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目的小学
(一)做好分层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制定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德育具体要求和活动常规,按梯次递进结构形成规范化和序列化的德育内容及实施要求。小学阶段教育学生初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懂得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社会生活基本常识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德育、语文、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积极开展学校课程的教学研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科育德实效。
(三)融入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引导广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体验式劳动。组织学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集动手、劳动、军训、协作、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劳动习惯、合作精神和生活技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中
(一)开展“学习身边好人·争做道德模范”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先进人物的感人故事,引导广大学生学习领会他们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背后的精神内涵,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增强对祖国和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班级道德讲堂,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交流感想、自我宣讲为主要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孝敬教育,弘扬中华孝道,加强以孝道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形成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以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为主题,书写自己或身边发生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故事,表达尊敬长辈、帮助老人的切身感受。传播经典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治家传统,在家风中传承民族信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三)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能力,形成人人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举办寒暑假读书活动,精心设计寒暑假读书活动方案,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读书活动。倡导广大中小学生阅读传统经典和文化,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开展重要事件和纪念日教育活动。以节日、宣传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中。利用劳动节、抗战纪念日、国庆节、“九一八”国耻日和南京大屠杀等纪念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人民的意识;利用国际禁毒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通过考试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通过组织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❷ 怎样把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小学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不改变学校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安全教育。同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安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安全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安全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又如,在教学部分几何知识时,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准备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这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准备的,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则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制定这类教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使用剪刀这类工具肯定会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素,在教具准备中就应提前与学生进行纪律上的约定,规定只能在相应环节规范的使用工具,活动完毕立即妥善放置,放学立即带回家不再带到学校。再比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题时,往往会让学生带自制的钟表到学校,有的家长在固定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时,常用铁丝或小钉子、大头针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于是让学生提醒家长在制作时要注意。有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课上教师更要做有心人,随时观察学生的行动,才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防范。
二、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安全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根据预定的教学安排,我设计了数学实践活动:绿化地带、前教学楼及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上课地点由室内延伸到了室外。这就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纪律、学生调控方面的难度。因此我在学生们准备进行分散的各小组学习之前,就明确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宜:1.在室外学习的目的是研究本课知识,因此不能做与此无关的事情;2.操场上有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在做踢球等活动,因此要注意避让;3.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各班上课。4.活动时间结束迅速回到指定集合地点。通过这样对学生纪律的事先约定,教师的密切参与,能随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规范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有效。能最大限度地调控好学生的活动行为,避免学生活动时因为无明确纪律约束而产生的无法预计和及时控制的危险行为,很好地保证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学生通过收集和统计数据,组员之间激烈的讨论,不仅获得了知识与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及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更能促使学生成为关注自我生存,关注社会环境,有一定法制观念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从小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法制的种子,将来一定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利用教材潜在安全教育资源,适时渗透安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需要教师从教材中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数学知识的引出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这些主题图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如果能适时抓住图中的信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学》时,当时我发现图中有限速标志,于是我结合教学,教学生认识交通标志,了解这个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特别让家中有汽车的学生在外出时,一定提醒家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绝不超速行驶对从而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不安全,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时,这节教材的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于是,我以谈话导入新课:“春暖花开的季节,骑车旅行是一项既环保又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不过,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车。如果你也想参加这样的旅行活动,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才可以的。这不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安全则是师生快乐成长、汲取知识的保障,所以无论何时都应敲响安全的警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课堂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空间有限的场所,但在这一小小的空间里却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尤其应充分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安全教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长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❸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多途径、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数篇;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
❹ 如何将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相融合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大学》曰:“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具有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 战。教育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改 革开 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 现在: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重考试分数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方式落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教学重课堂轻 实践,重统一轻个性,综合育人效果发挥得不足;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舆情缺乏统一认识,缺乏育人的合力。因此,需要端正教育 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有必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认真修订课程标准。学校不能把课程分为主 科和副科,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科教学不是贴德育的标签,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育人因素,各科教学互相配 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课程改革需要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在课程改革中统筹各个学段,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要特别注意各学 段年龄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
立德树人需要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包括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社会各种文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积极改革当前的评价体系,克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评价要体现经常性、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性。用发展观来评价学生,切忌用分数排名次。 学生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曲折上升的,因此不能用一时一事来评价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综合地评价。利用评价来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❺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1)简单说就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插入民族文化,如历史故事、传说、人文风情等等。 (2)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❻ 如何把德育教育融入自己所教学科中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多位数学加法》时,我用小黑板写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数分别为470000人、500000人、540000人,让学生编出几种方法计算的几道应用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明白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再后来又给学生讲述了长眠于西山烈士墓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解放江山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家乡解放的历程与艰辛,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利用典型范例的榜样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效应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良好的学习态度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❼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13条规定,( )和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
