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扎实备课,设计出“个性化”教案。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节好的备课,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惟教参是论,不惟教辅是从。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转抄(下载.复制),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仅仅是起一个搬运工的作用。因此备教材教师也要运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还应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在调节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课后了解学生的困惑及困难,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在组织新教学时能及时补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3、情境生活化,增强体验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从而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让新课导入生活化,可以让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挂图,代替课件,还可以让课外作业生活化,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会产生学了有用,学以致用的对课本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产生“经验”与“顿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景。
设境可以激情,设境可以激思,设境可以激趣,设境可以生情。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无从发现与探索,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景。这里所说的“问题情景”又分为新课开始的“引入情景”和课堂问题解决环节中的“设计情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越新颖,对比度越强烈,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他们探索的愿望就越强烈。如: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逐渐进入教育情景,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置身其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平等对话。如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同时教师不要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信任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给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自信,才会敢于说真话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这才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知识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应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板块,提出不同要求供学生分组探究,要求每组学生,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共同归纳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蛋糕情境”导入学习,根据创设的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教学,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掌握在学生手里,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了,这种人人参与的合作方式,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这种以合作、探究为主旋律的课堂,比老师在讲台不停地操作板书,一气呵成的灌输式教学,其有效性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总结、归纳而形成的数学知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肯定会事半功倍。
4、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和运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与一身,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课前借助课件的屏幕展示,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单调的训练内容,如,小学科学的《风化》、小学数学中的《圆锥的体积》、《平移与旋转》,在教学时都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好看、生动,扩大课堂容量,增加知识密度,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节省板书时间,使学生享受文、图、声、像多种情景的赏读情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而,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且不可文末倒置,而应本着高效、有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都需要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新,找到更多、更好的有效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让有效教学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吧!
『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臵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 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9票)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低年
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
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
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
?
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第二次,
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
的和是
9
,
这下,
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
出现了以下
4
种情况,
A(
代表
1)
与
8
,
2
与
7
,
3
与
6
,
4
与
5
。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
2
,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
答案
7
。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
趣参与学习。
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
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
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
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
“你觉得这样写怎
么样”
,
“
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
,
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
谈话,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
原始算法
“烦”
,
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
,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
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
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
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
生的参与机会。
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
“说一说”
、
“摆一摆”
、
“做一做”
、
“比一比”
、
“量一量”
、
“画
一画”
、
“折一折”
、
“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
?
”
“谁还能补充
?
”
“再
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
?
”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
,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
4
根火柴和
1
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
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臵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
2
种情况,即把
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臵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
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
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
“动手实践、
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
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
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
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
测量工具“直尺”
,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
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
长,
有的说大约在
6
枝铅笔那么长,
还有的说有
22
根头发那么长,
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
对问题疑惑不
解;
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
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
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
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
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
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
?
问题怎么提
?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
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
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
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
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
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
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
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
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
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叁』 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课堂教学不应模式化,但教学应该策略化。在笔者看来,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四个维度。 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是常态,我们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教师引导在先的做法。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证学生思维在先呢?应提倡学生预习在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上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强化、概括、总结”8个字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解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预习是帮助教师“找惑”,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落脚点。 强化。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许会理解知识,但他们不了解知识的重点,即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会掌握,课堂上进行强化势在必行。强化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针对性、重点性,要体现变化思维。强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练习、合作讨论、重点讲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简化,简化的东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题词、一句话、一幅图,等等。没有概括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 总结。与概括不同,总结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因此,总结多用于一个知识单元,节概括多用于每一节课。一课可以没有总结,但必须有概括。一个知识单元必须有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厚到薄”的过程。 事实上,解疑与强化是教师的初级劳动,概括与总结是教师的高级劳动。概括与总结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另外,只有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建立起师生互动,高效课堂才会真正实现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 讲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以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 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 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明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 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的一二三四 对学校而言,追求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关注情感的课堂。