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工作中的感悟,谈谈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解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1、加强学习,开拓视野、坚定信心。
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理念和行动都必须要超出队伍之前。
既要学习传统的职业教育理论,更要加强对新的职教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勇于实践。国民经济发展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职业教育必将提出不同的要求,必然要求研究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来指引我们的办学行为。另外,每一个理论放在基础条件不同的平台上去实践,得出的结果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加强校本研究、勇于创新。
其次,带领队伍通过参观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学习并充分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和现实推动作用;学习并充分认识到国家现行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政策推动力,意识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坚定信心,解决教师队伍思想问题。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战胜困难。
2、认清形势,把握职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做大做强,也必须要有紧迫感。
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及教育本身的发展,都决定着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发展职业教育历史性的机遇。但应当看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做强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必须要具体一定的办学规模。各项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倾斜,例如职普比的不断提高等有利因素,正有力地促进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的国策,将造成初中阶段毕业生绝对数量的的持续下降,使得整个高中阶段的生源数下降,中职生源的数量下降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紧迫感。
3、解决教师队伍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和“学生观”。
多元智能学说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必须要树立“人无全才,(但)人人有才”的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掘到闪光点,真正认识到原来我们的“调皮鬼”、“捣蛋虫”们也是如此可爱,将“爱心教育”、“全纳教育”和“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这样才能让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巨大价值,因而努力工作,实现职业成就感。
4、研究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群体,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实施理想教育,确立人生规划。开设“创业论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提供物质支持。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基础,扎实开展对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需求的研究,精心打造学生真正从心底喜欢的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在一轮又一轮的以升学目标的选拔机制中被淘汰下来,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挫伤。我们要以身边许许多多的实际的人和事为范例,来告诉学生们,即使读书成绩不好的人当中,也不乏有大人才、企业家和其他成功人士,向他们证明,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建立自信。
⑵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两个“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将大力推行。周济解释,这两个“三段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和“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继续大力推进职
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5、“校企联合、工学结合、勤工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理论基础就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所谓“双元制”,指的是学生一面在实习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二是企业和学校相互配合,并以企业为主,学校提供理论教育,工厂负责实践指导;三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实践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到了70%以上。“双元制”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一种世界领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学生以弹性或正式工人的身份出现,不搞见习、参观,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又扎扎实实的学到了专业技术。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1997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达33,464万所,在校生1869.76万人。各类就业培训中心2,100余所,每年培训待业人员约100多万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18.9%提高到1999年的56.47%。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⑶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
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业必须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
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
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进一步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
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并组织有关行业,制定重点专业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参与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国家、地方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一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带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
设置专业。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文件等基础建设,形成优势、办出特色;要通过拓宽和调整现有专业业务范围、开设新专业或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五、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要注意吸纳行业技术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需要的经费筹措机制。地方、部门和学校要增加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
六、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必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要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并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要加强美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进一步改进德育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课教学
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加强德育课教材改革和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
七、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和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当前既要注意克服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的做法。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
八、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
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完成专业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地方、行业和学校要多渠道增加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执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表彰和奖励具有创业精神和立业实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立业创业。
九、积极改进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
量和教学效果。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十、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
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要加强对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管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领导,重视教学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建立符合市场经
济需要的工作推动机制,制定政策和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切实加强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行业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内容和专业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作用。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保证教研经费。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
育评价、师资培训和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机构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指导中心。教学研究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重视教学基础建设,
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机制。
⑷ 中职实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兴趣小组教学法、内校企协作教学法、模拟容教学法。
中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借鉴,但是在专业教学上仅仅靠那些借鉴过来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实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好处。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
