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03 02:59:07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兴趣:
一、从学生的生活和身边的历史开始。了解了学生的现状和兴趣所在,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更持久的兴趣。应该采取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用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诱导学生学习历史。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什么人类在发展中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切,历史都会告诉你答案。

2. 学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课程,你有什么看法

3.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教育淡化了,最终在一张以知识为主体的试卷上评判出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教育的成败。正如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的那样: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愿望”。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对中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培养这项重要任务,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思想美德,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那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对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历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目标,要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先成人,后成才。”
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所以,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润”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受启发,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付诸行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通过学习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和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勇于探索的历史,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例如: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时,通过视频《我的1919》,让同学们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弘扬五四精神”这一目时,同学们纷纷畅言,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祖国更强大。这就表现出了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初二下册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节课教学时,通过了解日本国家的地位位置和国情,学习古代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及今天日本的国际地位等,同学们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点,“居安思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课堂总结启示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纷纷发言,“我们国家也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特点,善于向进步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等等。可见这节课的历史人文教育目标已经达成。其实,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只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体会,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积极营造和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拉近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距离。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提供或创造通过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名人故事励志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如,我校专门邀请励志讲座大师,张绪坤教授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进行励志演讲,同学们深受感动,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他们在台上高呼“爸爸妈妈我爱你”、“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我们还组织初中学生到临潼防化营参观罗盛教纪念馆、到临潼军部参观军史馆。还有我们每学期相应教育局号召,分别组织高中和初中学生观看励志影片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如上学期有《暖春》、《建国大业》,这学期有《舟舟》、《长征》。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同学们将那些人物和故事内在的人文精神用于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怕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发展好好学习,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还组织高中学生参加“迎世园活动”,到临潼西花园进行“一校一街活动”,擦靓临潼,美化临潼。同学们经过劳动实践,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满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种方法,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建议学校和动员学生积极建设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班级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醒目的标语、温馨的提示、感人的画面、宣传的知识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力的影响,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好、修养高的人。通过外在环境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如,我们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屏每天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文字,欢迎性的、问候性的、激励性的、提醒性的,还有各种表彰等;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有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迎、送;校门内有大大的“欢迎”两字;教学区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级每天写的天气预报的温馨提示,还有“历史上的今天”,写着很多历史大事。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受到贴心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也把这种行为用在自己的行动上。我们很欣慰,这些细微的人文关怀,确实起到了效果。同学们在校内校外都很有礼貌,表现出了良好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上学期,高三某同学在校外(临潼区人民医院附近)捡到某病人家属的钱包,及时找到失主,并归还。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赞扬,还写了感谢信。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这种行为的赞赏,更显示了我们临潼铁中学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感染和激励了其它学生不断进步。
五、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一味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失去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不利于其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如,我校现在正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总之,在新课程目标高举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旗帜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充分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科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4. 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①课堂知识渗透法 。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我们在讲授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6课《 洋务运动》一课时,在“创建海军” 这一目中渗透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先投影显示:人们说旧中国“有海无防 ”,的确如此。两次鸦片战争,列强都是由海上入侵我国的。洋务派创建海军,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受了严重失败。在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就创建海军。经过现代化建设,我强大海军捍卫我国领海,在南沙群岛建设永署礁,并在七个岛礁驻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上述事例明白:(1)海防的重要性。(2)对比说明,新中国加强国防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国家主权。投影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陆、内水、领海、领空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加强边防,海防、空防建设,采取有效的防卫和管理措施,保卫领陆、内水、领海、领空的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②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能力。
③课内外结合法。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活动课法(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⑤专题讨论法。历史教学通过专题讨论,进行法制教育:一方面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法制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有关法制教育的历史知识进
行归纳、整理,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疯狂的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不断的输入不仅造成清政府财政的匮乏,而且摧残中国人民的心身健康。近些年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 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最后引入:为了打击制毒、贩毒等犯罪活动,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5.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复科学素养是现制 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关乎国民素质,培养人文素养,是整个社会,更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更有人文教育方面的优 势,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 创设情境,由境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走出课堂,体验历史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
(一)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7.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8. 如何为小学色树立"海洋环境意识

海洋强国之路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之路的首要任务。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要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识,应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小学教育阶段广泛施教。
首先要切实深入地在小学开展海洋意识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只知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陆国家,并不知道我国还是一个海洋国家,有大陆岸线1.84万公里,亟须在小学生中进行海洋国土意识教育。要让小学生明白,我国国土资源包括陆地、海洋两部分,国之海洋是强国之本,这些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和保护。
其次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语文课、作文课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使小学生通过读写、交流更好地接受海洋意识的熏陶。
著名教育学家陶西平曾对中小学生作文教育的弊端进行抨击:为什么学生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小学生学语文、学写作,既是掌握基本交流工具为长大后融入社会做准备,也是基本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过程,而这一阶段形成的基本认知,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所以,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作文课中,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与海洋有关的话题,尝试着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浅显的观察、稚嫩的见解,也要鼓励他们写出来。同时,可以在小学生中开展海洋科普实践活动课,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系统地介绍海洋科学基础内容,描述海洋科学发展历史,描绘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
从小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土观念、保护开发海洋的价值观念会相对牢固,海洋意识教育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再次,要用海洋文化熏陶海洋意识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培养探寻海洋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从小构筑坚实的海洋知识。可以在小学宣讲明代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古代航海历史,让小学生了解世界航海史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举办海洋历史文化遗存图片展等活动,帮助小学生学习海洋历史、了解海洋文化,使海洋意识教育有的放矢。
海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海洋意识,传播海洋科学常识,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整体提升,其意义重大。海洋意识教育从小学广泛施教,将为海洋文化普及、海洋强国建设打下良好的、充满希望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