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学互动策略的基本特性
(一)互动目标的多维性(二)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三)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四)互动对象的平等性(五)互动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互动策略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
(一)互动目标的多维性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而选择采用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对互动策略的选择、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受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课堂互动往往表现为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更不会注重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呈现出鲜明的目标多维性特征。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老师安排学生进入教学虚拟网站,上网浏览新北京的美丽景象。在要求学生进行人机互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见到的景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强调交流时注意突出重点,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象,并谈谈(生生互动)所见到的景象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这些互动的安排,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即对北京建设的发展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学会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在互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价值判断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凸现了互动目标的多维性特点。
(二)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传统意识上的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侧重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将“交往”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即构建一种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课堂教学,由于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所基于的手段、技术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多功能、多技术、多媒体结合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创立和构建。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两大要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已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在我们所见的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是多样且多变的,互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的则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中又可分为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个体与全体之间)。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到是成人→儿童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境之中。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讲,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所提倡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广泛应用,媒体的超时空性、形象性、生动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实现媒体与人之间的对话动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运用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已经如火如荼。这不仅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在教学理念上、教学结构上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我校针对小学语文《日月潭》一课的教学设计,曾先后研究开发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两种教学课件,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即发挥了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势,设计了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学情节。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中,学习《日月潭》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拖动色块,组成日月潭图形的互动活动。拖动错误,色块自动返回,拖动正确即赢得掌声鼓励。学生兴趣盎然,情趣高涨。又如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了有关日月潭形成和日月潭美丽风光的欣赏图片、影象,以及台湾的风俗民情介绍等知识的模拟网站。在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时,随文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有关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网站中安排了多种互动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快乐学习,起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代替的效果。此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们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开放与拓展。传统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趋于封闭的、呆板的、秧田式地排列,学生的活动最大莫过于教室。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教室的范围,很多课的教学,光靠在教室里,光靠在教室里的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事实上,有些课的教学,交流互动的对象已经扩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进行某项统计指标的调查,为了了解某一特定写作对象所要进行的实地采访等等。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互动对象的多样性,是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策略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性。
(三)互动过程的动态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环节都是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即是由多个互动反复交替作用的过程。教学互动过程的动态性,是教学互动策略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师预先设定的,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互动的模式和程序的选择则是以学生心理特点、参与学生的数量、发生的环境、师生的知识背景、教学设备、媒体的条件等为转换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常常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或主题来变换互动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时采用问答式,有时采用讨论式,有时采用质疑探讨式等。此外,过程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或根据媒体提供的学习所必须的途径和资料,适当地调整互动的模式和方式。
(四)互动对象的平等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经常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场面:或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答教师评价等。这种“互动”,严格地讲是建立在教师更多的主导之上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被引起重视。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准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过程,十分注重要营造这种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动对象之间,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在课堂教学诸多互动对象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呢?究其实质,如多媒体、网络信息、课堂之外的交流对象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老师用讲解描述等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质还是相当于“教师”。综上所述,无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怎样变化、怎样丰富,都必须遵循互动对象之间平等的重要特性。
(五)互动过程的有效性。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互动”,特别是强化了“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吗?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一位老师在教学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大量地运用了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还特意制作了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室上课。教学中教师由两伊战争导入,继而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随即,教师便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接着便让学生上网浏览信息,从网上的信息中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课堂的表面来看,热热闹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发生了多次“互动”,但我们细细地分析以下,不难看出,学生的每次互动,如讨论交流,或上网浏览均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针对课文中内容的浏览,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探讨的讨论交流和浏览。这样的互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其有效性。无效的或低效的“互动”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而会影响、延误教学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其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浅薄性、不合理性。那么,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应该是建立在互动目的的明确性,互动内容的深刻性,互动时机的科学合理性,互动结果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之上的。
⑵ 教学互动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2)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目标,师生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才能产生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超越预期目标,产生新的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使师生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教师美好的师德是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
