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实施"让学引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支持。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它以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有很多人片面追求课件使用率,在课件制作中不分青红皂白、不分重点难点就将整节课的教案或黑板都搬进课件,不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让学生跟着教师或课件的思路走,而没有自己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穿新鞋走老路”,使新的技术仍陷在传统教学的旧框架中,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选好题材,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课题若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题材的选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并且我认为在选材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要确保所选课题是当前教学或学生学习所急需的,这样制作的课件才会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了解学生心理。使你所制作的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并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明显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而在选题时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首先,选题必须符合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决不能另搞一套。其次,选题的确定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要在基于现行教材、准确反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扩大其知识面,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课件中反映出来,从而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课件既高于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并且能深入浅出。再有,要体现计算机交互性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3、创新性原则。选题应有创新性,不要老是选择陈旧的课题。创新表现在多方面。例如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
总之,在选题时,对于含有较多创新成分的课题应优先考虑,要避免利用课件做“黑板搬家”“书本搬家”的工作。
二、要搞好创意设计,但不可与常规知识体系相悖。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是不仅能够全面表达教学内容,而且富有较好的创意性。也就是说,课件应该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再创造,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
1、要根据所选课题认真分析知识的结构(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确定与分类,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等),依据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选择最佳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环境与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制订,以及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等),即教学实施方法和手段。
2、教师要真正摆脱教材的传统模式,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精心地设计多媒体画面,巧妙地安排展示时间,并通过造情设境、设置悬念等手法,艺术地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使所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开阔视野,使学生能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三、要重视课件的界面设计,但不可华而不实,花里胡哨。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使学习者感觉新颖、印象深刻、生动有趣、简单好用,这主要是靠课件的界面设计来实现的。良好的界面设计对激发学生使用课件的积极性和有效地与计算机交换信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件设计者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对页面上出现的各种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以及声音应作出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体特征的布局。为此,下面几方面是进行页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
第一,为了突出重点,便于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把教学内容放在屏幕最显著的位置,而把操作信息放在屏幕的最下一行。
第二,为了突出重点,屏幕上通常一次只呈现一个概念,因些我们要在页面中设计跳转按钮,便于学习者自己控制进度,帮助学习和回顾知识。
第三,屏幕上应充分显示有关下一步操作的指示信息并为屏幕按钮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
第四,为使课件在整体上保持风格的统一,整个课件通常采用一个背景,只是在某些细部为说明某一特定概念而采用不同的背景。背景亦采用中间色,以便于与其他颜色搭配。这样学生看屏幕感觉自然,注意力放在屏幕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看屏幕各种花样。
② 如何实施让学引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英语
How to implement the learning guide thought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③ 如何进行让学引思教学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堂教学要"为每版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必权须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近年来,我们积极进行基于儿童立场的"让学引思"教学实践研究,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努力,力求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
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践行让学引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
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启蒙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而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例如:教学六年级“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的特点,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他们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故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小石头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搭建探索平台,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引发思维程序
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首选的最佳学习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同时它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例如:教学五年级“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只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时,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养成事先做好规划的习惯,告诉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图形的面积,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如: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教先出示下题:分别找出12和18的所有约数,并思考。
(1)12和18的公约数有哪些?什么叫公约数? (2)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有哪些?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列举,顺利地找出了12和18的所有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经过思考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教师再出示下列题:分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观察其特
征。
(1)5和11 (2)3和8 (3)6和7 (4)4和11 (5)1和10 (6)9和25
学生积极思维,很快找出上面各组数的公约数都只有1。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互质数的意义和判别方法。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学得轻松,思维具有方向性,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建模思想,引发思维内化
思维始于动作,动作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动手操作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运用学具,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或亲身参加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得新知,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
例如:教学六年级“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切一切、数一数、填一填等方法探索正方体表面涂色的规律以及涂色面数不同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中的位置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眼、动脑的机会,自主建立手脑链接、在动手、动眼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四、打破思维条框,实现再创造过程,引发思维升华
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不要定框框,不要求设卡子,不追究所出现的错误,不要求全面准确可以寻根问底,可以推广发散,可以归纳类
比,可以联想假设,鼓励标新立异。要求学生对问题不要死盯在一点思考,一处想不通,另寻一处;一面不行,另找一面;一种方法难理解,多想几种。
例如:教学“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
1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可用图解法、分析法、假设法、转化法等,着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由复杂变为简单,在教学中,对学生中突破常规标新立异的解法,教师应予以鼓励,并引导他们分析比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
总之,小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引思”,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明确下一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要能驾驭全部教材,掌握其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逻辑因素,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⑤ 怎样导入课堂教学设计这个理念
所谓概念课的导入,是指在正式讲授新知识前的开场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新课的导人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导入新课,我认为应该是: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现加以总结归纳,以求教于同行.
