多的效力,还决定于使用它的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开放教育一方面要借助网络媒体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的影响,即努力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行为引导及情感影响。一方面还必须设法增加教师与学生直接会面的机会,安排必要的师生会面,增加沟通机会等等。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习支助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支助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比较详细的指导计划。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的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控制学习过程和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如教会学生对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的技巧,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三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导航者,而且是学习社区的创建者和维护者。
我们知道,开放教育的教学主要借助于教学媒体,乃至教育技术,这样一来,它对教学资源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个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反而可以降低,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教,而是一个群体在教,所以现在教师的概念变了,以后的教学越来越是一种群体行为,而不是个体的行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总是要给学生留下本次教学的作业,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认真批改,找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对共性问题全体评讲,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容易,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可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会及时为学生答疑。
新的媒介带来的新观念首先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思想和教学习惯形成冲击,使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与新的条件相适应。开放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并不仅仅是刻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知识恰当有序地传授给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己任,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也是知识的引路人和导航者。
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同,开放教育依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是这一良好氛围创建者。特别要注意创建一块优美健康的网上社区。我们知道,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许多网络交流的形式,比如电子邮件系统、BBS系统、聊天室系统等等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熟悉并喜欢采用新的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传统教室的讲台上,教师小小的口误和笔误可能不易被察觉。但是,远程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各种媒体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校2001年秋上半年 , 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网络虚拟的教室里上了几次课,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个社区很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此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粉笔加黑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现在,则需要借助许多网络的多媒体的手段,那么教师上课时还必须充分地考虑到电子邮件系统不能正常发送、服务器、计算机系统或硬盘等出现故障等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并非教师可以解决的,但是此时教师应该能够提供补救的方案,比如,让学生预先将课程的内容下载,或提供其他的有效联系方式。教师必须尽版主之责,维护好学习社区的环境,以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五、教学计划与课程学习形成交叉式和异步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环节实施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相同,即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上课、提问与答疑、讨论、作业、考试、学分记载等。但在运行中则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开放教育教学组织要在基于网络的环境中进行,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学分制,鼓励学生自由选课。这样一来,教学计划很难再能以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和实施。
首先,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集中一致的情况下,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实际教学情况保留自己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由选课。我校对2002年春入校的开放教育学生实行了这一方法,进行课程注册。尽管各班的教学计划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班级界限打破,出现了年级交叉、专业交叉的现象。
其次是学生的网上学习,由于网上学习有空间开放(不必在一地)、时间开放 (不必同时,不必连续)等特点,出现了学习同一门课而不同进度的现象,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适应新的特点,笔者认为网上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提倡“场景教学”。尤其要注意定时定点的网上课堂与完全开放无师生实时交流的网上学习的合理搭配,也适当安排面授和辅导。
在网上学习过程中,课件是成功的重要保障,课件开发应将注重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而不是简单的教室与书本搬家。课件开发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注重素材的积累,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不易表达内容作为课件开发的重点,使课件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还具有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另外,还要注重研究、探索任课教师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资源,使他们的学习进度能大体取得一致。
⑵ 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凋“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今天,个别化教学向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优z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3、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帅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4、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义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分关键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一个课堂有效与无效,则关键是看老师的组织与教学的设计,希望老师们能够谈谈你们的看法.
⑶ 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因素有哪些
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原因包括老师、学生以及外界三个方面,下面详细介绍各个细节: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从事教育工作随意马虎甚至想当然。这当然是极少数的。
2、课前准备不够,以致课堂的目标无效或教学的内容无效。无法明确或不想搞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意义,交差了事,临时看看教材、教参便匆匆上课。也包括自以为是老教师的意识问题。
3、针对性不强,方法无效甚至课堂的语言无效。也就是说目标过于随意、教学游离目标及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甚至教师的语言废话多、不精炼。所讲内容与教学目标无关太多。在教学中又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由于教学内容或教师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而参与不广或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教师的语言啰嗦无序,招致学生的反感。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意识,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加之学习基础差,课堂上表现随便马虎,不爱动脑,甚至做小动作影响全班或周围同学的求知欲望。
3、极个别学生因自身的学习成绩差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较多的时间内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捣乱影响全班的学习。
三、来自外界的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无法预防或克服的问题,如家长走进教室寻找子女、停电等情况。或教师带着不良情绪上课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实际上一节课的真正有效率取决于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与45分钟课时的比例。比例越高则证明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越明显。因而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延长我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呢?应该想方设法延长我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耐心去教育问题学生,常常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手段来刺激学生,以达到“激将”的目的。而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最可怕的是和学生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可想而知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然有正确的学生观,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真诚的表扬和夸奖,多采取激励性的方法去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会宽容。我们所熟知的“抚摸一下每个学生的脑袋”的故事、“悄悄地送笔给偷窃学生”的故事都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三、巧设课堂教学中的“兴奋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假如说课堂上的学生如一潭清水,那么教师设计、建立的优势思维兴奋中心则如同“岛”,巧妙的“兴奋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
