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尊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特定生活的规律
青春期这个关键的时期要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在初中阶段这样的一个学习重点的确定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的实际,在这个阶段里面孩子的确要确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意识,养成一种积极的对待社会的态度。而这些都主要还是属于品德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更多的强调的还是孩子的道德水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认识和实践而逐步形成的,而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张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与集体和国家、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孩子就进入到了青春期,而青春期恰恰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一个过渡期,也是人生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过去我们认为青春期也许会自然而然的渡过,但是在当代社会里面,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又都处在这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够根据这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来设计我们的课程,设计我们的学习内容,把我们所学的东西和他们这个时期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的情况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看起来这是一个特定的生理事情,但是由于这种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是一个急剧发展的时期,如果我们的思想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跟上,那么极可能在这一个阶段为孩子未来的成长留下隐患。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传统的德育很注重把我们认为正确的那样一套道德规范、价值规范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他所扮演这样一个主角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双主题相互推进这样一个过程。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他在课堂上能不能够注意力集中,能不能够和老师之间进行正常地知识上、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这样一种习惯的养成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他可以在单位时间里面数倍于其他同学的这种学习效果,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这样一种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看来是一个道德问题,事实上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影响到他知识的掌握,影响到他的成长。
三、从生活入手注重习惯养成,养成良好习惯
道德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一系列的规范,让他养成这样一种生活习惯,所以我们的德育就在于要使学习把外在的规范内在化,变化一种规范,让遵守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这既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四、教学的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
(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教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来选取社会生活当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和人物来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当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当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讨论社会上的问题、话题或者是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导入课堂,也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如果我们把道德的教育理解为一种抽象规范的教育,认为只要把相关的道德规范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任务的话,那当然可以通过自主的体系来完成,但事实上我们说要把一个规范变成一个学生的自觉的要求,把他对规范的认识变成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信仰,这的确又不是我们说通过知识灌输来完成的。我们要敢于坚持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道德的传授,很重要的就是在课堂进行生活场景的仿真。所以如何主动把道德教育引入到生活,和生活对接起来,在鲜活的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这是我们应该非常注意的。同时我们应该针对教育目的,有意思的选择能够反映我们的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案例,加以筛选、改造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而不是简单的、纯粹、活生生的把生活案例照搬到这个课堂上来。
(二、)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态度。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很大程度是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给你多少灌输。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当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的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使学生能够自主,在很大程度是启发他的需求,形成自主学习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一种习惯。课堂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内在的要求。教师要提出要求,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不是说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完全放任自流,课堂放给学生去讨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游离于课堂的边缘。你所提出那个现实问题是否足够仿真,是否能够达成你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要创造条件。
⑵ 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为此,我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过课堂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总之,课程教材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⑶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专指大学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⑷ 如何优化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1.愉悦课程生活,丰富儿童体验
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联系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故事来组织教学。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对某些现象不能理解时,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来丰富学生体验。如:教学四年级《擦亮眼睛》这一课,学生对巫婆的"斩妖见血"花招很好奇,有的甚至真的认为巫婆有这个本领。为了让学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我找来了材料和学生一起做这个实验,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巫婆"。当学生用碱水浸过的刀砍到"神符"上时,看到"神符"变红出血了,一个个都兴奋地叫起来:"妖怪被我砍死了!"妖怪真的被我们砍死了吗?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在起化学反应。根本没有什么妖怪,是巫婆骗钱害人的。
2.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十种农产品的谜语:玉米,花生,萝卜,石榴,桔子,西红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种类、外形根、茎、叶、生长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到植物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植物对我们人类的帮助,人类为了保护环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树造林,我和学生们也种下了一棵小树,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胎发、成长相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关心、体贴家人的方法,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给妈妈按摩,帮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关爱家人,我还要求学生学习制定支配20元钱的方案,绘制成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通过社会实践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4.正确把握活动化教学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所以,高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在考虑授课内容创设活动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学生知识形成具有阶段性不同,也是螺旋上升。所以,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比如,内容相似的活动,可以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到以开展实践汇报活动。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思维多具有直观性,以有趣的教学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动手操、小竞赛等。高年级学生不仅要给他们提供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等。
总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思想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适宜的方法,必定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⑸ 如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进行构造和选择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这就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教师的教案是以设置好了的固定的程序,将书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教学设计呢,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的方式设计模式。因此,我们要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观念带来新变化。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一定要在掌握课程标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搞好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涉及六个内容:①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就是从学习的需要分析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即编者意图、内容框架、主要观点、问题设置等;③进行学习者分析;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知识和技能;⑤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其中应包括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⑥对教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摸索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设计要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明确思路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教材又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标》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导航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课标》对该内容的具体要求。掌握了《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的内容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时才能找到本节课设计的依据和设计的意图,在三维目标上处理才能够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体现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
2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起点
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依据是学生分析,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学情分析。我们用的教材,以前称为“教本”而现在叫做“学本”,“学本”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如果你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如果不认真的进行你所在学校,所在的班级的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课改情况下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难。现在的教材在设置上大部分都是让学生说得多,教师少讲,如果你设计不好,学生上课又懒得开口,那这堂课你就难上了。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思。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①以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②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 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符合。③赋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经验已很丰富,我们要利用这一经验;④老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比如:在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自我,我自立吗?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自立?自立对自己各方面的成长有哪些好处?从而认识到自立对人生的必要性。
3设计要抓住教学关键,突出重点
