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结合你的教学经历,写一份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及其教育实施情况
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案例介绍
学生N,12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给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认为,学生N 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N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于学生N 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接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的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因素。学生N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于学生N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N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承认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的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N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N的闪光点,对案主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N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2. 教育学心理学案例分析
1 多血质类型的学生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要认清对待。再有参加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要培养中心的稳定的兴趣,在发展朝气蓬勃,满腔热情的同时要针对粗心大意 虎头蛇尾进行教育
3. 教育心理学案例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作业1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二、作业2
幼儿园老师的做法主要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的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的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谁能先躺到床上10分钟,谁就要以先玩玩具”,这是采用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则采用的是消极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三、作业3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四、作业4
1、张明的坏毛病属于心理问题.原因在于幼年时有攻击人的毛病,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为其发泄过剩精力的一个方面.由于缺乏道德意志,他虽然知道不好,但却控制不了自己.
2、家长的问题:对孩子早期教育是失败的.可能是没有加以重视,认为孩子之间打打架无所谓;亦可能方法简单,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3、教师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是烦心的,工作作了,但可能方法不当,诸如苦口婆心,声色俱厉,恩威并重等说教可能效果都不太好.
4、建议:(1)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有信心,继续做工作,毕竟张明打架的次数在减少,要给予巩固;(2).找心理医生咨询,行为主义疗法给予矫治;(3)鼓励张明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或公益劳动,使其过剩的精力有正确的渠道排除,同时也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
五、作业5
在本案例中,李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所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在自己的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这些都是对的。李老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理念是对的,这是无可非议的。
李老师的做法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李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另一答案:李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所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在自己的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这些都是对的。李老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理念是对的,这是无可非议的。
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看,学生获取的两类知识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二者获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通过传授,观察和理解的过程获取,后者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形成。李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而不管具体课程的知识摄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结果当然不好。同时,教学改革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
李老师教学改革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出在具体操作方式。.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具体知识或者课程学习中的方法,脱离了具体知识或者课程的学习,单纯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即使倒背如流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给王老师的建议:根据不同的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取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成绩。
4. 举一个关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或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例子
我有一个学生,上课听懂了,一到考试的时候,要么不会要么就是做错。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讲题”。把角色返过来,让她给我讲题。
后来她的家长跟我说,自从参加了的我们讲题训练营,孩子突然化身为小讲师,回到家后,学习就特别努力,一头扎进了课本里,说是每天要给同桌讲题,要提前要把知识点理一下。
青果君告诉你,讲好一道题是有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每天讲一道题
先拿出一张白纸,把你要讲的这道题涉及的解法和概念写下来。最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将解题过程复述出来
在白纸上写下你对这道题的理解,写的时候,想象你在和别人交流,给别人讲这道题。在讲的时候,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要么就是你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要么就是你讲的有问题,没有抓住这道题的实质,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学习的部分。
3. 不让问题再过夜
把刚才给别人讲题时解释不清的部分重新学习,不让问题过夜,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畅地写在纸上为止。
4. 回顾反思
当我们把所有的概念都弄清楚之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道题解法重新讲一遍, 只要别人能听懂你说的意思,那就说明你自己的学习成功了。
教为学过程中会促使你更多的去思考,并且把基础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5. 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例子,急急急。
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的啊。。。
举个例子,你会让学生在专讲课前预习,课程属中提问,课后做练习,定期做测验。为什么你不省略前后的步骤呢?是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指导了你将一节课分成了这么多步骤完成。。关于这个更具体的还有记忆曲线等。。
6.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的基础,将物理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同时也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领域,为物理学科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变革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否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健康课的开设,而是应该全面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新课改强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即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优化他们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物理学是门自然科学,它有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可谓历经艰辛。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讲述一些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了解物理学家们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通过对这些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介绍和他们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每一次重大发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高尚的追求,什么样的态度才是你应该具有的态度。美国人给予的优厚待遇未能动摇钱学森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熊熊烈火没有摧毁布鲁诺对于真理的维护和捍卫;雷雨交加中,富兰克林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将“天电”请下了凡尘;在几乎所有的助手都丧失斗志时,爱迪生硬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在艰辛探索11年后才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这些前辈们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文明和进步,他们百折不挠、谦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也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所有这些故事都给了学生深深的震憾,所有这些故事都揭示了一个不朽的真理——唯有不断付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永动机”注定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美好的想象,不管科学发展到何时,这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能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永不能诞生。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终日想要获得成功而又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天上没有“馅饼”会掉下来,幻想不劳而获的人永远只能两手空空。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有赖于不断地积累,学习和生活中的“永动机”都不存在,唯有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才能有助你走向成功的未来。
