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意见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
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所谓“有效”
,主要指通过教师在
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包含三层含义:
一
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
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
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
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
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
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学准备
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需要清楚:
—
我为什么走进课堂?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期待?
—
这节课我准备教什么?我准备如何将学年目标与教学标准整合进入我的课程
里?
—
我在教学设计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资源?
—
这节课结束后,我期待我的学生学到什么?
—
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活动?
—
我怎样知道我的课获得成功?
1
、
关注需求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
心理特征、
学习特点和兴趣爱
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研究学生知识背景、认知结构,根据至少
90
%学生都能掌握为标准,实事求是
确立教学起点,
同时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最
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研究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听讲、探究、思
考、解题、概括、记笔记等方法指导,满足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需求;
研究高考改革,
不随意超纲,
不随意拔高教学难度,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2
、
明晰目标
深入研究并精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
根据学期目标—单元
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
提倡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
并以可观察、
可测量、
可评价的行为动词加以陈
述,如列出、写出、认出、辩别、比较、解决、设计„„同时,还应该用体验性、
过程性的目标表述情感、态度和价值感,反对有内容无目标的做法;
提倡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的学习的结果,
反对有内容无效果的做
法;
提倡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和帮助,
主动考
虑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对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做法。
3
、
精选内容
围绕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材料,
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避免只是教教
材而忽视教学目的的做法。
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
系,既包括本学科的纵向联系,也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
延伸、
拓展课程资源,
既有一定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也涉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
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结构化,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实践
性以及科学性。
4
、
优化设计
提倡对讲述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自学指导
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
合。反对固定模式、千课一法的做法;
提倡对教学媒体要合理使用,
充分考虑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
特点、学生的接受水平,如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提供背景、出示练习等,通过
使用积件为教学目标服务。反对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教学媒体的做法;
提倡对教学提问精心设计,教师要明确提问目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开
放性、发展性,如设计重点问题,设计问题串,设计开放型问题,设计学生提问
环节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探究。反对“满堂问”
、随意问、无提
问。
提倡教学环节要有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如何活
动,课前要周密安排。如讲授式有激发动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
反馈调控等主要环节。反对无程序、无环节、无层次的做法。
提倡板书要体现艺术性。结构简练,布局合理,反映教学的精华。工整规范,图
文相宜,让学生一目了然。反对杂乱无章、随意涂画和无板书的做法。
二、教学实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意识并关注到:
—
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有差异的生命?
—
我如何创造或维持有效的学习环境?
—
我做到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
—
我做到有效提问,注意到多样化教学?
—
我是否注重任务导向,较多时间用于教学重点?
—
我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
我是否吸引或支持所有学生学习?
—
我是否注重了情感、学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追求民主、和谐、生动、高效的学习氛围。
提倡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和探究,反对课堂“霸权”
的做法;
提倡师生、生生之间有价值的互动,鼓励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对话和交
流,反对“满堂灌”的做法;
提倡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反对让学生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的做法;
提倡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他们有适当的高期望,
反对过度拔高教学难度的
做法。
㈡ 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回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答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㈢ 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方案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和来多媒体的进步,源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前进,如果改善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
㈣ 请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课题研究
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4.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
1.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㈤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
一、教研工作的三个层次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包含三个阶段,即教材探悉的起步阶段——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阶段——心理研究和课题实验研究的成熟阶段。这个成长过程体现了认知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一)学习、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成长的起步阶段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每位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经常对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认真研读,反复思考,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及对各知识点的要求。总的说来,教师钻研课程标准要做到以下四个明确:1.明确本科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技能是什么,教学体系的结构,主要的思路和逻辑主线是什么。 2.明确教材的各部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3.明确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现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4.明确每个部分的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并据此确定内容的教学档次。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档次。 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1.把教材读厚——微观备课 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对教材精读细研,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在钻营教材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就会感到把书读厚了。把教材读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越细、越深越好。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2.把教材读薄——宏观备课 把教材读厚可以把细节搞清楚,但是,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师还必须在精读细研的基础上,借助提要笔记、心得笔记,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概括归纳,把握教材的要点,掌握其精神实质。