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从人文教育到语文课堂教学

从人文教育到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30 00:39:13

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追求其内隐的对精神和人格素质的深层文化本质,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没有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其实际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观。毫无疑问,它是应该被抛弃的。但语文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艺术性,人文性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人文关怀 师爱包含三个层次,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师爱的教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的熏陶?师爱不必刻意包装,也无需做作。师爱是极为寻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是极为寻常的一声言语、一个抚摸,是极为寻常的一次赞赏、一次批评。一天,我听一个教师上《春》这篇课文时,他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像什么。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了,老师面带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这位学生站起来之后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全班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的脸胀得通红。老师于是走到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并轻声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关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终于说出来了。老师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夸他说:"说得真好,棒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老师关爱的言辞、微笑的鼓励,这个小男孩在同学议论声中是绝对难开口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陷于尴尬、冷场的课堂异常地活跃起来了。一堂好课洗尽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爱心在支撑吗?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育即生长,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既具可塑性,又日趋定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潜移默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讲述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重点讲述他双腿残疾后与"心魔"作抗争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理历程,并向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卫国,不幸致残眼盲,可他身残志不残,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在编辑部遗失他的首稿后并不气馁,象蜗牛一样又第二次写成此书。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又将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 当学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时,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真情实感便洋溢进了他们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们。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表示,创造性地施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获得思考。 三、用丰富的情感构筑课堂,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他们的交流、对话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趋势感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教师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思想的飞跃,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 我们在挖掘文中情感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因为我们情感倾泄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训:《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教过几遍,学生反映不错。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被朱自清那绝妙的景色描写所感染,不觉大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台下鸦雀无声。得意之余,我瞥见学生无动于衷。原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水平与教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你感染了,调子唱高了,学生不以为然。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来读,讲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七嘴八舌后,终于把学生从家里的山塘夜景中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来,师生的感觉都不错。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研究课

2. 刍谈高职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育不仅能对经典的人文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开展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探索怎样将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融合。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将下文中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从而为今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丰富,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当前在语文教育模式中,一项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人文-审美-工具”这种模式,在此种模式的教育过程中,最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就是人文性。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学生人文教育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这对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1] 。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开展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人们心灵的陶冶和性格的完善。这就要求在进行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追中对语文课程教学价值的分析和挖掘,以便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人文意识进行激发,进一步对学生的品质和性格进行完善。
一、当前高职语文教育在对人文教育进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教育改革工作落实以来,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笔者的实际研究中发现,我国高职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在对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的融合的过程中,问题更是明显,经总结,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没能实现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充分结合
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上来说,很多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学仍然比较传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相对比较古板,很少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涉及到语文课程之外的人文教学。这就造成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进行充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停留在工具性的操作上,但是并没有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有效延伸。
2.互联网文化对于语文知识的渗透和冲击较为明显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的享受着互联网的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无法抵抗网络的诱惑,沉迷于网络世界。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较为严重,显得十分陈旧和乏味。很多经典的知识或是文章难以获得学生的共鸣。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容易丧失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二、对高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融合的措施
1.在语文教学制度改革环节中对人文教育理念进行融合
在语文教学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借助教育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更需要对人文教育理念进行贯彻 。经过笔者对一些优秀学校的发展史上来说,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对语文学科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人文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理念进行融合,也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也要求教育改革要从教育改革的设计环节出发,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
2.从人文教育特征出发,为学生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
对人文教育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要为学生配备具备优质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对师资资源进行配置上,应该尽可能对高素质的人才和具备优异人文素质的教师进行培养。特别是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启迪和引导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也有着十分特殊的影响,如果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对其开展人文教育,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所以在对语文教师的配置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上出发,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3.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需要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甚至关乎未来的发展,所以很多学生都显得十分不自信。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情况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评判标准。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希望广大教师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重视程度,详细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通过在课堂中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想认知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在此种背景下学生的甄别能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正确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挖掘语文课堂的价值,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认知体系也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应该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而是着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所以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文学知识,这对于丰富学生精神领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广大教学工作者对于人文教育能有正确的认识,为实现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3. 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践行人文教育理念