⑸ 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
高中以上,专业做培训的学校,实训就是实践课程比较多一些,这种培训一般都是针对直接就业的。
⑹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办学方向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目标相对滞后。教学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师资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奇缺,教师知识更新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缺乏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单一,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种种问题,要改变目前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当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1、树立终身教育观要求将过去强调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对学生人生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保证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2、树立主动适应市场的教育观①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劳动者拥有健全的人格、竞争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所以,市场经济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绝不仅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而是以“知识、技能、能力、创造”为内涵的教学质量。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生存状态,是对自我、他人及社会存在的冷静思考和积极实践的态度,是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者是充满个性的,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劳动者,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选择、批判、创造,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中推动社会进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是要在整个学校管理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引入主体地位,推动其自身的思维运动。③市场导向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成为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劳动力的供给市场,整个育人过程中要做到“产销对路”。为此应该做到:A、教育目标的市场化。用人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必须调查用人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需要确立学校的教育目标;B、教育内容的市场化。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课程和进行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而达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C、评价体系的市场化。学校的教育质量是由市场来检验的,因此学校应密切注意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3、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目前,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文化知识和素质,不仅学生自身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只有一技之长可能难以立足未来。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制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上落实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完善,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政府必须依法坚持足额拨款,同时还要多方筹集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对实习、实训设备的要求高,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的投资政策,政府部门在投资过程中要兼顾基建和设备,不能把设备设施建设的任务完全交由学校来承担。2、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政府应协调好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企业、行业间的关系,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市场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办学点和专业,搞好骨干学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及布局调整;②落实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统筹好技术等级考核,抓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③有效地实施质量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的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是确保职业教育质教学量的重要保证。这种监控既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必须执行的教学管理规范、文件和提供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对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也可以通过教学评议、教学检查、教学水平评估、各种竞赛,辅之相应的奖惩等措施,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高质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①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特点,强调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造就高技术、强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实践型的教师。学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第一,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二,实验能力。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教研实验和技术革新实验的实践能力;第三,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应具备了解社会、市场、企业的实践能力,以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学生顺利就业。②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再生产成为企业的支配力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任,必然会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技术岗位流动性的加快,要求职教学生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和转岗能力,这就要求职教课程不断变更,内容不断更新,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那种通过在学校一次性“充电”就可在工作中一辈子“放电”的陈旧观念。
⑺ 如何提高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是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近几年中职生源质量和数量不断下降的现状。中职学生在步入职业教育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厌倦以往的学习方式,薄弱的文化基础导致专业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课堂中自律能力较差。如何填补教育目标与教育生源基础之间的断层,是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
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有接受现状,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技巧,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实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课标既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教材很重要,因为它承载了课标规定的内容,但是教师更重要,因为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把教材内容活化于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中职学生出校门后更多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所以中职专业课程必须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和陌生的专业技能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社会实用价值。
2.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学情
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个体差异大,而有效的教学则应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实际和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这样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做个小调研,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生活中的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最需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有哪些?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适应职业活动的特点、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开展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现代内容与传统内容的关系,把握专业最新理论与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努力使专业课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与时俱进。
