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从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良好的文面意识 书写规范,不写错字,不规范的字,强化基本功。 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但由于近几年我们地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而高中语文强调语法知识,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 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应该予以强化。 3.掌握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对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让学生予以了解,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 4.扩大阅读量。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在学生初中阶段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这样在初高中语文阅读的衔接上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培养品读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线索,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悬念释念等的赏析,又如体味文章内涵、赏析语言、欣赏文章美点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② 语文教学与研究怎样投稿
语文教学研究 不是国家核心期刊也不是省级,只是一般类型的期刊《语文教学研究》创刊时间是2006年1月,不具备核心期刊条件。 G62/63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1 课程、教材、教法 9 数学通报 17 化学教学 2 普教研究 10 数学通讯 18 历史教学 3 学科教育 11 高三数理化(改名为:高中数理化) 19 思想政治课教学 4 上海教育 12 中学语文教学 20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5 北京教育 13 语文教学通讯 21 生物学教学 6 天津教育 14 中小学外语教学 22 外国中小学教育 7 中小学管理 15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班主任 16 物理教学 I2中国文学类核心期刊表文学理论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1 文学评论 8 文艺争鸣 15 文艺理论与批评 2 文艺研究 9 新文学史料 16 名作欣赏 3 文学遗产 10 中国文学研究 17 小说评论 4 当代作家评论 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8 当代文坛 5 文艺理论研究 12 明清小说研究 19 文学自由谈 6 红楼梦学刊 13 民族文学研究 7 鲁迅研究月刊 14 通俗文学评论 HO/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1 语文建设 7 语言与翻译 13 语言研究 2 中国语文 8 方言 14 辞书研究 3 修辞学习 9 语言教学与研究 15 语言文字应用 4 古汉语研究 10 语文研究 16 演讲与口才 5 汉语学习 11 汉字文化 6 民族语文 12 世界汉语教学
③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孙宁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虚实字”;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极富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练和民族文化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地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激励。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是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的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个性的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青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得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要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则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④ 《语文建设》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会收取版面费吗
凡是正式公开发行的刊物,都不会收取版面费,而且使用你的稿子之后还会给你稿费。版
《语文建设》是国家权语委办的刊物,自然不会收取版面费。《语文教学与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月刊,也不会干违规的事。以上两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地址在其官方网站上都有。至于《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会不会收取版面费,我不敢随便下结论。
⑤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重视知识学习,忽略了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教材中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文情感。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对文章内容、结构的分析,却忽视了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对所学的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单一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总体上来说,造成这种结果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首先是主观因素,比如教师仅采用课本提供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很难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其实是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教师的语文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教学课时不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
(三)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仅仅是按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标准,对一些知识点做简单的讲解,那么就会使一些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比如《鸿门宴》中,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进行翻译时,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和一些文言文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就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仔细讲解,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四)高中语文课堂缺少活跃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是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老师在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来领会内容,然后再对作品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学生无法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多总结经验、多思考。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结合现实生活,丰富课堂授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忽略情感教育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文章内容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比如关于《前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讲解外,还可以把景物描写和作者之间的情感融合起来讲解,分析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对苏轼的欢乐情绪有更深的理解。
(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故事,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适当的教学内容,比如多为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语文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可以对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挫折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不仅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原因,尽管是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用纯粹的灌输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太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因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主要看教师能不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创建学习小组,组织学习活动,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一些合适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为了改善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后,才能针对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⑥ 1.高中语文教学应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独特的学习过程——熏陶感染、体验感悟。就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教师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都是在课堂氛围中萌发。看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应看教师有没有通过自己较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透彻深入地钻研掌握教材,达到与作者、主人公同喜同忧,运用自如,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师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感情丰富,是否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讲到悲痛处,学生热泪满眶。教师所营造的氛围,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学生的感情自然就能到位。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即把语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情节内容的疏通,写作方法的传授,篇章结构的分析和语言理解、推敲、运用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加强语言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免有失偏颇。如脱离课文语言文字去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这些“发散”没有以知识、能力作为铺垫,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确,往往流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空谈。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求实性,反映了语文作为工具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实践和感悟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凸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2、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情色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⑦ 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别——
本人是高中教师,已经有过毕业班的经验。现提供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专对课外阅读属量要求不高,对文学欣赏水平要求不高,阅读理解以课本内容为主,有时甚至直接就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而高中永远不会直接考察课本上的内容。
对于作文,初中讲求的是文法语句章法,高中讲求的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个性风格,文化底蕴,要一种厚积薄发。要求看问题有深度,有思想,有个性。
最重要的差别就是课内阅读和课外延展的差别,接受程度和认知深度的差别,文学常识和文化底蕴及时代精神的差别。
本质性差别在于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接受型,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教师一般都不直接分析课文章法,而是在时代背景,作者思路,文章意境上大做文章。高中语文老师讲课总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加之一种文学批评和欣赏的眼光来熏陶学生,引领学生认识文学,提高修养的。如果哪个高中语文老师是一句句一段段教课文,1月后就被学生赶下讲台了。
从具体的作业本上看,有周记本,作文本,文选摘抄精粹本,练字本,基础知识归纳本,错题本,读书笔记本等等。
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论文怎么选题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经常参考:
1、语回文教师课答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2、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3、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
5、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6、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7、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8、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9、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
10、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1、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12、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
13、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4、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
15、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
16、叙事学与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构建初探
17、中学语文教师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
18、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19、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
20、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