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1-01-30 10:34:27

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一、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把握教学目标

问题: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简析: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的,甚至说是为自己设计的,或者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设计的。

解决方案: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学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对话等形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问题的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样,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也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例如,“加、减法混合计算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问题: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简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方案: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这样的情境能够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如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自然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与自然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只不过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小数点对齐,而自然数的相同对齐的末位对齐。由于在生活中商品的价钱就是用小数表示,学生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并且已经熟练地掌握自然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节课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尝试探索新知识。

2、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前面已学过知识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不断扩大、充实知识结构。要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

3、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

对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教材往往以结论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引导他们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为什么不知所学?教师应如何注重学生的生成?

简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这样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

解决方案:

1、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问学生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对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得好,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

吴云华

2010-05-10 11:58:2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课题,我在工作中不断的思考,逐步的摸索,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 创设生活情境、回归数学课堂

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所以,学生眼中的数学并不象科学家眼中的数学,是那些逻辑公理和已证的命题。他们的数学活动通常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因此,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个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 经验出发,不断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反思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但同时也会出现一 些问题,学生所调动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所用的不是数学用语,教师要注意听,在表扬鼓励的同时用数学用语纠正一遍,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归数学课堂,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显得很轻松,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才能记忆深刻。教学情景(特别是生活情景)的创设运用沟通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并不神秘。

二、 三个层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

在 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但每个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怎样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校正在研究“三个层次练习”,即:“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其中“基础练习”是与例题的形式完全一样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做这部分练习时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而且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决稍有难度的题打下了基础。 “巩固练习”是与例题有所不同,稍有难度的练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中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这个层次的练习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巩固练习”。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不同程度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拓展练习”则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有困难的学生和中等学生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优秀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个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 抓住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获得新知,多层次的练习让全体学生发挥了最大的潜能。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时时刻刻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在做练习时,教师要在学生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尤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习惯不好或是上课走神的同学,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当堂所讲的知识,能不能独立完成练习,如果发现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当堂知识当堂学会,比日后发现问题再补课效果更佳,而且节省时间。这样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做练习的时间,对个别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吴德云

2010-05-10 11:39:47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衡量课堂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即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选择最优化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实效性具体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法、途径)

本人结合近几年数学教学谈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脱离不了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该:

一、 注重合理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目标性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师要精心预设,会为巧妙的生成创造可能,所以,教师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上,应浓装重彩,大下工夫,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思考,真诚地倾听学生心声,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

二、 注重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志趣性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庙里传出不断的钟声”的故事,再听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嘀嗒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揭示规律(活动性策略)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四、模拟生活实况,开展演练(实用性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编导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两个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而行后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后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并能用语言编题叙述,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在教学打折时,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进行换季倾销,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五、以生为本,高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主体性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实施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目前来看,教学可分别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为主要策略,这些策略都要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这些策略中,应当摆正自己的地位,扮好组织、引导角色。当课堂松散、学生无心学习时,你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情景;当学生有疑难或不同见解时,你要鼓励他大胆提出,并给予正确引导;当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你要给出有益的指导;当学生满怀激情活动时,你也要真情投入,积极参加;当课堂过分活跃,你要能恰当收拢。总之,教师良好的课堂驾御艺术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地听课、思考、讨论、发问和实践。

六、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创造性策略)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因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增加实践题,如教学比例尺,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个房间的平面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2、改变题型和内容,如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选取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购物事物,题目为形式作了变化,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林带10元钱到商店买了5支铅笔,他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并不象我们以往的应用题,每一个条件都有用,要学会选择有利信息。

3、设计开放题,用2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也可能是( )。这样的题目,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在这些尝试策略中,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主要道理。