中职学生厌倦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对中职专业课的有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就得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如何结合未来工作的需要、如何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教学方法――适用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只单纯地讲授理论,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尽可能真实的岗位操作过程,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中职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中教者无趣、听者无味的现状,不仅要拓展思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国内教学基础与教学环境,本人总结出中职专业课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下: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结合教学目的,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案例教学,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宜的案例,要采用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案例,教师搜集专业经典案例、典型案例、社会热点,或者根据需要将案例加工。案例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其次,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中要遵循以下环节:①教师引出案例、明确问题;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案例;③课内互动(小组交流讨论案例);④课内互动(师生互动、分层交流、精讲释疑,加深对案例的理解);⑤学生自我小结反思。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案例不应是简单的叙述或视频呈现,更重要的是分析,在分析案例时应鼓励学生踊跃讨论,教师在发言过程中适度把握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即可。第四,教师课堂上提供的案例应能有三处以上可做展开分析的知识或技能要点,这样的教学案例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探索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
该法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简明的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找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推出合理的一致性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更好的理解内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思辨的能力。 3.实物和教具展示法
这是指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或教具,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中职专业课程具有实用性、专业性、趣味性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具实物或是教具的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实物展示法常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有着重要的作用。
4.标签教学法
标签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复杂知识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而提炼出关键词,教师将关键词用“标签”的形式醒目的展现给学生,师生先进行简单化认识,再将简单知识展开进行具体化理解。标签教学法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利用标签教学法以简驭繁,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利于有效地解答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5.实操教学法
中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往往比较好动,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安排适当的实训任务,让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是一种有效的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最好实训任务间有关联,这样一门课程下来每位学生可以拥有一套成果集,这些真实的工作任务能够让学生乐于动手,积极参与,在做中学。
6.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综合能力。中职专业课中不少知识都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如营销策划、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等。课外实践活动也可安排多种形式。①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长见识,接受锻炼,将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初步检验;②请行业专家来学校举行讲座,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实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技巧;③组织学生现场观摩,这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方法,它使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近距离地接触到实际操作过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技能变得鲜活生动。
7.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中职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欠缺学习主动性是不争的事实,多媒体教学可以动态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刺激学生神经元,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多媒体教学决不是“板书搬家”,而是将文字与图片、图像与声音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专业教师利用所展示的各种教学资源,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归纳正确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来教学,而是应将多媒体的形象生动丰富和板书的演绎推理图释功能结合起来,将多媒体良好的视觉效果与教学语言的艺术和学科知识的魅力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提供一场教室内专业的、立体的视听盛宴。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基础和主体,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致力于训练学生如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学习、分析和运用,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教学技巧――活用
古书《三十六计》中说“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教学这门艺术中同样有“术”的存在,在中职专业课课堂上更需要合理运用一些教学技巧,有效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和活跃度,减少或化去枯燥烦闷。
亲民术,一些教师态度严肃、以树立“师道尊严”为己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另一些教师语言风趣,注重技巧,富于幽默感,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欢迎。“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与专业,才能主动以空杯心态去学习。
记名术,教师在尽快的时间内记住学生姓名是十分有效的激励和管理学生方式。记住学生姓名,是对学生的肯定和约束,让学生有自信,也更乐于接受教师。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设计个性台签,约定师生在每次上课前摆放台签,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记忆学生姓名方式,不仅学生感觉到了受尊重与重视,也可以让教师更快的融入班级,让学生更快的接受教师。
破冰术,第一种破冰存在于课程开始时,是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和教师彼此认识,上述已有介绍。第二种破冰存在于每次开始上课时,教师要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里。破冰素材的选择是破冰术的技术关键,主要是一些短小的、能吸引人的、快速的活动策划。
激将术,是适度给学生班级之间的比较、同班内的比较,岗位与现实的比较,让学生看到差距与努力目标。
示弱术,是教师故意犯一个错误,让学生发现后不由自主地提示老师,或者教师“偷懒”,将学生能干的事情留给他们自己,尽可能的在学生现有基础之上进行教育。
陷阱术,是教师故意设下“陷阱”,让学生经过反思后从陷阱中挣扎出来,走出误区。这种手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预防学生“重蹈覆辙”。
点错成金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展示问题的结果,给学生一些讨论争论的时间和空间,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妙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他们去修正错误,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明理、内化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选择术,针对中职学生生源的个体差异程度大,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案例选取、实操任务以及考核设计上的选择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成长,有效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学生差异现象。
成功术,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成功体验。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任务,用其所长评其所长,让学生体验到认可与成功。成功激励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思维。 甜点术,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而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甜点”并不全是物质的,还可以将情感激励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一次充满竞争的习题抢答、一次成果汇报、小组PK活动等,这种成功的体验、胜利的喜悦、自我成长的肯定都是很好的“甜点”,通过甜点术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冥想术,是伴随舒缓的音乐冥想当天课堂场景,这是一种科学的复习方式,教师带领学生沉思、反思、总结,进行深化记忆。
修渠术,中职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比较集中,主要以轻度问题为主,但对问题行为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师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可能发生的轻度问题行为,教师应以预防发生为主。例如,教师可在课程之初,在班内申明行为规范,约法三章;在课程前期反复强调、巩固习惯养成,让学生适应并遵守课堂教学规范;适度时候虚拟问题的发生,肯定学生的目前行为。如果还是发生了轻度问题行为,需要有效制度和措施保障对违纪行为进行处罚。
转移术,面对中职学生厌学、缺乏自律性的现状,学生要么沉闷的自娱自乐,要么结群说小话,教师如果语言幽默、经常与学生互动、多一些案例和讨论,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集中在教师和教学内容上。
浮石术,对于学生轻度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有艺术的处理,例如,当有学生说小话闲话时,教师可以有意的降低教学声音,让学生的问题声音“浮”出来,让班级同学们发现课堂进程中的阻碍,运用学生内部的制衡机制,督促违纪学生自觉收敛行为。
冰冻术,教师对于严重的课堂问题的行为,必须严厉而且有效的制止,但不能将主要精力就此放到问题行为上,更不能让个别问题行为影响自己情绪,而是应将关注力还给大多数学生,带领主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个体行为,教师课后单独处理,给学生正面反馈。
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职教师要把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想学;要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具有适用性,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会学;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灵活应用,注意课堂过程控制,让学生能学、爱学。
如何提高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积极思考并积极实践的课题,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专业课课堂的教学有效!