一、生活常识导入法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例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可以从汽车起动、刹车、拐弯时车中的人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倾倒现象,人跑动起来后为什么不能马上停止等人人都体验过的事.二、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会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如果不推、不吹,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提出“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吗?”时,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迷惑住了.当老师对学生结论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地导入新课“惯性定律”.这种导入方法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规律,还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做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十分有益.三、由学生小实验导入物理教材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许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技能.如:“纸人跳舞”的小实验,使学生在笑声中引出静电的产生和预防方法.它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物理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但要注意,小实验要选取得当,演示巧妙,才可以使学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四、由演示实验导入教师在授课时,一开始就不讲解原理,而用演示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引入好奇的境地,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然性.如:在讲热传递、传导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将一段棉线缠绕在一金属棍上,然后用酒精灯烧金属棍有棉线的一端,可看到棉线没有被烧断,此时提出:要知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这样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五、由提出疑问导入如在讲解“空气的浮力”时,学生已知道由于重力作用,手中的金属小球在放手后会竖直下落,又知道了同一高度下落的纸片和金属小球快慢不同.教师可问:“为什么小球和纸片快慢不同?”学生必然回答:“小球比纸片重.”此时部分同学会说:“因为小球的质量大于纸片的质量”.从学生的回答的情况教师再紧逼一步:“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此时几乎全体学生都对这个问题感到语塞,不知所措,同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当即因势利导地指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问题在于小球和纸片都处于空气这一物质之中.接着开始讲课,效果肯定是不错的.这种由学生感到好奇和疑惑的方法导入,可以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引人深思,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六、由科学史实导入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也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七、由小故事激发导入有些课在引入新课时,利用物理学科趣味性强的特点,先讲一个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致顿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例如,“辐射”一课,课堂开头先讲一个“煤炭解危”的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冰层封住归路,处境十分危险,船长命令船员去破冰.敲、砍、挖、炸,冰层仍然不动,最后把煤炭撒在冰上,归路才得以打通,为什么煤炭使“高斯”号轮船摆脱危险处境呢?通过课堂开头的小故事设置悬念,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整节课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肯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没有适当的导入,课堂教学便只是一种拼凑,不再是“有机的整体”,也就减少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⑥ 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下面我以《网络连接你我他》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 1、认识网络,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了解网络的功能。 2、感受网络世界的神奇。 3、激发学生因网络而带来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镜头: 黄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们帮忙想想:利用网络,黄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 学生们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的机票。 生:通过云南旅游网制定黄金旅游路线。 生:通过网络找个旅伴,这样旅途中就可以相互照顾。 生:讲钱存到信用卡,不要带太多的现金,还要上网查询当地的报警电话,以备意外之需。 生:先到网站上查询当地土特产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宰”了。 生:…… 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建议听得我不住地点头,此时此刻的我们仿佛是围在餐桌旁热烈讨论出行计划的伙伴。学生的真心相对,让我幸福满怀。课堂上能呈现出温馨幸福的时光,主要基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找准了教学重点,并且创设了引发学生兴趣点的情境话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生活需要的内涵。 课后反思: 1、源于生活,选择目标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准确地把握品德教学的起点,才能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照搬教材,将三个教学目标挤在一堂课中,就会导致“一课看尽长安花,花花皆飞散”的低效课堂。教师要聚焦所有关于网络的问题,定然会以失败而告终。最终确定“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的神奇作用。”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2、聚焦生活,定位目标 肖川说:“从一节好客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需根据课程要求,聚焦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针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定位课时目标。先让学生达成“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目标后,再挑战“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的神奇作用。”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较为准确、合理。 3、引领生活,丰富目标执教本课时,教师增加“激发学生因网络而带来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同时以“黄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们帮忙想想:利用网络,黄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使用网络的兴趣,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了热烈的、发自内心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如此一来,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引领了学生今后的生活。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⑦ 如何践行让学引思,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践行让学引思,构建有效课堂
践行让学引思,构建有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使学生想参与
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可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教师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环节,往往教师要设计精心的导语。出色的“开头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兴起探究的欲望,迫切地想参与课堂。
①、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直奔中心,化时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新的课题,说明学习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教师便可直接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云的美妙世界。天上的云一朵朵,一片片,多美啊!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云什么样啊?你们想跟云打个招呼吗?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云房子》。
②、谜语式:是指教师采用“猜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在他们积极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红冠黑嘴白衣裳,双腿细瘦走路晃,漫步水中捕鱼虾,凌空展翅能飞翔。待学生得出谜底后,师再谈话引入:你们想知道丹顶鹤的美丽样子吗?想听听它的声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丹顶鹤》。
③、问题式:也叫设疑式。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解的兴趣和愿望。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公仪休最爱吃鱼,可是当有人送他鱼,他为何说自己不爱吃呢?”这时,学生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教师乘势引导一导:“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④、背景式:是指在进行新课学习前,教师介绍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上午历史或现实的社会、自然和政治环境,从而使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情景,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