因为学生的心扉总是向那些他们认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师敞开。所以,我们既为人师,就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这座桥梁,进入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第二、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⑶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2.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3.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学生,甚至更多的。
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
⑷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 和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教学效率的技巧:
1、优化教学情境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①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古文《三峡》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三峡两岸风光图投影,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三峡的景色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呈现真实课堂
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键 善于倾听,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多思大胆想象。 有效提问,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提问要有计划性、启发性,要难易适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积极评价,引导学后反思。每堂课后,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很好办法。因为根据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
我们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认识过程。反思应做到:反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反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对于学生而言,在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课堂中生成的动态因素,给予学生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也应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改正不足。
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 真实的 、多维的 ,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⑸ 什么是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指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有效的结果,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第二、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拓展资料: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在讨论"互动教学"之前先让我们研究"互动"的概念。
首先,"互"的汉字结构好比两个手握在一起,正如互在汉字字义里也包含着双方的意义。也就是说,互动必须有两方,单方不构成互动。其次,互动的概念中还要动,也就是说如果双方是静止的则不构成互动:互动必须存在动,而这个动存在于双方,也就是"互"的范畴之内.。
从形式上看,互动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双方之间,一方向另一方发出信号或行动,另一方对此给出相应反馈的过程。这个反馈可以是信号回应,也可以是行动回应。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次互动回合。复杂的互动是一方发起后,双方对对方的信号和行动不断的给予反馈,产生多个回合的信息或行动的交流回合的过程。
互动的双方可以双方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比如狗,甚至包括某些植物或细菌;当然也可以是人与智能设备比如计算机。
成为互动双方的资格在于:双方都要有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行动产生反馈的能力。
⑹ 教学互动策略的常见标准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是由教学各要素之间多边的互动交替来推进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互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经常,最为被老师得心应手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质疑—问答式。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向老师质疑,教师给予解答。
(2)讨论—交流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师生之间互通有无的目的。
(3)实验—探究式。即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实验,以探究知识的本源、寻求问题的答案等。
(4)争论—辩解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某些知识或问题在认识、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从而进行争论、辩解等。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互动对象之间并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统一体。互动双方都可以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这种互动,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的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切对话的过程。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在变革学习方式上非常重视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以往的互动理论大都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景之中。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综观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所倡导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不再停留正在传统的师生双边互动观的认识水平上,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种互动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学生充分质疑解疑后,对于一些学生个体无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放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有一些学生一时无法得出一致答案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有时,因为教学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座位之间进行交流,并作相互评价等。上述这些互动,显然是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其突出特征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已经不在单纯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各种媒体。从媒体的智能化程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已经大大超出了人民预想的发展速度和效果。就我们所研究的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来看,媒体已经实现了与教学对象的对话功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分析功能等。所以,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具体操作模式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输入——输出对话式,输入——反馈评价式,输入——反馈分析式等。
4、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的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对象是多样的。有时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要求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人进行交流。如要求学生写采访稿,在指导结束后,如果还是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显然是写不好这篇作文的。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采访自己想采访的人,并付诸于实践,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这样的互动,主要运用于学科综合实践课上,应该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非常重要的互动模式。
(二)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来划分
1、合作性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在合作性互动中,适应是一种重要机制。师生间、学生间都需要一定的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师生都可能改变自身的某些认识、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相互适应的目的。除适应外,在合作性互动中,还存在服从、模仿、暗示等机制。教学中的服从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规范的服从;二是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两方面服从都有重要作用。模仿与暗示密切联系。暗示是互动双方有条件的行为方式,暗示者必须能起刺激作用,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后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发生符合暗示者所要求的行为。而这种由暗示的刺激而发生的类似行为就是模仿。在课堂教学中,模仿不仅是形成合作性互动的重要机制,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品格、才能、信念、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常常被学生模仿、认同、吸收,转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处于合作状态下的互动,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功能和情境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是合作性互动模式的典型表现。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2)操作者能更明确、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监控;
(3)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4)经济有效,便于采用。合作学习的提倡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策略,
比较常见的有:(1)分组竞赛法: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教学分为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比赛、成绩评定等环节;
(2)小组分层记分法:与分组竞赛法相似,只是以小测验代替教学比赛;
(3)集体研究法:将学习任务分成几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在小组内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对班级学习的贡献;