只有这样对教材吃透吃深,我们的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性。我们才能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可以制订出可行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二)熟悉、研究教学过程——教师成长的发展阶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说,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细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研究内容有很多,包括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和教学手段研究。教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语言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难点突破的方法等等。学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揭示学习的规律,预习、复习和考试的方法等等。教学手段的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利用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的辅助手段包括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电视等等。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方面有好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三)研究教育教学——教师成长的成熟阶段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体会深刻,每个教师都有好多经验需要总结,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所以说,中小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存在信息闭塞,资料不足,时间少而散等不利因素。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以应用研究为主。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教研课题应以应用性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 2.以微观研究为主。所谓微观研究,就是要求教师研究的课题题目要小,把问题讲深讲透。例如,我们可以就一节课的导语设计、课堂小结的方法、词汇的学习等进行研究。由于课题比较小,便于集中精力研究,容易组织资料,也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3.以引入研究为主。引入研究就是要从自己的工作需要出发,引入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改造,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情况。
㈥ 课堂执教行为评价与研究 什么是教学准确性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直接并深刻地影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践行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否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一些关于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进展的研究,但总体看来,这些研究形成的判断显得证据不足。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竞赛、优质课观摩、名师示范课、同行听评课等成为各地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执教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我国的课堂教学分析评价仍处于依靠评价者主观经验、个人感觉的阶段,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观课教师应该怎样分析和理解示范课?怎样从示范课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从而改进自己的执教行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尽量为执教教师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详尽、具体、准确的描述是提高自我反思、同行教学研究效果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某一节课先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描述,执教者本人和同事才能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情况,有效提高执教水平。
我国教育界进行了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并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 但我们几乎从未看到过对这类实验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全面、准确、客观的描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我国教育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传统,另一个原因是还没有找到描述课堂教学原生态、课堂教学现场的适当方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迫切感到建立一种基于证据的、能科学准确描述课堂教学现场样态、能为教师提供更多具体反馈信息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㈦ 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应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渴望与需求”,不应仅限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情境创设”还是从现实生活通向知识的桥梁,“情境创设”要想办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不应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种“装饰”应是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关注情境,在观察过后有渴望、有思索,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2、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精当;(2)讲课精炼有效;(3)主体作用发挥;(4)分层教学落实;(5)师生关系和谐;(6)教学目标达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也明白了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还有些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情境创设的基本功,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会创设情境或情境创设的不到位;二是不会运用创设的情境,导致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游离与知识之外,或脱离学生实际,或花里胡哨的。出现了不少情境创设“花”,问题引入“偏”整堂课成了情境化的课堂,有些课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所有这些不仅仅没有达到方便、激发、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一片“热热闹闹”失去了价值。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其重要的意义。
1、 从知识及来源上看。
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应,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文本)。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2、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
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桥(桥梁与引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在眼前,听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尽管这种论述未免有些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从新课程理念上看。
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4、从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处农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识面较窄,而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农村学生生活的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数学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数学学科情境化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形的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3.直观教学原理。直观教学原理从实践论出发,认为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情知对称原理。情知对称原理就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心理分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从认知因素来看,情境教学强化了实体感,缩短了学生的认识时间,加速了理解过程。从情感因素来看,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认知和情感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相互渗透,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同时是教学双边合作,是教书育人的统一。
5.寓教于乐原理。健康主动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发动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的作用。快乐的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要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
6.个性和谐发展原理。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促成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力求个性优化,避免畸形成长。在语文情境教学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适合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四: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1、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