找找新课标,里面有要体现什么的,还有怎样落实的,自己去领悟好了。

4.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之我见

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
社会讲与时俱进,教育也必须这样。作为教师就是要适度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层次,才能适应社会的一日千里的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几本书,远远适应不了今天的教育。冷冰冰的说教面孔、硬生生的死板语言、喋喋不休的传教士表达、课后夹着书本走人的教师似乎都欠缺了什么。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生命样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样态。好老师就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教师的鲜活个性、举手投足、高贵典雅大方、学识和幽默、激情和热爱,会成为学生尊敬的典范。
另外,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着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
传统教学法中,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方式就是──发言,回答问题。这不失为师生互动的好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观上更渴望有新的方式来刺激他们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各自所具备的才能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会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育者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比如“留白”艺术。“留白”原来是国画的一种作画技巧,就是在画中留有空白给人遐想。在语文教学中,“留白”就是要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留白”一是要留时间,在提问之后,教师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留时间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自我整理和消化的机会,学生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个性化的重组,这样的重组也是学生运用自我思维对知识的再创造;二是要留空间,就是学生思考和重组的结果在课堂上要有立足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的承认和肯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只要学生思维方向正确就应该得到认可。只有学生的思考和重组成果在课堂上有立足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参与思考的动力和激情。此外,还有通过做游戏来启发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参照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等等。
总之,教学中只有多法并举,把“教师―课本―学生”三者融合为一体,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中来,享受课堂的快乐,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
三、巧妙利用教材,挖掘人文素材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要求合作探讨:这件事情到底谁做错了?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你将怎样处理?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友情与金钱、友情与亲情的关系,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妥善处理类似的家庭问题。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启发学生谈自己最激动难忘的细节,体会文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讨论如何看待课文中的人的行为;在教学《狼》时,探究文中屠夫的形象。这些问题都与“人“有关,通过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此时语文教师应尽量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把情感价值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办刊、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积累的过程。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其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唤起学生关注自己、关爱他人、关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哪些烦恼”,“这些烦恼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这些烦恼的过程中得到哪些人的帮助”,“自己从中得到那些教益”,并把这些都纪录下来写成文章在班级交流。在开展“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比如有关“黄河的历史传说”,“黄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关“黄河的诗文”,“和黄河有关的名人轶事”等,并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办一份小报。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

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要有人文关怀意识,善于在不断地学习中拓宽眼界,要热爱生活而又超越日常生活对人各方面的束缚;要乐于尝试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具有探索精神;敢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有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都是我们教师必备的人文素质

6. 袁瑢如何贯彻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视点:学习袁瑢老师的教学风格


    1986年在深圳召开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认识了袁瑢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在后来的几次会上,我们一起听课、评课,她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对教学问题深入探讨的认真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袁老师送给我一本《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对袁老师所说的“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句话感触颇深。后来,我总想写一点学习袁瑢的心得,由于当时我没有直接听过袁老师的课,也没有看过她的录像课,缺乏感性知识,因此总不敢动笔。最近,我看了几位青年教师的录像课,感到有些粗、浮、浅。这使我想到袁老师的教学是那么细致、扎实、灵活、严谨、深入浅出。于是,我再读袁老师的文章,对比之下,我有了新的体会。
    袁瑢老师从1950年登上小学课堂的讲台,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袁瑢语文教学的道路”,这就是依据汉字、汉语的特点,依据儿童心理和教育、教学原理,在继承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所创建的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了“相对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教学体系
    过去谈识字教学,集中识字是以辽宁黑山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为代表,分散识字是以斯霞老师为代表。其实,袁老师的识字教学也是自成体系的。
    袁老师很重视识字教学,她认为“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早在1961年她就开始进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当时,全国正在学习黑山和景山学校集中识字的教改经验,袁老师并没有照搬集中识字的经验,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依据汉字的规律以及儿童识字的认知特点,采用了“相对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实验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的全日制六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识700个汉字,而袁老师的教学班“一年级学生却识了1262个汉字,学生还读了35首诗歌,37篇短文,20~30本课外读物。全班语文成绩平均94.34分,认读和默写正确率达98%。”实验说明:低年级的识字量可以提高,识字量增多,可以提前阅读。袁老师采用的识字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
  袁老师认为:“识字教学既要重视汉字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两者要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从汉字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一年级的识字应该适当集中,方法多样,使学生掌握规律反复练习。一年级语文教学既要把握识字这项重要任务,还要注意到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进行思想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字词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这是她早在1961年的论述。这段话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做了全面的概括。
    1979年,袁老师发表了《提高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体会》一文,将识字教学的经验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识字能力;第二句话是,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既可提高识字质量,同时又培养了阅读、说话能力;第三句话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这三句话进一步明确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要点。
  第一句话中教给学生的识字工具有两套:第一套是字音工具——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能运用它进行自学,尽快地开始阅读;第二套工具是字形工具——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一批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学生人学后,先教学汉语拼音,使学生先学会基本的拼音方法。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工具之后,就可以独立自学汉字的字音。关于字形教学,先教学20种笔画,再教学150个左右的独体字,然后再教学从独体字引出的51个偏旁部首,利用偏旁部首教学合体字。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掌握一批常用字,即袁老师从历年的低年级语文课本和低幼读物中选了490个常用字,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排列,采用多种形式,每天教学15个左右,教了100~150个字以后,让学生读几篇短文来巩固识字。到一定的时候,根据音同、形近、同偏旁等特点分别归类,进行分析比较,复习巩固,效果很好。这种识字方法,袁老师概括为“音形义结合识字法”和“归类分析比较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六百多个常用字,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这样就具备了大量阅读的条件。学生随课文分散识字,扩大了识字量,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第二句话,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袁老师说:“识了字就写,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有利于记忆。同时写字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今天的识字教学,强调识多写少,这是否符合识字教学规律,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第三句话,突出强调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袁老师非常重视校内外的识字资源的利用,如

