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向课堂要质量
洪梅中学罗斯卫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义务教育中重要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致使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素质、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村学生的眼界。另外,由于农村教育的条件较落后,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质量,我认为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学习兴趣情景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近年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考试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大部分试题源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乡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感到陌生,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初三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国家建设的政策、方针联系密切,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落后的人文的环境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学生不能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其次,农村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自小学始就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却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另外,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的教法却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虽然在理论上知道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也知道课堂倡导应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但一到教室,教师依然以权威自居,仍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主角,把学生当配角,有意无意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范畴;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只管按照预设教案,落实自己的课堂计划,不管课程的灵活性、生成性,把教材当唯一的课程,抱着死教苦练。这样教师就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一堂课设计诸多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读读念念、讲讲说说,自己仅仅只充当一个机械的提问者、点名者、旁听者,面带微笑不断地说着“好”、“很棒” ,而不是适当引导、点拨、纠正、收放、总结和拓展,这其实是错误地理解了“自主学习”的含义。 再来,部分教师即使教学行为形式变了,但有效性却没得到提高。当前,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注重的是表面形式的变化,至于效果如何,则思考很少。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若教者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中讨论;设计的问题缺少铺垫和阶梯,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兵。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教者的检查设计又不针对差生,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即使发表意见也不会受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汇报往往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专利。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部分老师教 学方法简单,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每个学科教学目标的实施,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因而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受教师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思品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多,自己动手动脑精心设计教案的少。很多教师只注重了课本范围内的备课、上课,很少考虑教材之外的教育内容。教师情感投入不够,使用教材不灵活。思品课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新课程更多的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上课时缺乏情感,课上的较死板、枯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总之,教师一切从书本出发,不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对学生关注不够,是不能做到把学生从书本带向自然,从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真正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 二、应对策略:1、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主要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就要从各方面来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便教师把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更应该认识到本学科与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相统一的一面,努力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双赢”。2、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和打破常观的教育方式,走出一条与时代相接轨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努力开拓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3、注重校本教研,加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能很好地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来为教学服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新教材要求教师有宽同视野、渊博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较深的了解与掌握,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4、加强校内、校际本学科教师的合作,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广、博、杂,备课时需要搜集许多资料和案例,并且每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总是有限,必须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市级、校级资源库,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5、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思想品德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一的,即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材的“炒作”,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随着形势的发展,为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程要求大胆地进行教学结构改革,抛弃过去单调枯燥的教法,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视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5.1创立乐学情景。情景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实际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概念、原理、思想体系感到枯燥无味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实践证明,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学习情景,才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感觉和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兴趣盎然地走进课堂。现行的中学思想品德教材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体现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如人教版课本中的“新学校、新同学”、“感悟青春”、“自我新形象”、“我爱我家”等都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而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些设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客观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设置与农村相关的教学情景,如“两免一补我受益”、“远程教育助我学”、“工厂走进我们村”等,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走进现实生活,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5.2 乐学情景设置的形式要多样化。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减轻学习时的疲劳,从而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式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不同的教法在课堂上交替出现;二是对不同的课题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情景设置也可以根据内容,以一两种为主,再兼顾与其他形式的有机结合。如:“听一听、问一问、说一说、评一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等__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在课堂上走神、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也自然消失了。生动逼真的多样化情景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主动、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布鲁纳所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及环境意识,尤其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5.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久不衰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的动力。初中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及时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个人的主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形成道德规范的理论体系,才能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获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有时在新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演或者在提出一个话题或问题后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学;有时在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有时还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5.5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人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愿学、爱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题前,我要求学生列举家乡近年来所遭受的污染、洪涝等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后让学生到所在村调查各农户的作物受各种灾害影响的情况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然后在课堂上介绍和交流,使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我还让学生在假期中做“国家减税政策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为题的社会调查。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生活的大小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对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加固与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新课程改革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教师能以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创新自己,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就会使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洪梅中学罗斯卫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义务教育中重要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致使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素质、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村学生的眼界。另外,由于农村教育的条件较落后,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质量,我认为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学习兴趣情景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近年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考试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大部分试题源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乡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感到陌生,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初三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国家建设的政策、方针联系密切,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落后的人文的环境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学生不能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其次,农村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自小学始就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却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另外,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的教法却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虽然在理论上知道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也知道课堂倡导应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但一到教室,教师依然以权威自居,仍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主角,把学生当配角,有意无意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范畴;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只管按照预设教案,落实自己的课堂计划,不管课程的灵活性、生成性,把教材当唯一的课程,抱着死教苦练。