设计要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如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这会使上课产生沉闷的气氛。事实上,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根据重点,可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画龙点睛的教学环节,能开发学生智力,使课具备生动性,形象性。例在《磨砺坚强意志》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为重点,通过小组讨论,小品表演,个人演讲形式,多次重复这一重点,最终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应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4设计要讲究教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载体,通过谈话,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法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如我在《“我能行!”》的教学中,我摆脱了过去纯教师讲授的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从体验入手,强化反思,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于是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愿来扮演自负、自卑和自信的人,在遇到某一件事时的表现,让学生自编故事并现场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思考归纳:自卑、自负和自信的人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明确要走出自信的误区,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做自信的人。
5设计要有新意,要有高潮
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先声夺人,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感悟青春》教学中,一边伴随着神秘的富有童趣的音乐,一边用简短的几名话引入:青春的你们充满了活力和希望,青春的你们也有太多的迷惘和彷徨,青春的你们是一个个的迷,就让老师走进你们的心灵,一起来感悟青春,打开青春的密码,走出青春的误区吧。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的来打开四个青春密码。通过这一设计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更富有感染力,让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途中要有高潮。在课堂教学中要能调节学生情绪,激励向上,形成高潮。例《同学·朋友》教学中,我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在歌声中入情入境。使同学对友谊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层层深入,同时形成了课的高潮“快乐”。
6设计要精选资料,活用教具
课堂资料要精心选择,不能任意堆积,在精选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其次,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再次,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日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如我在《唱响自信之歌》一课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组织。我精选了刘翔、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自信者的风彩,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怎样树立自信取得成功的,同时从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的愿望。
我还设计了演讲比赛《我是未来中华杰出的英才》及其相关演讲资料,根据资料,科学选择教具。要使一堂课鲜活起来,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7设计要培养能力,提倡合作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基本步骤中应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设计要面向全体,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促进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例: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将学生分成几组合作学习,进行正方反方辩论的形式展开竞赛。辩论的题目是《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组的同学赢,结果辩论起来相当热烈。集体主义情感和群众性的爱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合作练习。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学生,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⑹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课堂质量。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把课堂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道德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要达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学”。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调节教学案、学习卷)。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核心是“教材”变“学材”,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概念。
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七是重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九是强调“反馈”。抓好对子之间反馈、小组长组织反馈和课代表对本节课全体学情反馈,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个人自我修复。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理想、言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
⑻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国情教育都有哪些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国情教育有哪些内容?主要是教育我们自己手法
⑼ 思想品德落实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一、每节课抓准教材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
备课时,要从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找好思想品德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找切入点要符合时代性和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做到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效果。如教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时可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通过抓准了这节课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一边结合法律条款,一边结合典型案例,对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和吸食、注射毒品的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拒绝。每节课都这样抓准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点,这会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养水平。
二、教法学法独特,推动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
思想品德课和法制教育课如果是水平性教学,这会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这对法制教育将百害无一利。因而在教法学法上要有创新。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借用典型案例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从而驱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我把刚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刘龙打架事件”用多媒体技术编成生动的案例,通过学生现实说法和探究讨论,学生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要保持这样,作为老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适应未常年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诱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能动性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未成年学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细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导,加上国家社会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些外因会使得初中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同时更要有积极的内因来夯实,这里积极的内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坚强意志、正确的辨别是非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只有这些,外因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发掘一切积极因素来诱导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要我学”变为如今的“我要学”,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的错误做法。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轻松驾驭好现行思想品德教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学生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达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法律的乐趣。如在教学《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探究中,让学生在“赡养父母”等主题活动着去品味法律的内在魅力。
四、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探索教学的双边活动,尤其要充分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学环节以最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梳理好作为一个网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严格按照《网络文明公约》进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网违法要受法律的制裁,从而懂得上网要遵守法律。通过典型案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来分析,如学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师的帖子,这种行为侵犯了老师的名誉权,经公安机关的侦破,侵权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品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五、学以致用,依法实践
初中学生,是一个在人生成长阶段最容易两极分化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里,让他们在情感教育的感召下去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知识,同时巧妙渗透法制教育。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指导学生组织法庭审判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起来,通过审判活动来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生才真正从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走出来,这样才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未成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一个国家和家庭的希望,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他(她)们的知识传授,同时更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当前学生存在的腐朽思想和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主阵地,打一场挽救子孙后代的良心仗。正确的做法是全面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将法制教育异曲同工地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使得初中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以此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⑽ 说一说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经常发牢骚: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真的是有些无可奈何,现在的孩子受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对学生教育一周,不如学生在社会中“浸染”一天,是啊!这确确实实是一个让我们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目前全社会还没有达成一个共同认识,很难采取一些共同的行动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一放社会的影响这一客观因素,而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找一找原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重言传更要重身教。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也是学生信任、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道德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也会影响着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不乱丢乱弃、不不随地吐痰,要讲诚信考试不作弊,但是课后我们有很多老师自己却做不到:随地吐痰者有之、乱丢乱弃者有之、进修考试作弊者有之、看到水龙头流水视若无睹者有之等等,试问:我们的思品课道德教育的效果能会怎样?
第二:道德教育采取体验式教学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实效。按照体验式教学的三段式:亲历、感悟、反思。学生唯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感触才更深刻,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下经过自己的“反刍”才会有感而发、有言能发。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磨砺坚强意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走出课堂而采取一些有一定强度的活动:拉练、劳动、体育竞赛等等。而后再加以教师的引导,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不言而喻。
第三:道德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给学生掌握怎么做。这一点也是我们德育课的落脚点。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见义智为的中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花较大的力气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该如何做,德育课只有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会让学生懂得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