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1-02-03 12:42:53

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其自豪。传统的文化,与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的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第一线上的教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责任可能比其他学科的教师的责任更为重大,在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仅需要教师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同样,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章最易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减少正面的“大道理”说教,而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谈谈我的做法。 一、在导入语中渗透 每一次教学新课,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生动有趣又巧妙的导语,能 使学生马上集中起注意,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一篇新课文的教学开个好头。同时,也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把传统美德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精心选择适当的“激情点”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的支点是感情,针对语文课文来说,每一篇都有它蕴含的感情,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发现而已,于是做教师的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每篇课文的“激情点”,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三、用语文课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 语文课不单是几篇课文的讲授,它更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这二者工作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而这兴趣的来源,就是找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谈论。 2001 年7 月13 日中国申奥成功,这是孩子们关心的事情,我们在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敏锐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以激烈的辩论情绪高昂的演讲,去感染在座的其他同学,让他们因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因骄傲而去振兴祖国。 四、在学文中渗透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理解课文,又要充分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学《骄傲的大公鸡》这一课时,我请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表现公鸡骄傲的语句来,然后通过对句子的朗读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公鸡是非常骄傲的。我又提问:与孔雀相比,小蜜蜂,小青蛙怎么样呢?找 出有关语句。通过比较,让公鸡的骄傲自大与小蜜蜂,小青蛙的谦虚礼貌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谦虚礼貌的传统美德教育,在行动上对学生提出要求。另外,很多课文是通过记事来写人,在这些人物身上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理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如《吃墨水》一课,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信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难点处的讲解,重点处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恩来勤奋学习的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学生在具体、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下,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熏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五、在小结时渗透 在小结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方法。每学完一篇课文,总是要把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整理出来,这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如《丑小鸭》中团结互助教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除此以外,我还抓住语文教学的其他活动进行渗透。在指导造句练习中,我选择思想性较强的句子作为例句,深化思想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另外在作文指导中,我也恰当地提炼出思想内容,对学生教育,让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铭刻在心。在我们大力进 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确传统美德教育在这次改革中的地位,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发动学生、组织学生,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并将其当作工作的重心,使肩负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那么传统美德教育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能真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㈡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教学大纲突出了语文教学在立足学生发展,塑造人格上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作用。把学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实学,又具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利用作者简介,进行人格魅力熏陶。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上极想张扬个性,摆脱束缚,也特别容易崇拜名人。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名人、伟人的成长道路,从中借鉴、帮助他们扶正祛邪。新教材中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事迹。如《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邓稼先》、《玛丽??居里》、《梦与泪》、冼星海《给母亲的一封信》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名人事迹的介绍、简明扼要地评述,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之从这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身上领悟到他们共有的特质。认识到,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每个所从事的领域也不相同,工作性质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把个人与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高深的人格,博大的胸襟。这些品质是促使他们事业有成的原动力。通过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讲座如何将爱国主义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把个人与祖国需要联系起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定位。
发掘教材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进行人格感染。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职高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我们因材施教,进行人格教育。如:于是之《幼学纪事》,把我们带到了那苦难的岁月,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出身贫寒的莘莘学子求学的艰难路程。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叙述着那凄凉辛酸的往事。既催人泪下,又催人奋进。

㈢ 浅谈一带一路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说明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青少年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生自己喜欢的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㈣ 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 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 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 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 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 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 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 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 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 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 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 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 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 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 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 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 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 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 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 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 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 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 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 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 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 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 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 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 》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 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 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 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 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 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 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 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 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 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 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 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 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 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 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 ,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熟读背诵,沐浴心灵 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熏 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 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 育的好教材。例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人 胸怀大志、天下为公的《岳阳楼记》;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人勤奋苦学、立志成才的《论语》等。这些古诗文,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精炼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些古诗文,不 但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充分体验和领会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魂。

㈤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高中课本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个人和集体》一文时,着重介绍刘少奇同志1939年7月8日在延安马列学院讲演后的反响,同时该文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二、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又如我在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三、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读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四、对那些积极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的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五、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㈥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大都讲文章,那就好搞了,把文章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一下,如王昌龄的《出塞》,你就可以讲爱国主义,讲大唐将士的保家卫国情怀

㈦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