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有的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有爱交流与合作,没有钳制和压抑、责骂和喝斥,应总是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课堂是重视活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应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经历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记忆。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有效课堂是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有效课堂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立足课堂却不囿于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在有效的课堂里,总有引人入胜的导语、余音袅袅的结语、渐入佳境的层次、一线串珠的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娓娓动听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两个基本点:教师发展点和学生生长点 学校领导要努力寻找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点,鼓励教师走差异发展和错位成长之路。所谓差异发展,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所谓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找准独特的优势区域,便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的教师擅长作文指导,可以请他在语文组内介绍经验,并提炼出系统的方法;有的老师热爱写作可以鼓励他办班刊、出班报;有的教师解题能力强可以请他辅导学生参加奥赛,等等。 作为任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长点,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有步骤地培育。设计学生的生长点时应注意,思想教育要润物无声,人格培养要借助作品,知识传授要坚持“一得”,能力形成要把握“习得”,三维目标要求强调过程方法,教学要求因人而异。 三个有利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的进行讨论式教学,或改变作业与考试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或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新鲜感,等等。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过程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要少讲巧练,举一反三,讲清规矩,要开展学习指导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独立作业,等等。 四项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能充分的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同学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他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的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的少却讲得精当,问的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序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肆』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专题教研活动材料
一、主题的确定
新课改实验至今,很多教师学习吸收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大胆尝试和探索。但应该看到,我们教师在有了先进的理念后,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操作。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种种“低效”现象,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和教学理念急需提高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厌倦、自信心丧失等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一个低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科知识掌握不牢靠。教师为了考试分数,往往利用课余时间补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究其原因,除却教师工作责任心因素外,教师长期工作所形成的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惯性使然,对一些问题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觉,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为此,我们把这一问题作为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主题。
二、行动研究
(一)查阅资料,理论学习
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有效的组织教学;重视教学时间的把握;重视教学素材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预设练习等方面。
(二)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
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神了理解后,我们接着进行了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大家共同选定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在李春梅老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其他教师对本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剖析研究。本研究活动,使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
1、要认真研究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
2、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景,使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三)课堂观察与研究
教师听课,课后研讨。
[课例展示]
作课教师:李春梅
教学内容:冀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弄清平均分、几份、一份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篮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2个苹果和2个篮子)师:2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篮子里,每篮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篮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篮子里,每篮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 2 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师说明二分之一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2、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练习:下面的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二)认识几分之一。
1、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并把其中一份涂色。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师:大家看,这几位同学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是为什么呢?
2、用同样的办法让学生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并展示。
3、师:请同学们回想折纸的过程思考2、3、4各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课件演示并加以说明。
4、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用合适的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3、填空。
4、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5、游戏。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总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
[研讨记录]
孙文香(主持人):刚才我们听了一节李春梅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知识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的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首先请李老师进行说课,并谈谈本节课的反思。
李春梅: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们熟悉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几分之几。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曰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课后反思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侯璐瑶:李老师教学开始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分苹果,通过让学生观看4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两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怎么分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平均分,同时教师留下悬念,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怎么分呢?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到了分数的作用和必要性,也让学生在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小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分苹果的问题入手,导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李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图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并且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做法,并请不同折法的学生充分交流,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取的数学知识才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的。课上李老师关注了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上交流的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张红艳:学习需要动力——即学习的欲望!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
当然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导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投入学习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即把学习当成一种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的关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很难想象,面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再高明的教师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益。 李老师从分苹果导入,到动手折纸操作感受平均,多媒体演示1/2、1/3、1/4的大小,以及利用游戏巩固知识,始终将学生的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王福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李老师就是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要重视学的过程,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就重视了学的过程,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思考、去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掌握、巩固新知。
在听后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学生合作学习时,你能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2、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重点、难点及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时,稍微多用一点时间,再强调完全重合、平均分,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这些词语就表达的完整了。
刘冬梅:有了学习的欲望,不等于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欲望,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方向。
首先,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强,不能形有而实无或者“蜻蜓点水”。
例如我们课堂中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小组学习时,对组长的要求、每一个成员的分工及要求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当然,实践花费的时间相对少了留给学生思考、比较、总结的时间就相对充沛了,学习主动了,效益也就提高了。
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结果依然是在老师的指挥下盲从,就会成了老师手中操持的木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着手点与突破口!在这方面李老师做的非常好,在学习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数的关系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杜凌飞::“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益也就也自然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出发点与归宿!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平均分时,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效果非常好。
『伍』 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的高低。高效课堂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呢?