7.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

大爱你的问题!我觉得我就是语文课受到伟大人文教育的那些个学生之一!
其实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觉得他们是我启蒙、认识世界、建立三观,坚信自我勇往之前的源泉。其他的老师可能只是传到授业解惑,但是只有语文老师,是真的在-教书育人!不只是前者,更是后者。
9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里有很多树立正确三观,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文章。不知道为什么我是真的都听进去了,而且我的老师们也都立身作则去用行动去践行那些显示出来的美好品格和优良价值观;并会联系现实去解读,去阐释。加上我本身是个“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所以这些事情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严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不是太……其实我也觉得!)
但是,活到现在我才发现,别人的眼光真的是不用去CARE,因为你会活着很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成为强者,这样任何的谣言都不能摧毁你。诚然,这些也是我在语文课上的学到的。
另外,我觉得语文老师本身也是很有信仰的存在,他们会把课本的内容用自己的理解解读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解去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环境,这还需要同理心。并且如何让学生吧在课堂耳濡目染的价值观投放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这需要看到老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以身作则的能力。
最后,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谦卑的,对待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敬畏之心。我觉得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个老师,你想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我祝福你,希望你加油!
共勉之。

8.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人文性

由此,我们可看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了。结合本人十年来的教学实际,谈谈本人的看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巩固,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塞满整个教学课堂,这样既不利于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功能。”现代教育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是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可见这需要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的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的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帮助学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学中倡导人文性 , 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一贯来“教师中心” 和的“权威主义”,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但倡导人文性 , 能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的交流,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 ,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 ,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情感……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聪明才干和人文精髓。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去”。所以教材在编写上也相应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实验版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读中明确指出每个单元的人文内涵,作为教者我们要充分研读课文,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更好地诠释编者的意图。同时,结合国内外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我们迫切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个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从人文的高度对学生的生命发展给予关照。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小学生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因此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使语文教学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健康前行。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实验中,最令我困扰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水浒传》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欲望行动。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文言文预习 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识记注释中的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仅识记,还要求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见”,而不会读成“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为“时”。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翻译书,作为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资料,但不能过分依赖一些古文翻译书,特别是不能预先看译文,而应该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字句标示出来,上课时间再认真听。 2、文言文的讲解 教师要力戒串讲全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先翻译,教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第一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第二步,学生试译。可让学生试译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师疏通文义,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中古今不同的读音、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第四步,在通读、熟读全文后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主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不受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言文的巩固 将所学文言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是巩固所学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上所选文言课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对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再形象不过了。 4、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

9.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支撑点,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更新观念,创设民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人家读一读行吗?”、“把你的体会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等充满爱心言语,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二、挖掘课文创造因素,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课文中想象因素无处不在,教师一是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捕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关键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这么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启发学生想象,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语、冷漠等,学生在此兴趣盎然,创新思维火花不时迸发出来,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的画面,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紧接着问:“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么做?”课后我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利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山中仿友》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教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也来为即将干涸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的悼词篇篇感人肺腑,从中明显体现出人类为自己对瀑布所做出的伤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谴责之情。
四、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的时候去读读《中国寓言故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六.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在“社会本位”上,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定位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感染了。”“你的朗读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地,我们很感谢你”……我经常会学生精彩的回答说“经典”。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不但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而且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他。“鼓掌”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们已经分得清什么时候应该鼓掌。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篇课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阅读全文

与从人文教育到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