(4)小组教学法:小组成员围绕某一课题共同探讨解决方略,力求达成一致的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合作学习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它对提高学生自尊心,形成对他人和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社会观念和掌握社会技能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2、竞争性互动竞争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对的一种互动模式。与合作性互动相比,它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存在状态上都有所不同。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展开的一种较量。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机智,竞争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一个群体中有学习活动存在,竞争就回伴随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的良性竞争有利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个体和集体的战斗力,从而获得更大成绩。再说,新课程理念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要造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又合理地应用竞争性互动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竞争性互动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生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生个体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习作练习等。
(2)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习小组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习小组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组员之间配合效果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合作完成某项作业等。
3、竞争-合作性互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中间型或交叉型较多。因此,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宜提倡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即竞争-合作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合作中含有竞争的因素,竞争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谓相互转化是指合作性互动和竞争性互动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为相对立的一方。竞争-合作性互动组织得好,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又可避免其负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富含时代性的互动模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提倡和发扬的一种互动模式。
⑺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有什么样的优点与缺点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大内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容 (1)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主要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将课堂的言语活动分成十个种类。 (2)观察和记录编码。在课堂观察中,弗兰德斯互动分
⑻ 结合自己学习与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样才能实现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认知规律及心理发展方向的特点。是呀,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好课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果离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么这堂课就会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多年的教学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无悚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追问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孩子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并预设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空间,善于引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孩子们就会喜欢思考,而有了思考就会有交流,有争论,在不断的交流、争论的学习过程中崩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内能,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相得益彰。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样才能实现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面谈点滴体会,愿与大家分享,共同切磋,互相共勉,一同成长进步。 体育活动是孩子们喜欢和熟悉的活动。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这一课时,教学中我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创设了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变难学为易学,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突破了小学生语言表达难的大关,较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四基任务。课前,我认真的分析生情、学情、生需等因素,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认知少,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好奇心强,爱表扬的个性特点。 我创设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课间活动图》,并以此为主线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引今学生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如:在图中你看见了什么,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看谁说得多,谁就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以此来激励孩子们仔细的的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学生答的:我看见了3个小朋友在跳高 我看见了6个小朋友在跑步我看见7个小朋友在跳绳我看见10个小朋友在玩球。然后再根据孩子们寻找到的数学信息,引领孩子们提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回答的跑步的人数比跳绳的人数少几人?玩球的人数比跳绳的人数多几人?跳高的人数和跑步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并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由于有了上述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经验作基础,接下来的第三环节实践拓展应用上观图《美丽的小河边》提问题,那些可爱的动物是学生最熟悉喜欢的家禽,课堂上当图一出现时,孩子们都纷纷举起小手,跃跃一试,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当得知自己提的问题对时,那可爱的笑容洋溢在张张稚趣的小脸上,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这堂课就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由于我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将数学的知识用于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之中,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了学习的平台和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活动熟悉的语言,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动之中让学生获取知识,促进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营造了上课人人想说话,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事做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情境中,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又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同时还突破了一年级孩子语言表达难的大关。 课后,我认真的做了教学反思。从课堂学习的情况看,开始有点乱,可在老师的引领激励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表达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活动情境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熟悉它,虽然有时表达不能尽人意,可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表达,积极的发言,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从学法上看,小组讨论形式,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能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从教法上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热情高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一教学原则,诠释了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每个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我最大的心愿。兴趣是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所在,因而作为教师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愿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善于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情感的互动,就像没有色彩的生活,是不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于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聪明才智,睿智的眼光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尊重学生,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能让学生喜欢、更易让学生认同而接受,只有人人参与、平等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的充满生机的、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互动才是有效的,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真正实现有实际意义的、有效教学的互动。
⑼ 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⑴ “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 “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而是人类社会生命本性的存在状态,是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打造”是在无内外压力与制约情况下的真诚敞开、交互共生,在强调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这一点显得成为重要。相对于这一认识的观念和行为分别是:教育活动交往的本体论意义与有效辩解往的理据。前者,是说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交往活动,是师与生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应答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对于有效交往的理据,有的学者提出了三个“有效宣称”,即尊重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正当性以及“捧得一颗心来”的真诚性。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当然也必须服从于这一规律,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⑵ 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 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这种人际关系在教学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则:其一是互动基本因素的把握,即个体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与期待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其二是良好互动方式的运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与生的作用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