⑻ 怎样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提高
我认为:班主任好比一只领头雁, 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获得有着特殊的影响。职高与普高不一样,那么,职高班主任工作就有着与普高不同的特点,这里就如何才能做好职高班主任工作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思想教育是根本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没有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教育的内容要全面要全面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争当一名好学生。教育可从以下内容协调进行。1、抓住入学教育(1)、重点抓好专业思想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出现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此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学习专业的兴趣。(2)、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并且,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2、抓住常规教育(1)、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文明班级评比、宿舍管理制度与宿舍评比、学生评优评奖等规定和制度;(2)、 组织学生制定出本班班纪班规。3、抓住集体主义教育(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根深才能叶茂,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时,利用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间的关系融洽,拧成一股绳,始终牢记个人言行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象。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有了一定的集体观念,对集体荣誉就会产生较强的共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给他们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要求,并教育他们要尽最大努力,获取最佳成绩。如果同学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认真、刻苦,获得了成功,就应该把奖状张贴于教室,让同学们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领悟到集体的力量。(二)教育的重点要突出 1、安抚新生的波动情绪新生入学后的两个月内,许多学生失落心态相当突出,总觉得上职高不理想,情不自禁的处在消极观望状态,不思进取,纪律性差,学习不专心,此时,班主任要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对症下药”,说服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并主动适应新环境,懂得学习越努力拼搏,前景越光明诱人,否则,将被时代淘汰!2、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 教育他们要从小事做起,树立小因素大改变的观念,要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良性发展。 3、积极引导好潜进生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差生,在长期的“笨蛋”及“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自尊心、自信心几乎是荡然无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心呢? 首先,教师必须克服中职学生智力低下的思想。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低,大部分学生是由教师、家长的批评不当、帮家长干活、生病等原因造成的。职高学生决不真的就是“天生愚笨”!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旧的观念,还学生一个公正。其次,要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中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二、管理高效是关键1、制订可行的班级创建计划 职高对班级管理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奖罚更明。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纪班规,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要有总目标,或第一学年争创文明班级,第二学年一定实现文明班级,第三学年争创一流文明班级。 2、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团结高效的组织结构3、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的初期,班团干部、寝室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的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第一个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没有你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影响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既定目标。4、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因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每一位学生。5、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控制的最佳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应用“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的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和“差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差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实现目标,并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和职能干部一起汇报工作、总结情况、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找出优势设法保持,查出劣势想法改进。三、谈话艺术是保证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学生,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就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谈话的艺术。1、要避免采用挖苦式、比较式、轻蔑式、命令式、要挟式等谈话方式。2、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因为,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交流。班主任一句贴心的话语能胜过数十句的道德说教。3、要懂得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学生表现得好,要及时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4、要真心鼓励学生。高中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太理智,会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挫折感,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班主任就要善于做“催化剂”,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她)去勇敢地乘风破浪
⑼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校企专协作教学法、模拟教属学法。
中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借鉴,但是在专业教学上仅仅靠那些借鉴过来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实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好处。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
⑽ 目前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新理念
教学理念和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没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既是各教学理念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需要。
一、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活动的核心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一种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不断发展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生存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自觉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他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传授知识,其职责是“启发”和“指导”
。实践中,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提供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热点、解疑一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讲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路,根据学生实际合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依此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地位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者。学生必须“学会求知”,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估。
二、教学活动要把握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明确做人与学习技能的关系,做人与使用技能的关系,技能不能也不会独立于做人之外。其次,要建立健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制度,加强实习实训,加强固定基地建设,广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准就业,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提倡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从教学计划上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提高培训的技术层次,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再次,开展以就业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是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真正落实“四种人”,即专家、学者、技师、能工巧匠,不以文凭论英雄,而以技能见高低,切实建立起一支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构建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方法
实施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牵扯内容较多,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的全面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有可能实行。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该种方法的教学有了总体方向上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交由教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合理方案组织实施。
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构建,方法的传授。因此,教学过程是
“阐释——理解——建构”的一体化过程,教师和学生在阐释、理解教学内容过程中对其意义进行建构。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学生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因学生个体的差异积累不同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主张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和发展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成为一体化整合理念指导下职教教学方法的主流,基本表现形式为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岗位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实现教学和社会生产的相互促进。如学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流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先进设备和资源,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和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在实训中,利用企业工作流程或者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使学生有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四、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范式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向学科新领域探索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重视教学的结构和顺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理念则以学生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反思性教学。其根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将信息与自己特有的经验、现实环境及其间的互动联系起来而达成真正的理解。教学是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大众文化去理解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形成过程。现代阐释教学法还将游戏描述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学原本应运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体验为主体”的理念很快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常常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各种教学手段,由此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置试验场境,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诸如运用物流教学沙盘,虚拟世界汇集真实世界的各种境况,虚实交替,其效果比训练场更好。后现代教学理念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与“体验”,而虚拟教学范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于学生的体验。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个理想的想象世界,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力要求被理解。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只作解释不作判断和结论。要求教师只对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教师不作结论,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规范,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情景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在这种教学范式中,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唯有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真理。
五、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交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把教学仅仅视为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狭窄的视野,进而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
如何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一定要把握平等这个基本原则: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用的平等。
其实师生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从另一方汲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因为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