总之,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就为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⑵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回顾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走过的历程,我们曾和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共同共享过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也有过困惑和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了更加冷静的思考,客观的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要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浮躁,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有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 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际,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数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课堂质量
质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结果不能实现课堂质量,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怎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②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第二个关注的问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你在这一节课结束时,连基本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能谈课堂效率么?显然不能。因而,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成本意识”,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效”,“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不能以延长课堂时间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得暂时利益。
第三个关注的问题:实效型教师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的教师是关键,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那么实效型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应该是:①深刻领悟教材,为学生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设想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②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实教。③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④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⑤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下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在课堂上,老师用幻灯片给学生一一演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最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则大声地说:“国粹就是鬼脸。”
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例如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有不断的新的发现,听到这,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思考:
①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②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③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④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前面的例子告知我们学习情境的创设离开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创设学习情景的对策:
①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②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③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④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⑤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对策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教学圆周长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的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千年古树,他是我市重点保护文物,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那是文物怎能锯吗”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了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找准切入点,把握生长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
①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
②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③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④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
⑤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
对策
①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②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③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④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对策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
内容是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那么,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思考
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 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 (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⑶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⑷ 试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时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新的课程要求下,笔者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本文阐明了课堂时效性的概念,提出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巩固所学知识等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实用对策。
1、 何为课堂时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数学本身带有抽象性,相对于其他科目(如语文、英语等),教学内容偏于抽象,例如在教授未知数与方程的过程中,未知数对于只接触过自然数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其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以表象为主,因此如果只靠老师讲解,课堂内容很难真正被学生吸收。
正是基于这两个特点,小学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其课堂时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时效性呢?有专家认为课堂实效性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与目标是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相符;是否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高效的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去取得成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否得到很好的落实。
2、 课堂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课堂时效性的重要性,透过新课程标准这一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便可见一斑。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多大程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提高课堂时效性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课堂演绎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更能通过具有时效性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独特的学习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都将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时效性问题有所忽视,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不扎实,学习兴趣渐渐减弱,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学习道路。所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将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3、 提高课堂时效性的途径
3.1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掌握与了解,只有掌握好每堂课上要讲什么,每堂课的内容与前后的课程有什么联系,学生对本节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点是,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巩固。例如:在旧教材中,表格这一内容是整合在一起进行教授的。而在新教材中,这一板块被拆分成了数个小版块,放置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中。这一改变,使得学生能够依次由难到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一板块的知识。但是这一改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依照新教材的知识排列方式,学生学习更容易了,但是同一板块的知识之间有可能出现断代的情况。学生对于旧知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忘,这对新知识的吸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对知识的前后联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要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回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完整起来,才不会使知识成为一个一个“孤岛”。
还有一点是教师应当注意到的,那就是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一个细致的了解,也称为“备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要能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要做到后进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自行探究更加深入的知识,使“差生能吃饱,优生不饿着”。
3.2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时间的利用率
要使知识更有效地传递,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和消化。学生的学习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而小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兴趣,这样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果能加入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内容,比如利用童话故事引入教学内容,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与解决问题。利用童话的形式,在课前提出几个与本节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不仅能够吸引注意力,更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想学,主动学。
在教学中,有一个工具往往不被重视,那就是提问。如果能够抓好提问的时机,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那么将对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助力。当学生对于课程的热情下降,学习情绪低落时,通过提问加以“煽动”,往往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当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不感兴趣时,可以提出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答对的学生将产生一种自豪感,对于课堂会更加投入,而没有回答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竞争心理,从而更加投入课堂当中。当学生对于课堂教授的知识陷入瓶颈时,提问也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钥匙。通过对学生问题症结的所在之处进行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走出瓶颈,高效学习。
3.3给与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些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或者学不好而对教学采取大包办的方式,在课堂上单方面进行讲解,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甚至在练习过程中也不放心,还要对学生不停地唠叨,使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剑桥大学的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剑桥给与学者的是最大限度的时间与空间。”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自顾自讲解,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学生纪律涣散,思维受到抑制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适当控制讲解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反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由被动学习为主变为主动学习为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4精心准备相关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练习是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而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敢于突破教材习题的限制,在原有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开放题,这样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可以着眼于以下这几点。首先,课堂练习可以突破既有的形式,可以不仅局限于写和算,可以引入更多的形式。例如在立体图形一课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们制作小模型,这样不仅能够巩固知识,更能加强印象。其次,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当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课堂练习的设计倘若能注重其层次性,正符合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4、 结语
教师可以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加入学生的兴趣点和提问的方式,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时间的利用率,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课堂练习的突破式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通过对时效性的把握,教师将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将稳步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师生双赢的良性互动模式必将创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⑸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练习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练习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练习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谈不上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期待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多样的作业;期待能够调动感官体验,能在愉悦情绪下完成的练习作业。
1、采用清新活泼的练习形式。设计对话型的练习,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实践,并从中有所发现。出现一些开拓思维的动脑筋题,并将这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并可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或是找寻书籍资料等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给学生学习数学的自由,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课堂教学和练习设计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性逻辑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数学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
3、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具体如:实验作业,调查作业,探究作业,观察作业等等。
4、在活动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把数学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单纯地变成背概念套公式,容易使孩子们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概念掌握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在现实世界和变式的条件下能否被识别。用数学游戏的方式(如自己出题考自己、考同学等)进行练习,角色的变换,他们从中获益的决非只是数学知识本身。