首先,认真有效的备课,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教师备课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只有吃透课标教材,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胸有成竹,教有底气,管有效果。研究学情才能因材施教,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一个备课不认真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肯定是粗放型的,管理肯定是低效的。
其次,要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适切。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根红线,所有教学工作都要为落实教学目标为服务。目标的确定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心中有标,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多讲、深讲或少讲、不讲。才能避免很多低效重复劳动,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才能提高效率。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全身心地学习会大大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甚至课堂此时就无需管理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无疑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第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作用巨大。
第五,加强教学常规教育,强化课堂纪律。规范师生课堂行为,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是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的保证。
第六,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陆』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能够较复好的使用电子课件,做好授制课的PPT是能提高授课效率的很重要的一点。
PPT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以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控制范围,并且为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一方面,能呈现形象的视、听觉刺激,以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活泼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重点、难点。自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而且丰富的画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听课效率提高了许多。
101教育PPT是一款备授课一体的软件,里面有海量优质的免费PPT课件、教案、电子教材资源,还有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不管是自己做课件还是调用现成课件都很方便快捷。除此之外,还有学科工具和互动工具用于课堂授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点,推荐老师们试试。
『柒』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后来评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预设,他支吾地答道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像这样的预设就属于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
『捌』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难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科目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灵活、合理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及分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分为四种: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讲读法
(5)讲演法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问题法
(2)探究法
(3)发现教学法
(三)、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社会实践法
(4)研究性学习法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1)再现功能。
(2)集成功能。
(3)交互功能。
(4)虚拟功能
二、兴趣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我现任一年级英语教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依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通过唱歌、游戏、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今天介绍几种我在英语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法:唱歌、游戏、表演、竞赛;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
(一)唱歌曲、歌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歌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animals》这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cat, bird, rabbit, dog, ck, chicken六个关于动物的单词。其中rabbit和chicken两词较难,我利用英语儿歌“Good morning, my little cat”进行教学。这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容易掌握动物的英文名称,也能通过改编歌曲来练习新的语言知识。比如可以把“cat”改成其他的新词汇,如:dog, rabbit, chicken, pig。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使枯燥烦闷的语言学习变得轻松、简单,愉快。
(二)游戏激趣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多是从唱、玩、演、做等形式中获得,因此,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来呈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guessing game”通过播放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什么动物来引出单词;“touching game”通过拍打单词卡片来读单词;“matching game”将文具的英文名称与图片进行连线巩固单词,“searching game”找一找图片中都有哪些水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grouping game”抢卡片说句子,还有“missing game”等。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形式,也是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愉悦的气氛下,学生才能学得快,学得活。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而且我还特别注意了在开展游戏活动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玩,而是引导他们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英语的游戏教学是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欢乐的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表演激趣
学习语言目的是能交际语言,而小学生天生好动,模仿力强,进入角色快,教师可将角色的表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同时采用竞争机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授动物话题时,我制作了很多动物的头饰,请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分层次来练习句型及进行创编扩展表演。如: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对书中的句型进行表演:I’m a ck. Quck, quck! I have a dog. 对一些掌握得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将以前的学习内容加入角色表演:Hello, I’m cat. Miu miu. Hi, I’m chicken, jiji.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I’m white. I’m six years old. I’m yellow. I’m six, too. Bye bye. Good bye. 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教学实际中,把角色表演扩充为一个小节目,促使他们对英语表演产生兴趣而乐于学,乐于表演,这种学英语的愉快情绪有利于强化他们的认知兴趣。
三、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英语的情境,恰当的语境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进行语言材料的感知,有效地掌握语言材料,通过强化能运用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活动。如在购物一课中,我创设去水果店买水果的情境来学习简单的交际用语:Can I help you? I’m hungry. I want some bananas. May I have two apples, please? Here you are. Thank you.在动物一课中,我创设动物园的情境,学生戴着动物头饰,说句子:I see a monkey at the zoo.I have a rabbit. It’s white. I like rabbits. I’m a ck. I’m yellow. I have two chickens.或者进行师生问答,生生问答:What animals do you have? I have a cat. What colour is it? It’s white. How many rabbits do you have? Three.等。在学习数字话题时,可以创设某位同学过生日的情境:Todayis Bill’s birthday. He is six. How old are you? I’ six, too. Happy birthday to you! 如果只让他们凭空设想,他们很难按要求说出句子。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很快的表达出他们学习的语言知识,并且进行交际活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英语交际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使教学由单向变成了互交式的英语学习。例如:以前教学生各种动物的名称时,自己画几种动物,上课时一一展示。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而现在则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来参与到有关动物的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从中找寻学习的乐趣。如:通过听动物叫声猜动物名称来导入新单词。在学习节日时,播放圣诞节和春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两种节日的由来、活动及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学习身体部位时,用动画课件来为人物填五官及其他身体部位,并涂色等。这样一来,学生更关注老师,关注课堂。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快乐。课堂内容得到直观地体现,挺高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英语教师要以课堂为核心,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要有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创新的同时讲究实效性。不华而不实,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单一,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