教育行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十三条:
1、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
2、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据统计,全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在不了解毒品的危害性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所以,把青少年列为毒品教育重点对象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关键。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有利于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对毒品提高警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远离毒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7)禁毒教育与各学科融入教学扩展阅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禁毒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拒毒的内在动力:
1、充分利用了全校集合、升旗仪式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了宣传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毒品,毒品有哪些危害等知识,使全体师生树立“依法禁毒,构建和谐”的意识。
2、积极开展“禁毒宣传进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课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学校及各个班级进行了板报专题宣传禁毒、反毒的宣传报道,使全体师生树立“吸毒违法,贩毒犯罪”的意识,积极宣传毒品的危害以及我国开展禁毒取得的重大成绩。
3、利用周会、升旗仪式等机会由校领导结合具体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学校对“毒品”的宣传教育,渠道多,氛围浓,大量的图片资料,丰富的信息材料、随处可见的警言警句,时时提醒学生“毒品猛于虎”。学生通过阅读、浏览宣传资料,让学生亲自去参与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毒品、艾滋病”的知识,切身去感受其危害,对预防毒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拒毒”意识。
❽ 学科教学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思刚湖里中学这几年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某些方面我认为已经走在我市甚至全省全国的前面。从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好的学校来看,最重要的有这几个方面的前提,而湖里中学都有了:(1)有领导。湖里中学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顾问:洪爱国校长,组长:孙伟副书记,组员:陈美玲(政教主任)、刘慧玲、翁雪芳、张学发、蒋艳秋、陈彦。(2)有计划。按学期每年均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召开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会议。(3)有师资。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有场所。成长工作室,面积100平方米〉80平方米,设施专业齐全,还有固定的活动教室。(5)有课题。去年“优化学习心理,开发学习潜能 ”已获得省级课改重点课题立项。以教育科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有人说:“一个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反映了这个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我想套用这句话,那就是“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反映了这个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可以说湖里中学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今天上午听了两节课题研讨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点评—→对话。在这里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学科教学的地位和内容决定的。各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上要在课堂上完成。另一方面,中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搞得轰轰烈烈,如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档案等等,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谨言、不慎行,经常体罚、语罚、心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么教师将直接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更不必说去提高教学的效果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育目标在学校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大拓展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对学科本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各学科教学的魅力,使之更贴进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学科教学本身具备或包含了心育内容,像思品课、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许多契合点,如心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学科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也是要摸透学生个体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习惯。因此,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育。我国缺少专职心理教师,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在现在的状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全面渗透心育,尤其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应达到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为学生及教师的人格成长创设一个适宜氛围。 第四,从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来看,学科教学更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实施新课程作好观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活动、体验形式,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中领悟,倡导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些要求都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树立教育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师专业角色定位,要求教师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对新课改发生的直接作用是:(1)在更新观念上说到底,新课改是一项开发人的潜能工程,若要开发人的潜能,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新课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一例外地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课程改革的最高理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科学精神是人类满足自我求真的心理需要,而人文精神则是满足人的生存、被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愉快、和谐、成功及生活教育等素质教育模式,为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找到了可靠的依据,教育者从中体悟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和回应。这样,教师角色行为才会真正在民主、平等、尊重、赏识上践行。 (2)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在这场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中,无疑,课堂是主阵地、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我们期待的是富有诗意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课堂教学的提升,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规律调控课堂时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过程,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的角色定位才能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应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的同时,遵循“活动——体验——表现”这一心理健康发展模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在促进教师保持平衡的心态,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上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对教师心理素质乃至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保持平衡的心态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发现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尊重和关爱;持之以恒地坚信“学生能行”,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竞争,相信教育带给学生的将是完善的人格,快乐的人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普及,教师的传统“传道、受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2.落实新课标的过程就是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学的“文化-心理”过程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事实上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新课程的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新课程改革的四要素就是“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里主体参与是核心。不管那一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态场,这是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切入口。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自主性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了最重要的条件。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生成与发展,它有两个最根本的对立统一的基本点,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教学是一种价值引导,但学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当学生真正具备了一种自主能力的时候,他就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确定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和活动中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可见,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两者完全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程要求建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创设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理念使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课堂教学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论述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4.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 (1)纲要规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对纲要有关论述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自主性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了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是一种价值引导,但学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当学生真正具备了一种自主能力的时候,他就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确定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和活动中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可见,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两者完全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5.