二、通过物理实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科书中几乎每章、每节都安排有小实验、小活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有效降低问题难度,帮他们理解似是而非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更重要的,实验操作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千奇百怪的实验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主动性,易于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前提。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的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是什么,物理学研究什么并不清楚。如何成功引领学生走向物理、探索物理,进而让学生喜欢物理,最后用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第一堂物理课就显得十分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堂课——“奇妙的物理现象”安排了若干有趣的物理实验,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前我除了备足书本上要求演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特意准备了“瓶吞鸡蛋”、“吹不落的乒乓球”“纸锅烧水”等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的实验,当我演示完所有实验后,所有学生眼中都充满了疑惑和惊讶,极个别学生甚至耐不住满心疑虑,当即举手要求我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我借机循循善诱道:“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学好物理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学会观察,学会提问。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同学们应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猜一猜长、短蜡烛谁先熄灭”的实验中,我特意准备了体积相差很大的两只玻璃罩具,当学生们看到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时,脸上的表情全都惊诧莫名。借此,我告诫道:“科学来不得半点含糊,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例外都浸透着前辈们的汗水。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评价某件事,同学们都不可妄下结论,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设身处地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偏见偏听,固执于一已之见。”事实上,初中物理课本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渗透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做“有心人”,要抓住一切机遇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成为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结合物理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渐趋成熟,但由于客观环境(比如:即将面临的中考、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的影响,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在讲解“压力”时我就对同学们说:“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时,物体间就有了压力,同样的道理,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形变。同学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这样你才能保持健全的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讲解“压强”时,我对同学们说:“并非压力越大效果越大,同样的压力作用在‘点’上和作用在‘面’上,效果大不一样。同学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有些同学平时的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却一直不够理想,这就是因为你的‘力’没能用到‘点’上,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即时调整学习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这样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结果。”在学习机械运动时,我提醒学生:“同一物体在选择不同的参物时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能因暂时的落后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因暂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能使人退步,勤勉努力才能让人进步。愿同学们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物’,时刻勉励自己,不断激励自己,我一定能行!”
四、设定教学目标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估计”,“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这是现代心理健康的两个标准。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承认差异,研究差异,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才能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不甘落后的品质十分重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一个老是失败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而这些都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一个终日都沉浸在自卑心理里的学生是不可能对自己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的。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怀疑,越来越不自信,这个时候,老师若不能即时拉他一把,任由他越陷越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这个学生会彻底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十个手指有短长”,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其“闪光”的地方。身为教师,我们切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对那些学习困难较大,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我们要注意从其它方面去挖掘他们的长处。我的历届学生中就不乏成绩不好,但上课听讲十分认真、作业书写十分工整、对集体荣誉非常在意,平时生活中对同学特别关爱的学生。为帮助这些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而不是批评和责骂。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常常特意选择最简单的题目让他们上黑板板演,在他们得出正确结果后即时予以表扬。课后找他们交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问题,修正学法,调整心理,在他们取得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时也不忘对他们进行鼓励。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证明,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生智力更能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削弱了差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都得到了稳步提高。
总结
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止于上述几种,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同步发展。
7. 结合案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述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促进学习更好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由于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步构建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心理结构也是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网络结构,因此,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
(2)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
(5)教学生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8.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案例
一、教师在日常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优良的品质,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于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著名的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诉我们: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去,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们:“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例如:“如何面对挫折”、“顺境成才与逆境成才”、“我自信,因为……”等。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一些名人、伟人遭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典型事例供学生们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向学生讲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家长会,让家长懂得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青少年成长是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必须重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师要及时与家庭相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卡,共同探讨,统一教育。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醒家长注意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孩子在学校的竞争中受挫折、失败是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来后走的更稳更快。还要指导家长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要从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的人。”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优秀素质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的整个教学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把握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的班级教学管理中去,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9.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格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要点是什么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