⑹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重要的影响。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况,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就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工作得以全面开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入挖掘课本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教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和揣摩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和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展开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等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演示不同的人民币,播放一些利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购物时的付币和找币。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人民币之间的进率,还能学会一些最简单的购物。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多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从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所提高,有效提高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⑺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难学,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缺乏数学抽象能力。传统教学中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抽象出的结论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参与抽象的过程,导致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出本质,理解“抽象” ,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形成数学命题,数学思想,老师加以指正和完善,长期以来,学生会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思考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归纳,类比。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类比,介绍人类的重大发明与数学中逻辑推理的关系,充分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大胆的发现和提出命题,他们的有些想法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新的发明创造,就是定理公理;同时数学推理的精华在于演绎推理,著名的三段论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公理,定理,推论的证明方式大部分是三段论,演绎推理是现代文明的奠基石,在告知学生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下,放手让学生去推理,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正确书写推理的步骤,因果明确,书写具有逻辑顺序, 探索和表述论证的过程; 构建命题体系,同时学以致用,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发现和提出问题, 利用已知知识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检验结果和完善模型。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必须的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得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在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模型和资料,注重归类,长期为数学建模准备素材,有备无患。
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动手来完成。如我们在立体几何,平面几何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己做出模型,这样我们再展现几何图形时,学生便不再陌生,也能找到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成功避开了生硬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百闻不如一见,在脑海中形成一些数学直观模型,感受数学之对称美,曲线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有机的结合数与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想象的观点看待问题,富余想象,大胆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放的开,不在以传统的模式约束学生,培养新时代富有想象力的人才。
五.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中的代数部分,总的来讲就是在集合上定义加减乘除及相关运算,形成代数体系和相关结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法则,探索运算思路,设计运算程序进行运算。运算是演绎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算的创造性,当今很多程序的实现都是大数据的处理都是在进行运算,取值,自己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才能识别这些程序。这是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发展要求。
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当今世界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等日新月异的成果都与数据是离不开的。如今的竞争也就变成时间的竞争,容量的竞争,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知识构建的能力。目前我们所在的时代为多元化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才能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平时让学生注重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类,可以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从点滴做起,终将铸成大的成就。

⑻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⑼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设计了让学习数方格、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3/4、6/8、9/12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三、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相互帮助。
1、增强合作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容量,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而且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
2、培养合作技能。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度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3、有效合作。要有效合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任务,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② 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激励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1、巧用激励。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真行!”、“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作业全做对了,如果写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求知欲也就更旺了。
2、欣赏学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会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信任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欲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

与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