新课程学科标准中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 (1)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这种新的理念主要包括: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学科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比高估学生更为可怕。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⑶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⑷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⑸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开放性讨论,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⑹引导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⑺ 丰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对新课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几点思考 ⑴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和实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孤立地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巧来提要求、抓培训,是很难得到学校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的。⑵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⑶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首先是被作为社会过程来加以理解的,它从本质上被认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与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沟通关系。这样一种复杂的角色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会使主体形成各种各样复杂的角色体验,并直接影响着主体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这种气氛最初来自教师即“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并且是很自然地流溢出这方面的情感和态度。⑸ 新课标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而且对于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不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人的发展理念,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改革是“点”和“面”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根杠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点,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撬”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有了杠杆和支点,地球也可撬起来! 三、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a.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b.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c.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 2.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可以:a.运用与创造情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b.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c.运用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3.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的互动策略(1)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新课程改革全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问题是按教育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并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要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言必称“心理”,也不是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为学科教学贴上一些心理学名词的标签。(2)在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 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来对教材内容作加工处理; ⑵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优化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改善课堂人际环境尤其是师生关系,把关爱带进课堂,把微笑送给学生,把希望注入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的机遇和体验,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严; 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3)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权力和职责,课程建设是学校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建设。心理健康课也成为了学生和家长关注的课程,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着良好的基础。(4)在新课改背景下给予教师更多的心理关怀在新课改实践中,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强调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对教师面对这一挑战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学校领导、特别是教导处,要注意关注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给予教师更多的心理关怀。因为无数事实证明,许多伤害学生心灵、阻塞学生与生俱来的进取和发展趋势的事件,都是在课堂上发生的,而且“师源性”的居多。而这些“师源性”的心灵创伤,又往往与教师自身的心态直接相关。不注意这一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如果说教师固有的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话,那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下面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诚然,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4)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正如一些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有两手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学中变得无效、无能,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综合起来看,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也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即外减压力,内强素质。 所谓“外减压力”,就是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具体培训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培训覆盖面不够广,许多一线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其次,要尽快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改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
❾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 对还是错
对。如今毒品仍具有一定的传播渠道,甚至对校园也有不利影响,需要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里从不成熟步向成熟的发展时期,好奇心与模仿性很强,而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差,加上在禁毒教育方面又存在严重的不足。
因而,毒品犯罪分子就往往将青少年作为拉下水的主要目标,甚至,在一些地方,毒“手”已悄悄伸向了校园,伸向了中小学生。
据统计,全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在不了解毒品的危害性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所以,把青少年列为毒品教育重点对象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关键。
对身体的危害:吸毒者成瘾者一般面色憔悴、晦暗、苍白、形体消瘦,一旦停吸毒则出现各种痛苦人不堪的症状,似有万蚁啃肉、万剑穿心,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神志失常,毁物伤人,甚至自伤杀人。长期吸毒导致精神障碍与人格变态。
并出现幻觉和妄想。吸毒者的日常活动都围绕毒品转,为了得到毒品可以不惜一切、使用各种手段,丧失人性。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各种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肝炎和艾滋病。此外,吸毒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吸毒者平均生命缩短20年。
对家庭的危害:吸毒开支巨大,常常要不了多久就会耗尽家产,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吸毒者一般倾向于只我封闭,自得其乐,对家人的情感需要漠不关心。为了获得毒资,而谋害亲人。有时,吸毒者在毒瘾发作的疯狂中杀死亲人。
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有利于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对毒品提高警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远离毒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9)禁毒教育与各学科融入教学扩展阅读:
2007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铲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铲除,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2、“国家确定的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种植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
国家确定的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的提取加工场所,以及国家设立的麻醉药品储存仓库,列为国家重点警戒目标。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国家确定的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的提取加工场所或者国家设立的麻醉药品储存仓库等警戒区域的,由警戒人员责令其立即离开;拒不离开的,强行带离现场。”
3、“国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实行许可和查验制度。
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实行许可制度。
禁止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储存、提供、持有、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4、“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进口、出口实行许可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对进口、出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依法进行管理。禁止走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5、“发生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被盗、被抢、丢失或者其他流入非法渠道的情形,案发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依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或者有证据证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可能流入非法渠道的,应当及时开展调查,并可以对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6、“禁止非法传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制造方法。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或者发现非法传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制造方法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7、“公安机关根据查缉毒品的需要,可以在边境地区、交通要道、口岸以及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对来往人员、物品、货物以及交通工具进行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民航、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海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进出口岸的人员、物品、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检查,防止走私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邮政企业应当依法加强对邮件的检查,防止邮寄毒品和非法邮寄易制毒化学品。”
8、“娱乐场所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发现娱乐场所内有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