2、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各一名语、数老师。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动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纵向对比法、调查法以实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课题研究应成为学生和教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动。
2、个案发展观察法:
观察课堂教学,研究网络技术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行为,探究行为的相关性,力求使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
3、调查测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需求,为研究提供依据。
4、理性思辨法:
对课堂教学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系列论文;
3.“ 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4.“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资源库;
5.“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综合报告。
八、课题研究预期的阶段成果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课题博客 调查报告
选题立项,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计划,搜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做好理论准备,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优秀论文专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 教学情境
创设的课件、教具、学具 不同教学情境创设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现
组织、落实开展实验研究;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统计分析数据,做好资料的搜集;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取经,接受专家的指导及培训;进行实验反馈,交流研究情况。 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九、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到阅览室、上网、看教育杂志等形式学习多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的活动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学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课题实验材料。
2、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各课题组成员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课有中心发言人,并有专门记录。学校领导不定期参加各组备课活动,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导协调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教学研讨课,课后进行评课研讨。每月开一节课题研究汇报课,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汇报,每半期进行一次汇报总结。
4、与个案剖析、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围绕课题收集典型个案、写好教学反思,进行书面交流,从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并注重材料的收集与积累。
5、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学期末结束后,每位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本学期初制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经验论文,积极向各教研报刊杂志投稿。
6、与成果鉴定结合起来。每学期结束后,负责人要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鉴定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无发生变化,课堂有无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无转变;学生及家长反映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得到提高;论文有无交流发表等。
7.与网络平台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平台及资源的优势。学校应对平台和教学资源给予及时的关注。学校积极调动实验教师、计算机教师的力量,尽可能保质保量完成资源任务。
十、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预计研究的难点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有形而无实。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4、“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5、“电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通采纳,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负面的效应,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电灌”。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体演示,而不是从头放到尾。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6、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解决方法: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教学情境。对教材中有些远离农村学生生活的情境活动,教师依据本地课程资源、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3、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教学情境创设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境的创设,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落脚点要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期内,要收集单元、期中、期末的质量监测资料,做好分析工作,并整改措施。
(三)创新点:
我们的课题研究力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而有效。
㈧ 闵教课堂网上与别人同名如何登陆
闵行区教来师进修学院启动自了“闵教课堂教学研究网”,推进区域网络研究工作,请各位教师关注并配合做好关于“闵教课堂教学研究网”的一些工作要求:
1、 “闵教课堂教学研究网”:http://ktjx.mhe.sh.cn
教师进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分别是
用户名:教师姓名;密码:教师姓名
2、告知教师以下:
——告知教师:片、区两级的公开课,必须预先在网上申请、准确填写信息、提交教案及有关课件等资料。
——告知教师片、区级公开课的证明,由至少五人在网上评议并经教研员审核后,在网上自动生成,盖上研训部公章后生效。
——告知教师:围绕“闵教课堂教学研究网”研训部将组织一系列的网上研训活动,包括网上评课和研讨活动。
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所谓实践性,就是教学行为的表现是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无所谓教学行为。而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学能力都可以是预设的,在教学实践开始之前就可以存在的。教学工作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的实践知识与智慧,而不是如自然工作者那样具备普适性的规则与技术就可做好教学工作。教师的实践知识的性质,尤其是其经验性的性质,都是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扭结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说,研究教学行为实质就是研究教学实践。
第二,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的特征。教师的实践知识具有个人性。个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起具有个体色彩、个人风格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由此,所体现出的教学行为也必然是极具个人型。这恐怕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个人性在教学行为上的体现吧。即使是我们认为在教学行为中也有技能型、程序性的教学行为,各个教师在运用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同一个教学技能的运用在不同教师身上也具有个人的色彩,绝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像技术实践者的状况,譬如技术工人的操作,要求规范一致,不能走样。
第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征。教学行为对情境十分敏感。教学行为依存于教学的具体情境。每个教师在教学的某一时刻所面临的情景都是独特的、不可再现的、不可重复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侈谈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研究教学行为,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学情境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教学行为的丰富性。从这个角度讲,教学行为几乎是不可通约的。尽管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试图概括和归纳教学行为,但教学行为的丰富性总是挣脱我们看似宏大实为苍白的概括。这是需要注意的。
第四,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生成与预设相对应。
㈩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来师专业发展源的基点,也是教师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关注自身实践中有意义的事件和日常工作中有价值的困惑,在看似无问题的“教学惯性”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时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学生人格,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教师科研的真正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