“兴奋岛”分为起动岛、强化岛、和持续岛三类。它分布在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阶段。我们经常说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的导入新课”便是起动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问妙讲、精讲精练,或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彩色板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奇感等就是强化岛,而我们提倡的“每节课一个经典笑话或经典故事”在学生感觉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则能起到有效唤醒学生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持续岛。教师精心的设计“兴奋岛”,使三岛巧相连,便能激起一潭清水,产生出良好的“场效应”。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还要掌握较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兴奋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也是防差提优的关键
⑷ 什么是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时需要有专学生、教师和教室三者之间属的良好配合。
一、在一个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堂中,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的以下表现:
1、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集中课堂学习
2、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各种学习活动
3、 学生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对学习有高度的兴趣,并且较高的学习动机,他们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与教师互,与同伴互动。
二、教师的表现
1、能够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
2、 能够给学生明确、合理的反馈
3、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肯定
4、能够有效调控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物理硬件环境良好的布置能让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
2、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能促进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
⑸ 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靠自学老师辅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为衡量课堂是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我们究竟可以看到学生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目光呆滞、无精打采,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神游,有的则在做其他事情,如果学生在课堂如此表现,那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反之,如果学生在课笆上异常兴奋,吵吵嚷嚷,非常活跃,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一个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堂中,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的以下表现:
² 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集中课堂学习
学生持续的注意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最重要的表现。一些失败的课堂中,我们常常可以察到学生在开小差,要么睡觉,要么发呆,要么看课外书,要么和同学讲话。总之,学生根本不听教师在讲什么,或许根本不知道教师要他们做什么。相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中,学生们眼光炯炯有神,对教师讲的内容饶有兴趣,他们要么紧随着教师的讲解,要么与同伴进行学习的交流,不停地作出与学习相应的反馈,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课堂学习中。
²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各种学习活动
活跃的课堂并不能够代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吵吵嚷嚷、交头接耳也能够让课堂显得极其活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不论是个人的学习活动还是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活动,学生都表现得积极活跃、踊跃参与。这些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回答老师提问、课堂讨论、小组学习、上台展示等。
² 学生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同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且有自己的见解。当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们也能够积极响应。当小组讨论时或同伴交流时,学生也显得如此活跃。他们很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也对同伴的问题作出反馈。在小组团队中,小组成员都显得如此积极、热情、富有责任感,他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总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对学习有高度的兴趣,并且较高的学习动机,他们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与教师互,与同伴互动。
从教师的表现观察课堂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课堂是否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常常表现如下:
² 能够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
课堂中,学生的反应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期,不符合教师原定的教学殳计。在遇到教学发状况时,有的教师会置之不理,不顾学生的状态强照自己的原计划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则能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案例:
案例2-4 面对特殊情况如何灵活调整课堂
今天二年级的同学都在上作文课,原本教学计划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任务描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文课的时候外面突然下雪了,这今年的第一场雪。这突如其来的天气让学生们变得坐立不安,甚至交头接耳,每个班级教室都因为天气事件变得有些吵闹。同样是作文课,A班的王老师和B班的李老师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A班王老师试图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她不停地对学生要求遵守课堂纪律。在他的反复强调下,教室里面的声音渐渐少了,学生不再相互讲话。王老师开始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讲如何描述人物,然而,学生虽然听话不再看教室外面的雪世界,但此时已经心不在焉。学生们都在想着下课到外面打雪仗,没有一个学生在听老师讲课。
B班李老师却对这一状况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她想,既然同学们对下雪如此感兴趣,不如就改变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就不讲人物描述了,让学生写关于下雪的主题。于是,她对学生说:“同学们不是对雪感兴趣啊?”同学们很兴奋地回答“是”。老师接着说:“那好!既然同学们对雪这么感兴趣,那么,我扰让同学们到教室外面玩15分钟。但是老师有个小小要求,等会我们开宽开始上作文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写一个关于‘雪’的作文。同学们同意吗?”“好的!”于是,B班同学到外面疯玩了15分钟,大家相相互嬉戏,玩得很开心。15 分钟以后,李老师引导同学写关于雪的作文。比如说看到下雪的心,和同学一起嬉戏打雪仗的画面,雪是剪雪是如何形成的,等等。由于沉浸在刚才打雪仗玩耍的喜悦中,学生们对这一主题很感兴趣,大家怎写的作文也生动有趣。
面对同样的突发状况,案例中的李老师能够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及时应对学生的状态,把她的作文课上“活”了。教学中有很多突发状况不是教师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能够根据情况调整思路,顺应课堂变化,及时变换教学,有的时候可能是教学内容,就像是案例中李老师所做的一样,还有的可能是教学活动或是其他小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似乎成了一台监视器,她能够监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洞察学生是否遇到问题或产生了何种变化。他们似乎有“读心术”,通过学生的表情或是动作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困难中。这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注意学生行为、情绪的变化,同时顺应变化作出合理调整。
² 能够给学生明确、合理的反馈
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或疑问。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忽略学生的这些提问,甚至找“与“与课堂无关”“与学习无关”“不是问题”等借口搪塞学生。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能够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的问题给出明确、合理的反馈,而不是敷衍学生。如果学生的问题确实不能够及时解决或者没有时间在课上解决,教师会给学生说明情况,并邀请学生课下再交流。
² 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肯定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常常能够看到教师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发言、多交流、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比如说教师对学生说类似于这样的话语,
⑹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模式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