这样教师就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一堂课设计诸多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读读念念、讲讲说说,自己仅仅只充当一个机械的提问者、点名者、旁听者,面带微笑不断地说着“好”、“很棒” ,而不是适当引导、点拨、纠正、收放、总结和拓展,这其实是错误地理解了“自主学习”的含义。 再来,部分教师即使教学行为形式变了,但有效性却没得到提高。当前,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注重的是表面形式的变化,至于效果如何,则思考很少。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若教者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中讨论;设计的问题缺少铺垫和阶梯,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兵。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教者的检查设计又不针对差生,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即使发表意见也不会受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汇报往往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专利。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部分老师教 学方法简单,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每个学科教学目标的实施,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因而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受教师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思品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多,自己动手动脑精心设计教案的少。很多教师只注重了课本范围内的备课、上课,很少考虑教材之外的教育内容。教师情感投入不够,使用教材不灵活。思品课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新课程更多的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上课时缺乏情感,课上的较死板、枯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总之,教师一切从书本出发,不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对学生关注不够,是不能做到把学生从书本带向自然,从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真正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 二、应对策略:1、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主要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就要从各方面来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便教师把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更应该认识到本学科与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相统一的一面,努力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双赢”。2、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和打破常观的教育方式,走出一条与时代相接轨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努力开拓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3、注重校本教研,加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能很好地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来为教学服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新教材要求教师有宽同视野、渊博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较深的了解与掌握,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4、加强校内、校际本学科教师的合作,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广、博、杂,备课时需要搜集许多资料和案例,并且每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总是有限,必须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市级、校级资源库,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5、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思想品德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一的,即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材的“炒作”,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随着形势的发展,为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程要求大胆地进行教学结构改革,抛弃过去单调枯燥的教法,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视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5.1创立乐学情景。情景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实际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概念、原理、思想体系感到枯燥无味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实践证明,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学习情景,才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感觉和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兴趣盎然地走进课堂。现行的中学思想品德教材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体现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如人教版课本中的“新学校、新同学”、“感悟青春”、“自我新形象”、“我爱我家”等都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而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些设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客观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设置与农村相关的教学情景,如“两免一补我受益”、“远程教育助我学”、“工厂走进我们村”等,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走进现实生活,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5.2 乐学情景设置的形式要多样化。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减轻学习时的疲劳,从而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式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不同的教法在课堂上交替出现;二是对不同的课题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情景设置也可以根据内容,以一两种为主,再兼顾与其他形式的有机结合。如:“听一听、问一问、说一说、评一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等__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在课堂上走神、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也自然消失了。生动逼真的多样化情景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主动、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布鲁纳所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及环境意识,尤其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5.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久不衰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的动力。初中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及时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个人的主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形成道德规范的理论体系,才能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获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有时在新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演或者在提出一个话题或问题后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学;有时在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有时还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5.5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人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愿学、爱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题前,我要求学生列举家乡近年来所遭受的污染、洪涝等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后让学生到所在村调查各农户的作物受各种灾害影响的情况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然后在课堂上介绍和交流,使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我还让学生在假期中做“国家减税政策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为题的社会调查。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生活的大小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对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加固与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新课程改革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教师能以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创新自己,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就会使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学苑出版社:《中学政治创新教法》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3、政治教学网:《根据农村初中生特点,在思想政治课上提高学生素质》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黔敏、王彦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化》
③ 怎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
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精神和能力。
,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思考和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首先,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思考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
学生何时因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何时便是教育成功之时,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处理信息比记忆信息更重要。
不是因为不需要记忆信息,而是因为只有十分有限的大脑“内存”空间。
与其把有限的心智资源用来记忆互不相干的事实,不如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连贯地思考问题。
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
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老师总结问题答案,或是老师说出自己的答案。
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增强。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及时表扬思考较好的同学。
学生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采取个案教学;
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
对,为什么是对的。
不对,错在哪里。
怎样才是对的。
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同意他的说法吗。
为什么同意。
不同意又是为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见解,经过思考产生的见解。
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思考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思考。
让学生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教师完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课本是绝对的真理,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或课本产生质疑。
这种模式下造就的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依赖性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提出问题,就应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从给定的情境或已解决的问题中提出新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同时,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比课本上的问题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不要随波逐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并坚持,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